吉春《三秦演义》第九回 夏桀商纣太残暴 姜嫄生弃传文王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7 11:37:33 字数:9800
第九回夏桀商纣太残暴姜嫄生弃传文王
约公元前2092年,启即天子位,他就是夏后帝启。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就是涂山氏的女儿。
约公元前2085年,启崩,子帝太康继立,后因帝太康放情纵欲,不恤悯民事,终致失去了国家。
约公元前2056年,太康死,弟仲康继立,就是帝仲康。
约公元前2043年,仲康在位13年崩逝。
仲康崩,子帝相继立,在位28年。
约公元前2015年,后缗分娩了,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少康。少康继位,在位21年。
约公元前1994年,帝少康崩逝,子帝杼继立,在位17年。
约公元前1977年,帝杼死,子帝槐(芬)继立,在位26年。
约公元前1951年,帝槐崩逝,子帝芒继立,在位18年。
约公元前1933年,帝芒死,子帝泄继立,在位16年。
约公元前1917年,帝泄崩逝,子帝不降继立,在位59年。
约公元前1858年,帝不降崩逝,弟扃即天子位,在位21年。
约公元前1837年,帝扃崩逝,子帝廑(qín勤)续立,在位21年。
约公元前1816年,帝廑死,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为天子。
约公元前1785年,孔甲死,子帝皋继立,在位11年。
约公元前1774年,帝皋死后,子帝发继立,在位11年。
约公元前1763年,发死,子帝履继立,他就是夏桀,在位52年。
约公元前1711年,夏桀在南巢成了软禁的囚犯,这个暴君就象只野狗一样,孤寂地病死在南巢。历时四百多年的夏朝,终于被另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取代了。
约公元前1711年,商汤他推翻了夏王朝,建立起商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约公元前1698年正月汤改十二月建丑为正月,同时也变更衣服的颜色,崇尚白色,早上朝会。汤在位22年。
《诗经?商颂?玄鸟》中写道:“天命玄鸟(老天命令那侯鸟),降而生商(来时生契就是商),宅殷土芒芒(住在广大殷地上)。古帝命武汤(天命威武我成汤),正域彼四方(正那封疆治四方)。方命厥后(遍告部落各酋长,)奄有九疆(统治九洲为君王)。”
约公元前1698年,汤死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2年就死了。
约公元前1696年,外丙的弟弟仲壬继立,这就是帝仲壬,在位4年。
约公元前1692年(太甲帝元年),帝仲壬死,伊尹就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汤武王的嫡长孙,也就是历史上的帝太甲。伊尹是辅佐商汤的功臣。
约公元前1689年,太甲为帝三年后,不尊祖法,胡作非为。伊尹就把太甲流放到桐宫去守丧,自己代理国家事务。
约公元前1686年,太甲经过三年时间,悔过自新。伊尹便把他迎回国都,交还了政权。
太甲在位33年。
约公元前1659年,太甲死后,他的儿子沃丁继立,在位29年。
约公元前1630年,沃丁死后,弟弟太庚继立,在位25年,就是帝太庚。
约公元前1605年,太庚死后,他的儿子小甲继立为帝,在位36年。
约公元前1569年,小甲死后,他弟弟雍己立为帝。在位12年。
约公元前1557年,雍己帝死后,他的弟弟太戊(大戊)继立帝。
约公元前1482年,太戊死后,儿子仲丁继立为帝,在位11年,他把都城迁到隞,作《仲丁》。
约公元前1471年,仲丁帝死后,弟弟外壬继立为帝,在位15年。
约公元前1456年,外壬帝死后,弟弟河亶甲继立为帝。在位9年。
约公元前1447年,河亶甲死,其子祖乙继立为帝,在位19年。
约公元前1428年,祖乙死,其子祖辛继立,在位16年。
约公元前1412年,祖辛死,弟弟沃甲继立为帝,在位20年。
约公元前1392年,沃甲死,立祖辛儿子祖丁继立为帝,在位32年。
约公元前1360年,祖丁死,立沃甲的儿子南庚为帝,在位29年。
约公元前1331年,南庚死,祖丁的儿子阳甲(羌甲)继立,在位7年。
约公元前1324年,阳甲死,他弟弟盘庚继立为帝。盘庚在位28年。
约公元前1296年,盘庚死,他弟弟小辛继立,在位21年。
约公元前1275年,小辛帝死,他弟弟小乙继立,在位21年。
约公元前1254年,小乙帝死,他儿子武丁继立为帝。武丁在位59年。
约公元前1195年,武丁死,儿子祖庚继位为帝,在位7年。
约公元前1188年,帝祖庚死,其弟祖甲继立为帝。
约公元前1155年,祖甲死,其子廪辛继立为帝,在位6年。
约公元前1149年,廪辛死,传给他弟弟庚(康)丁,在位6年。
约公元前1143年,庚丁死后又传子,就是武乙帝。
约公元前1139年,武乙死,儿子太丁(文丁)继立为帝,在位3年。
约公元前1136年,太丁死,又传给儿子帝乙,在位37年。
约公元前1099年,帝乙死,儿子辛即位,叫帝辛,天下人却叫他“纣”,在位33年。
帝纣这个人,聪敏过人,反应灵敏,而且见多识广,不论聪明、勇力,都超过一般人;他的勇力能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他的聪明能够排拒他人的劝谏。他的口才能够说得天花乱坠,把自己的错掩饰得天衣无缝。他常拿他的能力向大臣们自我夸耀,也常认为他的声望高于天下;他以为天下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之下。他的为人,喜欢喝酒,而且过分的贪图享乐,宠幸女人,尤其喜爱妲己,妲己说什么他听什么。于是要乐师名叫涓的创作新的流行调,还有北里的舞,以及淫乱的乐曲。为了增加朝歌城里鹿台中的钱财不惜苛捐杂税,为了充实巨桥仓库中的存粮,更是横征暴敛。同时多方搜求走狗、跑马、珍奇、好玩,充实宫廷的摆饰。扩大沙丘的花园,刻意地修缮园中的亭台楼阁。更养了许多野兽飞鸟。殷朝人本来是最崇尚鬼神的,他却大加侮慢。整日在沙丘园中游戏玩乐,池子盛满了酒,到处悬挂着肉,好像一处树林,让男男女女脱光衣服在其中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地吃酒玩乐。
人民怨声载道,愤恨不已,有的诸侯更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还发明一种炮烙的残酷刑法,来吓阻人民。同时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三人为三公。九侯有个漂亮的女人,他把她送给纣王,可是这个美女不喜纣王那套荒淫胡来的事,纣王一气就把她杀了,而且把九侯也剁成肉酱。
周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据说,周族的始祖叫后稷(jì寄),后稷的降生,就是一段非常古老而又有趣的传说。
很早以前,在今天的陕西省一带,居住着许多原始氏族。氏族与氏族之间,建立了世代通婚的关系。有一个氏族叫“有邰(tái台)氏”,经常与另一个氏族通婚。有邰氏有一个十分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叫姜嫄(yuán元),嫁给了那个氏族的首领。
夫妇俩婚后相亲相爱,唯一使他们感到不安的,就是结婚好几年,姜嫄始终没有怀孕。
按照当时的习俗,姜嫄来到离氏族居住地很远的旷野,在地上堆起干柴,燃起了篝(gōu沟)火,祈祷上帝赐给她一个好儿子。
姜嫄祈祷以后,就在原野上慢慢地散步。她发现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挺大的凹坑,很象一个脚印。可谁有那么大的脚呢?是上帝还是巨人呢?她好玩地把脚踩在那个大脚印的大拇指部分,骤然感到心里被触动了一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姜嫄回到家里,不久就怀孕了。大家都认为姜嫄是受到了上帝的爱抚而怀孕的,一定会生出一个神异的孩子。可谁也没想到,她生下来的竟是一个怪胎:既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而是一个圆滚滚、红通通的肉球。
氏族里的人们都说开了闲话,有的说:“什么上帝保佑,这简直是个怪种!”还有的说:“这种东西留在氏族里可是个祸根,得赶快扔了!”
姜嫄听了这些话,心里难过得直想哭,就用一块兽皮把那肉球包起来,扔到了门外的大路上。
奇怪的事儿发生了。那些过路的牛羊绕着道儿走,好象生怕踩伤了它。
姜嫄狠了狠心说:“那就把它扔到水池里去吧!”
池水已经结冰了。肉球刚扔到冰上,不知从哪飞来了一群大鸟,紧紧地偎抱着它。那个肉球忽然象蛋壳似地裂开了,一个胖乎乎红通通的小男孩挥动着小手,躺在肉壳里哇哇直哭,鸟儿哄地飞散了。氏族里的人们听见小孩的啼哭声,都赶到水池边。姜嫄也跑来了,看着这孩子刚生下来就被抛弃,所以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
弃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会站会走,不用妈妈喂奶,就会吃饭了。他从小就对农业有浓厚的兴趣,在和孩子们游戏的时候,总喜欢把野生的麦子、谷子、高粱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种到地里。后来五谷瓜果成熟了,果实还又肥又大、又甜又香呢!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作农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一般人都效法他。
帝尧知道了这件事,就拔举弃为农师,教人民耕种,於是天下都蒙受他的好处,因此而有功於当时。
帝尧说:“弃,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饱食,你做后稷(即衣师),播植百谷,使百姓免于饥饿。”
尧封弃于邰的地方,以原有的官名“后稷”做为称号,另外以姬做为姓,成了侯国。后稷这一族的兴起,在陶唐(尧)、虞、夏的时候,历代都有好的德声。后稷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不密代立。不密晚年时,夏后氏的统治力衰微,废去农官,不注重农事。不密因为失了农师的官。不密死了,子鞠继立。鞠死了,子公刘继立。公刘下决心向北迁徙。
当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将要走到什么地方,沿途又不断遇到野兽和其他部族的袭击,所以总是由武装青年在前面开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前进。他们翻山涉水,来到了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原。这里地势平缓,气候温暖,草木茂盛。公刘决定就在这里定居。
不过,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新住处,却并不安宁。原来这里世代居住着一些戎、狄族的游牧部落。他们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战,战斗力强。周人定居到这里后,和游牧部族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他们之间战斗的详细情形,现在不容易知道了。但可以肯定,周人一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最后公刘领导周人,终于把附近的游牧部族赶走,巩固了他们的地盘,并逐渐向外扩张,控制了被称为“豳(bīn彬)地”(今陕西省旬邑县西)的一整块肥沃的高原。
周人在豳地住了三百多年,已到了殷王朝的后期了。那一带在周人的经营下,庄稼繁茂,牲畜成群。
公刘虽然处在戎狄的地方,但又继续从事后稷的工作:致力于耕种,发挥土地的功能,自漆、沮渡过渭水,伐取材木以供应用。于是居无定所的人拥有资财,定居下来的人也有土地、粮食等积蓄。人民仰赖他的福泽,百姓感念他,大多迁徙而附归于他。周室政教的兴起,说从这时开始了。因此诗人作了许多歌诗乐章以感怀他的恩德。
公刘去世,子庆节继立,建都邑於豳,庆节去世,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子差弗继立。差弗去世,子毁隃继立。毁隃去世,子公非继立。公非去世,子高圉继立。高圉去世,子亚圉继立。亚圉去世,子公叔祖类继立。公叔祖类去世,子古公亶父继立。
古公亶父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有德义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全部拥戴他。
这时,北方的薰育对这片肥美的土地起了垂涎之心。薰育人多势众,兵强马壮,经常袭击、骚扰周族。当时周族的首领是古公亶(dàn旦)父,古公知道打不赢薰育,就送去许多牛、羊、马等牲畜,要求议和,可是薰育的袭击并不停止。古公又送去许多皮革、麻织品、玉器,他们的袭击还是不停止。
古公问他们:“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薰育的首领回答说:“我们就是想要得到你们的土地?”
古公对族人说:“我们不能和薰育作战,不能因为这块土地,伤害了我们的人民。我决心离开这里。”
周族的男女老少,带个粮食、牲畜和武器,向西南方迁移。他们渡过了泾水(今陕西省彬县附近),翻越了梁山(今麟游县东南),来到了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的渭水流域。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豳地还好,更适宜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周人在这里烧荒开垦,建筑住房。他们还盖起了辉煌的宗庙,祭祀祖先;盖起了雄伟的宫室,给部族的首领居住;筑起了高大的城墙,用来抵抗戎狄的袭击。
周族这时已进入阶级社会了。古公把氏族的人口和土地作了新的安排,设置了一整套的官吏,完善了国家机构。后来,人们就把周人占据的这片四面环山的高原称为“周原”。
由于周人有了良好的组织和完备的防御工事,武器落后的戎狄再也不敢随意侵袭他们了。周人获得了安定的环境,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殷在西方的重要属国。
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都归附古公于岐山下。其他旁的地区,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到了这时候,古公就扬弃狄戎的习俗,而营建城池宫室房舍,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设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于是人民都歌咏乐诗,颂扬他的德业。
古公有长子名太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太姜、太任都是有贤德的妇人,因此季历与太任生下了昌,而有圣王的瑞应。古公对这个小孙儿喜欢得不得了,经常对人说:“咱们周族看来要在这孩子的手里兴旺起来。”
长子太伯、次子虞仲晓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历继承他,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个人就逃到南蛮之地,学当地的土著在身上刺了花纹,并截断头发,表示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
不久,古公死了,季历正式做了周王。季历确实是一个很能干的首领。他组织人民开垦荒地,发展铸炼铜器的手工业,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每到冬天农闲,就把人民组成军队,出去攻打别的国家、部落,开拓土地,抢掠人口和财物。季历继位的第四年,打了一个大胜仗,把岐山东边的程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消灭了。六年之后,季历又去攻打义渠,还把义渠的国君也给抓来了。
季历打败义渠之后,曾经到中原去朝见殷王武乙。武乙为了鼓励周人同戎、狄作战,巩固殷王朝西部的安全,便赐给他土地三十里,宝玉十双,骏马十匹。季历得到天子的奖励,当然很高兴,第二年就开始攻打附近的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还俘虏了十多个戎人首领。这么一来,周就成为殷王朝西方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了。
在武乙的儿子文丁当殷王时,周人又攻击余无的戎人,获得了大胜。余无之戎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西省屯留县以北,离周国的中心地区岐山非常远,而距殷王朝的国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却非常近。周人的势力范围如此广大,居然在远离岐山靠近殷都的地方向强大的戎人发起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这件事不能不引起殷王的警惕和疑虑。
周人战胜余无之戎的第二年,季历在被征服的程国的旧址建造了都城,此后就住在这里。又过了几年,周人先与呼始之戎作战,取得胜利,然后挥戈东向,直扑翳(rì易)徒之戎。翳徒之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与山西省太原市之间,离殷都也不太远,是当时殷王朝周围最强在的戎人部落,殷军也无法对付他们。周人不仅把戎人打得落花流水,而且还生擒了三个大将,为了表示对殷王朝的忠顺,季历特地派人把缴获的一部分军器、战俘以及那三个大将送到殷都,献给殷王文丁。文丁看到这些礼物,不仅没有露出高兴的神色,反而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一天,文丁召见文武大臣商议朝政,一提起这件事,脸色马上阴沉下来。
这时,文丁手下的一个亲信大臣在文丁的耳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只见文丁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宣布退朝。过了几天,几名使臣从殷都飞驰而出,直奔周都,传达文丁的命令,要季历到殷都领赏受封。季历安排好国中的事务,便兴冲冲地赶往殷都。
文丁见了季历,非常高兴,招待得十分隆重,封季历为方伯(方伯是当时天子底下地位最高的诸侯,在管辖的范围内有征伐其他诸侯的权利)。因为周国位于西方,所以季历简称“西伯”。季历在殷都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谁知就在准备离开殷都的地时候,突然被一群手持戈矛的士兵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季历的随从中,有人逃出殷都,星夜赶往周国报信。周国的大臣和太子昌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手足无措,赶忙收集了好些珍宝,挑选了几个美女,派人送给殷都,请求文丁放季历回国。文丁并不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君主,哪里肯放虎归山呢?无论周国的使臣怎样哀求,他毫不动心,最后还是把季历杀了。
公季去世后,子昌继立,那就是西伯。西伯,后人尊号为文王。他遵循着后稷、公刘的志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成规,笃行仁政,尊敬长老,慈爱幼少,礼遇有贤德的人。他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无法抽空进餐,那些才士就因为这样,大多效命于他。
当时的贤者伯夷、叔齐原本在孤竹国,听说西伯善于礼养老者,就商议着:“何不去归依他呢?”
一些才士像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这些人,也都去依归西伯。
昌没有一天不想着复仇。但他知道,殷统治天下几百年,占据着土地肥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实力雄厚,眼下决不能和殷闹翻。昌为了表示继续臣属于殷,就继承了殷王文丁给他父亲的封号,自称为西伯昌。与此同时,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努力和周围的诸侯国、氏族、部落改善关系。他尤其注意收罗能文善武有用人才。这样一来,周国虽然不象季历那时开疆拓土,咄咄逼人,却比那时候更加强盛了。
这时文丁的儿子帝乙当了天子。帝乙见杀了季历没有能遏制周国的发展,就极力拉拢周人。而西伯昌呢,也就装聋作哑,其实心中从未忘记季历遇害的冤仇。帝乙为了拉拢年轻的西伯昌,还把殷族的姑娘嫁给了他。这位殷族姑娘嫁到周不久就病死了,西伯昌娶了莘国的一个姑娘(莘国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从此,周国在东边又多了一个盟国。为了将来向东进军,西伯昌从岐山修筑了一条大道,直通东方。
帝乙在位三十多年,一命归天。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帝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纣王。
周人实力逐渐增强,地盘逐渐扩大,但与殷所控制的中原地区之间,地势复杂,行动不便,大部队偷袭非常困难,而且西伯昌当时也小心谨慎。所以,殷王朝对周人并不大戒备。可是东方的情形却相反,那里众多的夷人部落忍受不了殷人长期以来的残酷压榨,反抗斗争的烽火此起彼伏。从东方到殷都,又是一片宽广的平原,军队非常方便。一旦夷人各部落联成一气攻打殷王朝,那势头就难以阻挡了。所以殷纣王不得不把主要的武力投入东方战扬。
公元前1076年(纣王二十三年)西方崇国的国君崇侯虎对纣王说:“西伯昌表面上挺忠厚老实,其实很有心机。他这些年来积蓄力量,收买人心,西方的国家、部落大半都归顺了他,他的势力越来越往东扩展。据说他要率领军队东进,向您报杀父之仇哪!”
殷纣王听了,点头不语,心中已生出一条毒计。不久,各地的方伯,如九侯、鄂侯、西伯昌等都到殷都朝见天子,殷纣王找了个了借口,杀死了九侯和鄂侯。西伯昌是殷纣最大的隐患,本想把他也杀了。可是又怕周人从西方闹起来,就把西伯昌囚禁在殷都南郊的羑(yǒu有)里(今河南省安阳市南,汤阴县北)。西伯昌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殷纣王不敢在平定东夷以前轻易杀了他,所以并没有显出焦躁的样子,在看守面前,他丝毫不流露出对殷纣王的怨恨。
周都的王子、大臣们可乱成一锅粥了。西伯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就带了一些礼物,星夜赶到殷都。殷纣王不由分说,把伯邑考杀了,还剁成碎肉,煮成肉汤,盛了送给西伯吃。西伯心里那难过劲儿就不用提了。可他在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有时候弹琴解闷。殷纣王听说西伯昌喝了用自己儿子的肉做的汤,仍很高兴,认为西伯昌并不象人们所说的那样聪明能干。看守又报告说,西伯昌知道自己的儿子被杀了,仍然毫无怨恨。这时,一向与西伯昌相好的殷族王公们,又纷纷为西伯昌说好话,殷纣王对西柏昌的戒心就渐渐松懈下来了。
转眼间西伯昌被囚已经七年了。周国的大臣们搜寻了许多难得的奇宝,送到殷都。周国大臣先找到殷纣王的亲信大臣费仲,送给他四个美女和许多财宝。第二天,费仲把周人送给殷王的礼物陈列在王宫外面,自己进去请殷纣王出来。
殷纣王走出宫门,一看见宫墙外面的那些礼物,眼花缭乱,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咽了一口口水,问费仲:“这些宝物是哪儿送来的?”
周国大臣赶紧上前行礼,恭恭敬敬地说:“臣是周国派来的,特地送这些礼物给天子,赎西伯的罪过。”
殷纣王斜睨了他一眼,说道:“你这个人倒挺会办事。我本来也不想怎么难为西伯。不过那个长鼻子、缺耳朵的老家伙说了西伯的坏话,我暂时委屈他一下罢了。”说罢,便把西伯放了出来,仍然让他当西伯诸侯的首领。
西伯为了进一步消除纣王的疑忌,把洛水西边的一片土地献给了纣王。纣王赐给他御用的弓箭和斧子,表示允许他在西方随意征伐。
西伯昌出了殷都,如同羁鸟出笼,拼命往回赶。路上,周国大臣把纣王的话告诉西伯昌,西伯昌沉下脸说:“那个长鼻子、缺耳朵的家伙,一定是崇侯虎。”
回想起当日喝那肉汤的情形,杀父之仇和亡子之恨在他心头交错滋长。他咬紧牙关,喝令快马加鞭。他站在车上向西眺望,岐山已经在望了。西伯昌回到周国,决心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团结更多的盟国、部落,为最后一举灭殷打下坚实的基础。西伯暗地里行善事,诸侯有了纷争,都来找他裁决。在崇国的东方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虞(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个叫芮(ruì锐,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两国为邻,经常发生领土纠纷。
他们听说西伯昌聪明能干,两国的国君便约定了日期,去找西伯昌评理。
两位国君刚进周国的国境,只见耕田的人都在田间留下很宽的田塍,互相谦让而不占去耕种;人们无论是耕作还是走路,都互相谦让,城里来来往往的男女都非常有规矩,上了年纪的老人,有年轻人在旁边照顾。
虞、芮两国的国君不由得啧啧称叹:“周国真是讲礼让的国家呵!”
两位国君来到周的宫廷,看见他们的大臣之间也很友好,君臣之间亲切和睦。两位国君自己商量说:“人家自己这般谦让,我们之间争吵怎好意思跟人家说呢?”于是,这两位国君也不再谈调解纠纷的事了,反而一起和周国建立了友好同盟。
周国的势力原先主要是在西方,如今向东方扩展影响,这当然是件大事。虞、芮与周结成了同盟,就把与周为仇的崇国通向殷都的道路切断了,对崇国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形势。
在这个时期,西伯昌和西北地区的羌族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盟,羌族的姜姓部落还与周人世代通婚。当时姜姓部落首领名尚,因为他的祖先曾在吕地居住过,人们称他为吕尚。吕尚在古书和民间传说中还叫作姜太公、姜子牙,他年轻时身强力壮、勇猛善战,后来成为西伯昌的得力大臣,周武王伐殷的主要助手。由于他在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后来就成了民间传说中一个传奇式的英雄。
西伯和虞、芮两国建立同盟,是周国势力发展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四方的诸侯纷纷与周国联系,西伯自己号称“受命”,也就是接受天命,俨然以未来的天子自居了。
当时殷人正忙于和东夷作战,西伯便乘机进一步扩张。
吕尚说:“西北方的密须国(今甘肃省灵台县南)离我们很近,可以先去打它。”
西伯的三儿子鲜反驳说:“我听说密须的国君精明能干,先打它怕不合适吧?”
吕尚说:“咱们要征服别人,就得要先打强的,先打不听话的。把强的、不听话的打败了,弱的、听话的不就好对付了吗?”
西伯很赞成吕尚的主意。
“受命”第三年,周兵打败密须。两军交锋不多时,周兵大胜,占领了密须全境。
过了一年,周人开始向东发展。第一个攻打的就是黎国。这个国家离殷都很近了。殷王朝的许多官员听说周人攻黎,大为震惊。周兵开到黎国的城下,黎国国君立即投降了。殷的大臣祖伊劝殷纣王早点把东方战场的力量抽回来,防备周人。
骄傲的殷纣王却说:“我的命运是由上天保佑的,他们周人把我怎么样?”
过了一年,周人把邘(yǘ于)国灭了。邘国在黎国的南边,是殷王经常打猎的地方。这么一来,周的势力就深入到殷王朝的中心地区了。
西伯到了这个地步,胆子越发壮了。他决心实现多年的宿愿,攻伐崇国。崇国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占据着关中平原最肥美的地区。从周到殷,这里是必经之路。再加上崇侯虎当年向殷纣王进谗言,害得西伯被囚,伯邑考遇害,两国从此结下了不解之仇。只因为崇国实力比较强,西伯不敢轻易动它。周灭邘以后,西伯看到殷人眼下无力西顾,崇的北面、东面、西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了,拔掉这个眼中钉,为伯邑考报仇,把周的势力联成一片的时机,已经来到了。
崇侯虎是个荒淫的国君,只顾在宫中饮酒作乐。周军兵临城下,他才从酒醉中吓醒了,登上城楼一看,四面八方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只好下令闭城死守。可是崇国平时并不好好训练军队,底下的人对崇侯虎也早已离心离德,等到周兵登着长梯子冲上城墙时,崇兵有的抱头鼠窜,有的投降周兵,崇国很快就被攻下,崇侯虎也被乱兵杀死了。
西伯灭崇以后,以崇国的都城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国都,因为这个新都靠近沣水,就命名为丰京。
诸侯听到这件事,就说:“西伯应该是受天命、要得天下的君主。”
正当西伯踌躇满志、大展雄图的时候,因为多年来为国事日夜操劳,终于病倒了。西伯把身边得力的文武大臣和儿子们召来,谆谆嘱咐他们要继续完成东进的伟业后,就溘然长逝了。
西伯在位大约五十年。他大概是在被囚禁于羑里时,将《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诗人所称道的西伯,就在受命征伐那年称王,而裁决虞、芮的争讼。过了七年而崩逝,追谥为文王。那时已经更订法律制度,改制正朔(正月初一)了。又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这由于称王的瑞应是从太王开始的。
公元前1077年西伯崩逝,太子发继立,这就是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