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小满日的观鱼节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13 13:27:46 字数:4036
小满这一天,仿佛大自然的妙手特意调校,清水江的水温恰到好处,滋养出了最为鲜活灵动的鱼群,恰似夜郎古泉以其温润的力量,悉心呵护着每一个生灵。在浅滩那繁茂的水草之间,一群群银亮的鲫鱼正贴着水底悠然游动,它们的鳞片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细碎的光芒,宛如无数颗闪烁的小星星。偶尔,会有几尾鲤鱼奋力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高高飞起,落在一旁的竹丛里,惊得竹叶上的露珠簌簌往下掉落,砸在江边的青石板上,瞬间碎成一片微凉的星芒,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灵动乐章。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日子,“护江盟”即将举办一场别具意义的“观鱼节”。按照布依族传承已久的“小满观鱼古俗”,此时正值鱼类进入产卵的关键季节,举办观鱼活动,旨在让人与江中的生灵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而非进行捕捞。“护江盟”的成员们将带着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同在江岸边观赏鱼儿、认识鱼类,讲述清水江独特的鱼类生态,让更多的人知晓,江里的每一条鱼,都是这片山江无比珍贵的宝贝。而依据夜郎“醒鱼”古俗,在观鱼之前,需在江边立下“铜符”,寓意唤醒江鱼的活力,同时也时刻提醒众人要敬畏每一个生命。
清晨,天刚蒙蒙亮,小勇就带领着盟员们在江边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他们精心挑选了三年生的细竹篾,凭借着精湛的手艺,编织出了一排“观鱼栏”。栏身巧妙地编织着“鱼纹”,距离水面大约半尺高,这样的设计既不会干扰鱼群自由自在地游动,又能让大家清晰地看到水下的奇妙动静。每根栏柱的顶端,都细心地嵌着一枚小铜符,按照夜郎古俗,这铜符有着“镇扰,安鱼群”的美好寓意。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岸边摆放好了竹制的展板。展板以老楠竹作为边框,上面糊着带有竹纹的纸张,纸上画着清水江常见的鱼类,如鲫鱼、鲤鱼、黄颡鱼等。每一幅画都是阿花婶耗费心思,用矿物颜料一笔一笔手绘而成,色彩鲜活生动,仿佛这些鱼儿即将从画中跃出。在画的下方,用醒目的红漆写着鱼的习性、产卵时间,以及“护鱼小知识”,诸如“鲫鱼产卵季勿惊扰”“鲤鱼幼苗需护佑”等内容,向人们传递着护鱼的重要信息。
“小满可是鲫鱼产卵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它们会纷纷游到浅滩的水草里,把卵产在草茎之上,借助水草的庇护来保护鱼卵。”小勇指着展板上那幅描绘鲫鱼围着水草游动,旁边画着细小鱼卵的图画,耐心地向围拢过来的孩子们讲解着。他特意把声音放得轻柔,仿佛生怕惊扰了那些即将产卵的鲫鱼。“咱们在观鱼的时候呀,脚步要轻,说话声音也要轻,千万不能往江里扔东西,不然会吓到它们,一旦惊扰了鲫鱼,鱼卵就可能长不出小鱼苗了。”
王阿爷则稳稳地坐在江边的竹凳上,竹凳腿贴心地裹着竹丝,以防打滑。他手中拿着一根竹制的“鱼探杆”,这杆身由老竹制成,透着深邃的褐色,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杆头绑着一块透明的玻璃片,玻璃片的边缘被打磨得圆润光滑,既能伸进水里观察鱼群,又不会伤到鱼身。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探杆轻轻放进江里,动作缓慢得如同生怕惊扰了沉睡的江水,随后便招呼大家围过来:“你们瞧,这下面有一群小鲫鱼,大概两指长,正围着水草打转呢。它们这是在寻找最安全的地方产卵,咱们别出声,就静静地看着。”
孩子们一听,立刻好奇地凑在探杆旁,脑袋挨挨挤挤的,眼睛睁得又大又圆,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乐乐看着玻璃片里的鱼群,忍不住小声说道,声音细得如同蚊子哼叫:“它们好小呀,会不会被大鱼吃掉?要是被吃了,就长不成大鱼了。”王阿爷听了,笑着伸手摸了摸她的头,掌心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不会的,咱们的护鱼栅会把大型肉食鱼挡在外面,不让它们进入浅滩。而且还有咱们‘护江盟’的人时刻守护着,不会有人来伤害这些小鱼的。它们都能安安全全地长大,明年你们再来,就能看到它们长到半尺长啦。”
新盟员小周背着生态监测设备,设备的外壳裹着防摔的竹套,既实用又美观。她在观鱼点周围忙碌地穿梭,仔细测量了好几处水样和水温。“现在水温22℃,溶解氧7.1mg/L,PH值7.3,各项指标都特别适宜鱼类产卵和生长。”她一边看着仪器上跳动的数据,一边对围观的游客们清晰响亮地说道,“清水江能拥有这么多鱼,可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这是咱们老盟员们坚守了几十年,新盟员们接着接力守护,再加上村民们齐心协力配合的成果。以后还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不电鱼、不滥捕、不往江里扔垃圾,让江里的鱼越来越多,这样咱们就能年年都举办观鱼节了。”
游客们听得格外认真,不少人纷纷拿出手机,拍下展板上的护鱼知识,说是要分享给家人。有的游客则紧紧跟着小勇,沿着观鱼栏缓缓前行,手指轻轻指向水里的鱼群,小声地讨论着鱼的种类。还有人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小周讲解的水质数据,打算带回去给孩子当作科普素材。这时,一位来自城里的游客,望着水里自由自在游动的鱼群,又看了看清亮澄澈的江水,不禁感慨地说道:“好久都没见过这么清澈的水,这么多的鱼了。以前在城里的河里,看到的净是垃圾,根本看不到鱼。你们‘护江盟’真的做得太棒了,以后我也要带着孩子来,让他见识见识真正的大自然,明白保护江河、保护鱼类的重要性。”
另一边,林晓在江边的竹棚里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护鱼小课堂”。竹棚里摆放着竹制的小桌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竹制的小鱼模型,这些模型是阿明和孩子们提前精心编制的,有鲫鱼、鲤鱼、黄颡鱼等,每一个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林晓给每个孩子分发了一个小鱼模型,然后手把手地教他们分辨不同鱼类的特征:“大家仔细看,鲫鱼的鳞片呈现银灰色,而且没有须;鲤鱼呢,有两对须,鳞片相对更粗一些;黄颡鱼身上有三根硬刺,颜色是深褐色的。以后大家在江里看到它们,就能准确地认出来啦。要是看到有人要伤害它们,一定要记得勇敢地阻止哦。”
孩子们拿着小鱼模型,兴致勃勃地互相比较着、热烈地讨论着,有的孩子甚至还在地上用小石子画起了鱼的样子,虽然笔法稚嫩,却也画得有模有样。石头拿着鲫鱼模型,兴高采烈地跑到小勇身边,高高举起模型说道:“小勇哥,我以后要当‘护鱼小卫士’,只要看到有人电鱼、网鱼,或者往江里扔垃圾,我就跟他讲道理,让他别伤害小鱼,别破坏江水。”
不知不觉,中午到了。阿花婶带着女人们在竹棚里忙碌地准备了美味的鱼羹和竹筒饭。鱼羹是用去年秋天捕获的成年鲫鱼制作而成,特意挑选的都是半斤以上的成鱼,肉质鲜嫩肥美。制作时,还加入了新鲜的竹笋丁和江边采摘的野荠菜,经过精心熬制,变得浓稠鲜香,喝上一口,满是江鲜的独特味道,仿佛将整个清水江的鲜美都浓缩在了这一碗之中。竹筒饭则是选用甜竹,里面混合着腊肉丁、豌豆和糯米,蒸好后轻轻劈开竹筒,顿时香气扑鼻,那竹子的清香与食物的香气相互交融,令人垂涎欲滴。“咱们吃的这些鱼,都是按照规定捕捞的成年鱼,而且只捕了少量,小鱼苗都放回江里了,就是为了让它们长大繁殖。”阿花婶一边给大家盛鱼羹,一边不忘提醒着,竹碗里的鱼羹冒着腾腾热气。“护江并不是说不能吃鱼,而是要遵循‘捕大留小、捕少留多’的原则,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年年都有鱼吃,江里的鱼也才不会断代。”
大家围坐在竹棚里,竹棚里的火塘还留存着余温,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大家一边喝着鲜美的鱼羹,吃着喷香的竹筒饭,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观鱼节的趣事。有人兴奋地说看到了鲤鱼跃出水面的精彩瞬间,有人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经认全了三种鱼,还有人笑着说要把护鱼知识传授给邻居。小勇则在这时说道,等秋天鱼苗再长大一些,要组织大家来江里“数鱼”,通过科学的方法估算鱼苗的成活率,看看今年的护鱼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王阿爷也接着说,要教孩子们编竹制的鱼篓,篓眼特意留得大一些,这样就只能装成鱼,让孩子们了解老辈人是如何“合理捕鱼”的,避免小鱼苗被误捕。
下午,随着时间的推移,观鱼节渐渐进入尾声。游客们带着孩子们提前编好的竹制小鱼挂件,挂件上清晰地刻着“护鱼”二字,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其中一些人还跟盟员们约定明年一定再来。村民们则纷纷跟着盟员们,一起仔细清理观鱼点的垃圾,将塑料瓶、废纸等都一一装进竹篮里,带回去进行分类处理。之后,大家又小心地把竹制展板和观鱼栏收起来,用竹席细心地裹好,存进储竹棚,留待明年小满再次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资源的珍惜,一点都不浪费。
小勇静静地站在江边,望着江里自在游动的鱼群,有些鱼儿还在水草间忙碌地进行着产卵。再看看岸边,孩子们正追逐打闹着,手中紧紧握着小鱼模型,清脆的笑声在空中回荡。看着这一幕,小勇的心里满是安稳与欣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浅红的光泽,盟徽挂在脖子上,紧紧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揣着夏日里最炽热的阳光。他深知,小满日的观鱼节,绝不仅仅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活动,更是“护江盟”与大家的一份庄重约定——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山江的生灵,爱上这片清澈的江水、这片翠绿的竹林,从单纯的“看客”转变为坚定的“守护者”,携手共同守护山江的勃勃生机。
江面上,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丝丝凉爽。竹丛里的新笋已经长成了半尺高的小竹,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欢快的乐章。小野鸭在水里悠然地游弋着,偶尔会叼起一条小鱼,然而却又很快将其放回水里,像是也在默默遵守着“护鱼”的规矩,不去伤害幼小的生命。小勇明白,“护江盟”的观鱼节,会如同每年小满准时到来的江水一般,一年又一年地持续举办下去。江里的鱼会在大家的守护下一年比一年增多,从最初的稀疏变得成群结队。前来观鱼的人也会逐年增加,从附近的村民扩展到来自外地的游客。护江的队伍更是会一年比一年壮大,从“护江盟”的成员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热爱自然的人加入其中。
而他,也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满江灵动的鱼群,守护着这份与山江、与生灵之间的珍贵约定,直至永恒。直到鱼群每年都满江游动,银亮的身姿映照着清波;直到观鱼活动岁岁都热热闹闹,欢声笑语萦绕着翠绿的竹林;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夏日约定,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记忆,深深铭刻在每一个观过鱼、热爱这片江河的人心中,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这片土地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