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喜结良缘游走太行
作品名称:山花花 作者:冰阳 发布时间:2025-10-22 20:30:57 字数:3397
1
1995年的春天,河州市的柳枝刚抽出新绿,李凡的办公桌上就多了一封来自太行山的信。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是梁芳写的——信里没说太多话,只附了一张照片:石板村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围着新安装的篮球架笑闹,梁芳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他之前寄去的报纸,嘴角弯着温柔的弧度。照片背面,是一行清秀的字:“山里的桃花开了,等你来看看。”
李凡捏着照片,指尖摩挲着那句留言,心里像被春阳烘得暖洋洋的。自去年秋天采访结束后,他和梁芳就没断过书信往来。他会在信里写报社的趣事,写城市里的变化;梁芳则会讲孩子们的进步——石头的数学考了满分,小花在县朗诵比赛里拿了奖,还有两个大学生志愿者真的来了村里,她终于不用再一个人教所有科目。字里行间的牵挂,像太行山的藤蔓,悄悄在两人心里缠绕生长。
报社刚好有个“乡村教育回访”的选题,李凡几乎是立刻就报了名。出发前一晚,他特意去了河州市最大的书店,挑了十几本适合小学生的课外书,又在文具店买了水彩笔、笔记本,满满当当装了两大包。母亲打电话来,笑着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握着听筒,难得有些不好意思:“娘,我想去看看梁老师,还有山里的孩子们。”
再次踏上石板村的路,李凡比上次熟稔了许多。三轮车刚到村口,就看到山坡上站着个浅蓝色的身影——是梁芳。她还是扎着马尾,穿那件他见过的衬衫,手里牵着小花,远远地就朝他挥手。“李记者,你可算来了!”小花跑过来,拉着他的衣角,献宝似的递上一朵刚摘的桃花,“老师说,你最喜欢看山里的花了。”
梁芳站在一旁,看着李凡被孩子们围着问东问西,眼里满是笑意。等孩子们散开,她才轻声说:“村里的人都知道你要来,王奶奶特意煮了鸡蛋,说要给你补补。”李凡跟着她往村里走,路边的桃树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路上,像铺了一层碎雪。他忽然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一本《唐诗宋词选》,递给梁芳:“上次听你说喜欢诗词,给你带的。”
梁芳接过书,指尖碰到他的手,脸颊微微泛红,连忙别过脸,指着前面的院子:“那就是王奶奶家,我们快走吧。”
这次回访,李凡没急着写报道,反而跟着梁芳一起上课、家访。他帮孩子们批改作文,教他们用相机拍山里的风景;梁芳则会在课后,陪他去看太行山的日出,讲那些藏在山坳里的传说。有天晚上,两人坐在观景台看星星,梁芳忽然说:“其实我之前也动摇过,有县城的学校找我,说给我更好的待遇。”
李凡转头看她,她望着远处的星空,声音轻轻的:“但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而且……”她顿了顿,转头看向他,眼里闪着光,“我也想等一个人,看看他写的故事里,会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李凡的心猛地一跳,他握住梁芳的手,认真地说:“梁芳,我不是来采访的,我是来问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把这里的故事,写成我们一辈子的日子。”
山间的风掠过,带着桃花的香气,梁芳看着他眼里的认真,用力点了点头,眼泪落在他的手背上,温热而滚烫。
2
1995年的国庆节,李凡和梁芳在河州市的家里办了婚礼。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有亲友和报社的同事,还有从太行山赶来的马校长——他是梁芳特意请的证婚人。马校长握着两人的手,笑着说:“当年李凡去边疆支教,我就知道这孩子心里装着责任;梁老师守着山里的孩子,也是个有担当的姑娘。你们俩在一起,是缘分,更是对教育的初心。”
婚礼结束后,李凡和梁芳没去远方度蜜月,反而带着行李,又回了石板村。他们想把这里当成“蜜月地”,也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在路边排成两队,大声喊着“祝李老师、梁老师新婚快乐!”
梁芳眼眶一热,拉着李凡的手,快步走向孩子们。村里的人也都来了,王奶奶给他们端来红枣粥,说这是山里的“喜粥”;石头的父母拿来一筐刚摘的柿子,说要让他们尝尝“甜日子”。李凡看着眼前的热闹,忽然觉得,这比任何盛大的蜜月都珍贵——他们的婚礼,不仅有亲友的祝福,还有山里人的牵挂,有孩子们的笑脸。
接下来的日子,李凡和梁芳开始了“游走太行”的计划。他们想把太行山深处的乡村小学都走访一遍,看看还有哪些孩子需要帮助,哪些学校需要支持。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背着背包出发,包里装着笔记本、相机、文具,还有梁芳准备的晕车药——太行山的路难走,李凡晕车,她总是提前帮他准备好。
他们去过最偏远的核桃村小学,那里只有五个孩子,一个老师,教室是租来的民房;去过海拔最高的云顶村小学,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却还是认真地听课;去过临河的柳树村小学,雨季时教室会漏雨,老师只能带着孩子们在屋檐下上课。每到一处,李凡就用相机记录下学校的情况,用文字写下孩子们的故事;梁芳则会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画画,帮老师整理教学计划。
有一次,他们去走访一个叫“石缝村”的小学,要爬三个小时的山路。走到一半,李凡的脚崴了,梁芳扶着他,执意要背他走。“你别逞强,我歇会儿就好。”李凡笑着说,却被梁芳瞪了一眼:“当年你在边疆救同学,现在轮到我照顾你了。”她蹲下身,不由分说把他的胳膊架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往山上走。
夕阳落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李凡趴在梁芳的背上,闻着她头发上淡淡的皂角香,忽然觉得,这蜿蜒的山路,这酸痛的脚踝,都成了最幸福的印记。
到了石缝村小学,校长看着他们狼狈的样子,眼眶都红了:“这么远的路,你们还特意跑过来,真是委屈你们了。”李凡笑着说:“不委屈,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能帮上一点忙,比什么都值。”
那天晚上,他们住在校长家,吃着玉米粥和咸菜,却聊得格外开心。梁芳给孩子们制定了“远程辅导”计划,每周用书信给他们批改作业;李凡则答应校长,会在报纸上写石缝村小学的故事,帮他们争取社会捐赠。临走时,孩子们拉着他们的手,小声问:“李老师、梁老师,你们还会来吗?”
梁芳蹲下身,摸了摸孩子们的头:“会的,我们会经常来,还会带更多的书和文具,带更多的人来帮你们。”
3
1996年的春天,李凡和梁芳的“太行乡村教育纪实”系列报道,在《河州市报》上连载了。报道里,有核桃村小学五个孩子的笑脸,有云顶村小学孩子们冻红的手,有柳树村小学漏雨的屋顶,还有石缝村小学蜿蜒的山路。每一篇报道都带着温度,每一张照片都充满力量,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有企业联系报社,愿意给太行山区的乡村小学捐赠桌椅和暖气;有师范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定期去山里支教;有书店发起“图书捐赠”活动,短短一个月,就收集了上万本课外书,源源不断地运往太行山。李凡和梁芳收到了很多来信,有人说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也想为乡村教育出一份力;有人说看到报道里的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回到家乡做老师。
梁芳拿着那些来信,笑着对李凡说:“你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里的孩子了。”李凡从背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一起的。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游走太行,把更多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书读,能有梦想。”
那年夏天,他们带着捐赠的图书和文具,再次回到石板村。石板村小学已经变了样:旧教室翻新了,装上了明亮的窗户;操场铺上了水泥,新的篮球架立在中央;教室里有了新的课桌椅,墙角放着装满图书的书架。孩子们看到他们,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李老师,我们现在有很多书可以看了!”“梁老师,志愿者哥哥姐姐教我们画画,我画了一幅太行山,给你看!”
梁芳接过孩子递来的画,画上是连绵的太行山,山脚下有一所小学,小学里有两个牵手的身影,旁边写着“李老师和梁老师”。她看着画,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李凡轻轻擦去她的眼泪,笑着说:“别哭,我们还要一起看更多的风景,一起陪孩子们长大。”
那天傍晚,他们又去了观景台。夕阳把太行山染成了金色,山间的桃花已经谢了,结出了小小的桃子。梁芳靠在李凡的肩上,轻声说:“你还记得吗?去年春天,我就是在这里,等你来看桃花。”
李凡握着她的手,指尖传来她的温度:“记得,我还会记得明年的桃花,后年的桃花,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一条山路,一起见过的每一个孩子,一起写过的每一个故事。”
山间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桃子的清香,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李凡和梁芳望着眼前的太行山脉,心里满是幸福——他们的良缘,始于太行的坚守;他们的未来,会在太行的山水间,继续书写着关于爱、关于教育、关于梦想的故事,一年又一年,直到岁月老去,直到山水温柔。
我可以帮你将这一章中“社会捐赠”“志愿者支教”等情节细化,补充具体的人物互动或故事片段,让“游走太行”的过程更有画面感,需要我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