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舒武的世界>7.第一桶金

7.第一桶金

作品名称:舒武的世界      作者:襄江水      发布时间:2025-10-23 11:28:28      字数:3010

  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同宗同族出了大官,一个族里面的人自然是腰杆子挺直——大树底下好乘凉,哪里有人敢欺负?
  没有大树,就只能抱团取暖,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才有可能成为森林,成为参天大树,宗族的凝聚力尤其在艰难岁月里最为强大和持久。
  舒芳庭虽然挨了打,却受到了宗族的老老少少尊重,让他们看清楚了独门独户的柔弱,也看清楚了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重要性,更看清楚了贫穷农村恃强凌弱的劣根性,舒家宗族凝聚力空前强大!
  
  1988年的冬至节,襄潭地区漫天飞舞暴雪,下了两天一夜,满世界银装素裹,寒气逼人,道路堵塞。
  而,热火朝天的襄潭县石桥铺排子沟水库工地上却是万人川流不息,地动山摇!
  莽莽苍苍烈风肆虐暴雪纷飞的大地犹如一眼无穷尽的大海,雪海上,万条身影攒动,像是在驾驭一条看不见尽头的海船,更像是一幅山水画,万人齐头并进犁出了分明,犁出了黑白,犁出了意境,天苍苍,雪茫茫。人马攒动修堤忙。
  每一个生产队都派来了青壮劳力,苏勇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襄潭地区地处鄂西北岗地,干旱少雨,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洪流里,大型水利建设十分普遍。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在1958年开工,约10万民工参与建设。
  引丹灌区初期工程在1969年开工,地区组织了18万民工参与建设。舒武的大姐舒英、二姐舒凤都间歇参加过。
  现在,舒勇接过了接力棒。
  
  北雪飘飘荡荡,人喊马嘶阵阵的工地在傍晚天寒地冻的凛冽风声中陷于沉寂。
  风雪之中的工棚犹如军营排布一样,错落有致,却是灯火通明,里面住着各个生产队来的青壮劳力,这种简易工棚,多是打造在工地附近的村庄里面或者附近。
  工棚多为简易的“人字形”或拱形窝棚,以竹木为骨架,用芦苇席子、油毛毡或稻草或帆布覆顶,墙体用泥土夯筑或篱笆糊泥或帆布外裹铺就制成。
  条件稍好的工棚使用砖石砌筑基墙,但屋顶仍以油毛毡或者帆布为主,防雨雪防风性能较差。
  数十人集体居住,床铺多为木板或竹板子搭成,铺上干草织成的厚垫子防潮,再铺上自带的被褥。
  照明靠电灯或者马灯,取暖靠就地挖掘的土灶或火盆,烟熏火燎,雾气腾腾。
  饮水依赖附近河流或挖凿的土井,公共食堂多有生产队安排的专人做饭,或者露天灶台,或者窝棚里面,民工自带碗筷排队打饭。
  卫生条件简陋,厕所是旁边临时挖的旱厕,木棍子扎做一排,栅栏一样遮挡。
  民工们白天参与水库开挖、堤坝加固等高强度劳动,工具以铁锹、箩筐、板车为主,机械化程度极低。
  主食以大米、面条、馍馍为主,配菜多为萝卜白菜炖粉条,有荤腥,饭管饱。
  夜晚的工棚里面是嘈杂的人声鼎沸,吹口琴的,哼唱的,打牌的,说笑的,嗑瓜子的,热闹非凡……
  大家几乎都是一茬的,年龄相仿,小时候就扎堆儿疯玩,知根知底,所以,别样的工地环境更是新鲜刺激。
  
  和舒勇睡一个被窝里的是姑舅老表李建国——天气太冷了,表哥李建国居住的工棚条件太差,表兄弟俩挤在一起凑暖和倒也是分外温暖还能够说闲话聊家常。
  “小勇子,你不是有个铁房房吗?”
  “咋啦!”
  舒勇知道他说的是自己修理收音机遮风挡雨的铁皮房。
  “我看见张坡村的有一家弄来了一个铁皮房,卖东西,生意好得很。要不,你也开个小商店……”
  “真的吗?在哪里?我们现在就去瞅瞅!”
  说着话,表弟兄俩立马行动。
  果然,生意火爆,买东西的人一谷堆儿,挤都挤不过去……
  表兄弟两个兴奋异常,终于挤进人堆儿,看清楚了货物多是香烟、瓜子、白酒、花生米、蚕豆、袜子、鞋子、手套、毛巾、牙膏、牙刷、秋衣、秋裤,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之类……
  供不应求!
  兴奋的表兄弟两个连夜筹划,问生产队的会计要了纸张和笔,一条一条地整理好计划!
  
  第二天早上,舒勇请了假,赶回家里,招呼媳妇王勤去大表哥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借到一千元钱,拿着自己记下来的货单抓紧时间去买货。大表哥的爱人在信用社上班,能够放款。自己和弟弟舒林张忙找人找车运输铁皮房去工地,小表哥李建国早早选好了放置铁皮房的位置。
  那样子的寒风凛冽,那样子的冰天雪地,那样子的交通泥泞不堪通行,那样子的勇往直前,那样子的激情火热。还有,开张之后的,那样子的火爆场景,那样多的人、人手攥紧了的钞票在眼前飞舞。
  
  第一桶金随着暴风雪呼啸而来……
  
  《飞雪掠过》
  满天漫天
  都是雪花在飘
  满地漫地
  都是洁白如玉
  
  昔日喧嚣的工地
  一片沉寂
  堤坝河畔的苍树柳枝
  在风雪中
  在苍茫间
  散漫流淌着写意
  
  辽阔的原野
  张望在
  多少
  多少代的
  风花雪月
  
  唯有这飞雪
  荡涤着尘埃和人心
  在每一世
  
  1989年夏天,安置铁皮房在北大桥内侧马路西边的舒勇,专职干起来了副食零售行业。
  一时间,过路的司机、上街赶集的乡民稀稀拉拉去照顾他的生意,貌似景气,而居住路边附近的生产队员们,茶余饭后,也会凑在铁皮房周围瞧热闹,慢慢地就发酵成为“人扎堆儿”的地方。
  毕竟,改革开放没有多长时间,“做生意”这行当,一个是需要胆量敢于去“赌一把”,去黑暗中摸索,去“闯”,因为没有人教你和带你;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动资金,那不是一笔小数字;关键是父母守旧“拖后腿”,所以,扎堆儿的人,多是看热闹看门道的,敢吃螃蟹的人并不多见。
  
  有那么一天下午,过来了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戴着墨镜,自行车链子掉了,就招呼舒勇想借用一下手钳和起子。
  递过工具,没三下两下就修好了!
  舒勇看对方打扮,知道是外乡人,也没有多想,就撬开了一瓶“汽水”,顺手递了过去,说:“你是外地的吧!我请你喝汽水,不要钱!”戴着墨镜的男子,摘下眼镜,满脸诧异。“就是打听一下啥生意好做?一看你这就是见识广的。”
  接过汽水,咕咚咕咚,一气见底!
  递还汽水瓶后,这个外乡人认真扫视了一下货架上的商品。
  “有火柴吗?”
  “有有有。”
  “有多少,我要多少!”
  “我这店里也就二十多盒,都要?”
  “嗯,全部要!”
  见舒勇满脸狐疑,外乡人凑过头去,压低声音说:“你这人不错!给你透露个商机,火柴要涨价,你,多喊几个亲戚,到穷乡僻壤小卖部去买火柴,有多少,我要多少,每个星期六,我来你这儿收。你这二十二盒,我全部要,四分钱一盒,喏,一共八角八分。”说着,递过来一元钱,“不找零了,买你一个相信,下周六再见。一定要悄密,不要声张,赶紧地到处买货去!越是偏远的乡下,越要去!”
  说完,戴上墨镜,收拾好了火柴,骑着自行车,一溜烟走远了!
  傻眼的舒勇很是愣了一会儿神!
  要知道,火柴零售价是二分钱一盒,这个外乡人竟然四分钱收,有多少要多少!
  真的,假的?!
  看着手里面的一元钱,反应过来的舒勇还是立马行动了!一周后,收集来了五百多盒,戴墨镜的外乡人二话不说,直接兑现!
  “太少了,要加大力度,越多越好!”
  舒勇彻底放心了。
  他调整了方向,到河南去!
  
  舒勇不知道的是:1988年、1989年,我们国家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当时,为了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国家推行“价格闯关”改革。消息传出后,民众担心商品会大幅涨价,于是纷纷涌入商场,见什么买什么,形成了大规模的抢购潮。
  这股风潮波及到了火柴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在上海,物价调整后,积压的火柴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在南京,有居民一口气抢购了四百多盒火柴。
  这些都是事后才知晓。
  
  犹如地震波,由震中逐渐扩散开来,先知者,占尽先机,关键是要果断低价吃进,在高位卖出,即便不抛,也不会吃亏!
  因为没有多长时间,两角钱,一盒火柴!上涨了十倍!
  不仅仅是火柴,商店里面的商品都涨价了!
  但凡开了商店的,小到村里面的小卖部,都赚到钱了!
  所以,他们都相信:后面还要涨价!
  能够做的,就是加紧买进,囤货!
  舒林也购置了铁皮房,在镇上邮电局门口开起了副食品商店。
  他让妹妹舒华记账,卖出一笔记录一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