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贫民人生>第五十五章初到浔阳五十六章商品粮并入生产队五十七章二妈和梅姐

第五十五章初到浔阳五十六章商品粮并入生产队五十七章二妈和梅姐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7 10:51:58      字数:6020

  第五十五章:初到浔阳
  仁厚放暑假回家了。原准备陪爸妈多住几天。吴临光却说:“你回来了正好,后天你就带龙生去浔阳治病,这孩子的病不能拖。你到浔阳以后,就趁着这个暑假,帮仁九一把。他一个人每天起早贪黑,用板车拉一千多斤煤,实在太辛苦了。二爸又死得早,家里负担太重,那么一大家子人,全靠你二妈撑着,真是不容易。我们能帮就帮一把。你去后,龙生看病的事就交给仁梅,她有些本事,也吃得开。你和她说是老爹说的,龙生住在二妈家里,你工作后顺带看顾一下他,有什么事情叫仁梅做主。”
  听说仁厚后天要带龙生去浔阳,宝莲把龙生的衣服翻出来,选了最好的几套用包装着,又把凑来的钱全部交给吴临光,说:“姐夫,姐姐,这孩子就拜托您了,也麻烦二妈家。有什么事仁厚你写信回来,钱如果不够,我们再凑。”
  吴临光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有这个条件,不给孩子彻底治治,对不起良心。浔阳的事我已和仁厚安排好了,不用你们担心。”
  那天,仁厚和龙生在家里吃过早饭,便去新兴镇赶从安庆开往浔阳的小火轮。过了泾江,顺着长江江堤往新兴镇走,泾江庄到新兴镇十五里路。
  这趟船每天两班,从安庆和浔阳在长江里对开。从安庆开浔阳是早晨六点钟开出,沿途停靠八个码头,12点半左右到达新兴。因从安庆到浔阳是在长江里逆水行船,所以到达浔阳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而浔阳到安庆是顺流行船,因此,下午1点左右即可到达安庆。
  兄弟俩人来到新兴江边船码头。码头不大,但往浔阳去的人很多。那时整个洲区的商品几乎都是在西江省浔阳市采购而来。兄弟俩买了船票,每张1.2元钱。等了一会,仁厚牵着龙生,随着排队的人流走过晃晃悠悠的木吊桥,来到检票的工作人员身边,检票上船。
  小火轮共三层,上船的地方是中间一层,有十多格楼梯可以爬到楼上一层。楼上一层有座位,船舷两边是人行道。中间一层除了上下船的过道,前后大舱里也有座位。底下一层是没有座位的,大多是做小生意的人和那些过于疲惫的人,把纸张和脏衣服铺在地上睡觉。
  上船后不久,随着几声气笛长鸣,轮船开动了。船后的螺旋桨搅动着长江里浑浊的泥沙,缓缓开动。船离开了岸边,掉头离开了新兴码头。
  新兴码头是内江,因江水的冲击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几十公里的江心洲。这个洲上有一个生产大队,住了几百户人家。江心洲上每年都长出几万吨芦苇,这可是造纸的好材料。每年秋天,许多纸厂都会来争相购买。
  轮船开到外江后,船上开始卖饭,每份五角钱。仁厚买了一份给龙生,自己从兜里掏出几块红芋干吃起来。
  龙生问道:“哥哥,你怎么不买饭吃呀?”
  仁厚答道:“有一次我和仁九在船上买饭吃,发现菜里有两小块猪肉,我俩吓死了。我们伊斯兰教徒,是不允许吃猪肉的。这要是被你姑父知道了,非要重罚我们。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在船上买饭吃了。”
  龙生第一次坐这么大的船,什么都感到新鲜,站在船舷的栏杆边,看着浩淼的长江,浑浊的江水,漩涡一个接着一个,滚滚地向东流去。
  太阳快落山时,船靠在了浔阳江边的码头上。龙生跟着仁厚在码头检票上了岸。浔阳是长江中下游的大码头,江边停靠的轮船一眼望不到头。有大轮船,有小轮船,还有大的木帆船。这时,也有一条大轮船在附近停靠,只见岸上的人潮涌动,汽笛声、嘈杂声、搬运工装卸货的号子声,奏响了一曲动听的城市交响曲。
  龙生第一次到大城市,只见街道宽广,道路两旁矗立着高高的电线杆和路灯杆。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橱窗里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人们衣着光鲜,与农村真有天壤之别。
  穿过沿江路的一条街道,展现在眼前的街道更加宽阔,中间是车道,两边是人行道。仁厚告诉龙生,这是浔阳市的最繁华街道——大中路。在这条街上,几乎集中了全浔阳市的商业精华。
  顺着大中路往前走了一里多路,仁厚转进一条宽广的街道。这条街道两边没有商场和店铺,只有无数条弄堂口,通往弄堂深处居民人家。走了一会,龙生望见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大门,门边上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浔阳市人民政府。仁厚说:“转进一个大胡同,就到二妈家了。”
  
  第五十六章:商品粮户并入生产队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和上级领导的协调,泾江庄生产大队终于同意将原来的商品粮家属并入各生产队。
  东西街的商品粮户,经上级批准,仅保留了少数几户。从东街靠近粮站往西算,第一户是马晓来,回族人,是吴临光的远房亲戚,1954年后随吴临光在泾江庄,加入了搬运公司。他的老婆脚有残疾,属于特殊照顾的对象。第二户是吴临光夫妇,回族人,符合政策照顾范围。第三户是张金花家,其丈夫原来在商店工作,病逝后张金花顶替丈夫岗位,家中有四个年幼子女,无人能参加生产劳动,因此保留了商品粮。第四户是柯经理,属于组织照顾。第五户是于为忠家,夫妻均为供销社职工,于为忠在棉麻公司任会计,妻子在泾家庄商店工作,家里有七个孩子。第六户是诸仙豆,诸仙豆在外地工作,其妻冯泽红在商店工作,两个儿子还小。至此,泾江庄的几十户商品粮家属全部下放到各生产队。
  泾江庄生产大队共分为五个大的生产小队,分别为一队(新兴),二队(新民),三队(红卫),四队(宣民),五队(益民)。
  以东西街为界,西街划入一队,东街的则采取分散到其他各队。从粮站往西数:章金海家,他在汇洲供销社工作。妻子方明英及5个子女:(两个儿子,分别是健华、为华。女儿淑枝、明枝和丽枝)全家6口人下放到了二队;司明祥家6口人则下放到了五队;施丙成家,大儿子银洲参加工作,妻子带留弟和2个儿子下放到了三队;陈为忠家,区供销社任会计,妻子李桂芸及4个子女(两个儿子:海涛、海水,两个女儿:美莲、美萍)共5口人下放到了三队;章森家,搬运队职工,长子玉华已在赣东县工作,妻子春枝和4个子女(两个儿子书华、良华,两个女儿玉莲、素莲)全家5口人下放到四队;刁有财家,泾江庄商店职工,其妻余秀英及养女下放到二队;王来保和妻子是跃进村户口;诸咸玉是理发师,下放到一队;余席珍家,裁缝,妻子带三个子女,(长女昌梅生,三女杏春,长子昌得)共5口人下放到三队;赵祖元家,在泾江庄商店职工,妻赵嬷嬷及5个子女(长子友官,次子友福,三子友寿,长女铃花生,小女晓凤)共6口人下放到四队;郑雁南家,木工,妻子夏代妹及4个子女(2个儿子,2个女儿),共6口人下放到四队;黄玉蓝家,食品公司职工,妻子程应花及3个子女(长女黄菊梅,儿子义爱、义礼)共4口下放到四队;聂守道家,县供销社职工,妻子王白妹及母亲,3个子女(聂仁、聂礼,女翠云),共5口人并入二队;王雨鲜家,泾江庄商店职工,长女爱梅已参加工作,妻子带2个儿子(长子必恩,次子必加)共3口人并入二队。
  东街靠南边街并入生产队的有:汤辉林家,泥工(瓦匠),妻子的毛和2个儿子(贤书,的奀)共4口并入五队;阳继舜家,夫妻原来都是教师,1959年被发配回家,有4个儿子(长子怀生,次子瑞生,三子三毛,四子四毛)共6口人并入三队;阳继汤,二队老农业户;胡红焰家,泾家庄啇店职工,儿子胡春楼一人并入三队;程国英家,木工出身,自学中医,对热毒疱疮有特长,是个体行医者,妻子周天美及女儿玉红,孙子为洲(其子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媳妇改嫁),共4口并入三队;汤五叔家,(儿子银铃和老伴)全家3口并入五队;章留保家,在泾家庄供销社职工。妻子宋留英及儿子章庆华,共2口并入一队;程启东家,二队老农户,长子程长明在篾器社工作,次子长和有,女儿春兰、腊兰,共5口人编入二队;章金炉家,母亲何玉娥及弟张金顶,属二队老农业户;周天锡家,泾家庄商店职工,妻子毛宝莲及3个子女(女淑贤,长子龙生,次子龙华)共4口并入二队;冯国华家,在新兴镇食品公司职工,妻子尹琼及3个子女(长子左良,女祥英、菊英)共4口人并入二队;夏品精家,泾家庄商店职工,2个儿子(道根、带根)及媳妇孙巧林,2个孙子共5口人并入二队;冯福源家,东街大户,冯福源在泾家庄商店工作,妻子冯嬷嬷,长子在食品公司,次子在县粮站,三子左成、四子左玉、五子左民、六子左春,共5口人下放二队;胡金虎,母亲在泾家庄商店工作,胡金虎下放到二队;章贵桥家,区供销社职工,妻子潘月英及2个子女(女儿小红,儿子各龙),共3口人下放到二队;徐仁水,四队老农户;石锦堂家,在泾家庄商店职工,妻子及女儿六枝下放到一队。
  商品粮的住户分别下放到各生产队后,各队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势力范围:一队(新兴)是以李姓为主导,二队(新民)以于姓的家族为主,三队(红卫)是以叶姓和胡姓居多,四队(宣民)孙姓的老兄弟为主,五队(益民)张姓和诸家人居多。在当时的农村,家族势力影响深远,下放到各生产队的外来户,需仰人鼻息,而生产队长和会计则握有着较大权利。
  
  第五十七章:二妈和梅姐
  兄弟二人转了一个弯,就到了二妈家。屋里亮着灯,龙生跟着仁厚进了门,见门口的靠椅上坐着一个大个子青年。他个子长大,脸庞狭长,下巴也长,一对大眼晴。看到仁厚进门,马上站起身说道:“仁厚哥来了。”
  仁厚对龙生介绍说:“这是仁九哥。叫仁九哥。”对仁九说,“这是我表弟龙生,老爹叫我带他来浔阳看病。”
  正说着话,从房间里走出一个气质非凡的老夫人。她看起来不到六十岁,对仁厚说:“你俩人还没有吃饭吧?我去下面条给你们吃。”
  仁厚说:“龙生,这是二妈,叫二妈。二妈,这是我表弟龙生。”
  二妈说:“看这孩子又瘦又小的,早就该来看看。这里的医疗条件比乡下好,住在这里也方便,你们俩先歇着,我去下面条。”
  二妈说着走进了板壁后面的厨房。
  龙生第一次见到二妈,见她身高约有一米六八左右。五十多岁的她,恰似一首韵味悠长的诗篇,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出令人惊艳的独特魅力。她的脸庞,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倒似被岁月精心雕琢的美玉,愈发温润动人。那眉毛,依旧如远山含黛,虽少了几分年轻时的凌厉,却多了一抹温婉而平和。每一次微微的蹙动,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里的故事。高挺的鼻梁,宛如山峦之脊,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面部的立体轮廓,为她的面容增加了一份端庄与大气。那嘴唇,恰似花瓣般柔软,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带着种历经千帆后的从容与淡定,一笑一嗔间,仿佛能化解世间所有的烦忧。她的皮肤,虽不像少女般吹弹可破,却细腻且透着健康的光泽,犹如蒙着一层淡淡的光晕。那眼角的鱼尾纹,是时光留下的吻痕,非但没有破坏她的美感,反而成为她优雅气质的一部分,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上的纹理,每一道都记录着岁月的馈赠,每一道都在诉说着她生命的丰富与厚重。
  龙生坐在椅子上正想着心事,从厨房里飘来一阵阵的香气。这时,二妈已将两大碗泛着油光、撒着葱花的面条端上了桌。兄弟俩人也真饿了,拿起筷子就吃起来,用筷子一挑,碗底还卧着一个荷包蛋。
  吃完面条,龙生准备把碗筷收起来,这时来了一个女孩,约15、6岁,说道:“仁厚哥,你们不用收拾,这事我来吧。”
  仁厚放下手里准备收拾的餐具说:“云霞,你就去收拾吧。”
  云霞说着话,从房里又走出两个女孩。一个约十二三岁,长得细皮嫩肉,两眼顾盼生辉,冲人一笑,圆脸上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个约八九岁,脸上充满着雅嫩。
  仁厚看二妈去了房间,也跟着进去,对二妈说:“二妈,这里是一百元钱和30斤全国粮票,是龙生在这里治病和吃饭用的。我爸说了,让仁梅带他去第一人民医院彻底检查一下,该怎么治就怎么治。这孩子的事就交给二妈和仁梅作主,钱和粮票不够,后面再寄过来。在我没有工作之前,我在这里帮仁九去拉煤。他一个人太辛苦了。”
  二妈说:“那就谢谢老爹和你了。孩子的事你们放心,我们会当成家里孩子一样对待。明天一早,就让仁梅带他去看。”
  他们在房里说话,龙生注意了一下这房子。三大开间,住着三户人家。二妈家住一间,堂屋是三家公用的。堂屋后面用木板隔开,开了两个门:东边一个门,是对面二家住户公用,西边一门是二妈家用,后面是厨房,摆了三家的炊具和煤炉。门口是一条宽大的弄堂,从弄堂往东走不远是公用厕所。
  仁厚和龙生去后面房间里洗过澡,仁九已在堂屋架好了两张折叠床。仁九睡窄的一张,仁厚和龙生睡宽的一张。龙生睡得迷迷糊糊,看他们俩人已穿衣起床。在路灯的映照下,仁九从后面房里拿出一副板车轮子,套在门口竖起的板车架上。看到龙生醒了,仁厚说:“龙生,你睡吧,天还早着,才1点多钟。我和仁九要赶去二十多里路的地方拉煤到电厂。中间有一个大长坡,有十多里路,我们要赶在上午9点钟前把煤拉到那里交完数,等会儿仁梅姐要带你去看病,要勇敢些,做检查和打针不要怕,我们走了。”
  龙生点点头说:“哥哥,你放心吧,我不会怕的。”
  天亮不久,龙生起床了,去附近上完厕所,回到二妈家厨房,漱口洗脸,去门口附近逛逛。这时,二妈在屋里喊道:“龙生,你不要走远,仁梅马上来了,带你去医院。”
  二妈说话时,龙生已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妇站在二妈家门口,正和二妈说着什么。龙生走近,二妈说:“这是你梅姐,今天是她带你去看病。”二妈又对仁梅说,“这是老妈娘家侄儿,小时就生病,今年又被马踢了,咳嗽一直不见好。老爹说了,叫你带他去看病,这里的事全由你做主。”
  仁梅看看龙生说:“这孩子听说是和仁华同年生的,你看这么小的个子,是要好好看看。妈,这事你放心吧,第一人民医院我有好多熟人,先检查一下,看看要怎么治合适。”
  龙生走过来,轻声地叫了一声:“梅姐。”
  龙生是乡下孩子,第一次看到如此有气质、美艳的少妇。梅姐的身高约一米七,双眼皮,大眼睛。二十多岁的她,站在青春与成熟的交界点,一头烫卷的秀发和精心搭配的服饰,将她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卷发,仿佛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杰作,充满了灵动与浪漫的气息。那大波浪卷从头顶蜿蜒而下,如同一帘金色的瀑布,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每一个卷度都恰到好处,既有张扬的活力,又不失优雅的韵味。发卷微微向内卷曲,巧妙地修饰着她精致的瓜子脸,使她原本精致的五官更加可爱。几缕秀发俏皮地埀落在脸颊两侧,随着她的笑容轻轻摇曳,为她增添了几分随性与慵懒。当微风拂过,卷发如同有了生命一般,轻盈舞动,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迷人魅力。
  在衣饰的选择上,梅姐今天展现出了敏锐的时尚触觉与独特品味。她身着一件修身的雪纺衬衫,轻薄的面料如云霞般轻盈,贴合着她的身体曲线,既凸显了她的曼妙身姿,又不失优雅大方。衬衫领口处系着一个精致的蝴蝶结,为整体的造型增添了一份甜美的气息。袖口处的褶皱设计别具匠心,不仅增加了层次感,还透露出一丝复古的韵味,与她的卷发相得益彰。
  下身搭配一条高腰深蓝色的直筒裤,高腰的设计巧妙地拉长了她的腿部线条,使她看起来更加高挑修长。直筒裤的面料柔软而有质感,恰到好处地贴合着她的双腿,为整体造型增添了一份时尚感和随性态度。脚蹬一双白色的低跟凉鞋,简约而又不失优雅。鞋跟的高度既能保证她行走的舒适,又能提升她的气质,使她走起路来更加从容自信。
  二十多岁的少妇,就以青春为底色,用成熟作点缀,书写着自己的美丽篇章。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难以忽视的独特光芒,成为了一道亮丽而动人的风景线。
  很快,他们到了医院门口。只见门头上几个大字:浔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进门,仁梅让龙生坐在那里等着,她去窗口挂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