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立夏前的巡苗行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12 08:50:36 字数:3108
立夏将至,轻柔的风里还残存着最后一丝春凉,宛如夜郎古国飘来的轻柔古纱,缓缓拂过扁担山。然而,在这微风的轻抚下,竹苗却已展现出挺拔的姿态。盟誓滩的育苗区里,春分时节播下的竹种,如今早已破土而出。半尺高的竹苗顶着嫩黄的新叶,叶尖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在风中轻轻摇曳,恰似一群踮起脚尖好奇张望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江上游的护笋栏,在新笋疯狂的生长势头下,已然有些拦不住了。有的新笋已经奋力冲破竹篾,露出青绿的笋身,笋衣上还清晰地留存着生长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日子,“护江盟”按惯例展开了“巡苗行”。依照布依族“立夏巡苗古俗”,此时必须对竹苗和新笋进行细致检查,并做好补肥、加固、除草等工作,确保每一个新生命都能稳稳当当地迎接夏天的风雨洗礼。而按照夜郎“护苗”古俗,巡苗时要带上“护苗符”,以此表达对竹魂的敬畏与守护之心。
小勇扛着竹制的施肥勺,走在育苗区的最前端。勺身刻着“肥苗”二字,勺里装满了精心准备的肥料——草木灰和腐熟的竹叶肥。草木灰是去年冬天收集烧枯竹攒下的,竹叶肥则是春天收集落叶堆积腐化成的,二者都蕴含着自然的养分。他在一棵叶片略显发黄的竹苗旁蹲下,伸出指尖轻轻触碰竹苗的茎秆,仔细感受它的硬度。“这苗扎根浅,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得赶紧补点肥。草木灰能壮根,预防病虫害;竹叶肥可以保湿,锁住土壤里的水分。过不了几天,它就能像旁边的苗一样绿油油、壮实实的了。”说着,他轻柔地将肥料均匀撒在竹苗根部,那动作就像在耐心地给孩子喂饭。
王阿爷跟在后面,手中握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竹刀,刀鞘缠着鲜艳的红绳,正忙着给长得过高的新笋“修梢”。他仔细地把笋尖多余的嫩叶削掉一些,只留下几片核心叶片。“新笋长得太快,茎秆还嫩,容易招风,风一吹就可能歪倒。”他一边削着笋叶,一边解释道。削下的笋叶,他也没有浪费,而是放进竹篮里,准备带回家当野菜。“就好比孩子长得太快需要补钙,新笋也得适当‘修剪’,去掉多余的负担,才能把养分集中用在长茎秆上,这样才能长得结实,冬天也就不怕冻了。”
新盟员阿明和小周分工明确。阿明负责给竹苗绑支撑棍。他挑选的是一年生细竹枝,这种竹枝韧性好,不容易折断。他把细竹棍斜靠在竹苗旁,然后用软竹丝轻轻绑住,竹丝绕了三圈,松紧度刚好能稳住竹苗,又不会勒伤茎秆。“小勇哥,你看看这样绑行不行?会不会太松了,风一吹就倒啊?”阿明有些担忧地问道。小勇走过去,轻轻晃了晃竹苗,只见支撑棍稳稳地顶住,竹苗纹丝不动:“刚刚好,绑得太紧会勒坏竹皮,影响竹苗生长;太松又起不到支撑作用。护苗就得把握好这个‘度’,既要护着它,又不能束缚它。”
小周拿着“竹汛档案”,档案封面是竹制的,里面详细记录着每片竹林新笋的生长情况。她在一棵比其他笋高出一截的新笋旁蹲下,用缠着竹丝防止打滑的卷尺测量高度。测量完毕后,她在笔记本上画了个五角星,并在旁边标注:“高度1.1米,生长速度快,需重点关注。”“这棵笋长得最快,都快到一米了。茎秆可能还不够结实,得重点留意,明天再来看看有没有被风吹歪,需不需要加根支撑棍。”小周认真地说道。
林晓带着孩子们在竹林里为竹苗“除草”。孩子们手持小竹铲,铲头被磨得圆润,以防止划伤竹苗的根。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竹苗旁的杂草连根挖起,放进竹篮里。这些杂草根系发达,会与竹苗争抢养分和水分,必须清理干净。乐乐在挖草时,突然停了下来,她发现一棵杂草根部缠着小竹苗的根,白色的竹根像细线一样缠在杂草根上。她不敢用力,急忙喊道:“小勇老师,这草跟竹苗的根缠在一起了,我怕扯断竹苗的根,这可怎么办呀?”
小勇赶忙走过去,蹲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把杂草根和竹苗根分开,指甲小心翼翼地挑开缠绕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要慢慢来,不能硬扯。竹苗的根像细线一样脆弱,断了就吸收不了养分了。得一点一点地分开,就像解绳子结一样。”乐乐学着小勇的样子,眼神专注,慢慢地分开根系,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中满是认真,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任务。直到把杂草完整地挖出来,她才松了一口气。
中午时分,大家来到江边的竹棚休息。竹棚里的火塘还留着余温,驱散了空气中最后一丝春凉。阿花婶送来了刚煮好的绿豆汤,用竹碗盛着,碗里还放了几颗冰糖。绿豆汤凉丝丝的,喝下去刚好解乏,驱散了巡苗带来的疲惫。石头捧着绿豆汤,坐在竹凳上,小脸蛋红扑扑的,兴奋地跟大家分享巡苗的发现:“我刚才在竹林里看到一只小松鼠,它在吃杂草的种子,是不是在帮咱们护苗呀?这样杂草就长不出来了。”
王阿爷笑着点头,摸了摸石头的头说:“可不是嘛,松鼠吃杂草籽,小鸟吃竹苗上的害虫,青蛙吃水里的虫子,它们都是竹林的好朋友,和咱们一起守护着这片竹林。咱们护苗,不只是保护竹子,也要保护这些小动物,这样竹林才是生机勃勃的,才热闹,才是真正的‘生态’。”
下午,巡苗路线朝着江下游延伸。那里的竹林靠近江边,地势较低,容易被涨水浸泡,竹鞭一旦长时间泡在泥里就容易腐烂。小勇带着阿力,扛着竹制的排水沟铲,在竹林边缘开始挖一圈浅沟。沟宽半尺,深半尺,沟底倾斜,以便水流能顺利流向江里。“立夏过后雨水多,江水容易上涨。提前挖好沟,水就能顺着流走,不会积在竹林里,竹鞭也就不会烂在泥里,明年还能冒出更多新笋。”阿力则在沟边插上一些竹枝作为标记,防止路人不小心踩塌沟。
小周在江边的竹苗旁立了一块竹制的“生长观察牌”。牌子是用老竹片制成,边缘磨得圆润,上面用红漆刻着观察日期、竹苗当前高度“50厘米”,还特意留了空白处,标注着“下次观察日期:5月10日”,方便以后记录竹苗的生长变化。“这样每次巡苗,都能清楚地看到竹苗的生长情况。要是长得慢了,就能及时找出原因,是缺肥了还是缺水了,也好及时补救。”
夕阳西下,巡苗行终于结束。大家坐上去年编的“护江筏”,竹筏尾部还绑着小盟旗,在风中轻轻晃动。望着两岸郁郁葱葱的竹林,竹苗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深绿,新笋透着青绿;看着江面上偶尔跃出的小鱼,银亮的身影一闪而过,大家的心里满是欢喜。这些竹苗和新笋,不仅是夏天的希望,更是“护江盟”的希望。只要它们茁壮成长,扁担山的夏天就会更加翠绿,能更好地稳固江岸;清水江的堤岸就会更加牢固,能更好地守护江中的鱼儿。
小勇站在竹筏上,微风轻轻吹起他的衣角。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下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揣着夏日的暖阳。他不禁想起春分育苗时,大家小心翼翼播种、培土的场景。那时,竹种还只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谁也不确定它们能否顺利发芽。如今,看着这些挺拔的竹苗,有的已经能够抵御轻微的风,他才真正领悟到“守护”的意义——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是从一颗种子到一棵竹子的执着坚持,是不放弃每一个弱小生命的责任担当。
江面上的风轻轻吹拂,竹苗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跟他们告别,又像是在承诺会努力茁壮成长。远处的小野鸭也游回了浅滩,准备度过夜晚。小勇深知,“护江盟”的巡苗行,会如同每年如期而至的立夏之风,一年又一年地持续下去。竹苗会一年年长高,从半尺到一米,直至成材;新笋会一年年成长为竹子,从青绿的笋变成深绿的竹;护江的人们也会一年又一年坚守这份约定,让扁担山的绿色蔓延得更远,覆盖更多江岸;让清水江的安宁延续得更久,守护更多的生灵。
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每一棵竹苗,守护着每一片新笋,直至永恒。直到竹苗年年挺拔,迎着夏日的微风;直到竹林岁岁繁茂,护着冬日的江水;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夏日守护,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记忆,深深铭刻在每一个参与巡苗、热爱这片竹林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