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回 大禹治水凿龙门 功劳盖世铸九鼎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6 18:40:44 字数:6901
第八回大禹治水凿龙门功劳盖世铸九鼎
文友,前面第二回至第七回皆表中华始祖黄帝之功劳恩德和祭祀黄帝之盛典,文长得当矣!
本回简述黄帝孙高阳即颛顼继承帝位至大禹治水。把三秦放在全国范围讲演,自感适当矣!
约公元前2450年10月,黄帝的孙子、昌意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顼,约公元前2350年颛顼帝百岁去世。黄帝的曾孙高辛即位,为帝喾,约公元前2269年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帝挚在位没有政绩,81岁死。
约公元前2269年,挚弟放勋继立,这就是帝尧。约公元前2199年,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约公元前2196年一个吉日,尧认为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把舜召来说:“你计划事情周密,你所说的必定可以做到,这样已经三年了,你来登帝位。”舜总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心里一直为此耿耿不安。舜在文祖庙(就是尧太祖的庙)接受了替尧完成政治的咐托。于是尧养老于家,命舜代行天子的政令,以观察天的意旨。舜于是透过(浑天仪)操作运转的玉玑和保持水平的玉衡,来观测天象,察看日月五星的方位是否正确。于是用类祭的礼仪祀昊天上帝,用禋祭的礼仪祀天地四时,用望祭的礼仪祀名山大川,又普遍的祭祀其他神灵。尧在帝位70年而得到舜,又过了20年而告老,令舜代行天子之职,把舜推荐给上天。约公元前2179年尧寿终,百姓十分伤痛,象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之内,天下不奏乐,以表示对尧的怀念。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约公元前2179年舜帝即位。
约公元前2140年舜去世,禹即位。
夏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就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这样推算,原来夏代的大禹王,就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及父鲧,都没有在位称帝,只是做天子的大臣。
在以黄帝为始祖的戎人后裔中有一支“夏后氏”。夏后氏最早可能住在黄河的“河套”一带(在今陕西、内蒙古、宁夏交界处),后来南下陕西。
鲧治水治了九年。他真是顽强,也真是固执,尽管一再失败,可就是不肯听听别人的建议,依旧坚持“水来土挡”的老办法。结果洪水越治越大,百姓劳而无功,人们的怨声就起来了。于是帝舜就把鲧流放到北方的羽山。不久,帝舜觉得这还不足以抵偿他的罪过,就索性派人到羽山把鲧处死了。
鲧虽然没能治好洪水,但他为了治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死后,人们对他很怀念,并把他当成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鲧虽然未能治服洪水,但治水经验最丰富的还是夏后氏部落的人,而且这些年来,夏后氏的人也从失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此外,帝舜也考虑到应该团结戎人,于是就决定让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把治水的担子接下去,同时又派四岳协助禹治水。四岳是共工族(羌人的一支)的后代,共工族生活在伊水、洛水流域,对治水也有些经验。
年轻的禹刚继任为崇伯,又接到了治理洪水的任命,他感到这副担子可真不轻。但禹也有他父亲的那股倔强劲儿,他决心用自己的成功来洗净父亲蒙受的耻辱,为自己的部族争光。这时他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才刚刚四天,小两口的恩爱自不必说,别人也劝他迟几天赴任也不算晚。
可是禹只对妻子说了声:“但愿我早日治好洪水,让我们早日团圆吧!”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门。
禹找来父亲的老帮手们,虚心听取治水失败的原因。大家见这个年轻的上司很谦虚,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畅所欲言起来。
“我看坏事就坏在建堤墙上了,要是没有堤墙,也不至于遭那么大的祸害!”
“话也不能说绝了,”一个中年大汉立刻反驳道,“用堤墙堵截的办法开始还是见些效的。只是后来水势太大,堤墙拦堵不住了才被冲垮的。”
“对,造堤墙总算是个办法,要是不造堤墙,还叫什么治水?只是这次水实在太大了,又总是不退,那还有什么别的法儿?”一个老一些的边说边叹气。
“如果我们想办法让水势小下去呢?”禹插嘴道。
“说的容易!老天爷肯听我们的?你看这茫茫洪水都快齐山腰了,只见水面上到处是漩涡,就是不见它流。我估摸着,许是大海被填满了。”老头儿更是愁眉不展了。
“我看不是大海被填满了,是河道不通畅,洪水流不出去了。”大汉说着,好象胸有成竹一样。
“那我们就疏通河道,把洪水导入大海!”禹拍着大腿叫道。这一句把几个人都惊住了。
大汉迟疑了一下,便说道:“不瞒您说,这主意我早就想过了,也向您父亲提出来过,可是他老人家说:‘疏通河道?你给我指一指河道在哪儿?’是呀,我望着这浩浩荡荡的一片汪洋,也没有词儿了。”
老头儿捋着胡须沉吟了好半天,这时才试探着说:“常言道: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探明地势高低,就能大致摸清水的流向,河道在哪儿,也能揣摸个差不多了。只是这可太难啦,谁能把整个天下跑遍了呢?”
“难,这不怕!我还年轻,豁出这一辈子也要把水治好!”禹站起身来,两眼闪着执拗的光芒。大家望着他的丰采,不由想起去世的崇伯鲧,心里立刻烧起了一团火。
禹和大家决定了治水的办法,就是一面加固和继续修建堤墙,一面设法疏导洪水,减弱水势;而要想疏导洪水,又必须探明天下各地的地形高低和水道流向。
禹带着一群无所畏俱的助手们出发了。荒山野岭,急流险滩,多么艰难险恶的障碍也挡不住他们。遇到波涛翻滚的大河,他们就砍下树木扎成木排渡过去;遇到能把人陷进去的泥沼,他们就把木板铺在上面,然后轻轻地爬过去。那时候走路,甭说阳关大道,就是崎岖小路也很少。
禹和大家就这样逢山开路,遇洞搭桥,走了几万里路,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天下”。他们手持着“规矩”(最原始的侧量仪器)和准绳,一路走一路测量,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探明了各处的地形和水道。
大规模的治水开始了。禹在踏勘地形水道的时候,就把天下划分成九个大州,现在要疏导洪水,工程很大,禹就让每州派三万名民工,总共二十七万人参加治水。
禹一点儿大人物的架子都没有。他亲自握着木插(近似于今天的铁锨),和人们一起开山挖河。而且他还要不断地到各地巡视工程,走到那里干到那里。
禹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一次都没有进去看着。有一次他路过家门,正好他妻子生下儿子启还没几天,门内传出孩子的哇哇啼叫声。随从们都劝禹进去看一看。
禹说:“我能不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吗?可是这治水是千万人的大事,多少人也是撇开了娇妻爱子来治水的呀!如果我因私废公,回家看望妻儿,以后怎么劝诫别人呢?”
禹跋涉万里,真是风里餐,露里宿,泥里滚,水里爬。他瘦得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连大腿上也没什么肉了。他的腰有些弯了,背也有些驼了,两条腿得了风湿病,走起路来都不那么灵便了。但是他的榜样鼓舞了千百万人,大家的心拧成了一股劲。
《尚书?禹贡》中说:禹分别九州的疆界,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路标疏通河道……。
大禹从黄河上游的壶口(陕西宜川县境)开始,把河水疏导到梁山,不料龙门山(陕西韩城市北)挡住了河水。怎么办呢?是绕道,还是凿开龙门山?大禹站在山顶察看周围的地形,觉得只有凿开龙门山,才能使河水顺流而下。当时,要凿开龙门山,谈何容易!
大禹带领着三万多民工,在龙门山打通了龙门山口;随后,又带领民工不停地开凿河道。河道也不断地延长伸展。
半年后,河道开凿到离龙门山口十来里路的两条山谷的交岔口上。这两条山谷,一条沿着吕梁山一直向东延伸;一条沿着黄韩城,折向西南而去。向东的山谷,岩石坚硬,开凿十分困难;而向西南的一条,山谷深,石头也软,开凿十分省力。经过勘察后,大禹决定沿西南山开凿。
河道开凿开始了,大禹奋力在前面开凿,民工们挥中雨地跟在后面开。一里多长的山谷里,满山遍野都是民工。铁器的叮当声,巨石坠落的轰响声,汇在一起,此起彼伏地在空荡荡的四山里回荡着。
一天正午,民工们正在开凿河道,一只黑色巨雕从东面飞来,在工地的上空盘旋不止,声音尖利地鸣叫不已。民工们都十分恐惧,担心总要出什么祸事。大家都停下了手中的工具,仰面而望,纷纷议论,猜测着吉凶。
大禹懂得鸟语。他听大雕在天空喊道:“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如往东凿!”
大禹也认得大雕。原来,就是这只雕,曾载负着他察勘过山川地势,也曾帮他出过治水良策,并使他曾下定了请命救水的那一只大雕。
大禹仰面对着大雕微微一笑,点点头,还向大雕招了招手。大雕飞去了。大禹下令,让民工都停工休息。
大禹对大家说:“神雕来对我说,让我们改变开凿的方向。看来,这向西南的谷道不能开凿了。我们要改向东开凿。”
众人凑上前来,对大禹说:“我们不能改道,否则,将会在天下影响你的声誉。”
大禹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回答。
大禹决定要认真地进行又一次考察。他挑选了三个力壮年轻、又有治水经验的民工,随着他翻山越岭,前去察看两条山谷的山川地势。经过两天的辛勤工作,他终于明白了:河道向西南开凿,不但高山重重,而且地势越来越高,黄河的水疏导崐不出去;若向东开,虽然石头坚硬,但却只凿十里,就可以把黄河水引出山谷,流向豫州导入大海。
大禹又召集民工。民工蜂拥而来,大家焦急地问道:“河道究竟往哪里开?”
大禹指了指东方,坚决地说:“改道,往东边开凿。”
民工们又聚集在新的工地。大雕还在空中俯首盘旋。大禹向大雕招招手,表示谢意。大雕放心了,长鸣一声,直飞向云霄。
后来,人们便把向西南已开凿的一段河道,取名叫“错开河”。现在,韩城的人民,又称这条河叫“凿开河”。这条河,河道弯弯,波纹粼粼,从古一直流到今。
传说禹是一位巨人,他身材魁伟,象一座高山,头戴的斗笠象巍峨的峰顶。他人大、手大、力气更大,一步能跨二里半,因而人们称他为大禹。
大禹带领万民挑走了积石山的乱石,疏川浚河,经历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龙门山,龙门山象屋脊一样横亘绵延,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顶,看到了他的父亲鲧错开河道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山脚下广大的农田,便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大禹在龙门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开凿龙门之事,大禹一声令下,臣民一起动手,大家挥舞石斧、石刀、铁铲、木耒,齐心协力,开山凿石。大禹身先士卒,奋力大干。他足踩之外,立即下陷,手到之处,坚石变软。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个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这天挖的缺口既宽又深,但第二天又长平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
这天,大禹刚刚回到相公坪,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礼,问道:“请问老者,这龙门山却怎么挖了又能长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拜谢,那位老人却不见踪影了。大禹这才知道见了山神爷。
大禹又召集臣民,说明真情,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崐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机会。这样一来,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黄河之水象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从此,黄河流域百姓才得安居乐业。
龙门山黄河古道两侧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两扇石门,大禹给它取名“龙门”。后人为永记大禹凿龙门的功绩,管它叫“禹门”。禹门口河心巨石上坑坑凹凹,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的遗迹。
龙门西山上有条卧龙沟。沟顶通天,沟深无底。据说,沟里盘踞着十多条恶龙。大禹凿开龙门之后,卧龙沟里积水渐渐退了下去,恶龙们感到末日来临,有的倒吸一口凉气,吹向天上,顿时狂风大作;有的喝足黄水,喷向大地,霎时风雨交加。恶龙们乘机爬出深沟,伤害了许多人畜。
大禹为民除害,持弓搭箭,把恶龙一一射死。
过了卧龙沟不远,河身两岸又矗立起两座丹崖翠壁,遥遥相对,这便是鬼门,由魑、魅、魍、魉、妖、邪、怪七只恶鬼把守,不让大禹通过。大禹冲冲大怒,象巨峰一样屹立在鬼门前,手持大石刀,大喝一声:“恶鬼们听着,你们胆敢阻挡疏河大工,定叫你们葬身鱼腹!”妖、邪、怪三鬼闻声冲出鬼门,迎战大禹。只见妖鬼口吐妖气,邪鬼立于邪道,怪鬼点起鬼火。大禹巨唇微动,口吐正气,一下子压住了妖气;大禹大脚一踏正道,一下子踢翻了邪道;大禹胸中的熊熊怒火,一下子烧灭了忽明忽暗的鬼火。魑、魅、魍、魉见妖、邪、怪三鬼战不过大禹,便口吐阴火,在烟雾弥温中窜出鬼门,从四面包围上来,把大禹团团围住。大禹盛怒之下,身材又高了几丈,他舞动石刀,左杀右砍,大战三天三夜,直杀得七只恶鬼头破血流,一个个倒栽在黄河之中喂鱼去了。鬼门两边石崖上,现在尚存许多斑点,那就是厮杀时所溅的血迹。
过了鬼门,不到二里路,忽然两山又紧紧靠拢,这就是神门,由二郎神把守。
大禹过鬼门,直奔神门而来,他那“腾腾”的脚步声,早已惊动了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对着大禹“汪汪”直咬。大禹喝道:“狗仗人势,休要狂吠!一句话震得哮天犬哑然失声。二郎神大惊,立即举起划天戟,冲出神门。大禹向二郎神深施一揖,说:“二郎大仙,为拯救九州百姓请开放神门,让大河畅通。”那知二郎以天神自居,傲慢地说:“此乃神门,焉能让黄河从此过!大禹说:“黄河亦称神河,神河过神门,顺乎天理!”
二郎这区区武神怎能舌战过大禹?他恼羞成怒,挥戟直刺大禹。大禹巍然圪立,舞动石刀,“咣铛”一声,震得二郎神虎口鲜血流。他们战了七天七夜,终于战胜了二郎神门。二郎又说要启奏天帝,才能打开神门。大禹命他快奏本。霎时天帝玉旨传来,说:“大禹治水,万民同庆,开放神门,永归黄河,请禹上天,治理天河。”二郎宣旨一毕,即在东山石崖上画出四百余阶石台,请大禹沿天梯登“天门”。天崐门两侧,天灯高悬,迎接大禹登天。但大禹却推辞道:“天下洪水尚未治好,我欲献身神州,怎能登临天门?”天帝听了十分感动,也连连称赞大禹美德。
从此,“两崖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见《乾隆韩城县志》)大禹凿龙门后,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几千条鲤鱼,从百川诸河云集龙门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72条。一登上龙门,便有云雨相随,天火烧其尾,化龙飞天去了。跳不上龙门的鲤鱼,就点额曝鳃,碰壁而返。这就是《三秦记》中记载的“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至今,龙门山上“有相工坪,广二丈余,长四丈余,片石临河,莹洁可爱”,这就是当年大禹站在这儿督工的地方。人们歌颂他为“神禹”,为他建庙塑像,铭记他的功绩。
禹治理好了太原一带的地方,接着便施工到岳山的南面;从东海到泰山,东边到海,南边到淮水,东南到扬州,从荆山到衡山的南面,从华山的南面,西到黑水梁州,东到西河雍州。各州治理完毕以后,其次就开始治理九山。治理九川。从汶山(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大禹用了十三年时间治平了水土,又安抚了黎民。
约公元前2090年,大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到涂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举行大会。这一来可以显示自己做天子的威风,确立凌驾于各部落首领之上的权力,二来也是对南方尚未臣服部落的一种示威,所以大禹这次更要格外讲究排场。他穿上丝织的袍子,袍子上画着日月星辰、江海山岳和鸟兽百虫,头上戴了垂着珍珠美玉的冠冕,再加上满面威严,真有些象天帝降临到人间。各国的国君要进入会场了,这时钟鼓齐鸣、丝竹盈耳,乐队奏起了大夏乐。大禹的臣子和卫队都肃穆庄严地侍立两旁,各色旗帜哗啦啦随风飘舞。各部落的首领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心里早矮了半截。会场是就着山坡开辟的,大禹自然坐在最高处,各部落首领毕恭毕敬地朝见完毕,才在两旁入座。
大禹早在治水的时候就踏遍了天下,很熟悉四方的山川土地、物产人情,就把天下划分成九个州,叫做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时禹便根据各州的不同情况,规定了各州每年应上贡的土产和应交纳的田赋。田赋按多少分成九等,土产则因地制宜,有的贡漆、丝,有的贡皮革,有的贡海货,有的贡金银,这些东西都要按时送到夏都,当然归大禹来支配使用。这种事情在以前可从来没有过。
这时,人们掌握了初步的冶铜技术。九州各部都带来这种宝贵的金属,把它当礼品贡献给大禹。
大禹气派真大,也真有心路,就用这些铜铸造了九只大鼎,每只鼎都铸上各州的珍禽异兽、山神水怪。他把这九只大鼎当成镇国之宝摆在朝廷上,象征着他是天下九州的主人。
约公元前2094年,禹为进一步巩固对万国的控制,又在苗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召集大会。这一次大会的肃穆庄严、华贵铺张自然要胜过涂山大会。天下万国的君主们都带着随从,盛载着宝货贡品,一队队如期赶到。大禹高踞首座,俯视着服饰各异的万方诸侯,以及陈列在座前的八方贡献的珍宝,更觉得需要摆出天帝般的威风来。
大禹命令自己的臣子把各国贡献的珍宝、土产和交纳的租赋都注册登记,总计核验。这可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因为当时的部落太多了,号称“万国”,每国该贡纳什么,贡献多少,都要进行核实,所以这项工作也真麻烦,很搞了些日子。大禹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创举,就把苗山改名为“会稽”,会稽就是会集统计的意思。从此,一盘散沙似的天下万国,开始逐步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走向统一了。
苗山大会之后,万国诸侯陆续回国了,年纪已经很大的禹劳累了多少天,对南方的气候也有些不适应,便生了病,而且越来越沉重。约公元前2095年,大禹在会稽崩逝了,把天下授给伯益。禹在位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