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章盖新房起手酒九十八章回填土的艰辛九十九章新房落成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1-01 21:22:10 字数:4742
第九十七章:盖新房的起手酒
这一年,家中那头精心饲养的肥猪长得膘肥体壮,正好派上用场。天锡请来冯三叔帮忙宰杀,后湖里打捞上来的鲜鲫鱼买了30斤,也用盐细细腌制起来。家里还做了两桌豆腐,而那些南方的应季蔬菜,大多是邻居们听闻盖房一事,纷纷热情送来的。
厨房内,潘月英主厨,李娘娘、带娘娘、对门的铃花、隔壁的玉娥等人在一旁帮厨,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厨房里弥漫着阵阵香气,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为即将到来的盖房起手酒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氛围。
初八这天,晨曦微微初露,汤五叔就带着六个师傅早早地来了。他们从志得师傅那里搬来屋角子,开始仔细地丈量。九根角子,前后檐口的角子是4尺5寸,两根共9尺,其余七根都是3尺3寸,加起来共计3丈2寸。按照一丈角子9尺地基的标准,他们认真地放墙线,前后径深确定为2丈9尺地基。
东边是房间,椽子长度为一丈零七寸,西边是堂屋。椽子长度是一丈一尺五寸,共放线二丈二尺。汤五叔一丝不苟地按二丈二尺放线,另外还仔细放出底下基础的诈脚。
线放好后,汤五叔和几个石匠师傅将房屋的四角基础用砖头稳稳地摆好,这才去喝茶。
说是喝茶,其实桌上摆满了花生、瓜子、饼干以及各式各样的茶点、香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石匠师傅和木匠师傅无疑是最受主人器重的,他们肩负着将新房蓝图变为现实的重任。
喝完茶后,天锡热情地招待众人坐席。这天,整个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以及前来帮忙的亲友纷纷入座。天锡心中满是感激,他深知自家盖房能如此顺利地推进,离不开大家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这一顿饭,便是对众人情谊的真诚答谢。
按照泾江庄的风俗,正式酒席必须要有香菇和十大碗荤菜。然而,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香菇实属难得,只能象征性地在每个桌上的第一碗菜上摆放几个。但即便如此,每桌需要用上9——10斤猪肉的标准却没有丝毫节省。
天锡为了让大家尽兴,还在供销社费尽周折找关系打了15斤烧酒。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极其紧张的物资,可见天锡的用心。
石木匠有着独特的行规,每家起手的这一顿饭,师傅们面对桌上的好菜,可以尽情享用,无需客气。但在这一餐饭后,主家上桌的荤菜就不能随意动了,要等到房子盖好,所有事情都完工,离开时的最后一餐,才能再次品尝荤莱。
天锡和青楼兄弟俩端着酒杯,挨桌向大家敬酒。
他们首先来到木匠志得师傅桌前,天锡诚恳地说:“志得,虽然我的辈分大些,但你今天是我家盖房子的大师傅,在这盖房的事上,你为大。”
志得赶忙站起来,恭敬地回应:“舅舅,你是长辈不用这么客气。晚辈一定尽心尽力,保证不浪费一寸木料,把舅舅家的新房子漂漂亮亮地盖好。”说罢,两人一饮而尽。
接着,天锡又端着酒杯来到五叔桌前:“五叔,今天真是有劳您了,我家盖新房可全指望您了。这薄酒不成敬意,您和师傅们多喝几杯。”
五叔端起酒杯,感慨地说:“天锡,你家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不是富贵之家。在物资这么紧张的情况下,你还能准备这样的酒菜招待大家,这几年我给别人家盖房,都不多见。我们要是不尽心尽力把新房盖好,都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言罢,两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随后,天锡来到于长林桌前,对于长林说道:“于队长,我家在队里没有男劳动力,这次盖房,全靠您领着全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帮忙。今天这淡菜薄酒,您和大家多喝几杯。”
于长林笑着摆摆手:“天锡,你太客气了,你请全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吃饭,这份情谊大家都记在心里了。以后盖房要是有什么需要队里的劳动力帮忙,你尽管开口,我们一定尽力而为。”
说罢,众人一同举杯,欢声笑语中,酒意渐浓。
这一顿起手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畅聊着,这时青楼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包“东海牌”香烟。当时有几句顺口溜:“公社干部水上漂(东海牌香烟),大队干部猫对猫(玉猫牌香烟),生产队长大铁桥(大铁桥牌香烟),生产队员表纸包(老黄烟)。
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场地。100来斤猪肉、15斤鱼在众人的筷间流转,12斤酒也在一次次的碰杯中渐渐见底。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有对新房的祝福,也有对邻里情谊的珍视。在这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一顿起手酒,凝聚了所有人的力量和情感,让这个盖房的日子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成为了大家心中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
第九十八章:回填土的艰辛
汤五叔十分重视天锡关于提高房基的意见,经过考量,将墙基础的平水线提高到比现有的街面高出一尺五寸。如此一来,相较于原来的房基,整整提高了三尺五寸。
这一天,六位师傅齐心协力,将所有平水线以下的基础扎实打好。房子中间没有山墙,采用原来房子木列架改造,志得师傅凭借精湛技艺,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搭建。石匠师傅们也毫不含糊,把七根柱脚做到比基础高出六寸,如此细心之举,是为了有效防止木柱受潮,确保房屋根基稳固。
夜幕降临,吃过晚饭,汤五叔找到天锡,神情认真地说道:“我们得先停工三天,你家这房子,里里外外的回填土估摸得要100多立方。回填的时候,你务必跟大伙讲清楚,往基础边上推土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倒土,可千万别因为板车的推力把基础给弄动了,不然墙体的稳固性就会受影响。鉴于这基础抬得比较高,基础的外围在回填时得填四尺宽,这样后续砌墙和搭跳板操作起来也方便。等回填好了,你通知我,我会按照预定的日子,在上梁的时候把墙壁都砌好,保证按吉日吉时上房梁。”
天锡满怀感激地说道:“谢谢五叔,让您这么费心,考虑得如此周全。”
当晚,宝莲匆匆去找于长林,一脸诚恳地说道:“于队长,又得麻烦您了。这房子里里外外的回填土得要100立方,还得靠您和生产队的劳力们出板车帮我家拉土。”
于队长笑着说道:“这事我昨天看见你家房子平水线定得那么高,就已经有思想准备了,知道这土肯定不少。我已经开了会,跟生产队男劳动力们讲了这事,大家都很乐意给你家帮忙。只是眼下生产队正是抢收棉花、大豆,又要播种小麦的大忙时节,所以打算明天先抽12个男劳动力、八部板车,先回填两天。要是第三天回填的缺口还是很大,那就再多抽人和板车,争取三天内把回填任务完成,绝不能耽误石匠师傅们砌墙。”
宝莲连声道谢,回到家后,把于队长的话告诉了天锡,感慨道:“这于队长还真是有心人呐,原来看见我家平水线起得高,早就有安排了。”
天锡也点头赞同:“还是大集体好哇,有什么大事,大家都能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回填土的取土点在东边河坝上,距离建房处来回有2里多路。第一天,12个劳动力个个干劲十足,尽管挥汗如雨,却只完成了整个回填任务的四分之一。
傍晚时分,于队长前来查看进度,天锡赶忙递上一支烟,并为他点着火。于队长在四周仔细转了转,说道:“明天全体男劳动力出动,先集中精力把你家的回填士抢填一天,到明天傍晚再看看回填情况,视情况而定后续安排。”
天锡连忙说道:“那就真的太感谢于队长和全生产队的男劳动力了,给大家添麻烦了。”
于队长拍拍天锡到肩膀:“生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谁家有困难,大家伸把手援助,这都是应该的。”
第二天,生产队26个男劳动力全员出动,18部板车装着高木板箱,穿梭往来,抢着拉了一整天。到傍晚时,回填土已所剩不多。吃晚饭时,天锡拿出最后的3斤烧酒,桌上摆满了猪肉和猪的副食品。他挨桌敬了一圈酒,诚挚地说道:“真的太感谢于队长和大家的帮助了,这么重的活,大家多喝一杯。”
于队长笑着回应:“我们生产队就是一家人,谁家有困难互相帮衬都是应该的,天锡你不用这么客气。明天的回填土方已经不多了,明天抽出八个男劳动力,六部板车。争取把所有的回填任务完成。”
在整个回填土方的过程中,青楼始终寸步不离,用心地守护着墙基础,眼睛紧紧盯着,生怕哪个不小心,板车撞坏了基础。而劳动力们在拉板车倒土靠近墙基时,也格外小心谨慎。大家深知这基础的重要性,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就这样,回填100多方土的艰巨任务,在整个生产队劳动力们齐心协力下,终于顺利完成。这些日子里,他们每天都挥汗如雨,肩膀上被拉车的皮带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记,长时间手握铁锹挖土,手上磨出了血泡,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天锡一家人深深感动,这份情谊没齿难忘。
第九十九章:新房落成
看到土终于回填好了,天锡一刻也没有耽搁,赶忙可找汤五叔。一见到汤五叔,天锡脸上堆满了笑容,恭敬地说道:“五叔,您要是这会儿有空,麻烦去看看,土都按您说的回填好了,屋后和西边都填了四尺宽,您看哪天可以开工呀?`
汤五叔刚从乡下做屋回来,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听到天锡的话,还是打起精神说道:“既然回填好了,那我明天就叫师傅们去砌墙。你回去可得多借点板凳、桌子,还有油桶,木板、竹子、绳子这些东西也得准备好,到时候砌墙要搭跳板用。”
天锡赶忙点头:“这些东西我都借了一些,绳子也买好了。就是想问问您明天去几个师傅,我好回家安排帮忙的小工。”
汤五叔思索了一下,有条不紊地说道:“明天去六个师傅,做三条线,先做前后墙和西边的山墙。等小工搭好跳后,再做中间东边的山墙,这样安排就不会窝工。要是人去多了,搭跳板的时候,石匠师傅没有活干,那不就窝工浪费时间了嘛。”
天锡忙不迭地应道:“五叔怎安排怎么好,我们明天就在家是等着您和师傅们。”
从五叔家出来,天锡又转身来到吴临光家。吴临光见天锡来了,赶忙递过一支烟,天锡接过点着,一边抽烟,一边略带忧虑地说道:“姐夫,我前段时间找胡光存打了15斤酒,可没有想到起手那天和这两天拉回填土,一下子都喝完了。您还得想想法子帮我再打些酒,上梁酒和出水酒都还没有着落,到时候要是没有酒,实在是不成礼仪啊。”
吴临光说:“这可不是小事,没有酒给匠人师傅和帮忙的人喝,确实不像话。你回去忙你的吧,我这就去找个朋友,帮你再打十斤酒,差不多够了吧?”
天锡连忙说:“再有10斤应该就够了,上房梁大概有8桌人,出水酒就只有石、木匠师傅,到时多点少点也没有太大关系。”
第二天一大早,阳光洒在泾江庄,汤五叔就带着水平尺,先将从后山运来的一长条青石大门槛稳稳地安好,随后正式开工砌墙。由于前期准备十分充分,师傅们干起活来格外顺畅。只见六个师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天下来,前后墙就砌到了大门头以上,还顺利地安装上了大门门楣和前后的玻璃窗。山墙也不甘示弱,砌到了二层跳板以上。
志得师傅将中间的列架安装好,用牵牛固定。东边房间的山墙和西边的山墙砌到一定高度时,安装好东边屋里楼板落厅,和西边堂屋的到楼落厅,这样整个房子就全部用木料和榫卯结构相连接了。
整个施工现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只听见砖石碰撞声,工具敲打声,交织成一曲热火朝天的劳动乐章。
终于到了上房梁这一天,整个屋子里热闹非凡。吴临光和爱媛送来一丈二尺红绸缎,小心翼翼地挂在房梁上,那鲜艳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夺目。亲朋们也纷纷送来鞭炮,将屋里装点得喜气洋洋。
志得师傅和五叔站在房梁下,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嘴里讲着吉利话,大声喝着彩:“上梁大吉!步步高升!人丁兴旺!财源广进!”
随着他们的声音落下,鞭炮齐鸣,炸响声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那鞭炮的硝烟味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让现场的气氛愈发热烈。红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也在为这新房送上祝福。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将所有椽子架好后,志得师傅身手矫健,率先爬上屋顶。小工们在下边有条不紊地把屋角子按次序传递给他们。钉好屋角子后,全队女劳动力也纷纷赶来协助传递小瓦。现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石匠师傅们在后面专注地盖瓦,小工们在前面快速地传递,配合得十分默契。女劳动力们巾帼不让须眉,一边传递瓦片,一边还互相打趣,欢笑声此起彼伏。
太阳渐渐西斜,到傍晚时分,山墙和前后檐口都已封好,屋上的瓦也整整齐齐地盖好了。
望着崭新的房屋,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新房凝聚着众人的心血与汗水,在这欢声笑语中,它不仅是一座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邻里间深厚情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