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山花花>第5章 太行山里的情缘

第5章 太行山里的情缘

作品名称:山花花      作者:冰阳      发布时间:2025-10-20 18:41:02      字数:4318

  1994年的初秋,河州市的桂花香刚漫过报社的窗台,李凡就攥着总编递来的采访任务单,站在了报社门口的公交站牌下。任务单上“山西太行山区乡村教育现状调研”几个字格外醒目,笔尖划过的痕迹里,藏着总编“多挖真故事、多听心里话”的叮嘱。
  这是李凡大学毕业后,在《河州市报》社做记者的第三个月。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时,他曾犹豫过要不要回到边疆,兑现当年对疏勒县孩子们的承诺,但报社的招聘启事里“用文字记录时代,用脚步丈量民生”的标语,让他动了心——他想通过记者的视角,把更多像边疆希望小学、像黄河滩区那样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坚守与渴望。
  背着装满笔记本、相机和录音笔的帆布包,李凡先坐了十个小时的火车到太原,又转乘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最后在太行山脚下的小镇上,搭上了一辆往山里送物资的三轮车。三轮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的声响,路边的太行山脉层峦叠嶂,青灰色的岩石裸露在外,偶尔有几棵柿子树挂着青黄的果子,点缀在连绵的山景里。
  “小伙子,你去石板村干啥?那村偏得很,就一所小学,没几个人愿意待!”车夫是个憨厚的大叔,一边用力蹬着车,一边跟李凡搭话。
  “我是记者,去采访村里的小学,看看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李凡笑着回答,目光望向远处山坳里隐约可见的炊烟——那就是石板村,他此次采访的目的地。
  傍晚时分,三轮车终于抵达石板村。村子坐落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用当地的青石砌成,屋顶盖着青瓦,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往上走,像嵌在山里的一串青灰色珠子。村小学就在村子的最高处,只有一栋两层的石楼,一楼是教室,二楼是老师的宿舍,操场就是一块用青石铺成的平地,角落里立着一个锈迹斑斑的篮球架,篮筐早就没了踪影。
  李凡刚走到校门口,就听到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声音清脆又整齐,穿过敞开的窗户,飘在山间的晚风里。他停下脚步,透过窗户往里看——二十多个孩子坐在破旧的课桌椅前,手里捧着卷边的课本,跟着讲台上的老师一起朗读。
  讲台上的老师是个姑娘,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她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诗句,偶尔抬头看向孩子们,眼神温柔又认真,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夕阳透过窗户,给她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暖光,那一刻,李凡忽然想起了当年在黄市一中教他朗诵的语文老师,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亲切感。
  “请问,您是这里的老师吗?”等孩子们放学走后,李凡才走进教室,轻声问道。
  姑娘转过身,看到李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了点头:“我是,我叫梁芳,是石板村小学唯一的老师。你是?”
  “我叫李凡,是《河州市报》的记者,来村里采访乡村教育的情况,想跟您了解一些事情,不知道您方便吗?”李凡连忙拿出记者证,递了过去。
  梁芳接过记者证看了看,笑着说:“方便,当然方便!山里难得来客人,走,我带你去宿舍坐,顺便给你煮碗面。”
  跟着梁芳走上二楼的宿舍,李凡才发现这里的条件比他想象中更简陋: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把椅子,墙角堆着几袋面粉和土豆,桌子上放着一个煤炉,旁边摆着几个碗碟。梁芳熟练地生起煤炉,往锅里添了水,又从柜子里拿出一把挂面,笑着说:“山里没什么好东西,只能给你煮碗素面,你别嫌弃。”
  “怎么会嫌弃,能吃到热乎面就已经很好了。”李凡看着梁芳忙碌的身影,心里有些动容——他想起了边疆的马校长,想起了那些坚守在艰苦环境里的教育者,梁芳和他们一样,都在用自己的坚守,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2
  晚饭时,李凡和梁芳坐在书桌前,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一边吃着面,一边聊着石板村小学的故事。从梁芳的话里,李凡才知道,她是隔壁县城的人,三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石板村小学任教。
  “当时我来的时候,学校就快办不下去了,之前的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要么辍学在家帮家里干活,要么跟着父母去外地打工。”梁芳喝了一口面汤,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我第一次来村里,看到几个孩子蹲在学校门口,盯着教室里的黑板看,眼里满是想读书的样子,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留下来,让孩子们都能上学。”
  这三年里,梁芳不仅要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英语等所有科目,还要挨家挨户去劝学。有个叫石头的男孩,父母觉得读书没用,想让他跟着亲戚去城里打工,梁芳就每天放学后,走两里多的山路去石头家,跟他父母讲道理,还承诺免费给石头补课。就这样跑了半个多月,石头的父母终于被打动,同意让石头回学校读书。
  “现在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来上学了,有的孩子家离得远,每天要走三四里山路,不管刮风下雨,从来都不迟到。”说起孩子们,梁芳的眼里满是骄傲,“他们都很懂事,知道读书不容易,上课特别认真,课后还会帮我打扫教室、挑水。”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凡就被窗外的鸡叫声吵醒了。他起床走到楼下,看到梁芳已经在操场上打扫卫生,几个来得早的孩子也在帮忙,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户,还有的在整理课桌椅。
  “李记者,你怎么起这么早?不多睡会儿吗?”梁芳看到李凡,笑着打招呼。
  “想早点看看孩子们上课的样子。”李凡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
  早读课上,李凡坐在教室的后排,看着梁芳教孩子们朗诵。她的声音温柔又有力量,教孩子们发音时,会一个一个地纠正,遇到调皮的孩子,也不会发脾气,只是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耐心地引导。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愿意围着她转,跟她分享家里的趣事。
  课间休息时,李凡拿出相机,给孩子们拍照。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地躲在后面,有的孩子则大方地摆出姿势,还有的孩子拉着梁芳的手,让她一起拍照。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李凡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好,让更多人关注太行山里的乡村教育,关注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坚守的老师。
  中午放学后,梁芳要去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奶奶家帮忙做饭,李凡也跟着一起去了。王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腿脚不方便,梁芳每周都会去帮她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梁老师就像我的亲孙女一样,要是没有她,我这老太婆真不知道该怎么过。”王奶奶拉着李凡的手,不停地夸赞梁芳。
  下午,李凡跟着梁芳去家访。他们走到半山腰的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叫小花的女孩和她的奶奶,小花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小花看到梁芳,立刻跑过来,抱着她的胳膊,小声说:“梁老师,我昨天把你教的古诗都背会了,我背给你听好不好?”
  看着小花认真背诵古诗的样子,李凡拿出录音笔,把她的声音录了下来。他问小花:“小花,你将来想做什么呀?”
  小花仰起头,眼里满是憧憬:“我想跟梁老师一样,做一名老师,教山里的孩子们读书,让他们也能知道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李凡忽然明白,梁芳的坚守不仅是在教孩子们知识,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而他的采访,就是要让这些种子被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愿意为它们浇水、施肥,让它们在太行山里茁壮成长。
  3
  采访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李凡在石板村已经待了五天。这五天里,他跟着梁芳一起上课、家访、照顾老人,见证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与热情。他的笔记本记满了厚厚的一页,相机里存满了孩子们的笑脸和梁芳忙碌的身影,录音笔里录下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村民们的心里话。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梁芳带着李凡去了村里的观景台。观景台在村子的最高处,站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太行山脉的夜景。山间的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淡淡的草木香,远处的山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偶尔有几声虫鸣,显得格外宁静。
  “我刚来的时候,经常来这里。有时候觉得累了、想放弃了,就站在这里看看山,想想孩子们的笑脸,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梁芳望着远处的山峰,语气里带着几分温柔,“其实我也想过外面的世界,想过留在县城里工作,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舍不得走。”
  “你很了不起。”李凡看着梁芳的侧脸,认真地说,“很多人都想往大城市走,而你却愿意留在山里,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孩子们的未来。我一定会把你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在太行山里,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梁芳转过头,对李凡笑了笑:“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希望你的报道能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书读,让更多的老师愿意来山里任教。”
  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久,从各自的大学时光,聊到对未来的憧憬;从山里的孩子,聊到乡村教育的未来。李凡发现,梁芳不仅善良、有责任心,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跟她聊天,总能让他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离开的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已经在学校门口等着了。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画的画、折的纸飞机,还有从家里带来的柿子、核桃,非要塞给李凡。
  “李记者,这是我画的太行山,送给你!”
  “李记者,这个柿子很甜,你带在路上吃!”
  “李记者,你一定要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呀!还要来看我们!”
  梁芳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递给李凡:“这里面是我给你装的核桃和红枣,都是山里的特产,你带回去给同事们尝尝。还有,这是我的地址和电话,你回到报社后,记得给我寄一份报纸,我想看看你写的报道。”
  李凡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动。他把孩子们送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又拿出相机,跟孩子们和梁芳拍了一张合影。“我一定会给你们寄报纸,也一定会再来看你们!”他看着梁芳,认真地说。
  车子缓缓驶离石板村,李凡坐在车上,看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看着越来越远的石板村小学,看着连绵的太行山脉,心里忽然多了一份牵挂。他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里面的核桃和红枣还带着山里的温度,就像梁芳的笑容,温暖而治愈。
  回到河州市后,李凡立刻投入到报道的写作中。他把在石板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进了报道里,标题定为《太行山里的“点灯人”——记石板村小学教师梁芳》。报道里,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有梁芳坚守的身影,有山里人的淳朴与热情,更有乡村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报道发表的那天,李凡第一时间把报纸寄给了梁芳。几天后,他收到了梁芳的来信,信里说:“李记者,谢谢你的报道,村里的人看到后都很开心,孩子们也更有动力读书了。有几个县城的大学生看到报道后,还联系我,说想来村里支教。真的谢谢你,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石板村小学,看到了太行山里的孩子们。”
  看着信里的内容,李凡笑了。他望向窗外,河州市的桂花还在飘香,而他的心里,却想起了太行山里的柿子树,想起了梁芳温柔的笑容,想起了孩子们纯真的脸庞。他知道,这次太行山里的采访,不仅让他完成了工作任务,更让他收获了一段珍贵的情缘——一段关于坚守、关于梦想、关于温暖的情缘。而这段情缘,会像太行山里的松柏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愈发坚韧,愈发醇厚。
  我可以帮你梳理这一章里“采访线索”和“情感发展”的时间线,让李凡与梁芳的互动以及采访任务的推进更清晰,需要我这样做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