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章天锡被下放九十五章准备翻盖房屋九十六章热心的远亲近邻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31 11:48:02 字数:5129
第九十四章:天锡被下放
刘的宽事件,如同在供销系统投下的一记重磅炸弹,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让整个系统的氛围徒然紧张起来,管理层对待人的眼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人,不再被当作同志,而是另眼相看,仿佛身上被贴上了难以抹去的标签。
与此同时,全国形势也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中小学纷纷停课。一些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开始了全国性的串联活动。
一时间,一些年轻的身影活跃在大江南北,他们上北京,进省城,所到之处,无不掀起阵阵波澜。这场风暴,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供销社干部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往日的威风不再。
区供销社首当其冲,原来的主任陈振华被夺权,取而代之的是红造会的王为华。王为华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兴区供销社的“革委会主任”。一时间,这一类人神气活现,在供销社里上窜下跳,无比活跃。
泾江庄商店也未能被幸免,柯经理同样被夺权。吴建忠出任“革委会主任”,冯泽红担任主任委员。这一年,“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新上台的领导班子,将清理阶级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他们的评判标准下,凡是被认为历史上污点的人,都被列入清退下放的名单。泾江庄商店里有周天锡、施丙成、王在霖、贺延庆等七人赫然在列。
这天泾江庄商店召开全体店员大会,周天锡在宗营商店里,接到开会通知,由夏品精看店,周天锡上街开会。临去开会前,对宝莲说:“听他们私下传言,说今天晚上是要宣布下放人员名单,这么急急忙忙调我上街来开会,我可能是在下放人员名单里。”
宝莲叹了口气说:“你要被下放了这个家怎么办呀?生产队没有男劳动力,再要没有了经济收入,恐怕到时这么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吃饭都要成问题了。”
天锡安慰着说:“从进商店到现在,每个月清资,我的账面上都有升溢,而大部分人的账面不是亏损就是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这么多年对商店里做出的成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宝莲说:“现在不比前几年看你的工作成绩,一切都搞政治挂帅。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你去开会吧,任何结果都只有坦然接受。像我们这种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就如断线的风筝,随着社会大潮飘到哪里算哪里了。你看原来那些当官的,现在不也照样戴高帽子游街吗?”
周天锡虽然事先对被下放的事有些思想准备,但当被下放人员名单读到自己时,整个人还是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呆呆地站在原地。他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深深的难过。这些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为供销花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了这里,没想到如今却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无情地抛弃。
他的心中五味杂陈,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也有对自己遭遇的不甘。他想起自己在供销社的点点滴滴,那些努力的日子,那些与同事们共同奋斗的场景,仿佛都还在眼前,却又如此遥不可及。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心为公,怎么就成了被清理的对象?
施丙成也是一脸的落寞,他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被下放,意味着他失去了熟悉的环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他毫无头绪。他的家庭该如何维持生计?他在心中将自己和周天锡作了一下比较:自己的大儿子已在轧花场工作得很好。虽然家里还有老婆和两个小儿子,但毕竟家里还有一个人拿工资。而周天锡家里几个孩子都很小,原来靠周天锡那点工资维持着全家,现在这么点工资都没有了。想到这里,他反而替周天锡难过了起来。
贺延庆则是满脸的愤懑,他气得双手握拳,身体微微颤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谓的“历史污点”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但在这种大形势下,他们又感到无比的无力,只能将这份愤怒和难过深深地埋在心底。
其他几位被下放的人,也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情绪中。他们或是低头不语,或是暗自垂泪,整个会场弥漫着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
尽管下放人员会得到两年工资,并且保留商品粮户籍,但解除与供销社的劳动关系,就如同斩断了他们与过去生活的联系。而等待上报县供销总社后的处理结果,更是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利剑让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这天开完会回到家里,宝莲一看天锡那无精打采的神情,就知道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宝莲问道:“下放的有几个人呀?”
天锡答道:“七个人,都是有历史问题的,只有我最冤。”
宝莲宽慰道:“自古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哪知道刁有财是那样的小人?现在事情已经出了,后悔又有什么用?还要心放宽。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斗米熬过太仓谷,赤足熬过几皮靴。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如果为这事愁出病来,那就真的不值得。”
周天锡在妻子的劝慰下,心情略开朗了些。他知道,生活或许要发生许多变化。而未来,如同迷雾中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艰辛。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带着满心的难过,踏上那条前途未卜的下放之路。
第九十五章:准备翻盖新房
所有下放人员都陆续前往商店办公室,领取那作为安家费的两年工资。天锡每个月的基本工资为32元,如此算来,24个月便是768元。当时这笔钱实实在在地握在手中,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深知这笔钱对于家庭未来的重要性,稍作思忖后,便将其存入了信用社。
回到家中,宝莲瞅准时机,与天锡商量道:“孩子他爹,咱们在这房子里住了这么多年,每到夏天暴雨倾盆的时候,雨水直往家里灌,实在让人揪心。如今咱们有了这笔钱,你看能不能把这旧房拆了重新翻盖呀?”
天锡听了,眼前一亮,连忙点头:“这主意好哇!每次赶上大暴雨,一家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把旧房拆了,把地基加高些,让雨水往旁边沟里流,再流到河里去。这样一来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一家人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这可是件大事,得叫对面的木匠志得师傅和石匠汤五放来合计合计,看看现在的木头、砖瓦够不够用,缺啥就置啥,等都备齐了,再请师傅们动手。”
石匠汤五叔家住在吴临光家隔壁,他家一门手艺精湛,全家侄子、儿子皆是手艺人,在四乡八镇都颇有名气。
天锡赶忙去请来汤五叔。汤五叔来后,绕着屋子看了一圈,天锡跟在五叔身后,给他递了一支烟,并为他划着火,说:“五叔,我打算把这旧房子翻盖一下,您老经验丰富,看看还需要添置些什么东西,您给做个计划。我先按清单把东西办齐,您再帮我过过目,要是还缺什么,我接着置办。等东西都办齐了,咱们再选个好日子动工。”
汤五叔抽着烟,缓缓说道:“行嘞,我给你写个清单,你先照着办。”
说罢,汤五叔便认真地写起来,边写边念叨:“小瓦15000片,青砖3000块,石灰2000斤。”
写完递给天锡,接着说道:“你家这房子54年回来的时候就是我盖的,我记得当时买不到小瓦,用的都是从地下捡来的大瓦片,所以这次小瓦你买18000片也行,屋上盖厚点,以后翻修房子时就不用再加瓦了。”
天锡感谢地说道:“五叔,您考虑得可真周到,那就听您的,买18000片瓦,一难不收两易嘛。不过,五叔,这石灰去哪儿买呀?”
五叔抬手摸了摸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石灰要去六号江边买,那是从湖口运过江来的。只是这右灰得用几辆板车拉回来,你家又没有男劳力,恐怕买石灰有些困难。”
天锡皱了皱眉头,略作思考后说道:“那天我先让宝莲带点钱去六号江边看看,多给点钱,看看他们能不能送过来。”
五叔点了点头,叮嘱道:“要能送过来最好。湖口拉过来的都是广灰,得先用水发个十多天,到时才能用筛子筛下来。”
这边刚和汤五叔说完,对门的志得师傅也过来看房子了。志得师傅看了一圈后,说道:“舅舅,您家原来的房子是七根椽子的,依我看呐,现在最好做成十根椽子的,这样房子进深能深3米多,前后两间房就宽敞多了。孩子们一年比一年大,以后前面可以做结婚的新房,后面的房间也不挤。”
天锡听后,面露难色:“志得,你也知道舅舅和舅妈对这方面都不太懂行。你就半做主人半做客,觉得怎么做好,你就做主。需要办什么木料、小五金之类的东西,你给列出个清单。等我办好了,你再帮忙看看够不够,省得你们一动工就缺这缺那的。”
志得师傅笑着应道:“行,舅舅,我先列个清单,您照单办理就行。不过盖房这事,您最好带个信叫义兴的周青楼舅舅来和您合计合计。他可是这方面的真内行。”
天锡点头称是:“你列个清单,到时候一切东西都叫我青楼弟第去办就是。”
天锡和志得师傅所说的青楼,是天锡三叔的儿子。在整个洲区,也就他俩兄弟关系最为亲近。青楼身高一米七,为人忠厚老实,娶了泾江庄后街的王氏为妻,夫妻二人并无生育,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兄弟俩向来互相友爱,天锡是读书人,平日里除了上班,对家中杂事所知甚少,又加上孩子尚小,所以置办东西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弟弟青楼身上。
宝莲怀揣着24元钱,满心欢喜地前往六号江边看石灰。她一路走着,心里还盘算着盖房的诸多事宜,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那件毛士林褂子口袋破了个洞。当她走到六号棉花地里时,被棉花枝一划,口袋的破洞愈发大了。到了江边,宝莲与卖石灰的人谈好了价钱,对方也答应派人将石灰送过去。可就在这时,宝莲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口袋掏钱时,这一摸,顿时吓得脸色惨白,随即“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要知道,在那个时候,24元钱可是一笔大钱啊!宝莲满心懊悔,边哭边自责:“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呀,怎么就不知道口袋破了个洞呢?这可怎么办呐?”
她越想越难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无奈之下,宝莲只得空着手回家。一进家的,她便哭着对天锡说:“我该死,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呀?这钱就这么没了……”
天锡见状赶忙上前安慰道:“别这么说,什么该死不该死的,钱掉了就掉了吧,你再后悔也没用啊。明天重新拿钱去买就是了,别太往心里去。”
第二天,天锡一边宽慰着宝莲,一边把钱再次交到她手里,让她去买石灰。同时,又把置办椽子和角子所需的钱交给弟弟青楼,嘱咐他去后山采买。一家人在这旧房重盖的大事面前,虽遭遇波折,但仍然怀揣着希望,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准备工作。
第九十六章:热心的远亲近邻
石灰顺利拉回来后,便堆放在隔壁章金炉家门口的稻场上。宝莲和淑贤每天都不辞辛劳地挑着水,一趟又一趟地泼在那如石头般坚硬的广灰上。日子一天天过去,神奇的变化悄然发生。原本坚硬的石灰,在水的浸润下,渐渐开始发开。随着泼上去的水,缕缕青烟升腾而起,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清脆响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它的蜕变。渐渐地,石灰炸裂开来,逐渐变成了细腻的白色粉末,像是冬日的初雪,纯净而柔和。
与此同时,青楼在后山精心采购地所有木料和砖瓦,也在众人的努力下,陆陆续续地运到了场地。看着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一家人心中满是期待,仿佛看到了新房拔地而起的模样。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便是选定一个良辰吉日动工。宝莲深知此事的重要性,特意买了一斤白糖和一斤糕点,恭敬地前往查日子尚先生家。尚先生接过礼物,笑容满面,赶忙翻开那本厚厚的历书,仔细地查看着。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笃定地说:做古历八月初八是个黄道吉日,你家就在这天起手吧。八天后的八月十六更是个好日子,最宜上房梁,这可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啊!”
宝莲听后,心中大喜,连声道谢后,便匆匆赶回家中,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
日子既然已经看好,那就得提前几天把旧房子拆掉,为新房的建设做好准备。拆屋这天,整个生产队仿佛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男女劳动力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农活,自发地赶来帮忙。男劳动力们有条不紊地拆着砖墙。每一块砖头在他们有力的手中被轻轻卸下,整齐地码放在一旁。女劳动力们也不甘示弱,她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传递屋上的瓦片,有的则专注地削去旧砖上粘连的泥巴。她们的动作娴熟而迅速,那一片片瓦,一块块砖,在她们手中仿佛变成了有生命的物件,传递着邻里间的情谊。
这段时间里,青楼叔叔无疑是最忙碌的人。他不仅要统筹考虑所有建房的相关问题,从材料的摆放、工具的准备,到施工的流程,无一不操心;还要亲力亲为,带头做事。只见他一会儿爬上屋顶,指挥着男劳动力们拆卸木料,一会儿又来到地面,帮助女劳动力们整理旧砖,那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从未停歇。
旧房拆下的木料,男劳动力们齐心协力,帮忙搬到冯雁南家的后门口小稻场。这里,志得师傅和其他木工师傅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将根据新房的设计,精心安排和下料。而对门的赵伯伯家更是全家出动,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热心。
妇女们纷纷走进厨房,淘米洗菜,生火煮饭,烧好一壶又一壶热茶,为忙碌的人们送去温暖与力量。男人们则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又脏又累的力气活中,他们或是搬运沉重的木料,或是协助石匠师傅整理地基,没有丝毫怨言。
整个施工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调侃着,鼓劲着。尽管每个人都忙得汗流浃背,但脸上却洋溢着真挚的笑容。这种生产队劳动力们互相帮助,邻里之间友爱的互助场面,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最纯朴、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帮助天锡一家盖房,而共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