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回 历代祭祖不间断 保护古柏绿色天

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回 历代祭祖不间断 保护古柏绿色天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3 12:29:07      字数:7651

  第五回历代祭祖不间断保护古柏绿色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极都不忘祖先。
  秦始皇致祭帝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经常出外巡游,命令天下人遍筑驰道。宽敞、平整的驰道两旁,栽满了青松,浓荫蔽日,郁郁葱葱。
  传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始皇西巡,命一班文武官员组成一支三千武士的巡游队伍,从咸阳出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前进。巡游队伍出鸡山头,到了陇西、北地,返回时路过回中。当时正值深秋,枫树的红叶遍野满山,像春天的花朵般点缀着大地。一日,秦始皇登上鸡山头(又名崆峒山),见山上有一座用巨石修筑的“黄帝祠”。始皇止步询问左右:“这里为何有\'黄帝祠\'?”随行的方士徐市答道:“听说黄帝统一三大部落时,曾巡游到此,教民伐木造房,种植粮食,使民众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纪念黄帝功德,人们修了这座\'黄帝祠\'。”秦始皇听罢,马上下车,并问李斯:“吾称\'皇帝\',有无违祖?”李斯答曰:“您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称帝有何违祖。”秦始皇听了摇了摇头说:“先祖黄帝轩辕氏,统管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九州有共主的国家,为中华民族打下文明古国基础,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赵高马上抢着说:“那也比不上当今皇帝。”“非也!”没等赵高说完,秦始皇打断赵高话头下令:“停车!备礼致祭。”据说,秦始皇把随身带的武士列为六路,左右各三路,自己手捧供品,身带佩剑,从六路队伍中间穿过,走向“黄帝祠”,默默祈祷。致祭一毕,秦始皇再无游兴,当即从原路返回咸阳。
  看来,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心里就一直不很踏实,因为轩辕黄帝在五千年前,就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而三千年后,他才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比起黄帝,已晚了几千年,难怪他自称“始皇”,总觉得心里不安。
  汉高祖跪拜黄帝像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的这一天,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举行正式临朝仪式。这天,宫内宫外,张灯结彩,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各路诸侯和大臣穿着新缝制的朝服,纷纷前来朝贺。殿门外早有事先安排好的接待人员把诸侯、大臣等文武官员依次接入殿内,分别站在两旁。功臣、列侯、将军、军吏等,按等级站在东西两边。丞相以下的文官也都依次排好了各自的位置。殿上早就布置好了仪仗队,挎刀持枪的卫兵站在指定的地点,场面非常整齐严肃,随着司仪一声高喊,乐队奏起宫乐。汉高祖刘邦缓缓下了御车,稳步走向宝座,面向群臣。司仪传令王侯、丞相、列侯依次序拜见。
  正在这时,刘邦的父亲刘公派人送来急件。刘邦拆开一看:原来,刘公斥责儿子刘邦,升为天子(皇帝),却忘了祖先。自古帝王临朝登基,先要致祭黄帝,而你……。刘邦没有看完,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一时不知所措,周围的人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惯于投机讨好的叔孙通,见状立即拿出一张轩辕黄帝画像,双手奉献到汉高祖刘邦跟前,又向刘邦耳语道:“现在致祭已来不及布置,不如趁此把古轩辕黄帝这张画像挂起,你领着前来临朝的大臣集体向黄帝像跪拜。这样,后世人也不会说你目无先祖了。”刘邦听了这话,认为言之有理,顿时展眉开颜,马上离开宝座,带领前来临朝的百官,列队站在黄帝像前,叔孙通临时担任司仪长。只听一声呐喊,宫乐四起,众百官站在黄帝像前,由刘邦带头,经过三跪拜,三叩头,各自才入了座位。刘邦对叔孙通这个随机应变,又不失体面的临时措施,非常满意,即刻任命他为宫内太常(专管礼节、仪式和祭祀的大官),还赏给他很多黄金。叔孙通趁这个机会向刘邦推荐了他手下的一百多个儒生,要求皇上提拔。刘邦正在兴头上,给他们都封了官。
  汉高祖刘邦跪拜过的这张黄帝画像,从汉代一直保存到今天,并历朝历代受着人们的谒拜。
  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
  历代帝王祭黄陵,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御制祝文”,昭告始祖轩辕黄帝,表示自己如何为民除奸抗暴,百姓如何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粉饰所谓的太平盛世。祭陵一过,还要刻立“御制祝文”石碑一座,以求流芳百世。这样的石碑,现存于黄帝庙里有五十三块之多。其中唯有汉武帝刘彻,祭黄帝陵却与众不同。传说这位十六岁继位日夜都想成神仙的皇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召集十二部将军,调集十八万人马,准备在北巡边关之后,举行封禅仪式。
  十月初,汉武帝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凉武帝村)出发,沿“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招展,士气昂扬,战马嘶鸣,好不威风!军队行至边关,武帝派遣侍臣郭吉前往匈奴下战表:
  “东南一带已皆荡平,南越国王首级已悬挂北阙。单于如能出战,可与大汗天子亲自前来交锋。”
  当时,时维耳单于已死,他的儿子-子乌维单于才继位,看了汉武帝下的战书,敢怒不敢言,自己又不敢出兵。汉武帝等了数日,不见回音,又怕误了封禅仪式时间,只好收兵回京。
  为了节省时间,汉武帝率领的大军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从延安以南直插坊州。路过阳周郡桥山(今黄陵桥山),武帝见桥山之巅有座高大雄伟的土冢。他下车看时,见一石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几个大字。他立即询问随行人员:“吾闻黄帝不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方士孙公卿随车在旁,连忙告诉武帝:“黄帝采铜首山,铸鼎荆山,鼎成后,天宫派巨龙迎接黄帝升天,带去后宫及大臣七十多人。令有许多小臣,捉住龙须,扯住黄帝衣角,也想跟黄帝升天。正在难分难舍之际,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黄帝乘龙升天了。小臣扯下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所以说这是黄帝的衣冠冢。”汉武帝听罢,仰天长叹:“嗟呼!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说着就下令停止行军,修筑“祈仙台”,备礼致祭。据说,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在桥山巅,黄帝陵墓的对面,修起了一座九转“祈仙台”(即现在的汉武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下令十八万大军,列队桥山、马家山、印台山,宫乐四起,战士个个俯首肃立。汉武帝卸下征战的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一人独步走向“祈仙台”:一向黄帝显战功,二向黄帝祷告自己也想长生不老,和黄帝一样,将来成仙,乘龙升天。致祭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讲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的故事。他修筑的“祈仙台”,挂过盔甲的柏树,都留给后世人攀登怀古。
  司马迁实地考察黄帝陵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是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代史官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据说,他十岁就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就开始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到过会稽,访问过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了范蠡泛舟的五湖;在淮阳,采访过韩信的故事;经邹、鲁访问过孔子、孟子的故居。此外,他还北到涿鹿,登过长城;南游沅湖,西至崆峒。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真是一个壮举。司马迁的游历,使他加深了对祖国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的深刻了解,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逝。司马迁继承父业,作了太史令,时年已三十八岁。
  这时他就开始为写作《史记》作准备工作。当时,碰到的难题之一,即:三皇五帝如何写?五帝之一的轩辕黄帝怎么写?司马迁认为: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到秦汉时期的学者,一致公认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在当时仍然存在着各种异说。就连黄帝埋葬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传说在河南,有的传说在山东,有的传说在河北,有的人还说在甘肃。为了慎重起见,司马迁决定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据说,司马迁出长安,一不坐轿,二不带随从,只身乘马,长途跋涉,沿“秦直道”北上,来到翟道城(今黄陵)桥山一带。他没有惊动官府,也没有打扰百姓,更未暴露自己的身份,独自一人四处奔走,观察地形,访问老人,查看史料,抄写碑文,瞻仰了历史传说的各种遗迹,了解了风土人情。
  相传,有一天,司马迁手里提着一筐陶片、石片,边走边看,爱不释手,一群儿童以为他是个讨饭吃的疯子,都围住他喊叫:“疯子,那是石头片,不能吃……”司马迁只笑不答言。大人们跑出来一看,见是一群顽童围着一位陌生人耍笑,便赶走了顽童,并拿来了两个馍馍,递给司马迁。司马迁接过馍,点头笑了笑,边吃边走了。据说,他在翟道城周围方圆二十里,整整考察了四十多天,搜集了当地流传的有关黄帝的传闻逸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可靠实据。回长安后,他首先写出了《史记》中的第一篇《黄帝本纪》,第一次肯定了“黄帝崩,葬桥山”的伟大历史考证。从此,黄帝陵始得传名于世。据旧中部县志载:司马迁这次考证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前八世纪中),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因河水浸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泰定帝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住持道人状子一案。状告本县保生宫着火,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泰定皇帝看罢状子,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大臣上殿,并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始祖陵寝。今有歹人敢放火烧宫,损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完,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指派飞骑日夜兼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泰定帝用汉字写的这道蒙语圣旨,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庙的法令。现将这份汉字蒙语令主要段落摘抄如下:“……轩辕黄帝庙宇一处,桥陵一所,迁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钱数口口口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捡会到钦奉。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德推称着诸色投下气力呵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么钦差除钦遵外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川张挂禁约无得似前搔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行须议出给者右榜省谕各令通知榜示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现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中华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
  朱元璋遣官祭黄陵
  在红巾军起义中,佃家出身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死后,他领导了这支队伍。公元1356年,朱元璋军队攻占了集庆,改名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并在那里建立政权。他乘北方红巾军打击元朝的有利时机,发展势力,又采纳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发展农业生产,扩充军队,经过几年战斗,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从此,他就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明太祖,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四年时,听到身边谋臣谈论起历代帝王祭祖先一事,便提出要致祭始祖-轩辕黄帝。朝廷内背地里有人悄悄议论说:“朱重八(朱元璋小名)还懂得轩辕黄帝!”议论是议论,却没有一个人敢公开讲。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遣派中书管勾甘,前往陕西中部祭黄帝陵。文房事先写了一份“御制祝文”(即祭文),朱元璋看后很不满意。他觉得称帝四年才想起祭扫黄帝祖先,恐后人耻笑他无知,所以,要求“御制祝文”写清他的功绩,再说明他称帝四年没有祭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一时找不到黄帝陵的地址,后来在经典著作中才看到轩辕黄帝的舍地,耽误了四年,没有能够及时祭奠,但他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先祖。最后,他还略加检讨了自己的愚昧无知。这篇祭文在今天读起来,仍很感人。好在祭文不长,照录如下: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圣,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这篇“御制祝文”,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的碑亭里。
  嘉靖帝免除黄帝庙粮税
  明嘉靖皇帝朱厚燠,一生干了许多蠢事。他罢过“海瑞”的官,因生活糜烂,险些被宫女勒死,一气之下,杀了成百名宫女,并搬到北京天坛居住,再也不回故宫了。他在位四十五年,虽说犯过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忘记祭奠轩辕黄帝。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免除了黄帝庙的粮税,后世人传为美谈。
  据黄陵县志载: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章平侯和载东侯,因公务来黄陵,登桥山谒陵拜祖,又登汉武仙台,观看了满山翠柏,留有“鼎留湖上龙先化,桥压云根水未通”诗句。次日,二侯去黄帝庙保生宫上香,发现和尚道官衣衫跛烂,贫穷如洗,便问道:“庙内有田数十顷,为何如此贫寒?”道官敬?回答:“国朝以来,庙内官田俱废,只留若干山川地亩,还不足为公纳粮税。贫道以香钱度日。”二侯听后,相顾而怒:“黄帝乃开先立极之君,其功业文章,与天地相为始终者也。故春秋战国以来,岁岁祭奠。而今在先祖陵庙征其粮税,怪哉!奇也!”当即命县尉雷维升废除征收黄帝庙粮税,又亲自将此件事上书皇帝。嘉靖皇帝看过奏章后,非常生气地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庙粮税。”即下圣旨,拨银两修葺陵庙。又向黄陵县尉提出:“执法秉公,节欲省费,见廉明爱惠之政。风调雨顺,鸡犬宁息,百姓以安。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有位贡士叫刘仕,为嘉靖皇帝除免黄帝陵庙税粮一事,专门写了一篇“记”。文章最后说道:“免粮税之一事,纪为政之大绩,将垂之永久,为来世之鉴耳。”从此,各朝代再也没有征收过黄帝陵庙的粮税。
  李自成回师陕北祭黄陵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破潼关入陕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回师陕北。沿途所过州县,多数不攻自开。地方官员闻风丧胆,纷纷逃散。李自成起义军路过中部县(今黄陵)时,县尉刘光先既不投诚,也不逃窜,竟然带领数十名县衙差役,与李自成起义军队短兵相接。刘光先被起义军砍伤胳膊,只身逃回县城,拒不开城门。起义军暂时隐蔽在桥山柏树林里,李自成传令:“中部桥山乃是葬我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之圣地。吾灭明王朝,不等于灭中华。绝不许上辱先祖,下欺黎民!桥山上的一草一木不许破坏,违者斩!”李自成在行军百忙中,整顿毕军纪,独自一人来到桥山之巅,面对着高大雄伟的黄帝陵,默默祷告:“天下腐败,民不聊生,荒年饥饿,尸骨遍野。地无草,树无皮,人相食。自成无路,揭竿而起。昭告烈祖,吾推翻明王朝,绝不是灭中华。渴望中华大地建新朝,立明君,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李自成致祭完毕,挥师北上,留下部分义军,继续围攻中部县城。
  康熙皇帝亲笔写祭文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烨(即康熙帝),派官员致祭轩辕黄帝。他亲笔用满文给皇帝写了一份“御制祝文”,抒发了对轩辕黄帝的崇敬心情。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皇帝译成汉文,便于前来谒陵拜祖的臣民拜读聆训。康熙皇帝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又命文官在他写的满文右侧译写上汉字。当时的中部(今黄陵)县令金兰芝,觉得这份满语祭文非同小可,又出自于皇帝亲手所写,万不可掉以轻心,便很快派人制作了一座石碑,把康熙皇帝亲手所写的满文“御制祝文”刻在石碑上,旁边又刻上了汉字。这座碑一直保存至今。现将原文照抄如下:
  御制祝文康熙二十一年,岁次壬戌三月己酉,朔越十六日甲子皇帝谨遣二部右侍郎加一级苏拜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自古帝王受天显命维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然先后揆成盛德炳如日新朕诞口。眷?临制万方扫灭克残廓清区宇告功古后殷礼肇称谨遣专代将牲帛妥备烟祀之诚用展景行之志仰企明灵尚其鉴享
  毛泽东亲笔写祭文
  1939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遗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蒋中正敬题"黄帝陵"
  中华民国31年(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县(今黄陵)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后因公务紧迫,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郭沫若重题“黄帝陵”
  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上书党中央毛泽东同志,要求主席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毛泽东同志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五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1992年8月,黄帝陵整修工程破土动工。陕西省政府开展“崇敬始祖、奉献爱心”捐资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捐助。黄帝陵基金会共收到海内外各界团体、民众捐资三千多万元人民币。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怀祖之情如沮水长流。
  《续史记》作者、著名史学家、文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吉春祭黄帝陵
  据《吉春日记》,2005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九日)阴雨重阳节民祭黄帝陵 早5时陕西新形象公司(八一宾馆前楼二层)总经理郭建兰,叫“陕西首届小姐大赛顾问评委”吉春与苗处长(八一宾馆保卫处长)一块乘车到西关正街集中,10多辆车于9时到达黄帝陵,吉春佩戴“龙腾中华寻根祭祖乙酉重阳节中华儿女恭祭轩辕黄帝”黄色红字授带和证牌步上祭祀大殿,祭祀盛典主办人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执行会长权裕,叫吉春找原省军区政委谷凤鸣,一块列队至祭台前,立于中间前2排,鼓钟齐鸡,铮鼓震天,与贾平凹、季克良(贵州茅台酒集团董事长)等各界人士向黄帝像鞠躬,祭毕吉春赠贾平凹《天堂》书,照相2张,乘10075号陝旅车到黄陵县水厂餐馆午餐陝北风味窝窝头、熬馍、蒸菜、羊肉等,与刘等饮季克良捐赠的“贵州茅台”酒,后返回西安八一宾馆。吟诗云:“身披授带祭黄帝,天降细雨皆哭泣。桥山翠柏春常在,中华团结更紧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