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生产队会议;第五十九章医院治疗;六十章仁厚讲浔阳历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8 21:26:20 字数:5852
第五十八章:生产队长召开社员会议
商品粮户从加入生产队后,众人皆在私下小声议论,对生产队长的为人以及生产队农田的状况充满了好奇。这些人大多是缺乏田间劳作经验的家属,对于参加农田劳动以及生产队的规章制度,全然陌生。
这天一大早,有两个人手拿花名册,穿梭于街道和村舍之间。其中一人约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身材结实,穿着一件旧款布扣上衣,搭配灰色裤子,赤着脚穿着一双黄色的解放鞋。另一个人约一米六,身形不算壮实,脑袋较大,一双小眯眼,穿着一套蓝色中山装,下配黑色裤子,同样穿着解放鞋。两人皆三十来岁,他们便是新民生产队的队长于长林和会计柯炫福。
他们按照花名册上名字,挨家挨户地通知。走遍了生产队的每一处角落,务必确保全体男女劳动力和户主都能按时参加会议。
于长林嗓音洪亮,来到毛宝莲家时,他看着花名册问道:“你是毛宝莲吧?我是新民生产队长于长林,这位是会计柯炫福。今天下午,全体社员在新民生产队队屋开会,大家务必准时到场。”
毛保莲见到队长和会计前来,赶忙说道:“于队长,柯会计,你们进屋坐一会。”
说着,她急忙从桌子抽屉里拿出一盒香烟,递给两人,并掏出火柴为他们点上火。两人站在门口,一边抽烟一边说道:“没有工夫坐啊,这么多户人家,以前都不认识,今天是第一次开社员大会,所以必须每户都通知到。”
柯炫福说:“这可是商品粮户下放后的首次大会,关系到我们队里的大事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谁都不能耽误。”
下午用过饭,宝莲与东街的人们朝着队屋走去。从东街到队屋约有2里路。
队屋坐落在于家花屋后面的一个稻场上,三间砖瓦房。前沿高一丈二尺左右,西边的一间被隔成两半,前面是会计办公室,后面是保管室。会计室里有一张带三抽屉的办公桌,一条长板凳,靠西边山墙处立着一个两开门的木柜,前方开了一个两扇门的玻璃窗。中间一间是两扇大开的木门,东边一间开了一扇玻璃窗,门窗都颇为简陋。东边两间是人字梁结构,较为宽敞,进深颇深。岁月的侵蚀使得外墙略显斑驳,屋内用薄泥和石灰糊涂抹的墙壁也逐渐脱落,露出青色砖块的缝隙。屋顶的瓦片有些松动,阳光透过瓦片的间隙洒进屋内。
会议原定下午三点开始,可还没到时间,队屋里便已坐满了人。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坐在小椅子上,大多数人都是搬来外面的砖头坐下。男人们穿着褪色的粗布衣服,肩上和背上的大块补丁格外醒目。女人们穿着朴素,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即便有不少正值花季的少女,也不见一件惹眼的花色服饰。队长尚未到场,男人们互相递着旱烟袋,默默地吸着劣质烟叶。女人们叽叽喳喳,谈论着家长里短,众人在随意之中又透着几分期待。
眼见人基本到齐,于长林站起身来,走到人们的对面。他清了清嗓子,大家知道队长要讲话了,便纷纷停止了交谈。等屋里安静下来,于长林开口说道:“社员们,今天是我们新民生产队首次全体会议。我代表新民生产队的老社员,欢迎大家加入我们这个集体。这既是对我们队的信任,也是对全体社员的考验。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老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要帮助、带领新的男女劳动力。我们要种好,管理好生产队的土地。大家从现在起都是庄稼人了,都清楚粮食、棉花以及各种杂粮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遵守队里的规定。老社员不能骄傲,新社员要虚心学习。种庄稼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想要真正种好庄稼,并非易事。我期望大家都能遵守队规,把生产搞上去,使我们生产队的所有社员,有粮吃,有衣穿。”
于长林话音刚落,会计何炫福站起身来,也清了清嗓子,开始宣布生产队的财务制度:“社员们,大家都知道,生产队的财务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从今天起,我们队将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收入方面,我们会依据国家政策,合理分配生产队的各项收益;支出方面,我们会严格把控,实行生产队长一支笔批条子制度。同时,我们将选举产生队委会,到月底,队长批准的支出必须经队委会审核通过后方可报销。此外,我们会在队屋墙上设立一个财务公示栏,每个月生产队的收支情况都会在此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何炫福的话让众人心是踏实了许多,他们明白,有了这样的财务制度,队里的钱不会被乱花,大家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屋内响起了一阵低声的议论,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于长林接着说:“除了财务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的事项需要大家遵守。我们实行男女劳动力分别记工分制,男劳动力劳动一天记工12分,其中早晨2分,上午5分,下午5分。女劳动力出工一天记工10分,其中早晨2分,上午4分,下午4分。早晨出工时间定为早上6点,当然会根据春冬季节白昼长短适当调整。上午出工时间约9点,中午收工时间约12点,下午出工时间约2点,下午收工时间以太阳下山为准。出工时间在队屋稻场集合,由队长分配男女劳动力当天的农活。分工时,队长会酌情安排,任何劳动力不能找借口不服从安排。收工时间以队长吹口哨为准,大家要按时出工,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不能无故旷工。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向队长请假。会计兼任记工员,大家可随时查询自己的工分情况。另外,我们还要加强队里的治安管理,严禁偷盗和破坏生产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肃处理。”
社员们听完于长林的话,纷纷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些规定虽然严格,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他们愿意遵守队里的规定,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好新民生产队。
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社员们陆续走出队屋,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他们相信,在队长的带领下,新民生产队必将迎来美好的生活。
第五十九章:医院冶病
龙生静静等待着,身旁的梅姐已经顺利挂好了号,随后领着他来到看病医生诊室门口排队。没过多久,便轮到了他们。
梅姐挂的是“呼吸科”,坐诊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老医生面容和蔼,眼神专注,他轻声询问着龙生病情。梅姐担心龙生年纪小,表述不清,赶忙代为回答道:“医生,这孩子小时候出过麻疹,当时找当地中医开了几剂药,疹子却没有完全发散出来,之后就一直咳嗽。今年又被马踢了,这咳嗽愈发厉害,所以带他来做个全面检查。”
老医生微微点头,他拿起听诊器,在龙生的胸部反复倾听,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要从每一丝声音中探寻病症的根源。又用指头在龙生的胸前和肋骨之间轻轻叩击,动作沉稳而有序。一番检查后,老医生神情严肃地说道:“整个胸部都能听到干湿性锣音,先去查下血,再去拍个胸片,等化验结果和片子出来后,拿给我,我再根据病情开药。”
梅姐点头称是,领着龙生去等抽血化验。这时,一位穿着白褂的医生热情地和梅姐打招呼:“仁梅,你怎么来了?”
仁梅微笑回应:“胡医生,你今天值班呀?我带乡下的弟弟来看病,这不正等着抽血化验,和拍胸片。”
胡医生亲切地说:“我在6号诊室值班,你等会要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尽管跟我说就是。”
仁梅感激地答道:“好嘞,等会要是有需要,肯定得麻烦你。”
很快,抽血化验和胸片结果就出来了。仁梅领着龙生回到医生诊室。医生看了化验结果和胸片报告,缓缓说道:“这孩子是支气管炎合并肺炎发作,另外还伴有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连续注射一个月青霉素和链霉素,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半个月后来复查,口服的药物饭后服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每天上午注射。”
仁梅问医生道:“孩子这病传染吗?”
医生回答道:“不是肺结核,这病不传染。”
仁梅依言去药房取了药。青霉素每盒十支装,共三小合:链霉素也是十支装,三小盒。吞服的药是三瓶止咳糖浆和几包丸药,每包上都清晰地写着用法用量。
拿着药,仁梅来到6号诊室,略带歉意地对胡医生说:“胡医生,这还真要麻烦你了。我明天要去上班,担心这孩子带着药来打针不方便,想托您帮忙把药放到护士那里,这样孩子每天上午来打针就行,省得来回带药了。”
胡医生爽快地说:“没问题,我们一起去护士那里,把药放在那儿,就不用每天带来了。”
胡医生领着仁梅和龙生,找到护士长说:“护士长,这是我朋友仁梅,她乡下弟弟来看病,开了一个月的青霉素和链霉素,需要每天注射。她担心孩子每天带药来不安全,想把药放在你这儿,以后孩子每天上午来打针就行。”
护士长微笑着说:“既然是你的朋友,这药我先收着。要是我值班那就方便些,如果我不值班,我也会把药交给其他护士,并跟她们打招呼,让孩子每天来注射就行。”
仁梅连忙说道:“那就太感谢护士长和胡医生了,这可真是省去了不少麻烦。”
护士长从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子里各抽出一支,将其余的药放进药柜里妥善收好,随后拿出一支皮试针问龙生:“小朋友,你原来打过青霉素和链霉素吗?”
龙生回答道:“没有打过。”
护士轻轻在龙生手臂上注射了皮试针,说:“小朋友,等15分看结果哦。”
等了一会,护士仔细查看龙生的手臂说:“皮试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很正常,可以注射了。”
护士熟练地给龙生注射了两针针剂,嘱咐说:“小朋友,先坐着等一会儿再走。”
坐在医院的椅子上,仁梅关切地问龙生:“痛不痛呀?”
龙生说:“还好,不是太痛,我能忍着。”
之后,仁梅领着龙生,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当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仁梅停下脚步,耐心地对龙生说:“龙生,你记好了,这是大中路,顺这条路往东走过两个路口,再往北一拐,就是浔阳市政府,市政府门口第一个弄堂口是二妈家。要是往西走就是第一人民医院。这条路往北是长江轮船码头,也就是沿江路,往南是甘赏湖路,那儿有个大湖叫甘赏湖,也叫南门湖,可好玩啦,有周喻水兵点将台,还有新华书店和公交车站。你先熟悉熟悉,仔细看看路,千万别记错了,要是不小心迷路了,你就问问路人,浔阳市政府在那条路,顺着就能找到家。星期天的时候,你可以叫仁华和仁凤带你出来玩。我明天要上班,你记得去第一人民医院的路吗?”
龙生认真地点点头,说道:“梅姐,我记住了,你放心吧,我不会迷路的。”
仁梅领着龙生回到家,二妈赶忙迎上来,焦急地问:“检查得怎么样?这孩子到底是什么病,开药了吗?”
仁梅笑着安慰道:“检查过了,没有什么大事,不是肺结核,不会传染的。就是支气管合并肺炎发作了,还伴有营养不良。听老爹说,在乡下大米饭都没得吃,都是吃杂粮。医生开了药,需要注射一个月的青霉素和链霉素,每天两针。这孩子也很勇敢,不怕痛。青霉素和链霉素我找胡医生放在护士站了,他以后每天上午直接去护士那儿打针就可以。等半个月复查的时候,我再带他去。明天我要去上班。”
二妈听了,松了一口气,说道:“孩子没事就好,我们也就都放心了,我会督促他按时打针和吃药的。”
仁梅从口袋里拿出一叠票据,递给二妈,说道:“妈,这是龙生今天看病的所有票据,您收好了,以后我们得和老爹算账。”
二妈把票据收起来,对仁梅说:“你吃过午饭再回去。”
仁梅摆摆手:“不用了,妈,我下午还有些事情要忙呢。”
第六十章:仁厚讲浔阳历史
这天下午,仁厚和仁九拉煤回来。听二妈说龙生患的并非肺结核,只是支气管炎合并肺炎,通过吃些药和打针就没有什么大碍,两人很是高兴。仁厚看向龙生,问道:“龙生,你可知道浔阳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典故吗?”
龙生摇了摇头,略带腼腆地说:“哥哥,我才在乡下小学读四年级,只学了一个学期就修学了,哪懂什么历史呀?你可是在浔阳市从小读书,读了十几年书的高材生,对浔阳市的历史肯定了如指掌,你给我讲讲呗,也让我开开眼界。”
仁厚听龙生这么一说,顿时来了兴致,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来:“龙生啊,浔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江,这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那可是浩如烟海,璀璨如星。
“九江”一词,最早现于《尚书》《禹贡》之中,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为世人所熟知。当时,它被视为一个水道纵横、水域广袤之地。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大禹曾亲临九江治理水患。足见此地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九江的名字出现后,关于它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解释认为九江在浔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汉唐时期的儒士郭璞、孔颖达、陆德明等主此说,然而,对于九江江源他们又各执一词。另一种解释则出自刘歆,他认为湖汉九水汇入彭蠡泽,也就是鄱阳湖,其中的湖汉水(即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
浔阳、柴桑、江州,这些都是九江在历史上的古称。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中国版图分为三十六郡,九江郡便是其中之一,不过那时它的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与我们今天说的九江并无太大关联。汉初时,九江地区归属淮南国,后分属豫章郡。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庐江郡设立,治所位于皖城,也就是今天徽安省潜山市,随后浔阳县也应运而生,隶属于庐江郡。
浔阳这片土地,可谓是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像文学家陶渊明、黄庭坚、白鹭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以及建筑家雷发达等等,皆出自于此。东晋时期,身任荆、江二州刺史的陶侃,便是浔阳人氏。到了近代化运动中,更是涌现了维新志士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武宁人李列钧湖口起兵,坚决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堪称辛亥革命的元老。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次被贬谪途中,他写下了不朽著作《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尽了无数人的辛酸与感慨,也让江州之名,随着这篇佳作,流传千古。
北宋徽宗年间,农民起义首领宋江,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他先是被发配到江州,还在浔阳楼留下著明的反诗,如今,九江仍有浔阳楼,虽历经几毁几建,但依旧承载着那段传奇的历史记忆。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鲜为人知的是,起义前的诸多酝酿和决策,基本上都是在九江完成的。李立三、周恩来等曾在九江开会,共商起义大计,九江因此成为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江开埠,这不仅是九江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更是江西乃至近代中国的一件大事。它宛如一道曙光,标志着九江从传统封闭状态迈向对外开放,对九江及整个西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此外,九江还有庐山风景名胜区,那可是闻名遐迩。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北宋史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这里无疑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有陶渊明纪念馆,用以纪念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馆内珍藏着丰富的资料和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龙生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向往,说道:“哥哥,今天上午梅姐告诉我,甘赏湖离这儿只隔一条马路,等你哪天有空,带我去玩玩呗,顺便再给我讲讲那里的历史。”
仁厚微笑着说:“甘赏湖旁边就有新华书店,那里有关于甘赏湖的详细介绍。你要是下午有时间,多去新华书店看看书,在那儿看书不花钱,随便看,既能增长知识,还能让你以前学的东西不至于忘掉。”
龙生用力地点点头:“哥哥,你的话我记住了,以后一有时间,我就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