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代奇女子吕雉>第八章 整体 格局

第八章 整体 格局

作品名称:一代奇女子吕雉      作者:罗伊      发布时间:2013-11-02 11:01:50      字数:6937

  三个月后,在楚国武信君项梁的大军驻地。一名身材高大声名显赫的将军升帐而坐,两行以级别分列坐定。他威严地扫视了一下他的这些部下,然后走到列末一个年纪和他相差无几的部下前,他以敬重的眼神看着对方,双手抱拳,谦卑地说:“沛公,项梁怠慢了!”其他所有的人都随着他的举动而直直的看着他们。没错,项梁对面的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起身,微微抬起头,还礼。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场的很少有人知道项梁为什么要对刘邦说抱歉,但此时跟在他身边,一直用眼神关注着刘邦和项梁两个人神情变化的,一个年纪更长的人心里却是一清二楚,他就是范增。他是一位谋划的高手也是一位识人的高手,那么他和刘邦到底发生了什么?再说刘邦不是在沛县吗,两人怎么会有所关联,刘邦又为什么跑到了项梁的地盘上来了呢?
  且说在刘邦回到沛县的时候,秦国上空正被三种政治势力覆盖。第一种是大秦帝国的队伍,第二种是起义的农民军,第三种则是各国的旧贵族。后两者又各取所需和相互利用,由此又引发了波诡云谲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催化剂,以致于涌现出很多亦正亦邪的大人物,对刘邦的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有力的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话说在战国时代,共有三个国家最为强盛,第一是齐国,第二是秦国,第三则是楚国。楚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楚国曾经是南方的强国,楚王秉行先祖遗训中的“七年不出兵是奇耻大辱”,于是经常发动战争。按照他们的想法,统一各诸侯国的应该是我们楚国,怎么能让身处偏远西部的秦国完成了此项壮举呢?但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宣告灭亡,可楚国人对前途仍不绝望,一心复国,不甘于现实。他们不忘这种使命,还将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楚国人的心里,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他们像一匹匹狼一样,潜伏着隐蔽着紧紧地盯着秦王朝,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复仇,先咬断秦国人的脖子,再咬碎他们的骨头。而这种精神还不是楚人最可怕的地方,他们有一种蛮劲使得他们在秦末这个混乱的年代,当各国旧贵族的势力由秘密的转化为公开而很快蒸蒸日上时,得以爆发无穷的能量,在这些楚国旧贵族中尤以项梁能力最强,于是他们将复国的重任交给他。项梁直接在楚国翻云覆雨。先前的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因此在秦国留下一支血脉,是一个名为心的放羊娃。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找到心并立他为王,仍然尊称楚怀王,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而项梁自封为武信君。楚国人独特的性格让他们从不气馁,很快就声名鹊起。
  再说当身体渐渐复原的刘邦又准备再次去收复封邑时,却招致了萧何曹参等人的一致反对。由于上次惨败,刘邦很想这次倾巢而出去围攻封邑。但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不光冒险还很意气用事,在这非常之际是万万不能为之的,一定要有压箱底的东西,否则沛县会很快被其他虎视眈眈的旧贵族或者农民起义军侵占。
  但砀山离封邑稍远,虽然刘邦在离开时任命当初杀死砀郡的军官为守城首领,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心腹,如果把他调动过来一起去攻打封邑,假如他也叛变,联合雍齿攻打沛县,对沛县形成合围之势,那么我岂不是命悬一线?刘邦闭上眼睛这样想。况且若那军官离开砀郡,一旦砀郡被秦军攻下,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为砀郡分担了沛县的风险。当初刘邦之所以能歼灭围攻封邑的秦军,因为秦军走到封邑时,在路上受到了砀郡和沛县这两地武装力量的骚扰,导致秦军势头减弱。秦军原本计划一举迁灭封邑,刚好刘邦也在封邑,打兔子搂草一起端了。然后沛县和砀郡的武装自然不战而降,没想到反倒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邦接着郁闷地想,如果因为受伤需要休整而不得不甘于等待,那么现在为了荣誉,他一定要战斗,但如果还是原来那般人马,取胜的可能性并不大。想想看,但假如以全部兵马去迎战,并且再次挑战失败。那么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中,没有对一块区域的绝对统治权,没有再对抗的资本,你将会因为你的不谨慎付出死亡的代价。而且你不但会死,还会死无葬身之地。刘邦不能冒这么大的危险,确实雍齿比想象中还难对付得多。如果是别人,他稍微用些力气就可以了,但雍齿他已经费尽了力气,再赔上全部身家性命那么毫无疑问太愚蠢和冲动了。
  不能因为意气之争置大局于不顾,那么谁可以给与我帮助呢?合作双赢,刘邦想到了自己必须寻找一个伙伴。
  在刘邦和沛县的一干人马交流和沟通后,大家产生了分歧,各有各的理由。一是投陈胜,因为大家和陈胜性质一样,如若不论投奔他的那些旧贵族,那么投过去地位是平等的,再说陈胜仍然有很深的影响且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战绩。二是投项梁,因为他是旧贵族中的翘楚,而且从人格上来讲他待人以宽还骁勇善战,如果将来方向发生改变,主宰大局极有可能会是他。老实说,刘邦也很想投陈胜,不想再过哪种被人吆五喝六的日子,投一个人难听点虽然是寄人篱下,但大家都是农民出身,而且自己在农民起义军中也算是个人物。但楚国项梁有厚重的根基,而且风头有渐渐盖过陈胜的趋势,如若投项梁虽然自己不算个啥,但对将来肯定是有利的。投谁呢?刘邦一筹莫展,他决定主动去问问吕雉的意见。
  “难道是发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吕雉正在做冬衣,但看他紧锁眉头,似乎猜到了什么,便放下了手中的针线,问。刘邦没有回答,他突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必要在吕雉面前提及此事。从政治局面来看,吕雉一向很活跃确实能力也强。但自从刘邦回到沛县后,他对于吕雉干涉政治渐渐不满,而吕雉似乎也不再强烈的参与其中。想想自己和项梁出身不同,那么政见自然也有所不同,且尊卑有序,要么还是奔陈胜算了。于是,刘邦的身影便从吕雉的视线消失了。
  第二天晚上,在吃晚饭的时候,吕雉从公婆处接来了三个孩子,她说最近在孩子的身边很少,孩子们都长高了尺寸也都改变了,接过来量一量。晚餐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聚餐,孩子们把刘邦围聚在中间,而吕雉做了一大桌子好菜。虽说现在是沛公夫人,但吕雉的造型还是原来农村家庭妇女的装束,也没有请什么奴仆,说现在打仗急需有钱,每每看到萧何他们为钱发愁,自己内心也非常焦虑,能省一点是一点。虽说吕雉不再积极参与政治纷争,但沛县财务都是吕雉在协助,认认真真地处理好每一笔开支,能省则省,这一点让刘邦非常佩服。最近心身俱疲,想要独霸天下谈何容易?看见孩子们出现在自己面前,刘邦心里也非常高兴,暂时得以解脱。三个孩子围着他,这个问一句那个问一句,他一会儿抱抱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不亦乐乎,形成一幅温馨的家庭图画。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饭后,吕雉一边收拾碗筷一边笑笑对刘邦说:“你看孩子们把你围在中心,由此可见你可是我们这个家的重心呢!”刘邦忽然心里一震,体会到什么。吕雉和他的关系,孩子们和他的关系,他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看着吕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他觉得很惭愧,不应该怀疑吕雉为她娘家谋求利益,间接打击了吕雉参与政治的热情。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把目前具体的情况和吕雉谈一谈,征求她的意见,在她通过的条件下,共同来完成每一项重大的决议。何况吕雉这个女人她有非凡的见解和独特的观察力。很明显,他们的生活会因为他的变化而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这屋子里的所有人是一个整体。
  看出刘邦神色的变化的吕雉,她示意吃饱饭的孩子们去另一间屋里玩耍。当孩子们都离开后,刘邦于是对吕雉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吕雉心里很是宽慰,一方面是丈夫对自己又恢复了信任,另一方面,对这个问题由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因此她很明白这两种选择的利弊。她跟随着吕公达到过大秦帝国的很多地方,国家的地形地貌在她脑中是立体的。她首先指出,陈胜的战线太长,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这些地方都被囊括其中,但在表面的轰轰烈烈中埋藏着不安全的因素,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补给也供不上。第二是他对加入队伍的旧贵族没有戒备心理和防范意识,导致的结果是长长的战线被旧贵族占掉一部分并自立为王,不服从他的命令。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吕雉在说完前两点后,她看了看刘邦全神贯注的脸,然后接着说道,最重要的一点是陈胜骄傲自大,在他的岳父去看望他时,他根本不拜,僭越礼仪,遭致大家的诅咒,没有大的格局,这一点也是最危险的,所谓一百步他只能走到九十九步,接不了地气,一骄傲自大就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也无法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都走不到最后的。基于上述三点,陈胜打开的有利局面在刘邦的脑海里瞬间变得复杂起来了。讲完了陈胜这个正炙手可热的人物,吕雉就不得不说项梁了。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第二子,出身高贵的他善于打仗,他今天的地位不是说靠他祖上的荫护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再说旧楚国反秦势头迅猛,而且楚地非常富庶,经济实力也不可小觑。要知道,打仗可是需要大量金钱的。有经济实力和军事基础的项梁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那就是纳谏招贤。要想拥有天下就先要拥有天下的人才,秦国如若不是得到商鞅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天下。分别对这两个人做完陈述后,吕雉又面色凝重地看了看刘邦的脸,不再说话。
  听完吕雉的意见,刘邦心里极不平静。投奔陈胜,想借兵犹如火中取栗,他连他岳父的账都不买,何况毫无交情的自己?项梁无异具有能借到兵的可能,但自己又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呢?看刘邦如坐针毡,吕雉淡淡地又说了一句:“越是艰苦的条件才越有突破,而且只有站到更高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说完,也不再看刘邦那张纠结的脸,继续到厨房拾掇去了。
  第二天,刘邦只是带上了樊哙等几个心腹士兵,且全身便装直奔项梁而去。由于担心雍齿知道后,会突袭沛县,所以几乎在天还微微亮的时候就走了,一行不到十人,这样目标很小,不易引起注意。吕雉留在沛县,萧何和曹参照样会每天往刘邦的官署他的办公室里递交公文,但在闭着的大门里面,房间里实际上空无一人。这是个肉食动物大型肆虐的时代,想免于刀兵几乎不可能,那么只有先依附于强者,再学习强者,最后干掉强者,自己才会是最强大的人,不会被命运摆布。而且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团做支撑,如果再有人与你为敌,那么将不是与你为敌,而是与你背后站台的那个集团为敌,这样你既不容易死也不容易倒,还能对你暗处或明处的敌人构筑成属于你一道心理工事,一箭双雕。事实上,协作的确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模式。
  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项梁驻地的刘邦有了自惭形秽的感觉。军纪军风、规模实力让他眼前一亮,项梁看来绝非浪得虚名。他决定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先待下来,再用自己的不烂之舌说服项梁借兵给自己去剿灭雍齿。虽然天气晴朗,但他想接下来不会很顺利但没想到如此不顺利。他根本见不到项梁,不知道他在哪里。接待他的是项梁的谋士范增,这个年过七旬饱读兵书的男人,他在见到刘邦的第一眼,他有一种这个投奔而来的人虽然没有带来大量兵源但明显和他人有所不同的可怕感觉。他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他找来负责为刘邦这样知名度不是很高的首领而安排他们食宿的人,他在他耳边嘀咕了两句,那个人看起来很为难,范增把自己的胸脯拍得啪啪响,告诉他,如果武信君怪罪下来他一个人扛。有人来投奔,无论是谁,通常应该首先上报项梁,而不是私下安排。虽然不符合形制,可是出了问题有范增承担责任,况且范增目前是项梁的红人,不依他怕又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此人想想就同意了。
  于是,刘邦他们受到了特殊的礼遇。理由是最近投奔的人太多,没有地方了。独立的大帐已成为奢侈,他们被安排入住在马厩一角,又黑又脏有臭。晚上也没有被子盖,一行几人,只好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身体上,为了抵御夜晚的凉意,他们相互拥抱,一个人抱住另一个人的脚,这样无疑会温暖很多。条件的恶劣让樊哙受不了,他开始小声抱怨。刘邦充耳不闻,晚上照样呼呼睡,白天精神抖擞地去参加训练。由于都是军人,饭量很大,但他们得到的往往是粥水汤水,樊哙非常不满,说:“这还不如马,马吃的还是干货。可我们呢,上两遍茅房,肚子就咕咕叫了。”刘邦一听,哈哈大笑,说:“你抱怨个屁呀,你的脚比马粪还难闻,我都没说啥。这难道不比去骊山务工强啊,好多人在累死累活完工后都被二世给埋里面了,你难道不知道?”在夜色中,刘邦又想到了这样的一幕。在沛县,当他腿伤痊愈后,他对吕雉非常得意地说:“你看我的肌肉很强壮吧,这么快就好了!”吕雉不置可否,还似乎不找边际,说:“有一颗强壮的心,那才是真正的强壮!”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无法操练,刘邦他们在马厩里看雨。雨越下越大,由于没有屋檐,雨渐渐随着风势飘了进来,刘邦看着,想,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达到目的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所以在樊哙不停的嚷嚷劝他离开的时候,他躺在干草堆里,掀起衣服的下摆盖住脸。樊哙说樊哙的,刘邦睡刘邦的。没有屋檐怎么啦,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建一个屋檐吧,刘邦想。其他几个人虽然也都不满,但看刘邦没有反应,也不再搭理樊哙了。樊哙觉得很是恼火,他想不择手段见到项梁。通过这几天的训练,为人豪爽看起来又非常忠厚的樊哙认识了一些项梁的人。虽然这几天一直没见到项梁,但他知道项梁一定在。他开始打听项梁的大帐,在别人的指点下,他终于偷偷地摸到了项梁的帐外。在门口,探头探脑的他被士兵抓住,他想或许这是唯一的办法,他开始大声狂叫:“项梁,你这个伪君子,你出来,我们沛公老远来投奔你,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两个士兵一边架着他一边往远离帐篷的辕门走,樊哙使劲把两个脚死死地站定,于是又来两个士兵,这四个人用尽全力把樊哙抬起来,准备抬到辕门军法处置。我不能就这样死了,樊哙想,他开始担心并由此释放出他的能力到疯狂的地步。突然,一个声音传入樊哙的耳朵。“把他放下来!”被惊动的项梁走了出来,怒喝道。
  于是在项梁的大帐里,便出现了刘邦被项梁接见并得到赔礼的一幕。在这之前,项梁少不了把范增一顿教训,首先问是不是他干的。范增当即承认了,并坦然由于以前听说过刘邦的神迹,觉得此人不同凡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考验刘邦的意志力,结果是刘邦这么多天来没有丝毫抱怨并甘之若饴,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人,所以,他倾向于干掉刘邦。但他抬头看见项梁异常震怒地脸,他又不敢提出把刘邦干掉的想法。项梁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来,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时局动荡,我们最要紧的是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力量来消灭暴秦,你说你现在这样做还有谁愿意来投奔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项梁对刘邦后来又单独施以大礼,并赦免樊哙。在项梁和刘邦坦诚以待后,项梁告诉了刘邦他刚刚得到消息,陈胜已经死了。果不其然啊,刘邦想。死亡,是每一个在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他们头上高悬的利剑,即使死也要死得痛快啊。想到这里,在两个人友好真诚的气氛中,刘邦决定对项梁道出实情。当他听到刘邦想要借兵,项梁居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他在上一次对秦作战中身受重伤,所以一直在养伤并未露面,出现了这样苛待刘邦的事情,一则心里有愧,二则通过这件事情他也感受到了刘邦心胸宽广,三则他很喜欢这种直来直去性格的人,他觉得这样打起仗来容易协调和沟通。
  此行借到项梁的精兵五千,又有楚国撑腰,刘邦于是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调集可以调动的力量,以数十倍于雍齿的兵力,对封邑形成了层层包围。雍齿一看这气势汹汹的架势,便想谈判,但刘邦不愿患得患失,他一定要置雍齿于死地,要让所有背叛他的人知道,想求和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儿,我刘邦一定要送你上西天。再说曾在这里吃了大亏的刘邦的士兵,很想快点发起进攻,个个士气高涨。进攻开始了,雍齿和雍齿的士兵抵抗依然顽强,但随着楚国的士兵也加入战斗后,后者战斗力之强悍以及整个战场形势很快便攻破了对方的心理底线。这样下去,无疑死路一条,雍齿想。这次激战持续了一个时辰后就结束了,清点对方投降和死亡人数时,查来查去,雍齿不知去向,他想必引残败军士,杀出一条口子,夺路而逃了。雍齿并没有自杀,如若当真如此,想到这里,刘邦心里有一点异样,这意味着他和雍齿的恩怨还远远没有结束。
  从封邑凯旋而归,吕雉便建议由任敖镇守封邑,刘邦满口应允。由于失察,他在对封邑的战斗中差点还丢掉性命。他开始佩服吕雉看人的眼光,此后他给了吕雉很大的处理和任命官员的权利。再说如果不是任敖,说不定吕雉当初就死在沛县的牢房里了。何况也是任敖,在周市围封邑的时候,先知先觉,预防万一及时接走刘邦的父母和孩子。因此,刘邦对任敖同样大加赞赏和青睐。
  没费口舌就借到精兵五千,虽然起初受了一些苦头,但项梁仍不失大将风度,刘邦决心跟项梁好好混下去。简单休整后,刘邦带着借来的军士和自己的一部分队伍又踏上了去往楚国的路上,快马加鞭,不停地向前行走。每一次失败后,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邦想,什么是男人,不停地战斗,为了荣誉也罢,为了生命也罢,为了未来也罢,男人的主要任务在这个时代就是不停地战斗。为了达到下一个高度,他必须得抓紧时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没有多少时间还可以等待。如果他停下来了,那么意味着他所有的一切付出都付诸东流了。
  再次达到项梁驻地后不久,刘邦遇便到了他此生最为强悍的对手,但他们又曾互为兄弟。对方曾是楚国的大力士,传说中力能扛鼎,还拥有非凡的资本。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这个人又带给他什么呢?说起来,乱世中的生存之道就是这样微妙。想要一时无虞,你需要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但要想一辈子好过,你则需要一个强悍的对手。当然前提是你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这还需要你有足够努力和一个好运气,但你潜能的显露则是得益于你的对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