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贫民人生>一一五章校园搬迁;一一六章淑贤出嫁;一一七章新校师生

一一五章校园搬迁;一一六章淑贤出嫁;一一七章新校师生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1-08 20:11:29      字数:4448

  第一百一十五章:校园搬迁
  1969年,时代的浪潮悄然涌动,泾江庄人民公社和江口镇人民公社宣布合并,新的公社社址选定在泾江庄。这一变动,如同投入平静的湖面的巨石,在当地激起层层涟漪,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便包括教育领域。
  随着下半年开学季的欢快脚步临近,宗营农中迎来了68、69两届的小学毕业生。泾江庄东街的赵晓凤、陈海水、冯良民,后街的杨晓林等都是这年入学的。校园里顿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新生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的像一群即将开启奇妙旅程的小探险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新学校、新同学和即将开展的新生活。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为这略显陈旧的校园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随着新生的大量涌入,原本的宗营农中渐渐显得捉襟见肘。狭小的教室、有限的宿舍,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更难以容纳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学生。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经县教育局和公社领导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最终做出决定:计划在70年年初开学季,将宗营农中搬迁至江口镇原小学继续上课。
  一时间,整个校园都忙碌了起来。老师们组织学生们整理教材、教具,小心翼翼地打包,仿佛这些承载着无数的知识与希望。工人们则忙着搬运桌椅、床铺,他们有条不紊地将这些物件装上车,运往新的校址。校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为即将到来的搬迁做着充分的准备。
  而这一系列变动中,龙生的内心却被深深的纠结所笼罩。天锡在江口镇商店里售卖百货,尽管工作兢兢业业,可工资却没有丝毫上涨。然而,家里因盖房等所欠下的债务,却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并且必须在两年内还清。这无形的压力,如同阴霾一般,时刻笼罩着龙生的心头。
  为了能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早日还清债务,龙生常常无奈选择缺课,背着装满麻花的桶,穿梭在大街小巷去叫卖。起初,凭借着扎实的语文底子,他还能勉强跟上课程进度。但随着缺课的次数增多,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逐渐力不从心,与同学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每次考试成绩公布,那刺眼的不及格的分数,都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痛着龙生的心。
  是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追求自己的学业梦想,还是休学回家,全身心投入到帮助家里还债的重担中?这个艰难的抉择,成了龙生经常思考的问题。每当夜深人静,同学们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龙生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继续读书,他害怕家中的债务越积越多,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休学,又担心自己从此与知识绝缘,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激烈争斗,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之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第一百一十六章:淑贤出嫁
  几日之后,吴临光请来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对东边的房间布局进行调整。师傅们熟练地将隔壁往后移动,如此一来,前面便形成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房间。紧接着,那提前备好置于楼上的雕花架子床,在精心挑选的吉日里,被稳稳当当地安置妥当。与此同时,房间里的大衣柜、写字台、床头柜及踏板等家具,也被一一搬了下来。随后,漆工师傅登场,他们手法娴熟地将这些木器家具全部漆成了喜庆的枣红色。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房间里的木器家具焕然一新,皆已油漆安装到位,散发着古朴而又温馨的气息。
  因吴临光一家信奉伊斯兰教,诸多习俗与当地传统风俗有所不同。于是,便请宝莲帮忙请来几位手艺娴熟的裁缝师傅,为即将成婚的两个孩子制作结婚的衣服。
  吴临光掏出30元钱,递给宝莲说道:“这是我请来的裁缝师傅,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在你家为两个孩子准备结婚衣物。布料我已准备好了,仁厚暂时没有回来,但他有内、外衣样,到时候让师傅们照着这些衣样做就行。淑贤的衣服就麻烦师傅们量身定做。这钱是裁缝师傅在你家这几天的生活费,以及购买扣子和其他小物件的费用,就麻烦你代劳安排一下。”
  宝莲连忙推辞道:“姐夫,不用这样,这生活费我家来承担,哪能让您破费?”
  吴临光笑着摆摆手,说道:“你就别跟我客气了,该我出的钱,怎么能让你花呢?”宝莲见状,只好收下。
  吴临光依照当地的风俗,请来深谙此道的先生挑选良辰吉日。先生掐指一算,说道:“腊月十八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两个孩子的八字极为相合,腊月十六行辞家礼,也是大吉之日。”
  吴临光听闻,便用一床红绸被面裹着写有日子的红纸送来,还附上50元压日子钱。
  宝莲这边也积极地为女儿的婚事做着准备。她托志得师傅买了两只质地优良的樟木箱,又请来漆工精心漆好,并买来寓意吉祥如意们箱牌,让志得师傅安装妥当。
  记得前几年,有温州弹棉絮的手艺人借住在家里,当时家中正好有棉花,宝莲见他们闲暇无事,便请他们帮忙弹了几床棉絮。那温州人手艺高超,又特别用心,弹出的棉絮格外松软厚实。没想到,此时这些棉絮派上了大用场。再加上叔叔送来的一床棉絮,宝莲一共为女儿准备了6床盖被,2床垫被,总共8床棉絮。
  街坊邻居得知吴临光和天锡两家老亲开亲,纷纷称赞这是一段美满姻缘,并热情地送来贺礼。然而,吴临光和天锡考虑到两家因民族信仰不同,为尊重伊斯兰教风俗,一概婉拒了贺礼,并以好言相谢,告知众人此次婚礼一切从简,不准备大张旗鼓地操办。
  腊月十五日,仁厚向银行请了假,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上级批准了他一个月的婚假。
  腊月十六日,按照古镇风俗,是行辞家礼的日子。这天,吴临光托人送来半边猪肉、九斤白酒,还有精致的胭脂花粉,以及淑贤从内衣到外衣的八套崭新嫁衣。
  第二天,仁厚和淑贤带着喜糖,携手前往公社民政部门领取了结婚证,正式结为夫妻。
  当天晚上,淑贤洗完澡,从内到外换上了全新的嫁衣。
  腊月十八这一天,婚礼的喜庆氛围弥漫在空气中。伴娘由潘月英和李娘娘担任,淑贤平日里生产队的女伴以及邻居家的女伴们纷纷赶来为她送行。
  淑贤今日身穿着从内到外的崭新嫁衣,精心梳起盘发,脸上轻擦胭脂,嘴唇点上娇艳的唇膏,整个人显得愈发妩媚动人。在伴娘的引导下,淑贤满含深情地拜别爹娘。宝莲眼中含泪,说道:“别人家是养女儿,我家却一直把淑贤当儿子养,也只有她刚出生那会儿,才真切觉得她是个女儿,如今出嫁了,才又深深意识到她是我的女儿啊。”
  天锡同样眼眶泛红,轻声劝慰道:“孩子虽然出嫁了,但她要去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咱们只希望她在婆家能孝敬公婆,与丈夫和睦相处,家庭幸福美满,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那些繁文缛节,我们家不必太过讲究,孩子们一生幸福才是我们最期盼的。”
  淑贤哭着说道:“爹爹,娘,孩儿此去便成了别人家的人,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每日陪伴在你们身边了。还望父母多多保重身体,孩儿定会常回来看望你们的。”
  伴娘轻轻扶起淑贤,对门的大哥赵跃官先是放了一挂“百子头”鞭炮,待淑贤出门时,又点燃了一挂“千鞭炮”。原来,这放鞭炮是有讲究的,寓意着“百子千孙”大吉大利。
  两家距离很近,仅有几十步路。这边鞭炮声刚落下,那边仁驰已在门口等候迎接,一挂万头的长鞭炮瞬间炸响,声响之大,整个东街都清晰可闻。鞭炮的红纸屑如纷飞的花瓣,炸飞开来,铺满一地,仿佛为新人铺上了一层大红的喜庆地毯。
  淑贤进门后,解开随身携带的布包,里面装着伴娘提前预备好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和糖果。这在古镇是饱含深意的,寓意着“早生贵子,圆圆满满,甜甜蜜蜜”。孩子们和妇女们看到有如此好的吃食,纷纷争相哄抢,使得婚礼现场人气愈发旺盛。
  吴临光和爱缓夫妇二人端坐堂前,庄重地接受儿子和儿媳妇的跪拜后,将他们送入洞房。
  仁厚昔日在泾江庄的小学同学以及邻居家的青年们听闻喜讯,纷纷前来闹洞房。然而,大家对伊斯兰教的风俗了解甚少,因此只是略热闹了一番便散去了。
  待众人离去后,洞房内一片静谧温馨。仁厚倒了一杯酒,双手恭敬地捧到淑贤面前,深情地说道:“小表妹,淑贤,今天是我们的大喜的日子,让我们共饮几杯交杯酒,再尝尝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和气面。愿我们这一生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淑贤微笑着接过仁厚递过来的酒,也为仁厚满斟一杯,轻声说道:“愿表哥,我的夫君,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善待于我。这一生中,我们将要同呼吸,共风雨,恩恩爱爱,对上,要悉心扶持好公婆和父母;对下,要无愧于未来我们小家的孩子们。责任重大,愿你我夫妻二人能够同心同德,其利断金。”
  淑贤这一番言辞恳切、出口成章的话语,让仁厚不禁对父母的眼光深感钦佩。
  二人喝了交杯酒,吃了和气面,随后解衣歇息,共度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好时光。
  
  第一百一十七章:新校师生
  云驰仅请了短短几天假,参加完弟弟仁厚的新婚典礼后,便匆匆返还浔阳继续上班。
  依照古镇风恪,女儿出嫁后需第三天方能回娘家。淑贤自幼与母亲宝莲形影不离,这是她第一次离开母亲。第三天回娘家时,一见到母亲,淑贤便情不自禁地一把抱住宝莲,娇嗔地说道:“娘,这一天没见到您,我好想您呀。”
  宝莲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轻轻抚摸着淑贤的头发,说道:“你从小没有离开过娘身边,这头一回离开,肯定很想呀。爹娘就好比那渡船,把子女送到那对岸后,便要逐渐放手。你如今是吴家的人了,老话说得好,‘夫到天边妻也行’。往后慢慢就习惯了。”
  淑贤却像个孩子般撒娇道:“我不嘛,我永远都不会离开我娘。”
  一旁的仁厚见状,微笑着安慰道:“淑贤,即便日后你跟我去了赣东县,我们也一定会抽空回来看望爹娘的。我们的根始终在泾江庄,这是改变不了的。”
  赣东县与松兹县相邻,从赣东县到新兴镇,每天有两班小火轮往返。新兴镇距离泾江庄十五里路。仁厚这次回来,特意骑了一辆自行车。在休假期间,恰逢新年,大家都赋闲在家,仁厚便打算教会淑贤和龙生骑自行车。在当时封闭的乡村,自行车可是稀罕物件。仁厚颇具耐心,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淑贤和龙生天天跟他学骑车。最终,姐弟俩都成功掌握了这项技能。
  农中顺利地搬迁至江口镇小学。虽说此前分属两个公社,但从龙生家屋后乘船渡过泾江,到江口镇仅有八里路,相比原来的宗营农中,距离更近了许多。
  过了正月十五,所有学生都迎来了新学期。江口镇小学的条件比宗营农中好了不少,学校布局整齐,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十分正规。校园内的绿化错落有致,操场宽敞平坦,厨房干净整洁,厕所也卫生有序。
  原来宗营农中的教师队伍基本进行了调换。在这个初三班级里,教政治兼语文的老师是汪铭山。他来自安徽怀宁,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中等身材,浑身散发着文质彬彬的气质。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条理清晰。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汪老师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教室。他先是点名,发现有学生迟到或缺课,便认真地记下名字,随后便开始授课。
  汪老师通常会先让学生翻开课本,用十五钟时间讲解当天课程的要点,然后问道:“同学们,今天我讲的内容,大家都听懂了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汪老师,听懂了。”
  之后,他便会用娴熟而优美的粉笔字,将知识要点满满地抄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们抄记下来,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当天所学内容。同学们都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汪老师传授的知识养分。
  这个班级里,宗营农中转来的学生占了主体。同时,新班级也增添了几位新同学,分别是许菊霞、吴雨得、熊然停和吴宗信。这几位同学家庭条件较为优越,而他们从江口镇转来,这让班里其他同学不禁心生困惑:一个班里怎么就这几个同学是后来转来的,他们是插班生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