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山花花>第4章 金秋,爱心奉献边疆教育

第4章 金秋,爱心奉献边疆教育

作品名称:山花花      作者:冰阳      发布时间:2025-10-17 10:20:47      字数:4416

  
  1
  1990年的金秋,黄市的法国梧桐又落了一地金黄,小木——如今该叫李凡了,正站在黄市一中的校门口,手里攥着一封来自新疆喀什疏勒县的信。信封上的邮票印着天山雪莲,字迹带着几分工整的稚拙,落款是“疏勒县希望小学全体学生”。
  拆开信,纸页上沾着淡淡的墨香,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期待:“李凡哥哥,听说你是大学生,还会朗诵、会教书,我们这里很少有老师,想听听你讲外面的故事……”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李凡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三年前。
  高三那年,他不仅保持着全校第一的成绩,还带领学生会组织了无数次公益活动:为山区小学募捐图书、帮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在社区开展科普讲座。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志愿表旁写下一行小字:“未来要去最需要老师的地方,让知识照亮更多角落。”
  如今,李凡已是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这个暑假,他原本计划留在学校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却偶然在学校的公益公告栏里看到了“边疆支教招募令”——疏勒县希望小学急需语文老师和课外辅导员,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一个月。看到公告的那一刻,他心里的火苗瞬间被点燃,想起了自己初中时的梦想,想起了那些曾照亮他前路的老师,更想起了黄河岸边那个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自己。
  他立刻报了名,还特意回了一趟黄市,把支教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坐在老槐树下,手里缝着李凡的棉衣,听后沉默了许久,才抬起头,眼里满是不舍,却还是轻声说:“娃,娘知道你心里装着别人,也知道你想做有意义的事。边疆远,条件苦,你要照顾好自己,娘在家等你回来。”
  临走前,母亲连夜给李凡收拾行李,塞了满满一书包的衣物,还把家里仅有的两只老母鸡下的蛋煮成茶叶蛋,让他路上吃;黄市一中的老师们听说他要去边疆支教,特意凑钱买了几十本课外书和文具,校长握着他的手说:“李凡,你是一中的骄傲,到了边疆,要好好教书,也要记得,一中永远是你的后盾。”
  9月的新疆,秋意已浓,天格外蓝,云格外白,路边的胡杨刚开始泛黄,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经过三天两夜的火车和汽车颠簸,李凡终于抵达了疏勒县希望小学。学校坐落在戈壁滩边缘,只有两栋低矮的土坯房,一间是教室,一间是老师和志愿者的宿舍;操场就是一片平整的黄土坡,没有篮球架,没有跑道,只有几个用石头垒成的“乒乓球台”;教室里,课桌椅是破旧的,有的椅子少了一条腿,用石头垫着才能坐稳,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写满字后用湿布一擦,就会留下一道道痕迹。
  校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姓马,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有着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马校长握着李凡的手,语气格外亲切:“李老师,可把你盼来了!孩子们早就等着听你讲课了。”
  跟着马校长走进教室时,李凡愣住了——三十多个孩子挤在教室里,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有的孩子还光着脚,却都坐得笔直,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像一颗颗等待浇灌的种子。看到李凡走进来,孩子们立刻齐声喊道:“李老师好!”声音响亮又真诚,瞬间驱散了李凡一路的疲惫。
  李凡笑着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李凡”两个字,轻声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课外辅导员。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会和大家一起学语文、读课文、讲故事,你们愿意吗?”
  “愿意!”孩子们的回答整齐又响亮,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那一刻,李凡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个金秋,他要把爱心和知识,播撒在这片边疆的土地上,让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2
  支教的日子,比李凡想象中更辛苦。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先帮马校长打扫校园,然后生火烧水,给孩子们准备早读的热水;早餐只有馕和咸菜,有时候馕硬得咬不动,就着热水才能咽下去;晚上,宿舍里没有电灯,只能靠煤油灯照明,风一吹,灯芯就会晃动,投下斑驳的光影;夜里温度很低,盖着厚厚的被子还是会觉得冷,偶尔还能听到窗外戈壁滩上风吹过的呼啸声。
  但这些辛苦,在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时,都变成了值得。李凡深知,边疆的孩子基础薄弱,尤其是语文,很多孩子连拼音都认不全,更别说读课文、写作文了。于是,他特意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从最基础的拼音教起,每天早读时,他都会一个一个地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汉字;课堂上,他会把课文里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时,他会用树枝在黑板上画小蝌蚪、青蛙,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教古诗时,他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诵,用声音传递古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朗朗书声中爱上语文。
  除了课本知识,李凡还想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带来的几十本课外书,成了孩子们最珍贵的宝贝,每天课后,孩子们都会围着他,争先恐后地借书看。有的孩子看不懂里面的字,就拿着书问李凡,李凡就耐心地读给他们听,还会给他们讲解书里的故事;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李凡就教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画家乡的胡杨、戈壁滩上的骆驼,画他们想象中的城市和大学。
  有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性格很内向,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也很少和其他同学说话。李凡注意到她后,特意关注她的情况,从马校长那里得知,阿依古丽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她跟着奶奶生活,因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好,所以不敢说话。
  于是,李凡每天课后都会留下来,陪阿依古丽聊天,教她读拼音、练普通话;他还把自己带来的一本《安徒生童话》送给阿依古丽,告诉她:“阿依古丽,你的声音很好听,只要勇敢地开口,就能讲出好听的故事。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读完后,讲给老师听好不好?”
  阿依古丽接过书,用力点了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从那以后,每天课后,阿依古丽都会躲在校园的角落里看书,遇到不懂的字就记下来,第二天问李凡。一周后,阿依古丽主动找到李凡,小声地给她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虽然发音还有些生硬,却讲得很认真。
  李凡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阿依古丽,你讲得太好了!以后上课一定要主动发言,让同学们也听听你好听的声音。”在李凡的鼓励下,阿依古丽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上课开始主动举手发言,还和其他同学一起看书、画画,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支教期间,李凡还发现,孩子们很少有课外活动,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帮家里干活。于是,他决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快乐成长。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的黄土坡上开辟出一块“小操场”,用石头和树枝做了几个简易的篮球架;他还教孩子们唱儿歌、跳集体舞,组织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有一次,李凡组织了一场“我的家乡”主题朗诵比赛,孩子们都积极报名参加。有的孩子朗诵自己写的小诗,赞美家乡的胡杨;有的孩子讲述自己和奶奶的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阿依古丽也报名参加了,她朗诵的是李凡教她的《黄河颂》,虽然她从未见过黄河,却用真诚的声音,读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
  比赛结束后,李凡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他亲手画的小卡片,上面写着鼓励的话。孩子们拿着卡片,像捧着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天晚上,李凡在日记里写道:“这些孩子就像边疆的胡杨,坚韧又顽强,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和雨露,就能茁壮成长。这个金秋,能陪伴他们成长,能为他们点亮希望,是我最幸福的事。”
  3
  支教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就要结束了。离别的前几天,孩子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上课比以前更认真了,课后也总是围着李凡,拉着他的衣角,小声问:“李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李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每次听到孩子们的问题,李凡心里都酸酸的,却还是笑着说:“老师暂时要走了,但老师会记得你们,也会经常给你们写信、寄书。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离别的前一天,马校长和孩子们特意为李凡准备了一场送别会。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有的孩子带来了奶奶烤的馕,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画的画,有的孩子带来了一颗用石头打磨成的小爱心;阿依古丽则带来了一条她亲手织的围巾,围巾是用彩色的毛线织的,虽然针脚有些参差不齐,却满是心意。
  阿依古丽把围巾递给李凡,眼里含着泪水,说:“李老师,这条围巾送给你,冬天的时候围上,就不会冷了。我会好好读书,将来也去当老师,像你一样,教很多很多孩子。”
  李凡接过围巾,紧紧抱了抱阿依古丽,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他看着眼前的孩子们,看着马校长,哽咽着说:“谢谢孩子们,谢谢马校长。这一个月,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温暖,这些都会成为我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我一定会常来看你们,也会给你们寄更多的书和文具。”
  送别会上,孩子们还为李凡唱了一首他们自己编的歌:“李老师,像太阳,照亮我们的心房;教我们读书,教我们唱歌,带我们看远方……”歌声虽然不专业,却格外真诚,回荡在校园的上空,也回荡在李凡的心里。
  离别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孩子们就已经在学校门口等着了。有的孩子手里拿着手电筒,有的孩子手里拿着鲜花,还有的孩子手里拿着笔记本,希望李凡能给他们签名。马校长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说:“李老师,这是孩子们给你写的信,还有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带着,想我们的时候就看看。”
  李凡接过笔记本,翻了翻,里面全是孩子们稚嫩的字迹,有的画着笑脸,有的写着“李老师,我会想你的”,有的写着“李老师,我会好好读书的”。看着这些文字,李凡的心里满是感动,他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再见了!一定要好好读书,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车子缓缓开动,孩子们跟着车子跑,一边跑一边喊:“李老师,再见!李老师,一定要回来!”李凡坐在车上,看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看着越来越远的希望小学,看着边疆的胡杨和戈壁滩,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他一定要再回到这里,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车子驶离了疏勒县,路边的胡杨在金秋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金黄。李凡摸了摸脖子上阿依古丽织的围巾,又翻开孩子们写的笔记本,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个金秋,他不仅把爱心和知识播撒在了边疆的土地上,更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了一份牵挂和责任。
  回到大学后,李凡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孩子们写信,给他们讲大学里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他还发动大学里的同学,一起为希望小学募捐图书和文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寄往疏勒县。
  有一天,李凡收到了马校长的来信,信里说:“李老师,孩子们收到你寄来的书和文具,都特别开心。阿依古丽现在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普通话讲得越来越好,还经常给同学们朗诵课文。孩子们都很想你,他们说,将来一定要考上你的大学,和你一样,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看着信里的内容,李凡笑了。他望向窗外,金秋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温暖而明亮。他知道,那个金秋的边疆之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的爱心和梦想,会一直陪伴着那些边疆的孩子,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慢慢生长,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我可以帮你把这一章里“黄河滩区走访”和“边疆支教”的情节做对比分析,提炼出李凡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变化,需要我这样做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