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舒武的世界>8.蒲公英

8.蒲公英

作品名称:舒武的世界      作者:襄江水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4:47      字数:3388

  1982年年底,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舒英,决定去集市上摆摊卖自己做的小孩子衣服。
  舒英是舒家老大。
  从小帮着母亲给姊妹弟兄做衣裳,有样学样,缝缝补补,加上自己的聪明好学和悟性,做出来的衣裳隔壁邻舍纷纷夸赞,她决定迈出这一步。
  舒英,慢性子,不同于手脚麻利的舒凤,所以,裁剪缝纫针头线脑不紧不慢的节奏很适合她。
  舒英爱人宋大成,1966年曾经在襄潭地区商业学校上学,最后一年赶上了那场著名的运动,学校罢课停学返乡,成为亦工亦农的身份,是镇上食品公司的会记,收入非常有限,常常被安排在乡下面的驻点服务,家里面的杂活顾不了。
  
  靠着自己的手艺,靠着舒勇三天两头的挑水背柴,舒凤的忙前忙后帮助伺候孩子们,后来索性将三个孩子都放在娘家。
  舒英放开了手脚,最初在集上两棵树上拉根绳索,小衣服衣架钩子上挂着,也不会吆喝,就静静地看着赶集的人来人往,有时候,挣个块儿八角的就欢欣鼓舞,毕竟做生意头三脚难踢。
  慢慢地就有了顾客,头回生二回熟,农村孩子多,不愁没有客源。
  那个年代,计划经济刚刚结束,不准做生意的陈年旧规已经废除,只要你敢于迈出第一步,去敢为天下先,就会有机会,会越干越顺,会发现很多商机。
  因为以前的人家儿,是太穷了,饭都吃不饱,哪里去谈穿衣打扮?
  现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大包干,已经落实了一年,犹如春草蓬勃忽然一夜绿遍大地,手里刚刚有点钱的农民,吃穿用度,就安排上了日程,所以,衣服的市场需求洞开。
  眼瞅着做衣服需要缝纫机等等工具添置,需要更多钞票投入,需要时间成本,需要做工精细,还要会讨价还价去“磨牙”,一个人实在是吃不消,慢慢地,舒英找到了窍门——卖布。
  对的,只需要去城里,批发回来布匹,在集市上支楞起桌子,摆上各种花色的布匹,就大功告成,就等待十里八乡赶集来的人,生意是越做越精……
  
  舒英做的顺风顺水,1990年就租赁了门面,不再拉着板车推运布匹,生活逐渐活络起来。
  妹妹舒华也依附了过来,在门前摆起了鞋摊,卖鞋子袜子鞋垫子,哪个好卖就卖哪个!
  1990年,舒武的二哥舒林结婚了。新嫂子骆锐是舒林的同行,修理的已经是电视机了,技艺高超。
  农民有限的责任田,仅仅能够填饱肚子,想要活钱,只能够学着做生意,并且要勇敢的去找,去闯,去干。
  舒凤的爱人温宪生也贷款买了一辆三手车,自己当老板,两口子到河南平顶山拉煤,日子跑起来了。
  舒畅,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在襄潭农场子弟学校教书,爱人殷俊华是领导的专职司机,日子温馨。
  
  改革开放十年光景,舒家老汉这一家子农民,不仅仅吃上了饱饭,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意,有了奔头,有了希望,这让人振奋,让人感觉到了“好日子”正在来的路上。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
  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
  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
  为祖国青献出青去和力量
  啊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这是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在电影镜头中,当这首歌响起时,配合着男女主人公笑着一前一后奔跑的慢镜头,成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表达幸福生活的经典银幕瞬间,让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感受到了梦幻生活的甜蜜与浪漫。
  
  还有期盼自己能够实现的那一天。
  
  1992年,柳堰铺镇重新规划,增加了一条街道,改“川”字地形为“州”字形状,只不过中间的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两个点。
  一条直线贯通了三条路。
  这条路被赋予了未来的集贸市场功能。
  敏锐的舒勇,已经有了“积蓄”的舒勇夫妇,果敢抓住了这次机遇。
  两层小楼三间门面,后面硕大无比的院子,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地建造着。
  敢为天下先的舒勇,再一次成为时代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先知先觉,早早地布下了“妙招”......
  舒林夫妇却成为了家族第一代的“打工仔”,他们决定去武汉闯一闯。
  牵线搭桥的人是舒林的初中同学朱秋菊,过年偶遇,对方非常健谈,舒林听进去了一句话——到富人多的地方去打工,哪怕就是卖个菜,也挣的多;柳堰铺毕竟只是一个镇,都是农民,穷人窝棚里面,再会折腾,也是赚的少。
  跟着运气好的人去谋生,或许能够牵引自己快速走出谷底,另外,计划生育抓得太紧了,舒林夫妇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如果到外面再生一个,岂不是更美?所以,舒林夫妇下定决心,要出去看看。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到了汉口的舒林夫妇先租赁了一间房,买了一辆三轮车,走上了贩菜卖菜的打工之路。
  面对着南来北往说着“汉味”难懂方言恍若潮水的人群,舒林夫妇彻底明白了“小巫见大巫”之含义——大城市人潮汹涌,车辆鱼贯而行,火车轮渡轰鸣。
  市场上人声嘈杂,吆喝声此起彼伏,晚上是灯火辉煌,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卖菜只是权宜之计,舒林想要看一看大城市,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商机。
  骆锐却是开始后悔了,一则思念留在老家两岁的儿子,越来越强烈;一则是卖菜的时候听不懂“汉味”方言,沟通艰难,心生退意;还有,就是居住和卖菜环境不好,城中村,狭窄,泥泞,潮湿……
  习惯了温暖的小家,熟悉的生意环境,技术活修理电视机的从容自信,与现在蹲坐在路边泥泞的环境卖菜的境遇,一时间,让骆锐感觉到沦落的氛围,即便挣的多一点,也是血汗钱,不是“巧钱”,没有生活质量,不是长久之计。
  意见不合,争论不休,熬了半年多,骆锐怀孕了,索性回了柳堰铺。
  
  1994年,武汉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幅度空前,舒林想到了舒勇的卖火柴过往,难道是又一个机会?
  舒林电话了舒勇,弟兄两个互摸了双方区域的面粉价格,决定先拉一车一挂过来试试。当然,舒勇要跟车过来,舒林专门交代哥哥,一定要带一杆秤和一双下雨天穿的胶皮鞋过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舒林的格局依然是“小商小贩”思维,做小买卖的零售生意,他忘记了,让哥哥穿胶皮雨鞋来的事实——此地雨雪多,环境潮湿,商品容易长霉!
  所以,一开始,这笔买卖的“定位”就错了。
  其次,舒林认识到了发霉面粉在逐渐扩大的事实后,为了加速销售数量,赊账成为了选择,客户先拿走面粉后给钱。这些客户多是经营多年,外地来的打工仔,多是经营小吃店,早点店,站街的炕饼子的流动点,“缺钱”是共性,“耍赖皮晚给钱”是手段。
  “要钱”就成为了困扰舒家兄弟的大问题,毕竟后面又拉了四车,投入资金那么多,这几单买卖看似赚钱,却是要账难上加难。这也是兄弟俩频繁吵架矛盾的“靶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舒勇丢下了舒林,回家了,折戟沉沙,他喜欢故乡的原野。
  舒林成为了孤家寡人。
  
  “要钱,要账”成为了他艰难的选择。
  到了煎饼摊,摊贩说:“舒老板,你傍晚七点来,生意好,多卖点钱,都给你。”舒林到了点,赶来了。
  “舒老板,不好意思,刚刚,钱给了宋老板,他赊账给我了鸡蛋,你明天这个时间来,一定一定给你的。”
  ……
  每天,舒林都是重复着这样子的故事。
  
  百无聊赖,舒林要么是在“录像厅”内消磨时间,要么是乘坐轮渡在大武汉三镇之间游荡,更多的时间是在反思,回顾总结。
  舒林年轻时候就喜欢记笔记,写感慨。这天夜晚,喝了点酒,无聊的他写道:
  我的梦好多,大部分是在大白天躺在床上做的,我发觉我有一种现象,即躺着脑子特别好用,特别活跃,爱做发财梦,养小鸡,那一变十,十变百,想想就热血沸腾。做生意,当老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修收音机这门技术,只能够养家糊口,得改变,所以又干上五年开商店路。商店,就是生意利润有点薄。过年过节,非常忙。
  生活有点颠倒了,过年时亲人们应该聚会把酒言欢,可就是忙,钱是挣了点,可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挣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好生活又需要挣钱。
  
  上一次碰到了肖广富,那个当年一起站街头的卖“背笼(竹子或者藤条编制的能够背负物品的器物)的”,现在发财了,他从武汉进货,每周一车钉子和铁丝赚五千多元,来钱快啊!
  现在起房子盖屋的人家多了,需求大。
  要不,我还是回柳堰铺镇开个五金店,从他那拿货。
  要不,跟着他混,可是没有多少本钱,估计,批发,需要钱多,算了,媳妇又怀孕了,离不了娃子和照顾媳妇,不想操那么多心啦!
  下定决心,就在柳堰铺镇发展了。
  生意有亏有赚,放弃要账,回家算了!
  写到这里,思想清晰了,舒林认认真真清理欠条,看看有二千多元钱,想想又不甘心,再努把力,再要一个星期,然后回家......
  
  这一天在乘坐轮渡的时候,瞅着昏黄的长江滚滚流水,无意中听到有两个人在兴奋的谈着股票,汉柜之类词汇。
  细听之下,才知道是一种投资方式。
  舒林第一次接触到了“股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