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回 杜康酿酒刘伶醉 黄帝驾崩葬桥山

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回 杜康酿酒刘伶醉 黄帝驾崩葬桥山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2 12:01:43      字数:4290

  第四回杜康酿酒刘伶醉黄帝驾崩葬桥山
  
  龙宴酒是陕西黄陵县店头镇出产的名酒,最早叫“龙涎酒”,传说是龙的涎水酿成的。
  相传,杜康因霉坏粮食而被贬职,后来酿酒有功,黄帝又恢复了他的原职,让他继续当管理粮食的大臣。杜康在酿酒技术上年年都有新改进,酒的质量越来越高。
  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部落的山洞里都堆满了粮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年又是黄帝统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联盟50年大庆,黄帝举行盛大宴会,请来了各部落的首领。各个部落也给黄帝带来许多礼品。宴会开始了,黄帝命杜康给每人敬一碗酒,人们也向黄帝敬酒,然后又相互敬酒。
  宴会厅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常。正在这时,一条巨龙突然从天而降,把头一直伸到宴会厅的大酒坛上,闻来闻去,但坛口太小了,龙嘴怎么也伸不进去,馋得嘴里的涎水不断掉进酒坛里。当时大家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只有黄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龙跟前,把酒坛里的酒倒进一只大碗里,然后把酒碗送到巨龙嘴边,巨龙一饮而尽。等黄帝再倒第二碗酒时,巨龙腾空而起,转瞬间便飞得无踪无影了。人们眼看着巨龙离去才松了口气,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黄帝又命杜康给大家敬第二轮酒。谁知,杜康刚走到酒坛跟前,还未来得及取酒,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差一点把他醉倒。杜康给每人敬过酒后,大家只喝了一口,就觉得浑身舒畅,飘飘欲仙,忙问:“这酒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香了?”杜康心想这一定是巨龙的涎水滴进酒坛所致。据说龙是不轻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龙涎水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因此,他乘人们不注意时,从滴有龙涎水的酒坛里打出一碗酒,倒进另一只酒坛内,然后让人把滴有龙涎水这坛酒赶快抬下去。说也奇怪,留下来的这坛酒掺过一碗龙涎水后,味道也变得和刚才抬下去的那坛龙涎水酒一模一样。人们越喝越想喝,黄帝准许大家开怀畅饮,一大坛酒很快就被饮光了。宴会结束后,杜康派专人保管那坛龙涎水酒,不许任何人动用。当他每次酿出新酒时便给新酒时掺进三滴龙涎水酒。新酒的味道立刻变得浓郁甘醇、漂香醉人了。从此,杜康的“龙涎酒”,名气越来越大。
  传说杜康有个好朋友叫刘伶,平生最爱喝酒,听说杜康酿出好酒,就专程前来拜访。不巧杜康这天正好不在家。刘伶来到杜康酿酒的地方,还未进门,就看见墙上写有一首诗:
  量大一碗醉三年,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最后一句:“谁若不信试试看!”
  刘伶鼻子一哼,不以为然地说:“好大的口气!天下谁不知我刘伶的酒量。往东喝垮东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过桂林酒,往北吃过蟠桃宴。东西南北吃喝遍,也没把我醉半天”。进了门,他开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说:“这酒只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会把人醉死的。”本来,刘伶看了墙上诗就恼火,再一听此话,更是火冒三丈,便气冲冲地说:“少罗嗦,快打碗酒来!”小主人见来客气势汹汹,不敢怠慢,赶快打一碗龙涎酒,双手递了过去。刘伶接过酒,只觉得浓香扑鼻,便一饮而尽。哪知碗刚放下,就觉得头昏目眩,双腿不听使唤,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已经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正在这时,杜康回来了,见地上躺着醉倒的刘伶,不禁哈哈大笑说:“你小子经常口出狂言,今天却被我一碗酒醉成这个样子!”杜康让人找来四块木板,临时给刘伶做了副棺材,把刘伶埋到后院的酒糟堆里。
  三年以后,刘伶的妻子打听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龙涎酒,当场死去的。这天便找上门来向杜康要人。杜康对刘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说:“老嫂子,别发怒。刘兄没有真死,他是喝醉了。”
  说着掐指一算,刘伶正好是三年前的这一天醉过去的,便把刘伶的妻子领到后院,刨开酒糟堆掀开棺材盖了一看,只见刘伶红光满面,躺在棺材里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兄,该醒来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刘伶睁开双眼,打了个哈欠,坐了起来。妻子赶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着说:“你再不醒来,老嫂子就要和我拼命了!”刘伶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家去了。从此,“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就成为后世人的美谈。
  传说杜康和刘伶后来都成了酒仙,远走高飞了。但杜康的酿酒技术和配方却在河南、山东、陕西一带流传下来。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短歌行》一诗中写道:“概当一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酿酒名气之大。据说以后各朝代又将杜康的“龙涎洒”封为“龙宴酒”,只有在皇帝举行国宴的时候才允许动用。现在黄陵县生产的“龙宴酒”,据说就是根据民间挖掘出来的杜康酿酒的原配方,加上现代的技术酿制而成,它仍然保持了香美甘醇、饮而得神的特色。
  
  “杜康酿酒醉刘伶”的故事,据说,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酿出的酒,才把刘伶醉倒。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的民谣说:“店头有眼拐角井,井水可当烧酒饮;杜康用它醉刘伶,黄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轩辕酒过去远销陕甘宁,近销关中。难怪1992年在香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黄帝活到110岁时,自感身体不佳,经常闹病。玉皇大帝几乎每晚都给他托梦,叫他作好准备,天宫选吉日派巨龙下凡接他回天宫歇息。黄帝在荆山铸鼎很忙,先后两次回桥国给他选择了坟地,最后,坟址就定在“桥山之巅”。
  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创立“八卦”定位之说,以阳爻为九,两九相重,故名“重阳”。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果实累累,丰收在望。黄帝在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宫。当巨龙降落桥山,群臣先民依依不舍,哭声惊天动地。整个桥山拥满了先民。有的扯住黄帝衣裳,有的捉住黄帝的靴子,有的捉着巨龙的胡须,谁也不想让黄帝离开人间。群民的眼泪洒湿了地面,转眼地上起了泪水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黄帝升天去了。
  
  约公元前2450年九月初九日,黄帝崩,葬陕北桥山。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陵桥山古柏确是后人所植。据现存碑记证实,早在汉唐时期,官府就指令黎民百姓在桥山上种植松柏。当时由于管理不善,年年种植,年年不见树林。为了确保桥山松柏栽种成功,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仁宗皇帝赵祯,听祭扫黄帝陵回到京城的大臣汇报说,桥山栽植柏树很多,而成活甚少,损失太大。于是仁宗皇帝命令身边大臣拟旨,指令坊州(今黄陵)县衙,委派专人看护巡守。坊州中书刘午坤接到了圣旨,即发动黎民百姓,整旧栽新。当年在桥山种植柏树一千四百一十五株。又从乡间抽调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人家,免除其一切差役,专在桥山上日夜巡守看护松柏林。为了防他们玩忽职守,还把这三户户主的名字刻在一座碑上,可算真正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这大概是九百年前中华民族最早的第一批护林员。从此,桥山古柏得到历朝历代重视。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官府派人对桥山古柏作过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可惜普查的资料已全部丢失。到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延安专署专员余正东,黄陵县县长卢仁山,拨国币三千元,调动一个民团,将桥山古柏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令士兵每人按树贴号。历时十九天的普查,结果得出黄陵桥山共有古柏六万一千一百八十六株。此数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轩辕黄帝陵庙的管理,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专职管护人员进行了统一编制;在桥山之巅修筑了了望哨所,日夜有专人轮流巡山看护。现在满山翠柏,棵棵根深叶茂,苍翠挺拔。已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手植柏”,更是高大雄伟,七人合抱不住,国外游客称它是“世界柏树之父”。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