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废园>54顺势而动赖吉祥

54顺势而动赖吉祥

作品名称:废园      作者:当阳山人      发布时间:2014-09-25 11:43:33      字数:4546

  54顺势而动赖吉祥
  
附近的临河镇和大河乡两个乡镇合并后,新上任的临河镇党委书记赵天魁,决心要改变临河镇东区落后的教育局面。他严令赖吉祥安排人手摸底排查全乡各小学的资产,准备对全镇的教育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临河镇几所早年合并、撤消的学校早已闲置不用,不是被各村的村委会办公占用,就是被村里有权有势的村干部捷足先登,私人占用。那几所小学校园,有的办起了手工小作坊,有的办成了养殖场,昔日热闹的校园如今却是家畜家禽的乐园。
  就在镇政府和村委会为学校产权的归属问题争来争去的时候,临河镇各学校里稍微值钱的东西也早已不翼而飞。赖吉祥把这个情况汇报后,遭到了镇党委书记赵天魁的一顿臭骂:“你连自己的家门都看不住,还干什么教办主任!趁早给我滚蛋!”
  赖吉祥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忙召集手下的教师纷纷进驻各村小学,积极做出一种惟命是从的姿态,这才让临河镇党委书记赵天魁稍稍满意一些。后来,由临河镇党委和政府出面,镇里安排人员对荒芜的原临河初中校园进行规划,并计划投资新建一幢教学楼,第二年暑假过后,临河镇东区的中小学生要全部集中到这里。
  赖吉祥已经厌烦了临河村这个地方,早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也积极着手做着撤离的准备,但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却不愿意把学校迁走。那些年临河初中的外部形象十分糟糕,群众对学校不满意,加上附近桑树沟和寺沟两个村子的民风不好,敲诈勒索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过去还出现过更加恶劣的伤害学生和老师的事件。现在,要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那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学校里去,家长们实在放心不下。于是,便有人积极酝酿,要发动更多的群众全力阻止这次全镇性的迁校和并校行动。
  这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季,雨水也充足,看那田地上成片成片的庄稼疯一般的生长,这些以种地为业的农民们乐开了怀,笑弯了腰。刚过处暑后的一天早上,天上正下着小雨,农民们不能下地干活,平时忙忙碌碌的人们,难得有这种老天恩赐的娱乐和消遣的时间。
  这天早上,临河镇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有早起的群众发现了他们村口和村小学的门口张贴着几张内容完全相同公告,使盛传已久的撤校合校谣传变成了事实。
  那几张公告上的内容纯粹是官样文章。说什么“奉上级批示”啦,什么“整合教育资源”啦,什么“合理布局”啦,如此等等。虽然公告上说得委婉动听,说得冠冕堂皇。但附近的群众只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村里的学校要撤消了,他们家的孩子上学要到十几里外的中学院内。镇里这样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方便,而事实上是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
  快到中午的时候,几个村子村委会的大喇叭通知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家长赶快集合,到镇子上临河村中心小学的校院内开会。临河村联合水磨沟村、苇园沟村等几个村子的群众,一群又一群数百名学生家长陆陆续续来到临河中心小学不大的校园里,拥挤在一间破旧的会议室里。他们当中有年老的爷爷奶奶,也有年轻的爸爸妈妈,有人坐在破旧的椅子上,有人坐在一条长长的凳子上,有人干脆站立着,还有人索性蹲在坐地板上。
  这几个村子的群众特别是家里有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的事情现在积极联合起来。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现在正集聚在一起开会,商定对策。这几个村的村支书和村长觉得他们自己不能直接出面,但又不能无动于衷。他们坐在一边的沙发上,看着群情激昂的群众,嘴里吐着烟圈儿,默不作声。
  一个精瘦的老头子挺身出而,大伙商议由他出面组织,现在,他家里有三个正在读小学的孙子。他心疼孙子,不愿意镇里撤掉他们村里的小学。大家推举他出头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老头子原来做过这个村的村干部,德高望重,说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他说:“我们就这么团团围坐在这里,干着急有什么用?大家伙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地乱嚷嚷起来。老头子看看底火烧得差不多了,干咳了两声,提议说:“我觉得眼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家联合起来,先到镇政府提出抗议。”
  在座的几个村支书和村长毕竟不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微微点点头,很大度地说:“你们不管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一定要记住:合情、合理、合法是前提!”
  “但合理合法的方法,往往没有用!”人群中有人小声地提出了异议。
  “当然有用。当前稳定压倒一切,地方政府最害怕不稳定了。”
  “对,镇政府不管,我们还可以到河阴市,让市政府给教育局施加压力。”
  一切商量妥当,老头子便喊来一个年轻的汉子,让他做好记录,安排三天内各学生家长要做的事情。第一天,由老头子老太婆亲自带领两个村子的全体学生家长去镇政府抗议,观察镇政府的反应。如果这种方法不行,第二天就双管齐下,再安排一部分人到县政府抗议。但人不能太多,否则的话被定性为聚众闹事就不好了,这部分人必须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温和地不厌其烦地向县政府提出孩子上学实在太困难了。另外,再安排剩余的人继续在镇政府聚集。如果这样抗议下去还没有效果,就由两个村子的老太太和老头子及年轻妇女,天天堵镇在政府的大门口,围住镇政府大院。
  临河镇政府东区的负责人一开始并不把这种事情放在心上,他说这是教育系统的事情,教育系统现在归河阴市教育局垂直领导,他们镇里管不着。但几个村子的群众并不买账,知道这是这些官吏们在习惯性的搪塞,他们高喊着口号说地方父母官就应该为当地的群众着想,人群中还有人故意大声唱起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河南地方戏。
  临河镇政府大院里吵吵嚷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解释不清,也劝阻不住,请来主管教育的赵副镇长。赵副镇长也控制不了这里乱哄哄的局面,急忙请示镇里最大的领导周镇长和赵书记。
  现在的临河镇政府的情况很有些特殊,两年前上级进行乡级机构改革,和西邻的大峪乡人数都不足二万人,所以县里决定两个乡合并到一起,沿用临河镇的名字,但政府所在地设在原大峪乡政府。虽然名义上是一套领导班子,但原来临河镇政府的牌子并没有撤消。原来大峪乡的赵书记坐镇大河乡,管辖原大峪乡的十多个村子;原来临河镇的周镇长坐镇原临河镇政府,管辖原来临河镇的十几个村子。两个人一西一东,谁的地盘谁作主,实际上是一镇两府,还是各自为政。
  临河镇党委书记赵天魁和河阴县教育局新上任的章志君局长早年都曾经在市政府当过秘书,后来都先后当上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两个人过去曾经职务的升迁产生过矛盾。后来,又因为临河镇初中校长的人选问题再生芥蒂,两个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再后来,逐渐演变成教育局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临河镇西区即原来的大峪乡,已经在赵书记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学校合点布局,只保留了一所中心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赵天魁上任伊始,曾踌躇满志地要在东区如法炮制,没想到却在这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阻力既有来自临河镇周镇长的,也有来自县教育局章志君局长的。周镇长不想让赵书记大权独揽,把势力延伸到东区他的地盘里来。章局长也不想让赵天魁一个地方官吏干涉自己教育系统的内政,两个人联合起来抵制赵天魁的势力扩张。赵天魁一连碰了几次壁,遂对临河镇东半区的教育情况不闻不问。
  临河镇党委书记和河阴市教育局长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现在演变成了河阴市教育局和临河镇政府的矛盾,不久便有人开始传说“镇(赵)不管东,局(章)不管西。”这就是中国地方的政治状况,手中掌握权力的人,常常要把个人的意志上升到集体的意志,他们随意动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来满足个人的心愿,而专制政治的可怕之处,也就在于此。
  周镇长束手无策,就把这把火有意地引到书记赵天魁身上。赵天魁书记让办公室主任回复说,如果镇政府解决不了的话,可以反映到市政府去。周镇长只得向主管教育的胡晓寒副市长反映,胡晓寒副市长下了一道死命令,要镇里千方百计平息事态,防止事态扩大。周镇长这边刚放下电话,那边市长办公室又来了电话,严厉命令周镇长亲自到市信访局领回上访的群众。
  河阴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胡晓寒,召集临河镇主管教育的副镇长和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坐在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镇里指责局里不顾当地实际,好大喜功,想搞规模效应,全然不顾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上学贵;局里指责镇里不但不支持教育发展,还要随意霸占学校地产,但在副市长的调停下,部门利益必须顺从稳定的大局。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两方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现在学校要重新合点布局是大势所趋,但也要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应该由临河镇和教育局统一协调,并尽快将实施方案上报市市委政府。
  解决方案很快就制定出来,根据临河镇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几个村子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原来的水磨沟村和苇园沟村保留一到二年级,三四年级暂时集中到临河镇中心小学,其余的高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新建的临河镇中心学校,统一实行寄宿制管理。
  临河镇教研中心主任赖吉祥虎着脸气呼呼地走了进来,刚才在赵天魁书记的办公室里被训斥一通,要他收回成命,否则的话一切后果由他自负。赵天魁书记当着他的面气得差点儿骂娘,把茶杯摔碎在地上。赖吉祥唯唯诺诺,一声也不敢辩解,忙说合校是教育局的意见,不行的话他再向局里建议。赵书记撂下了狠话,说你们这是瞎球闹腾,放着稳定不稳定,合什么校!立即收回成命,维护原来的学校编制,不行的话立即从这里滚蛋!
  赖吉祥挨了骂,受了训,一肚子的怨气正要寻找发泄的地方。他板着冷冰冰的脸,如秋后被寒霜打过的紫茄子,一脸怒气地对着下属训斥了一通。韩利民坐在一边,脸色也显得有些严峻,不过在议论过程中,他似乎比其他人显得超脱一些,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偶尔也有两回露出欲笑又止的神情。
  韩利民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这样做群众抵触情绪太大,干脆就收回成命。但这样的话,已经冒犯了赖吉祥的尊严,也触到他的痛处。赖吉祥怒气冲冲地瞪起眼,朝向韩利民。
  韩利民背过脸去,带了一幅“听不听由你”的神态站在那里,仿佛是一丛故意同人过不去的荆棘。
  有个小学的女校长说了一句,这怎么向老师们交待?上学期期末学校已经做好了散伙的准备,一切值钱的东西都已经处理掉了。
  “自己想办法去!”赖吉祥眼睛瞪向她,恶声恶气地说。
  赖吉祥刚转过身子,瞧见韩利民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忍不住把火气要发泄在他的身上。“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高兴?”
  韩利民抑制内心的激愤,说:“我高兴什么?相反,我对学校目前这种境地,感到心烦,感到气恼。我认为今天的事情原本可以预见得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临河镇教研中心的其他几个老师,好意劝说赖吉祥现在要冷静。再看着韩利民,说:“现在再说这个已经无济于事。眼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设法收拾这种局面。”
  现在水磨沟小学的张校长倒希望自己能偏安一隅,七八个教师,五十六个学生,厮守在水磨沟村,如世外桃园。他从根本就不太赞成合校,就说了一句:“那就收回成命。”
  有人看着赖吉祥,不知是同情还是支持,说:“那样子是不是太可笑了。”
  韩利民大声说:“知错不改,错上加错,才是最大的笑话。这样做,只会给政府增光而不会抹黑。”众人听得出他的语气尖刻。
  坐在韩利民身边的中心小学校长李培军,故意幽幽怨怨地说:“我们教育的事情却自己做不了主,像一团烂泥任人摆布。”
  韩利民拍拍他的腿,低声说:“老兄,别用那种怨妇般的腔调说话了。有时明知错误而不悔改,为了所谓的面子,只能算是冥顽不灵的茅厕石头。”
  最后商议的结果是,河阴市教育局和临河镇政府双方都做了妥协。那几个村子保留下几个低年级的班级,剩余的学生全部合并到临河初中修葺一新的校园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