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孝陵遥祭
作品名称:小说南明 作者:孤亭 发布时间:2013-11-06 19:54:30 字数:3609
四月初九日寅时,远处的天际还是一片灰暗,几颗将要退却的星星依旧倔强的闪动着稀薄的亮点。太常寺卿侯峒曾早已领着一名千户,九名棋牌军及一干差役,将祭祀所用的香、烛、牲、吊等物送到了孝陵门口。守陵太监卢九德也已带领着孝陵的大小官员、甲卫迎于大金门外。卢九德等守陵官吏在行过一拜三叩的大礼后,将香、烛、牲、吊等祭品存放在大金门外的物运处。
及至卯时,太常寺卿侯峒曾开大金中门,鼓乐齐鸣,所有大小官员再次行过一拜三叩的大礼,早已等候的一帮供祀厨役分别将牛羊引出,龙袱盖之。至宰牲亭,以红绳系住四蹄,牛羊首皆正面对孝陵殿,40名屠驿纷纷持尖刀由首处进宰杀之。随后厨役们便在制祭所内紧张的进行剥皮、切剁。祭品完工后孝陵殿内太常寺的一众差役会同孝陵大小太监便有条不紊的进行祭祀大典的场地摆放。
卯时末,孝陵殿的大厅内已经有序的摆放了十六条祭案,这十六条祭案依此祭祀大明朝历朝的太祖、惠帝、成祖、仁宗、英宗、宣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以及大行皇帝崇祯。每条祭案上均设爵三杯、茶一杯、汤二碗、饭二碗、菜四碟、炙肉一碟、炙肝一碟、肉骨一碟、油饼一碟、角儿一碟、栗子一碟、红枣一碟、圆眼一碟、荔枝一碟、胡桃一碟、馒头二碟、羊肉一碟、系肉二碟、汁壶一份、酒壶一份。祭案前左右各摆放已剥皮的牛、羊各一头,左右再设置祭吊各两串,祭吊上再置香火、长烛。祭案左侧的牛羊前再放一祭板,板上贴有该案所祭皇帝的祭文。
辰时至,太常寺协律都尉指挥着太常寺所属的300名礼乐鼓手沿孝陵神道至孝陵殿前依此站好。充任主祭赞礼官的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先行由下马坊处引主祭执事官礼部尚书顾锡畴自孝陵门左门进入明孝陵。随后主祭执事官顾锡畴下令祭祀开始,大开孝陵中门,鼓乐齐鸣,南京各衙门官员、勋臣在兵部尚书史可法、魏国公徐允爵的带领下依此由大金门经金水桥行至孝陵殿。
参祭的官员、勋臣分左右两个方阵立于孝陵殿前,史可法、徐允爵分别位于各自方阵中首位置。官员方阵内有吏部尚书黄道周、户部尚书高弘图、刑部尚书徐石麟、工部尚书何应瑞、左都御史刘宗周、右都御使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詹事府少詹事吴伟业、光禄寺卿许誉卿、国子监丞何楷、太仆寺卿马绍愉、光禄寺卿梁云构、鸿胪寺卿李绰、大理寺丞章正宸、大学士王铎、兵部左侍郎左懋第、兵部右侍郎吕大器、南京守备道使陈洪范、守备道副使杨龙友、锦衣卫都指挥使田仰、应天府丞郭维经、左佥都御史李模、右佥都御史越其杰、兵部给事中陈子龙、工部给事中李清、吏部给事中郑元勋、礼部给事中姜采、刑部给事中李沾之、户部给事中朱之臣、礼部员外郎周燫、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吏部考功司主事夏允彝等。勋臣内有忻城伯赵之龙,保国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诚意伯刘孔昭、,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等。
一众官员、勋臣皆各自随位按品秩站立好后,赞礼官韩赞周先给太祖皇帝上香,再上了三炷香后,韩赞周便领着参祭官员、勋臣行叩拜礼。如是程序依次的给惠帝、成祖、仁宗等皇帝全都行完祭祀、上香、叩拜礼后已经是巳时光景了。最后所有的官员、勋臣具跪倒在崇祯帝的祭案前失声痛哭,主祭执事官顾锡畴哽咽的读着祭文:
祭大明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大行皇帝崇祯帝:
上自幼敦敏,光宗崩时,上方年幼,依立嫡长之制,乃立熹宗。熹宗虽圣,然魏阉长伴左右,蒙蔽试听,自封高位,一时江山飘摇,风雨欲来,然阉党肆无忌惮,愈罔上锢下,天怒,遂王恭场灾,熹宗闻是灾,且惨且异,乃下诏罪己,而力不能达,天不假寿矣。逮上登极,以迅疾之势,雷霆之力,横扫阉贼,孽首畏罪自绞于道路,然后寸断于市,阉贼二百有六十余人,或死,或流,乃群阉震慑,莫敢臣视,河清海晏,黔首安康。
上虽勤俭,臣皆误国,地方官横征暴敛,致民不堪命,反首一呼,群反相应,百姓求生,亦投贼军,此岂上之意乎?上爱民如子,取黎民毫发亦不忍,岂能为此乎?皆群臣枉食君禄,不仁不贤,其所读诗书,皆入犬腹矣,错为书生!时建州女真不思先帝之恩德,起兵数十载,努尔哈赤贼子黄台吉称帝努尔干,建伪号清,数攻边墙,惨败百余,然其贼乱之心,竟无丝毫之损。上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只为百姓安乐,天不悯上,奈何不悯无辜百姓乎?每思于是,臣等泣下。
三月十九日之事,闯逆犯京,上鸣钟鼓,竟无一臣来朝,皆诸臣之误上也,我等臣工待罪南枢,救援无及,致上崩于国,臣等皆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锥心之痛莫有如此。我等臣工本因以死报上之厚德,然国处破碎之时,臣等未敢轻言生死。愿上黄天护佑,我等臣工必以待死之身,竭尽钝智,誓死辅佑太子及诸皇子,以振兴大明。
莆一读完,一声声“皇上”的凄嚎便回荡在孝陵上空,久久未散。
站在祭祀队伍中的史可法已是哭的不能成声。别人姑且不说,崇祯帝对他可是有着知遇之恩的。从崇祯元年自己进士中榜后至今历任推官、户部员外郎、都御使、漕运总督等要职,特别是去年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帝等于将南方六省的防务、兵备、政务全部托付给他。知遇之厚可见一般,可是让史可法引以为恨的是自己从未见过自己的君父。
祭礼结束后史可法仍在追悔中没缓过神来,离他不远的户部尚书高弘图凑过来神秘的低语道:“道邻兄,国不可一日无主,立国固本是当务之急。”
“研文兄,国本之事确实重要,仆昨夜也思量过。可如今太子及诸皇子均陷落贼手,奈何以谁为主乎。”
“太子及诸皇子既落贼手恐已遭不测,兄台现居要津,乃国之股肱,理应当机立断,仆意由宗室内选贤良拥立为主,以安社稷。”
“兹事体大,稍有不慎,则夺门之祸不远矣。依仆之意此事应由诸大臣延议再行定夺。”
“那也只好如此了。当今形势已危,太子陷落贼手,如不尽早拿出措施,则闯逆必挟太子南下,要各省督抚道台计从何出。果真那样南六省岂不皆沦贼手。”
“研文兄所虑亦是仆所忧急之事。事不宜迟就定在明日会议此事。”
注文:
动笔写南明这个题材的构思大约成于08年,当时看了林佩芬的《小说明末》很感兴趣,据说林氏尚有《小说南明》,遗憾是至今未能一阅。从那时起南明往事就时常在我脑中闪现。要说南明历史虽不长,但身处动荡乱世中的南明士大夫阶层却上演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节气的最后一次华丽亮相。其中人物故事颇令人神往思量。
如史可法,历代世人之知其是民族英雄,具认为其文韬武略必有惊人之处,但却不知其原就是碌碌之才,犹疑不决。
如马士英,众人皆认为其是南明奸相,却不闻其最后亦能为抗清献身,尚可忠心报国。
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复社成员,大抵清谈误国、意气用事。期间有的人坚持抗清殒身不顾,有的人绝食抗争已成孤臣死节,有的人如钱谦益以社党为资本,只顾自己的权势荣辱,最终不过投身事敌。
至于阮大铖之流虽为南明第一奸人,但世人却不知其也系出东林,然其反出东林,虽有其自身缘故,但东林党人亦有六七分责任。所谓一步为善可收益终生,一步为错则万劫不复。
正是基于此我才斗胆对这一题材进行创作。
时下网络以南明、明末等位题材的小说甚多,但都是架空历史的穿越类型,写的太虚了。纵观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除去少数几篇外都难得文艺界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小说写法上抛弃了传统写作技法。我虽算中文科班出身,粗通文理,但亦知自己才疏学浅,行文中如有不当,欢迎各位看官斧正。
动笔之前,构思已久,打算写一个大长篇。数点梅花亡国恨是其中第一部,描写的是从崇祯殒命至清廷的嘉定三屠之间的这段历史,主要内容有立位之争,南明政局,左懋第出使清廷,四镇之变,左良玉清君侧,扬州喋血,南京献城,江南剃发令,嘉定三屠。
第二部是国破尚有孤臣在,主要描写的是明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隆武政权继统福州至郑芝龙降清,隆武帝出奔汀州被擒杀,郑成功退守厦门的历史。
第三部主要描写绍武、永历的立位、相争至王得仁、金声桓、李成栋等人反正及至失败的历史
第四部主要描写永历帝败走广西,大顺军出云南与永历朝联合,期间孙可望内乱投清,李定国独撑危局直至永历帝被擒杀的历史
在写作技法上主要采用白描、渲染、典型化手法,尽量减少对史实的直接叙述,而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小说的形式将这段惨烈的历史叙述出来。
对于历史的态度我是尊重的,全文的脉络情节就是忠实于历史的进展,努力让南明那数不尽的英豪、奸邪在这个舞台上充分的表演。全篇的情节都是历史原本,人物活动本着八分实史,二分虚构的原则来构架。
要想用心的写好历史小说颇为不易,因为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相差甚远,把十里秦淮的烟花红粉描绘为时下霓虹闪烁的红灯区必失严谨。故每写一段都需查阅大量资料,力争还原南明时期的真实生活画面。如已写的第二小段,查阅了许多书籍我仍是无法彻底弄清崇祯年间南京的建筑格局和明朝时期皇家祭祀的礼仪章程。如此一来更新必慢,还望各位看官见谅。
此为初稿,日后必将三易修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