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六十九章:谷雨间的放鱼苗

第六十九章:谷雨间的放鱼苗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12 08:40:12      字数:3638

  谷雨一到,仿佛大自然按下了启动键,清水江的水温如同被春日唤醒的夜郎古泉,渐渐暖了起来。江面上,浮萍像是接到了生长的指令,开始疯狂蔓延,翠绿的叶片你挤着我、我挨着你,层层叠叠,那缝隙间都透着蓬勃的生机。浅滩处,水草绿得发亮,茎秆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一双双柔软的手,随着水流的节奏舞动,给江底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水底的鹅卵石也像是被这温暖感染,透着温润的光泽,引得小鱼在石缝间欢快地穿梭嬉戏。这一切的景象,都在宣告着“护江盟”盼了大半年的“放鱼苗”日子终于来临。
  按照布依族“谷雨放苗古俗”,谷雨时节水温适宜,水草丰茂,正是鱼苗入江的最佳时机。此时将鱼苗放入江中,不仅能大大提高它们的成活率,还能让鱼苗迅速适应江域环境,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天刚蒙蒙亮,“护江盟”的成员们就纷纷扛起竹制的鱼苗桶,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着江上游的育苗池进发。这些鱼苗桶可都是精心制作的,桶身编着寓意吉祥的“鱼纹”,桶底还细心地垫了一层油纸,防止漏水,只为能安全地将鱼苗送到它们的新家。桶里装着今年新培育的鲫鱼、鲤鱼苗,每一条都银亮鲜活,在水中欢快地摆动着尾巴,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仿佛它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江的怀抱。
  小勇身姿稳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手中的鱼苗桶是用三年生细竹篾精心编织而成,编得细密紧实,桶沿还特意缠了一圈红绳,防止硌手。他时不时停下来,小心翼翼地掀开桶盖,仔细查看鱼苗的状态,同时指尖轻轻拂过水面,感受水温。“鱼苗就像刚落地的娃娃,十分娇贵,不能晃得太厉害,也不能闷着。咱们得走慢些,脚步轻些,让它们顺顺利利地进江,千万别受到惊吓。”小勇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大家放慢脚步。
  王阿爷跟在后面,手中拿着一根竹制的鱼探杆。这杆身是由老竹制成,透着深褐色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杆头绑着柔软的芦花,既能轻轻拨开水面的浮萍,又不会伤到水下的生物,是查看放苗点水质和水草密度的好帮手。“放鱼苗得选水流平缓、水草茂盛的地方。这里水流不急,鱼苗能站稳脚跟;水草多,既能给鱼苗提供藏身之所,躲避天敌,还能让它们吃到水草里的小虫和浮游生物,长得更快。”说着,王阿爷用探杆拨开一片浮萍,露出下面清亮的江水,阳光透过水面,水底晃动的水草影子清晰可见。“就这儿了,是块好地方,跟我年轻时放苗的地方一样,风水好。”王阿爷满意地点点头。
  新盟员小周背着水质检测仪,仪器外壳裹着防摔的竹套。她在放苗点周围忙碌地穿梭,从浅滩到深水区,仔细地测量了好几处水样。“水温18度,溶解氧含量6.8mg/L,PH值7.2,各项指标都在适宜范围,特别适合鱼苗生长。”小周看着仪器上跳动的数据,兴奋地对大家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咱们的鱼苗放在这里,成活率肯定高,说不定等秋天巡江的时候,就能看到它们长到半尺长啦!”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石头和乐乐小心翼翼地捧着小竹碗,这碗是用嫩竹做的,透着浅黄的色泽,十分可爱。碗里装着提前泡好的鱼食,是用玉米粉、麦麸和少量鱼粉混合制成的,闻起来有淡淡的谷物香味,还带着一丝鱼鲜。“等下放完鱼苗,咱们就撒鱼食,让它们在江里也能吃得饱饱的,不用饿着肚子找吃的。”石头举着竹碗,眼睛紧紧盯着桶里的鱼苗,小嘴抿得紧紧的,恨不得立刻把鱼苗放进江里,让这些小生命快点适应新家。
  放鱼苗的仪式虽然简单,但却十分郑重。按照夜郎“放苗”古俗,要先敬江神,再请鱼苗入江,以表示对生命的敬畏。小勇先从桶里舀起一碗鱼苗,动作轻柔得如同捧着易碎的珍宝,缓缓倒进江里,嘴里轻声念叨着:“欢迎你们回家,以后这清水江就是你们的家啦。我们‘护江盟’的人会守着你们,不让任何人伤害你们,你们就安心地好好长大,繁衍生息吧。”银亮的鱼苗一接触到江水,就像收到了某种信号,立刻欢快地散开,灵活地钻进水草里,只留下一圈圈细小的水纹,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涟漪。
  大家纷纷跟着小勇,依次往江里放鱼苗。阿明学着小勇的样子,双手端着竹碗,慢慢倾倒鱼苗,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生怕动作快了会伤着鱼苗。“以前在邻镇,只见过别人用电网捕鱼,把江里的小鱼都捕走了。还是第一次放鱼苗,原来护江不只是不让人捕鱼,还要给江里增添新生命,让江真正活起来。”阿明感慨地说道。
  小周则蹲在江边,膝盖上沾满了泥土,正专注地用相机记录鱼苗入水的瞬间。从鱼苗在碗里游动,到入水后散开,再到鱼苗钻进水草的模糊影子,她都拍得清清楚楚。“这些照片和视频要放进‘护江档案’,标注好放苗时间、数量和地点。等秋天咱们再来巡江,用渔网轻轻捞一捞,看看这些鱼苗长多大了,成活率有多少,为明年放苗积累经验。”小周一边拍照,一边说道。
  放完鱼苗,孩子们立刻撒起了鱼食。石头和乐乐端着竹碗,沿着江边慢慢走着,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动作十分小心,生怕粉末溅到自己身上。玉米粉撒在水面上,就像给江铺了一层黄纱,很快就吸引了刚进江的鱼苗。它们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纷纷游到水面,小口啄食着鱼食,鱼嘴“啵啵”地碰着水面,场面格外热闹。就连远处的小野鸭也被吸引了过来,它们在旁边的水面上游动着,却没有靠近鱼苗,像是也知道要保护这些新生命,只在远处静静地看着。
  王阿爷坐在江边的竹凳上,这竹凳是小勇特意为他搬来的。他手里拿着竹制的烟杆,却没有点燃,只是轻轻摩挲着烟杆上的纹路,给大家讲起过去放鱼苗的故事:“以前咱们放鱼苗,全靠老经验,看天——天要晴,不能刮大风;看水——水要清,不能浑;看水草——水草要密,不能少,一切都凭感觉。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检测仪,能精确测水温、测水质;还有科学的育苗方法,鱼苗成活率也高了。咱们的护江工作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有底气了。先辈们要是看到,肯定会高兴的。”
  小勇听了,点点头,走到王阿爷身边,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阳光下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揣着春日的阳光。他不禁想起阿爷第一次带他放鱼苗的情景,那时候只有几十条鱼苗,用一个小竹篮装着。放完后,阿爷还在江边守了半天,担心它们被大鱼吃掉,活不下去。而现在,有了这么多鱼苗,有老盟员传授经验,有新盟员用科学方法监测,还有孩子们帮忙撒食,这么多人一起守护,他心里满是踏实,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
  中午时分,大家坐在江边的竹棚里,竹棚里的火塘还留着余温。阿花婶送来了烤鱼和竹筒饭,大家开始享用午餐。烤鱼是去年秋天捕的成年鲫鱼,用松枝熏过,再用竹炭烤制而成,肉质鲜嫩,带着一股淡淡的松香。竹筒饭则是用新鲜的甜竹制作,里面混着竹笋丁、腊肉丁和糯米,蒸好后劈开竹筒,香气扑鼻,满是竹子的清香。“咱们护江,既要放鱼苗,也要合理捕鱼,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只出不进。”小勇咬了一口竹筒饭,米粒沾在嘴角,对大家说道,“等秋天开渔季,咱们捕几条成年鱼,一是尝尝鲜,二是控制鱼的数量,不让它们太多,跟其他生物抢资源。剩下的还要让它们在江里繁殖,这样江里的鱼才会越来越多,生态才能平衡。”
  下午,大家又在放苗点周围立起了竹制的“护苗牌”。护苗牌是用老竹片制成,边缘磨得圆润光滑,上面用红漆醒目地刻着“禁止电鱼、网鱼,守护鱼苗生长”,还在牌子下方留了“护江盟”的联系电话,方便路人联系。“要是有人看到有人在这附近电鱼、网鱼,或者破坏水草,就可以打这个电话联系咱们,咱们会第一时间赶过来制止。”林晓指着护苗牌上的号码,对路过的村民说道,“咱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咱们守护的鱼苗,不能随便破坏,让大家一起护着这些小生命。”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大家收拾好工具,将鱼苗桶、竹碗、相机等都放进竹制的工具篮里,恋恋不舍地准备回家。江面上的浮萍还在轻轻晃动,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偶尔能看到鱼苗在水面游动的身影,银亮一闪,就又迅速钻进了水草里;小野鸭也还在浅滩上觅食,时不时拍一下翅膀,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美好,宛如一幅流动的春日画卷。
  小勇走在队伍的最后,忍不住回头望了望放苗点。护苗牌在夕阳下泛着红光,江水也泛着金红的光芒,他的心里满是期待。他仿佛看到这些鱼苗在江里一天天长大,春天吃着水草,夏天捕捉小虫,秋天长得壮实,冬天躲进深水区。明年春天,它们会繁殖后代,让江里的鱼越来越多,让清水江变得更加热闹,更具生机。而“护江盟”的人,会一直守护着它们,巡江、护苗、制止破坏行为,守护着这条江,守护着这份生机,不让江水变浑,不让鱼儿变少。
  他深知,“护江盟”的放鱼苗活动会一年又一年地继续下去,就像每年准时到来的谷雨之雨,年年滋润着江域。鱼苗会一年年长大,从银亮的小苗成长为肥壮的成鱼;江里的鱼会一年年增多,从稀疏变得成群;山江也会一年年更有生机,从寂静走向热闹。而他,也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些新生命,直到永远。直到鱼苗年年入江,带着希望在江里扎根;直到江鱼岁岁满舱,带着生机不断繁衍;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春日生机,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约定,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放过苗、热爱这片江的人心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