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贫民人生>一一二章岁寒知松柏;一一三章返岗筹款;一一四给淑贤提亲

一一二章岁寒知松柏;一一三章返岗筹款;一一四给淑贤提亲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1-07 10:08:53      字数:5471

  第一百一十二章:岁寒知松柏
  在这所承载着众多学生梦想的农中,食堂运作有条不紊,却也满是艰辛。学生们从家里每户带来的米交到食堂,每斤米需缴4分钱的柴火费,而后由负责称米的工友发给饭票,学生们便凭借饭票在食堂打饭。食堂共有三位工友,各司其职,默默为全校师生的饮食起居辛勤付出。
  汪伯,是同学汪登保的父亲,身形瘦高,精神矍铄,操着一口浓重的庐江口音。他是食堂的负责人,对待同学们总是和善而细致,那关切的目光,仿佛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小董,从公社牧场调来,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身高约一米七左右,身材墩墩实实,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同样来自庐江的他,负责收饭票和打饭的工作。
  还有下夹张丽华的母亲,四十来岁,为人和善可亲。这三位工友每日不仅要烧制全校师生的三餐饭食,还要烧开水,以供师生们饮用。到了晚上,他们会用大焖锅烧水,为师生们提供洗脸洗脚的热水,柴火需得跟附近的农民购买,而且还得从江里打水提到厨房,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极度短缺。在家里,大家往往只能靠杂粮伴着青菜勉强维持生计。如今要供一个中学生在学校常年食用大米,就意味着全家人都要压缩自己的大米摄入量,只为了能让孩子在学校吃得相对好些。同学们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大多在半饥饿的状态下生活着。
  龙生身材瘦小,饭量也不大,一餐四两饭便能吃饱。然而,那些个头较大的同学可就不同了。一天晚饭后,章为华在洗碗时,不禁感慨道:“这饭什么时候才能吃饱呀,我已经吃了半斤,感觉还能吃下两斤米饭。”
  俗话说“饱人不识饿人饥”。龙生以自己的饭量来揣测他人,对此似信非信,便接口说道:“你真的还能吃下两斤饭吗?我赌两斤饭票,你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吃掉。”
  说着,便掏出两斤饭票。立刻有同学拿来打饭的大碗,清一色是那种大大的搪瓷碗,盛了四碗饭,每碗半斤。章为华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莱,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两斤米饭便被他吃得一干二净。随后,他又倒了半碗开水喝下,笑着说:“今天多亏了龙生,这一餐总算吃饱了。”
  冬天,带着它的凛冽与残酷,如一头猛兽般呼啸而至。西北风如同一个冷酷无情的酷吏,挥舞着鞭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肆意乱抽。光秃秃的树干在狂风中瑟瑟发抖,被吹得上下剧烈摇摆。树上所剩不多的几片树叶,也被狂风毫不留情地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仿佛无助的舞者,随后便被狠狠地甩在地上,任凭风肆意戏耍,却又无可奈何。
  农中那老式的小瓦屋,在这狂风大雪的肆虐下显得格外脆弱。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如汹涌的潮水般直往教室和宿舍里灌。转眼间,教室里一片银白,宿舍里,睡上铺的同学们,被寒冷侵袭,只好把被子搬到下铺,与同学合盖,相互取暖。他们又在上面的床板上铺上床单,用以抖落飞下的雪花。宿舍的地面上,满是积雪融化后的水渍。
  就在这天,校长徐杏元心系同学们的冷暖,亲自来到宿舍看望大家。此时,同学们正围在宿舍中间用砖头围成的小火塘旁生火取暖,大家欢声笑语,因为专注于取暖和交谈,并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
  突然,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风雪中传来:“龙生,龙生……”
  大家转头望去,只见龙生的母亲——宝莲,在这恶劣的风雪天气里,步行了十多里路,只为给龙生送来一件棉大衣。徐校长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动地说:“龙生,你看看你娘,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还亲自给你送棉衣,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啊!”
  宝莲的脸上满是疲惫与风霜,头发上还沾着未化的雪花,但她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慈爱,那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牵挂。
  这时,有个同学兴奋地说:“这雪地里最好捉野兔了,只要顺着野兔的足迹,就能找到野兔打的洞。”
  一群年轻的孩子,本就充满了活力与好奇,听了这话,顿时忘却了寒冷,一窝蜂涌出教室,奔向雪地去抓野兔。
  第二天一大早,雪终于停了。徐校长和熊主任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拿起扫帚、铲子等工具,齐心协力将教室、宿舍打扫干净。尽管天气依旧寒冷,农中的条件也十分简陋,但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没有丝毫抱怨,不惧严寒的残酷,按时推进着教学任务。老师们就像那傲雪的松柏,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守岗位,为学生们遮风挡雨,传授知识,他们的高贵品质,如同冬日的明灯,照亮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第一百一十三章:返岗筹款
  1969年上半年,全国开展了“三结合”的新形势。原来被打倒的领导干部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区供销社的老领导们也结合进了领导班子。
  天锡接到商店办公室的通知,要5月8日到区供销社开会,心中一喜,难道是要恢复工作了?这天一早,天锡匆匆吃了早饭,换了一件新中山装,步行15里路,来到新兴镇区供销社。在供销社里看到了老领导陈振华。陈振华热情地叫天锡去他的宿舍里坐一会。到了宿舍,陈主任抽出一支烟给天锡,天锡拿出火柴,先为陈主任点着,然后自己也点上。二人抽着烟,陈主任问道:“天锡,这两年在家里生活得好吗?有没有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呀?”
  天锡说道:“陈主任,我们是老熟人,我的情况你是清楚的,从旧社会家是就做点小生意;加入供销社后,一直任劳任怨为公家工作着,从小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这两年在家里,什么事都没有做,完全是内人供养着我。”
  陈主任说道:“前两年,我们原来的领导班子被打倒了,成了批斗的对象,每天戴高帽子,我们自己都是朝不保夕,也无权决定供销社的事。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调整了政策,我们又重新被结合进了领导班子,我们心里始终装着你们那批被无端下放的老职工,今天开会就是解决你们的问题。”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来到陈主任宿舍,对陈主任说:“主任,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准备开会吧。”
  陈主任点点头说:“你先去准备一下,我马上就来。”
  年轻人先走了,天锡站起来说:“主任,你忙吧,我去礼堂里了。”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礼堂,这时人已到得差不多了,陈主任走上主席台,坐在正中间位置上,天锡在礼堂里找个地方坐下。天锡一看,台上坐的都是区供销社的领导班子成员,有七个人,天锡只认识其中的三个:陈主任、王秘书,还有管人事的余干事。台下的40多个人,都是前年被下放的老职工。
  看人到齐了,陈主任对着麦克风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同志们,你们都是供销社自成立以来的老职工。十几年来,你们在供销社努力工作着,在广大供销社职工的努力下,我们供销社由成立之初的一株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背靠八大公司,服务于广大农村。这十几年来,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老职工和供销社共风雨同患难,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和壮大。对于前年被下放的一批老职工,我们没有忘记你们十几年来为供销社所付出的努力,经区供销社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决定,重新恢复你们的工作,具体分配问题,大家在家里等人事部门的通知,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会做些相应的调整和适当的安排。”
  陈主任的话还没有说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主任接着说:“在这里我还有一个事情要通知大家:经开会研究决定,前年发给大家的安家费,一半作为你们这些职工这两年在家的生活费,另一半在一个月内缴回供销社。你们交回了钱,再研究安排你们的工作,过时没有交回的,我们也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只是认为你是愿意自动放弃这份工作,何去何从,由同志们自己选择。我的话说完了。”
  台下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天锡回家不久,吴临光下班从家门口路过,看天锡回来了,走进屋里。天锡递给他一支烟,帮他打着火。吴临光问:“今天区里开什么会呀?是不是你要恢复工作了?”
  天锡把在区里开会的内容和他说了,又愁眉不展地说道:“陈主任说了,交完钱就安排工作,到时没有交钱的,不追究责任,视为自动放弃这份工作。”
  吴临光看着天锡问道:“你是打算交钱呀,还是准备自动放弃呀?”
  天锡说:“姐夫,我怎么能放弃这份工作呢?这么多年,我除了上班做生意,什么也不会,还有这么一大家子需要吃饭。”
  吴临光说:“那你还是需要这份工作,不打算放弃。”
  天锡为难地说:“我这一个月内在哪里去借这么多钱呀?恐怕人家有钱也不会借给我,怕我还不起。”
  吴临光说:“钱的事你先别急,我知道有个人有钱,我来开开口,如果能借到,可能比信用社的存款利息高点,你愿意不愿意?”
  天锡说:“姐夫,漫说比存款利息高点,就是高利贷我也要借。你想想,我这郎不郎,秀不秀的,有了这份工作下半辈子有个盼头,家庭也有点活钱收入。孩子们都还小,将来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吴临光说:“我知道有个人有钱,晚上我来找他,就说是你要上班,归还供销社的钱,利息给他信用社存款利息的两倍,半年一结利息,总借款两年内还清。他要是对你不放心,借条由我打,这样你看行吗?”
  天锡说:“只要能借到钱,我的事姐夫你做主。”
  第二天早晨,天锡还没有起床,吴临光来了,说:“那人答应了,果然如你所说,如果是你借,怕你还不起,有些顾虑,后来我说这个借条不要天锡打,由我来打,并承诺是信用社存款双倍利息,半年一结利息,两年还清。他这才答应了。他是宝莲的老表,说好了,今天去信用社取钱,晚上送给我。”
  天锡说道:“要不是姐夫,我还真借不到这笔钱。”
  过了一天,吴临光拿着钱给天锡说道:“这里是400元钱,你算箅要归还供销社多少,其余留点家里做零用。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要太苦了他们。”
  天锡接过钱说:“姐夫,你数过了吧,那还要我数什么呀?我给你打个借条吧。”
  吴临光大度地说道:“不用,你我兄弟这么多年,这还信不过?你明天去把钱交了,早一点安排上班。”
  
  第一百一十四章:给淑贤提亲
  淑贤,无疑是个集勤劳与勤奋于一身的女孩。她身姿不算高,约一米六的个头,在同龄人中颇为出众。那张圆圆的脸蛋,恰似春日里盛开的桃花,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而她那双俊俏的眼睛,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炯炯有神,透着灵气与聪慧。
  自四年级时,因要照顾年幼的弟弟龙华,淑贤不得不辍学,从此便与校园生活挥手作别。然而,她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在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中实属罕见。只要听闻哪里有小说可读,她总会想尽办法借阅,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即便身处繁重的农村劳动生活,她也总会随身携带一本书,在田间地头劳作间隙,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正因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淑贤的知识储备远超同龄女孩,视野也更为开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质朴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在家里,淑贤作为长女,承担着远超常人的责任。别家有父亲或兄长在前,重体力劳动自然有人一马当先。而在这个家庭,她既要心疼母亲宝莲的操劳,又舍不得体弱年幼的弟妹从事繁重事务,只能默默承受着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苦难,如同一棵坚韧的小树,在风雨中顽強生长。
  1969年冬月的一天,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吴临光披着一件旧大衣,手中握着他心爱的烟斗,缓缓走进天锡家。此时,天锡已被分配到江口镇商店售卖百货,工作繁忙,差不多半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家。见姐夫登门,天锡赶忙热情地递上一支烟。吴临光扬了扬手中的烟斗,笑着说道:“还是抽这个,劲儿足。”
  他环顾一圈,见一家人都在,便带着笑意缓缓开口:“我今儿个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个事儿,不知你们会不会介意。”
  天锡连忙说道:“姐夫,这可就见外了,这个家您可算得上是大半个主心骨,有什么事,您尽管直说就是。”
  吴临光微微点头,说道:“我和你姐商量了,想把淑贤许配给仁厚,不知你们觉得怎样?”
  天锡一听,脸上满是惊喜,说道:“姐夫,您和姐这可真是抬举我们家淑贤了啊!如今这社会,哪个农村女孩不想找个吃商品粮的干部?那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论学历、家境,我们家哪能跟您家比呀?您把这么好的姻缘给我家女儿,那是您和姐姐看得起我们,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宝莲也赶忙问道:“姐夫,您这话跟仁厚说了吗?他愿意娶个农村女孩吗?”
  吴临光微笑着回应:“上次他放假回来,我和你姐跟他商量了。他当时担心淑贤读书少,我跟他说:‘别看淑贤只读了四年级就辍学了,依我看呐,你读的书说不定还没有她多呢。’仁厚听了后就说:‘既然爸妈看上了舅舅家的小表妹,我也没有意见。只是我比淑贤大八岁,不知道淑贤是啥想法?’”
  宝莲转头对淑贤说道:“宁可男大一层,不能女大一岁。淑贤,姑父说的小表哥,你同意吗?”
  淑贤听着姑父和爹妈谈论自己的婚事,对象竟是表哥,心里哪有不高兴的?只是女孩子家害羞,不好意思直接答应,。见母亲询问,她顿时满脸绯红,如同熟透的苹果,羞涩地点点头。
  吴临光见状,开心地笑道:“淑贤答应了,这以后既是我女儿,又是儿媳妇,多好啊!老亲开亲,亲上加亲。”
  此事就这样定下了。第二天,吴临光便送来聘礼,有当时极为上乘的布料,二百饼子,十几斤糖,还有各类精致的点心。吴临光对天锡说:“云厚今年也不小了,我寻思着今年就把他们的婚事办了,你们夫妻二人觉得咋样?”
  天锡面露难色,说道:“姐夫,我家的情况您也清楚,这事儿来得急,只怕我来不及给女儿准备嫁妆啊。”
  吴临光赶忙说道:“我不要你准备什么嫁妆,我家里什么都不缺。你要是来得及,就做几床棉被。其他的木器嫁妆,我家都有,不用再花钱置办,叫油漆师傅重新油漆一下就行。那张床啊,我前好几年就办好了,是雕花的双层厚棕床,叫云驰开车从老山里带回来的,又实惠又好。”
  天锡感激地说:“既然姐夫这么体谅我,那就只有我出喜萨您装金了。”
  宝莲在一旁也说道:“姐夫,您知道天锡上班还欠了不少债,家里孩子多,弟妹又小。淑贤虽是女儿,可我们家一直当儿子养。淑贤出嫁后,我还想让她在娘家帮衬几年,也只有在姐夫和姐姐面前,我才好意思这么说。”
  吴临光豁达地笑道:“我家里又没有啥要她做的。仁厚和淑贤结婚后,要是能马上转到赣东县有好工作,你们可别拦着,孩子们的前途重要。要是暂时没有好工作,淑贤就在家再帮你们顶几年劳动力,我也没意见,我家确实没有什么事儿非得她做不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