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回 名人赋诗尽赞颂 始祖黄帝乐万年

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回 名人赋诗尽赞颂 始祖黄帝乐万年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4 11:07:54      字数:5923

  第六回名人赋诗尽赞颂始祖黄帝乐万年
  
  杜甫月夜祭黄陵
  读过杜甫“月夜”这首诗的人,或许记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为避安史之乱,在流亡途中,把家安置在州三川驿(后又迁到羌村),自己只身北上,想去灵武投奔新登基的唐肃宗,却在路上被叛军掳入长安。杜甫月下怀念妻子儿女,写了上面的诗。
  次年四月的一天,杜甫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峙的前沿,奔向凤翔。在那里唐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个官职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言。杜甫忠于职守,为官不到一个月,为营救一位受冤的大臣,便激怒了唐肃宗,借故让他回家探望妻子,有意把他遣开。杜甫因此又重回三川驿。公元758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晨,杜甫只身踏上了归途。一路所见,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伤兵的痛苦呻吟和难民的苦难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路经玉华宫到翟道城(今黄陵),沿路了解民情,体察民间疾苦,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加深了他的爱国忧民思想。从此,结束了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政治生活。
  一天,杜甫徒步来到翟道城桥山脚下,打问去三川驿的路程,才知道从这里到三川驿还有一天的路途。而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只好打消继续赶路的念头,他只身坐在桥山脚下的沮水河畔休息。劳累了一天的杜甫,饱经了沿路的惨痛,面对山川河流,诗兴勃发,即时作了一首“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戌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还家尚黑头。
  杜甫口里吟诗,身体不由自主地慢慢倒在路旁草丛中睡着了。这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一位祭陵老人(古代祭黄陵没有固定的时间),挎着竹篮,往桥山上走去。杜甫的身子睡在草丛里,两只脚却露在路上,把祭陵老人绊倒了。这时,杜甫也被惊醒,连忙坐起,向老人再三道歉。祭陵老人一看是个过路人,也没发火,随声问道:“请问客官,为何露宿郊野?”杜甫当时未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回三川驿看望家眷,因路径不熟,来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好暂且露宿休息。杜甫说着,两眼一直瞅着老人的竹篮子。老人马上意会到这位过路客人的心思。随即说道:“客官是否还未曾用饭?”杜甫由于饥饿,就如实说道:“不瞒老者,昨天从同官(今铜川)起身,只吃过一顿饭。动乱年间,沿途未敢……杜甫说到这里,觉得有些失言,再未敢往下说,只是叹息了一声。祭陵老人见杜甫言谈举止不同一般,就慷慨地将竹篮里的馍馍拿出两个,双手递给杜甫说:“客官,不要推辞,吃吧。”杜甫二话没说,狼吞虎咽吃了一个馍。突然问老者:“敢问老者,天色已晚,你提竹篮上山干什么?”老者说:“唐军和叛军打仗,百姓不得安宁,一直没工夫上山祭奠先祖。听说唐军收复洛阳,百姓欢天喜地,盼望早日过上太平日子。所以今日特意上山祭奠黄帝。”杜甫听罢,方知此地乃黄帝之陵。祭陵老人一再邀请杜甫随他回家过夜,杜甫因心情不快,执意不肯,一再推辞说,得连夜赶回三川。祭陵老人只得给杜甫指点了路线,并留下食品,自己回家去了。老人走后,杜甫独自一人站在月光下,面向桥山黄帝陵进行叩拜礼。据后人传说,杜甫还写有“少陵月夜祭黄陵,双手空空无祭品”的诗句,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原诗。也可能是后人的杜撰。
  
  范仲淹三次祭黄陵
  
北宋名臣范仲淹,又名范希文,祖上是陕西彬县人,后迁居南方,定居苏州吴县。他从小丧父,生活很清贫。在贫困中,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中了进士,后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能文能武,本领高强,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他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范仲淹曾就职陕西,兼治延州(今延安)。当时,西夏常从西北侵扰中原,宋王朝内很少有人敢去抵挡。公元1040年10月,宋王派范仲淹会同韩琦出任陕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行动。范仲淹到陕不久,就前往延州。沿途观察了陕北高原的地形。有一天,范仲淹来到坊州中部(今黄陵),突然勒马停止前进,决定上桥山致祭黄帝陵。身边的谋士问他:“范公,听人说,你过去读书时连皇帝也不去见,今天怎么要专程祭奠黄帝陵?”范仲淹笑了笑说:“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年幼,在应天府睢阳读书。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那里,同窗们一听皇帝来了,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我当时正在作文章,害怕打断思路,就没有去看皇帝。后来同窗都埋怨我失掉一次好机会。我当时心想,眼下只有专心读书,将来为国效命,见皇帝的机会是有的。”范仲淹边走边说,不觉来到桥山山巅,抬头看见“古轩辕黄帝桥陵”碑亭,立即勒住马缰,翻身下马,徒步走向黄帝陵前,打躬致祭。在下山的路上,范仲淹告诉身边的谋士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当今皇帝是我们的君王,他们也是黄帝的子孙后代。一个人不论官位高低,万不可忘记祖先的功德。”据说,范仲淹到延州后,写了五首祭黄陵的五言律待,可惜,现在只流传下来两首:
  红日竿头进,青云足下藏。轩辕龙驭古,百代景象裳。
  高徒桥山上,关河万里长。沮流声潺潺,柏干色苍苍。
  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被调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临行前,路过坊州,再次祭奠了黄帝陵。
  宋仁宗降旨黄陵栽柏树
  满山翠柏望桥陵,上有仙台垒九层。
  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只见白云兴。
  ……
  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
  龙盘万代开王会,凤历千秋肇大清。
  
  张三丰谒陵留名诗
  张三丰是个传说中的半人半仙的神化人物。据《明史》记载:张三丰生于元朝末年,明代道士。辽东人,三丰是他的号。由于他性情嬉谐,不修边幅,故又称张邋遢。此人身材魁梧,龟形鹤背,大耳圆目,胡眉如戟,行走如风,来去无踪。他行踪飘忽,游处无恒,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早上还在辽东吃早饭,中午又在陕西宝鸡吃面片。这些记载,虽有夸张,但仍不失为一个‘人’。传说有一次张三丰和他的嫂子坐在屋里拉家常,张三丰突然从案板上取来擀面杖,插进水瓮里就搅,边搅边叫:“哥哥快回来!哥哥快回来!”他嫂子不知其意,忙问:“你哥哥出外做生意,你在水瓮里喊叫什么?”张三丰憨然一笑说:“哥哥过河落水了,我帮了他一把,把他叫上岸来。”嫂嫂全然不信。时隔不久三丰的哥哥回来了,嫂嫂就问路上出过什么事,三丰的哥哥说:“过河翻了一次船,多亏艄公用船板搭救才出水面。”嫂嫂这才信服张三丰确实是个‘神’人。据说,现在陕西农村人给大人小孩叫魂,就是张三丰发明的。明太祖、成祖两位皇帝曾不止一次地派人寻找张三丰,却始终找不见。英宗皇帝时,封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据说,有一年黄陵县沮河发了大洪水,川道的田园禾苗、房屋牲畜全被洪水淹没了,全县城的人均被洪水赶上了山。第二天中午,山上人发现沮河上游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个人,顺着洪水激流而下。此人既不叫‘来人’,也不喊‘救命’,洪水直把他漂浮到黄帝庙山门对面。这个人突然从水面上站起来,怀里抱着两个大西瓜,不慌不忙地走出水面,直奔轩辕庙院,恭恭敬敬向轩辕黄帝塑像叩了三个头,在像前敬献了一只西瓜。另一个西瓜用手敲破,边吃边到处观看庙院的一切。直到把手中的西瓜吃完,也没有说一句话。然后,就蹲在大殿的房檐前,用吃过的西瓜皮,在砖地上写了一首“张三丰谒桥陵”诗,就扬长而去。洪水下去后,人们才知道张三丰来过这里,赶忙从地上把这道诗拓下来: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且不论诗写的如何,看那书法,字迹秀丽,龙腾虎跃,就令人惊叹了。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县令金兰芝把这首诗重新刻在一座石碑上,至今还保存在黄帝陵庙的碑林里。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位墨客骚人、学者名人对张三丰的诗作过和韵,但都没有和好。时隔多年,有一位姓胡的道人,前来谒陵拜祖,看了张三丰的诗和书法,感叹不已,一边饮酒,一边在墙壁挥笔和诗:
  览景来登轩帝陵,羽衣风驾骨毛轻。
  桥山彻顶高耸翠,沮水缠腰中部青。
  万壑烟云笼玉冢,九天秋色映龙城。
  道人看罢三丰句,醉里挥毫壁上明。
  
  邱逢甲祭陵留诗篇
  “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这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民族英雄邱逢甲在清朝光绪年间拜谒黄帝陵时所写的“登黄帝陵绝句”中的两句诗。
  邱逢甲,字仙根,号仓海。台湾省漳化人,出身望族。光绪十五年进士,为兵部主事。他一生写了几千首诗,梁启超称他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
  公元1894年,爆发了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腐败的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当时作为清朝政府兵部主事,曾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光绪皇帝软弱无能,慈禧太后卖国求荣,根本不采纳邱逢甲的意见。邱逢甲目睹日本入侵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杀蹂躏,再也忍不下去,便只身秘密回到台湾,发动群众,组织青壮年,亲自率领“八千子弟”起义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因经费不足,他“倾家财以为兵饷,不足则乞诸义士以助之”。他号召人们“人自为战。家自为守”。他们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二十余昼夜,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起义失败后,邱逢甲回到大陆,漫游各地。到陕西后,在友人的提示下,专程来中部县拜谒黄帝陵。邱逢甲在黄陵住了六天,“日出登黄陵,深夜写诗文”。他想起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壮烈场面历历在目。一天深夜,邱逢甲脱衣入睡,又想起自己当初上书清朝政府,建议撕毁"马关条约",可是,宰相和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都不听他的建议。想到这里,他一跃从床上跳下来,一拳擂在桌子上,打碎了茶具,震惊了县衙。县令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赶忙起来到邱逢甲住处,先从窗子格里往进一看,见邱逢甲披衣伏案、挥笔疾书:
  如此江山竟付人,干戈留得若吟身。
  乱云残岛开诗境,落日荒原泣鬼怜。
  埋碧可怜黄帝裔,杀青谁作素王臣。
  请将风雅传忠义,班管重回故国春。
  谁非黄炎之子孙,九天忍令呼无门。
  上书宰相毁苛约,此义已比昌黎君。
  百年万事半颠倒,中外约章那可遵。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割让国土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清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的愤慨。他在另一首五言律诗“落叶恋根本”中写道:
  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
  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根本。
  邱逢甲在黄陵期间,先后写了“祖先”、“落叶恋根本”、“山河终一统”、“谁非黄炎孙”等八首诗词,抒发了他在台湾沦陷后的悲愤心情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他坚信“大九州当大一统”,台湾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在来大陆前,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台湾人民,莫忘祖国统一。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的帝制。邱逢甲非常赞同这一革命行动,并星夜赶到武昌,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南京政府。邱逢甲毕其一生精力,追求进步,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
  
  于右任编纂《黄帝功德纪》
  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
  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春间。
  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
  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
  这是爱国志士于右任先生在民国七年(1918年),清明节冒雨谒黄陵时写的一道诗。
  于右任先生当后因公务来陕西,正值清明节,便专程从西安动身前往中部县(今黄陵)谒陵拜祖。不巧的是刚到中部县,第二天就下起雨来。他隔窗望着天空,对中部县长说:“春雨贵如油,许下不许流,看来,中部县今年又是风调雨顺年。”中午,春雨仍然未停,于先生在中部县长的陪同下,一起上山祭扫黄帝陵。回县府后,尽管衣衫湿透,他还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吃饭时,他告诉中部县长:“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奠基者,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清明扫墓祭奠,缅怀祖德,应该坚持代代相传。”于右任先生当时表示:他要把黄帝一生的功德编写成一本书,这是他多年的愿望。今天冒雨祭扫黄帝陵,更加坚定了写这本书的信心。于右任先生返回南京后,即约友人,对先秦以来有关史籍记载的黄帝事迹和传说,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先后花了十年时间,翻阅了上千册史书。从大量史料中,摘抄整理,分目编纂,详加校正。于先生亲自过目审定,辑成一书,取名《黄帝功德记》,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初,由南京仿古印书局排印出版。于右任先生亲自为《黄帝功德纪》写了序言:
  黄帝公孙轩辕氏,实吾中华民族之元祖。吾中华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烁世界之历史,翳维黄帝,为国族之神。于史黄帝既战胜蚩尤,东至于海,西登昆仑,南及交趾,北出幽陵,而开拓中华民国已有之疆土。其子孙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汉族固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且为黄帝之子清,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皇古荒昧,孰启鸿潆?生活文物,孰为大备?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其发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资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术、历数、医药、音乐等,皆万世之资,而一时已备。至于指南之针,辨方定位,迄今为世界交通所大赖。然此犹事功之彰著者言耳。更如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动皆称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万世万类矣。我中华民族有如此之伟大,中国文明有如此之超远,实黄帝拓殖创造之功也,兹我民族奋图复兴,思缵我远祖之皇烈,国于近世,岂有以四百兆庶众子孙,凭席威灵,而无以遂其国之自由平等?桥山之弓剑可攀!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其共誓于我之祖之陵!于国之初,于岁之春,中央政府倡率民族扫墓,将有事于桥陵,礼也。斯为天下所未尝有,抑为天下所有可能;追维作始,发扬踔厉,不可不有功德之纪。余昔由陕北而南,赴关中主革命军事,过中部县曾谒于陵下。兹因动念,约友人将黄帝功德之见于载籍者,撮要录次,即名为黄帝功德纪。凡书所有,类多列之,由是以为徵考断定,则史家之职也。夫祖德之述,在美盛德之形容,吾民族既有此疆土文物历史矣,其道大光,责无旁贷,重践吾民族东来之路。兹献一编,愿念兹在兹名言兹在兹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于右任谨序于南京
  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元老之一。“为人正直”,是“有我民族气节”的真诚爱国者。他精通书法,以草书名世,是著名书法大师。于先生1879年生于陕西三原县。1945年到了台湾。平时仍坚持写字作诗。于先生晚年思念家乡心切,1962年在台湾抱病时,以诗抒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分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声泪俱下的倾诉,表达了台湾同胞思念家乡,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我们从《黄帝功德纪》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伟大中华民族的来历,追溯祖国优秀文化的渊源,这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