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三回 苍颉造字白水县 伶伦定律有暖泉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1 20:10:35 字数:6794
第三回苍颉造字白水县伶伦定律有暖泉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还有相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据《仓颉庙碑》记载,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为一组以元、明、清风格为主的建筑,坐北向南,四周土墙环围。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庙内现存古碑18通,其中的《仓颉庙碑》、《仓圣鸟迹书碑》、《广武将军碑》、《时大宋苍公碑》等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实物。《仓颉庙碑》为汉代名碑,1975年迁置西安碑林。《广武将军碑》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书法流畅,高浑飘逸,被誉为“绝品”,极为罕见。于右任在1933年看到碑拓,惊喜异常,写下“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题写“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悬挂于仓颉庙中。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史官村正北2里许,面积17亩。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庙里苍苍古柏与周围肥田沃野相映衬,甚为壮观。仓颉,也作苍颉,号史皇氏,姓侯冈,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据《白水县志》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水之纳,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文字形成声贝,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生,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乎,记注及著。绩别生正名孚号而升封于介丘,纪文字以怊异也,而文乱曰昌矣乱,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在治东北六十里。
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即公元1939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墓冢上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
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上用1234567,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
上山砍柴,下河担水。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在陕西黄陵县桥山不是这样,吃水必须上山担,因为泉水都在山上。传说这还是黄帝和龙王当初给桥山人民带来的恩惠。
轩辕庙对面,有条小山沟,名叫暖泉沟。当年这条小山沟渺无人烟,没有名字,自从黄帝定居桥国后,沟里才住上了人。这条沟的半山腰有一池泉水。那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附近群民,常年都吃用这里的泉水。有一年,黄帝正妃嫘祖因常年养蚕、抽丝、制作衣服,劳累过度,终于卧床不起。人在病中不免产生思乡之情。嫘祖是白水县人,她很想再能喝到白水家乡的泉水,因为那里的泉水清澈,甘美,喝了提神。这可把伺候嫘祖的人难住了。从白水步行到桥国,往返一次最快也得四天四夜。为了不使嫘祖失望,黄帝派应龙带上尖底瓶到白水取泉水。这消息不知怎么被桥国的群民知道了,他们决心要尽一切努力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桥国,让嫘祖在病中能喝到家乡泉水。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在桥国和白水之间开一条水渠,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桥国。群民瞒着黄帝,不分男女老幼,都自愿投入了开渠劳动。此事感动了龙王。他知道嫘祖养蚕为民造福,积劳成疾,桥国群民都很感激和爱戴她,专为她开渠引水。
可是,这么长的一条水渠,要到什么时候能开通啊?为了帮助桥国群民早日实现开渠引水的愿望,龙王用爪一划,就把白水到桥国的地下水渠开通了。可是这个秘密谁也不知道。应龙从白水把泉水取回后,嫘祖只喝了一瓶,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剩下的另一瓶白水泉水,嫘祖让应龙倒进桥国半山上的泉水里去。从这以后,桥国泉水的味道也变得和白水泉水一模一样了。更使人惊奇的是,桥国泉水不但日夜涌流,而且还变得冬暖夏凉。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暖泉”。这就是暖泉的来历。
传说过了很多个朝代后,这里出了一个大恶霸,名叫艾半川。他凭着自己有钱有势,把沮河川的川地全部霸占了,又把沮河川里的群民统统赶上了山。就这样,他还不满足,把暖泉水也霸占了,他全家老小,平时吃暖泉水,冬天还用暖泉水洗澡,其他群民如果谁偷汲了暖泉水,一旦被艾半川发现,就会被活活打死。居住在山上的群民常年吃不到泉水,对艾半川恨之入骨,却没办法治他。时间一长,此事不知怎么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陈抟老祖下凡查询。陈抟老祖经过一番查访后,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禀告说:“艾半川果然作恶多端,逼迫群民上山种地,又霸占了当年龙王给桥山群民开通的暖泉”。玉帝听罢大怒,连夜降旨让龙王把暖泉水调向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供群民饮用。龙王早就对艾半川的恶霸行为不满,见玉帝又降下旨意,便立即截断暖泉的水源,把水调给周围30里以内的山峁沟岔,因而就出现了史册上均有记载的:阳武泉、普照泉、上善泉、一线泉、车移泉、寒泉、滴珠泉、柳窟泉和寒酒泉等十大名泉。从此,黄陵县的山峁沟岔都有了泉水,既可灌溉山地,又能供人畜饮用。暖泉水干涸后,艾半川全家只好靠川道河流里的污泥浊水生活。不到半年,全家老小都因吃了脏水得了不治之症而死绝了。当年被艾半川赶上山的群民,又都纷纷搬回山下居住,耕种河川地,修建新住宅,又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但山上的那些泉水却无法搬迁。因此,桥山人想吃泉水还得上山去担。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留这样一种习惯,办一些事为了慎重起见,都要写个条子,再按上一个指印作为凭证。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改变,唯有指印无法改变。人和人的指印没有相同的,这已经被现代科学充分肯定了。据传,人类用指纹作凭证,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追溯起来这还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最先发明的。
传说自从仓颉创造了象形字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都采用象形文字。有一次,黄帝手下的应龙领兵在和蚩尤军队作战时,抓回了五名俘虏。应龙上书黄帝问该如何处理。黄帝看后,要仓颉写信命应龙给俘虏讲清道理后,放他们回去。谁知,这封信应龙没有收到,却落到应龙手下一名叫蛮角的小头目手中。蛮角原来是蚩尤杀害了他的全家后,他就满怀对蚩尤一伙的仇恨投奔了轩辕。当他看到黄帝在信上下令全部放回五名俘虏时,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乘周围无人,偷偷地把“全部放回”四个字,改成“全部处死”,然后,交给他的上司应龙。而且不等应龙下令,他就带着十几个人把五名俘虏全部砍死。黄帝知道这件事后,命仓颉认真查处。仓颉严肃地质问应龙:“黄帝命你全部放回俘虏,你为啥要全部处死?黄帝的话,你还听不听?”应龙受到仓颉这番训斥,感到莫名其妙,立即找出仓颉写的信说:“你看看,这上边不是明写着‘全部处死’吗?怎么现在又责备起我来了!”仓颉接过信详细看了一遍,发现他写的信被人涂改过。立刻追查送信的人。送信的人说他把信交给蛮角了。当追究到蛮角时,蛮角一口咬定,他一接到信,就马不停蹄地给应龙送去。结果追来追去,还是追不出个所以然来。仓颉回来向黄帝汇报了追查结果。黄帝听后,沉思了很久,然后对仓颉说:“没有可靠的凭据,谁也不会承认。看来,今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还得另想办法,不然,还会出更大的乱子。”过了不久,仓颉果然给黄帝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凡黄帝下达的任何命令,上面都要有黄帝的手模和脚印。可是时间一长,黄帝觉得老是这样按脚印,按手模,也不是个办法,既麻烦,又不文明,便和仓颉商议,又把“手模脚印”改为只压一个指印。谁知,过了不久,又出了问题,一个名叫石牛的人伪造了一张领条,依照黄帝的作法,按上自己的指印,来到仓库,冒领了十张虎皮。事情暴露后,黄帝又命令仓颉前去查处。
这一次真被查出来了。原来,石牛按在领条上的指纹和黄帝的指纹根本不一样。黄帝按的指纹是收口的,石牛按的指纹是绽开口的。仓颉又叫来好几个人,让他们把各自的指印按在一张桦树皮上,仔细一看,与领条上的指纹都不相同,唯有石牛的指纹和领条上的一模一样。石牛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冒领十张虎皮的错误了。这时,风后走来对仓颉和黄帝说:“看来,还得再想办法”。这个机智多谋的老头儿,当年曾给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现在,他从怀里取出一块拳头大的雪白玉石递给仓颉说:“把这个东西磨成四方块,把黄帝的指纹放大,用刀刻在上面。今后不论下达什么命令,先把玉石印往上一盖,黄帝过目后,如果同意,再把自己的指印按在玉石印旁边。这样的印件,谁也不会伪造,谁也不敢涂改,谁要是伪造和涂改,也能很快查清”。黄帝采纳了风后的意见,命仓颉就去制作。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伪造信件和假传命令的事情。指纹和章印也一直沿用到现在。传说黄帝升天后,这颗玉石大印被埋在轩辕庙对面的山上。从此,这座山便取名印台山。当地人常说:“黄陵有座印台山,黄帝玉印藏里边;对面就是轩辕庙,山前有条沮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