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97
作品名称:舒武的世界 作者:襄江水 发布时间:2025-10-26 20:18:17 字数:3214
1996年的冬天,舒英一家子从柳堰铺镇搬到了县城,源于舒英爱人宋大成工作调动。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在1976年停课回家的商校学生们被落实了政策,宋大成得以转正,得到提拔,成为镇上食品公司主任,没干几年,上面领导看好,就调动他到县城食品公司来负责肉食科。
县级食品公司的肉食科,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香饽饽,负责本地市场的肉食计划销售与调配。
现在,九十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状态下,肉食市场进一步放开,个体经营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
曾经专营的食品公司肉食科就被推到了崩溃边缘的悬崖边上。
宋大成通盘考虑之后,依然选择了“进城”。
或许他依然在幻想,曾经专营的梦还会回来。
当然,他的考虑还有其他因素。
大儿子宋飞,早几年就来了县城食品公司,在油脂科当司机运输食用油,需要这个家提供后勤保障。二儿子、小女还在读书,县城教学质量高,即便考不上学,城市里面就业机会多,自己辛苦点,给孩子们一个肩膀,一个高点,免得,还是重复自己的人生。
至于,爱人舒英,这几年幸亏她做布匹生意,挣钱比自己要多多少倍,有点积蓄,能够支持搬家安家的费用。
宋大成全家搬到县城,三两个月就骑虎难下了。
肉食科经营不下去了,工资自然停发。
舒英丢弃了柳堰铺镇布匹生意,人生地不熟,在县城找生意正在摸索,摆摊卖点小东西被城管撵得到处躲。
暂时居住的房子是食品公司的仓库改装的,阴暗狭小潮湿..
种种困局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出租车行业悄然出现,惹眼的黄面的“天津大发面包车”已经跑动在了街头。“招手即停”是特征。
宋飞虽然二十二岁,车龄却有了六七年,技术好,又有着大舅舒勇的“闯”劲。瞅着家庭里的困局,也没有和父母商量,没有多久,就跑上了“黄面的”,生意火爆。后面又更换成了有空调设备的轿车“红色夏利”。
宋大成也被安排到了油脂科工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7年襄潭地区大街小巷,都响着一首歌,歌手艾敬演唱的《我的1997》
“1997快些到吧,
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
1997快些到吧!
我就可以去香港!
1997快些到吧!
让我站在红磡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
和他去看午夜场!”
《我的1997》这首歌和艾敬本人都是9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化印记。它用个人化的故事唱出了时代的集体情感。
1997年4月12日,舒武、冯霞喜结连理,幸福地结婚了。
1997年5月19日,舒勇的“溜冰场”开张营业了,柳堰铺镇上第一个,新鲜刺激的“城市玩意”闪亮登场。
“溜冰场”建在新街道新房子后面硕大的空院子里面。其时,新街道大部分建成,人气效应却是冷冷清清。
“溜冰场”,是一个充满时代感和青春气息及生机勃勃的地方。它的出现迅速地聚集了人气,无论是给新街道还是给舒勇家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热烈、热闹、热火朝天和热情澎湃!
舒勇成为了人气核心的靶点。
大手笔操作,堪做“大师”,“大师”成为舒勇的绰号。
第一,音响音乐是震耳欲聋:场地里通常会播放着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流行歌曲,节奏感强烈。尤其是在空旷沉寂的农村夜晚,激烈的舞曲声音传播得很远,三条街都听得见,勾引着大人娃子瞧热闹的心。
第二,场地灯光是光怪陆离:旋转的迪斯科球灯、霓虹灯带是标配,营造出一种迷幻浪漫的氛围。吸引来的人哪里是只有年轻人,更多的是瞅稀奇的老人,还有十里八乡赶集来的人。
第三,玩花样的“溜冰大神”:场子上总会有一些技术高超的人,他们能倒滑转圈、穿梭自如,得意洋洋,潇潇洒酒是全场瞩目呐喊的个人焦点。集体焦点就是半大不小的少年们排成纵向一条队,后者拽着前者的衣服或者手,列队式样玩轮滑。种种表演,声声喝彩,场内场外是兴高采烈!
第四,成为了名头响亮的社交场所。这里是镇上最热闹的社交场地,大人、小娃子、学生、青年男女朋友们最扎堆儿的地方,也是很多年轻人相识、约会的老地方。
说人山人海有点夸张,但是,从这天开始,舒勇家成为了街道上人流量最多的地方。
多少年后,回想到溜冰场的辉煌热闹,舒勇都说,可惜没有赚到钱,轮滑的冰鞋太容易损坏,不得不要及时大量补充买新的,价格太贵啦!
人们还是穷,无非是卖点“烟、冰棍、汽水”之类小商品,再有就是人手不够,来的人太多了,疲于应付。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是街道上人气最旺的地方,是生意人眼中的“宝地”。是最佳的门面房位置。
舒林的五金店生意也是如火如荼。
源于新街道的规划,起房子盖屋成为规模,成为潮流。
舒勇滑冰场后面的农贸大市场,也正在动工修建。
房地产行业繁荣昌盛,带动了五金店生意蓬勃发展。
骆锐已经是两个男孩子的妈妈,生意蒸蒸日上,心情愉悦,喜上眉梢,整天守候在五金店勤劳致富,两个男孩自然交给了公婆带护。
铁人李开娇,见孩子们的生意越来越上路,就更加地揽活计,带护孙子孙女们洗衣做饭下地干活,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有干头(希望的意思)。
舒林,却开始了买书“学习”,他买的书是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还有股票投资书籍《忠言与股海潮一股市中的哲学智慧》。
他是一个嗅觉灵敏的商人,到处在寻找商机。
最早的一笔投资是襄潭地区的肥皂厂,买了原始股,每年都有固定的分红,虽然后面工厂垮台了,但是,并没有亏损,依靠分红挣回来了本钱,最后还分了一堆的肥皂。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了。
8月,舒林在襄潭地区的申银万国证券开户,成为了股民。
舒凤温宪生一家儿的运输拉煤行业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柳堰铺镇处于”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中转枢纽位置。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驿道,交通优势为后来承担煤炭转运功角奠定了基础。
温宪生新买了"140“卡车,风风火火张忙运输拉煤。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十年前,1987年,舒家老汉离世,舒武十七岁,舒华十五岁,前途渺茫,舒家家徒四壁。
舒勇、舒林一边种地,一边修理收首机、电视机,商业路上也只是如幼儿刚刚起步。
舒畅已经上班,结婚,生子,日子精打细算,攒点积蓄,由着娘家人做生意用,是家族前进的引擎发动机。
舒凤一家儿起房子盖屋,小儿子不到一岁,经济拮据。
舒英,也只是裁缝起步。
十年后,1997年,舒武二十七岁,在城市里面医院工作,前途光明。
舒勇在商业旺地盖了新房,出租了门面,经营着溜冰场,商业路上已经起跑。
舒林开张了五金店,生意兴隆,紧紧跟随大哥。
1997年,是舒家的一道分水岭。
回顾这十年舒家的变化,舒畅居功至伟,而她的爱人殷俊华却是真正的擎天一柱。
殷俊华是河南人,父亲在镇上邮电局工作,母亲在襄潭农场幼儿园工作。下面有四个妹妹,一家子都在农场工作。
殷俊华英俊潇酒,是农场小车班的司机,为人特点是顾家,不卑不亢,车技好,被选中做了领导的专职司机。
有缘千里来相会,他竟然是舒畅的高中老师——当年惊奇欣赏舒畅的王老师外甥。与舒畅结婚后,日子幸幸福福,过得顺风顺水。
舒畅顾护娘家兄弟姊妹们,小家贴补大家庭,买东买西,零头碎脑,小到做袖头的碎布,大到硕大的冬瓜、西瓜、西红柿、鸡蛋等等,隔三差五由殷俊华开车往家里面送,给钱更是自自然然。
1990年冬天,舒武快要去实习了班主任贾老师有一天喊他谈话,原来,解剖教研室需要一名助教,计划从药剂班优秀学生中选一个,留校任教,计划实习期间就留校,到解剖教研室去学习.
面对这样子一个留校任教的机会,舒武彷徨了,好在没有多久,贾老师告知,按部就班去实习,留校一事,毕业了再说。
舒畅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舒武需要她的建议。
殷俊华认为,襄潭农场是省属直辖单位,负责监护“劳改犯”相关工作,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即便不能够到农场医院工作,改行当“管教干部”也是好的,他们两口子立马行动,因为,农场医院院长就是曾经的邻居,关系亲密。
舒武是优秀学生,曾经获得过“最佳班长”和“优秀学生会后勤部长”荣誉,早被学生科的孟科长盯上了。
原来,自从89年反腐败,反官倒之后,政策要求学校优先分配“德智体美劳”优秀学生的工作。
襄潭农场医院周院长亲自到学校来点名要人,让孟科长喜笑颜开,因为按照政策,舒武已经被安排到襄潭第一医院,而更多的好学生正好想要安排到襄潭农场!
这是一个握手言欢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