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清明时的祭江典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11 12:08:36 字数:4129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仿佛带着夜郎古国穿越时空的绵绵情意,轻柔地洒落,浸润着扁担山的每一寸土地。竹丛在雨水的洗礼下,焕发出崭新的光泽,竹叶上的水珠顺着叶脉缓缓滚落,在盟誓滩那青石板上汇聚成浅浅的水洼。水洼之中,倒映着竹王树那虬劲的影子,树影随着水波轻轻晃荡,恍惚间,就像先辈们凝视山江的目光,深邃而饱含期许。
就在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盟誓滩,“护江盟”即将举行一场庄重肃穆的“祭江典”。按照布依族传承已久的“清明祭江古礼”,这场仪式意义非凡。它既是对历代护江人的深切缅怀,传承先辈们矢志不渝的守护精神;也是与山江许下新一年的庄重守护约定,祈愿江水清澈、鱼儿兴旺、竹林繁茂、百姓安康。
瞧,老盟员们手提着竹制的祭品,竹篮里精心裹着蓝蜡染布,透着古朴的韵味;新盟员们则小心翼翼地捧着刚编好的竹花篮,花篮里插满了竹编的白菊与青竹,素雅而庄重;孩子们手里紧紧攥着自制的纸花,纸花上画着护江刀与竹苗,充满着纯真的敬意。他们沿着江边的小路缓缓走来,雨靴踩过积水,发出“嗒嗒”的轻响,这声音轻柔得仿佛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先辈。
小勇身姿挺拔,如同一株坚韧的老竹,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在队伍最前方。他双手捧着一个旧木盒,这木盒可不一般,是太爷爷亲手打造的。盒身清晰地刻着“护江”二字,边缘还精心包着铜皮,里面放置着太爷爷传下来的护江刀。刀身虽已历经岁月的磨砺,略显斑驳,却依旧透着冷峻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刀鞘上的枫香叶碎,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泛着深褐的红色,恰似凝结的热血,承载着护江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小勇来到竹王树下的祭台前,这祭台是用十年生的老楠竹搭建而成,竹节分明,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祭台上铺着阿花婶精心绣制的竹纹蜡染布,布上栩栩如生地绣着江鱼与竹苗,寓意着“江竹共生”,象征着山江与人们的和谐共生。祭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三样祭品:一碗取自清水江的江水,装在竹制水碗里,泛着清冽的光泽,宛如山江的眼眸;一碟去年秋天精心晾晒的晒干竹心,泛着浅绿,那是竹的精魂;一篮去年收获的竹种,颗颗饱满,每颗都贴着采种地点的标签,它们是山江慷慨馈赠的珍贵念想。依照夜郎“祭江”古俗,这三样祭品分别代表着“江魂、竹魂、护江魂”,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对山江和先辈的崇高敬意。
“祭江典必须严格遵循老规矩,一步都容不得错漏。”王阿爷站在祭台旁,身着浆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衫,声音虽被雨声包裹得格外温柔,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庄重。“首先要敬天地,感恩天地滋养了这片山江;接着敬江神,感谢江神护佑着世间生灵;最后敬历代护江人,感恩先辈们为我们传下护江的规矩。咱们护江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绝不能忘却自己的根——这根,就在江里,在竹里,在先辈们用一生坚守的规矩里。”说着,他手中紧紧握着一根竹制的祭杖,杖顶嵌着一枚古铜符,这便是夜郎时期流传下来的“江祭符”,据说它能连通先辈与天地,传递着护江人的虔诚与敬意。
祭典正式开始,雨丝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份庄重,变得愈发纤细,如同为这场神圣的仪式编织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帷幕。小勇神情凝重,拿起祭台上缠着红绳的竹勺,缓缓舀起一勺江水,动作缓慢而郑重地将江水洒在祭台前的泥土里,口中念念有词:“敬天地,愿风调雨顺,山峦常青永不枯,江水长清永不浊,护江之人皆平安顺遂。”水珠落下,迅速渗进泥土深处,仿佛与大地达成了某种默契,泥土中似乎传来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天地对这份敬意的回应;紧接着,他又捧起竹心,一把把撒在竹王树的根部,竹心落在湿润的泥土上,瞬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敬江神,感恩您年年慷慨馈赠,护佑江里的鱼虾畅游,滋养岸边的竹林繁茂,让咱们护江人衣食无忧,有竹可用。”竹心带着淡淡的清香,与雨水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引得竹丛里的小鸟也轻轻鸣叫,仿佛在附和着这份感恩之情。
最后,小勇双手捧着竹种,缓缓走到“护江人纪念碑”前。这座碑是由百年竹根精心雕成,形状宛如一艘竹筏,承载着护江人的奋斗历程。碑上刻着历代护江人的名字,太爷爷、阿爷的名字赫然在最前面,虽然字迹已有些模糊,但依旧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坚守。碑前摆放着竹制的香炉,里面插着三根用松针做成的“香”,象征着“三代护江”,寓意着护江精神的代代传承。小勇将竹种均匀地撒在碑前的土里,竹种纷纷落下,仿佛在先辈的守护下深深扎根:“敬先辈,愿您们在天之灵,能看到扁担山的竹愈发茂密,清水江的鱼愈发欢畅;咱们的护江盟,依旧坚守着这份约定,人越来越多,心越来越齐。”言罢,他深深鞠躬,腰弯得很低,额头几乎碰到碑前的泥土,身后的盟员们见状,也纷纷跟着鞠躬,一时间,雨声中满是肃穆的氛围。
新盟员们在老盟员的带领下,依次走到祭台前虔诚敬拜,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郑重。阿明捧着那个他熬夜精心编制的竹花篮,篮身刻着“缅怀”二字,他将花篮里的竹编小花一朵朵轻轻摆在祭台上,每摆一朵,便恭敬地鞠一次躬,动作一丝不苟:“以前只是在故事里听闻护江人的英勇事迹,今日站在此处,才真切体会到这份守护的艰辛不易。先辈们在条件艰苦、缺乏现代工具的年代,仅凭一把刀、一艘筏,就守住了这江这山。今后,我定当竭尽全力护江,绝不偷懒,绝不敷衍,不辜负先辈们的殷切期望。”
小周则静静地蹲在纪念碑前,手中拿着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着先辈的名字,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在抚摸亲人的脸庞。雨水打湿了她的眼眶,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可她依旧专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模糊的字迹:“我要把这些名字一一记下来,一笔一划地写进‘护江档案’里,再配上纪念碑的照片,让更多的人知晓,究竟是谁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心血,守护了这片山江,让后来人能够看到清澈的江水、翠绿的竹林。”
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将手中的纸花轻轻放在碑前,他们小小的身影在碑旁显得格外稚嫩,却透着一股坚定的神情。石头的纸花上画着一把小小的护江刀,刀身上醒目地写着“传承”二字,他凑近碑前,小声说道:“太爷爷、阿爷,我今年已经能帮着编护鱼栅了,以后我也要成为一名护江人,像小勇哥一样,用护江刀守护清水江,绝不让坏人破坏咱们的家园。”乐乐则把画着竹苗的纸花轻轻贴在竹王树上,她仰起头,望着树枝说道:“竹王树,你要把纸花带给先辈们看呀,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竹林长得可好啦,以后还会更加茂盛呢。”
祭典进入尾声,大家围绕着竹王树,手牵着手,紧密地形成一个圆圈,仿佛要将山江与先辈的念想牢牢护在中间。王阿爷起了个头,大家便一起唱起了老辈人传下来的《护江谣》,歌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在盟誓滩上悠悠回荡。这歌声时而低沉,宛如江浪呜咽,诉说着护江历程的艰辛;时而清亮,恰似竹风轻吟,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清水江,长又长,竹王树下守江郎;风里来,雨里往,护得鱼虾满船舱;竹长青,人未忘,代代相传守安康;祭江典,忆先辈,情义永藏在心间……”歌声悠悠扬扬,传到江里,江面上的水波轻轻晃动,仿佛是江神在回应这份深情;传到竹丛里,竹叶“沙沙”作响,宛如先辈们在跟着哼唱,又像是在与山江坚定承诺——护江的约定,永远不会改变。
祭典结束后,雨势渐渐变小,天空中透出一丝微光,仿佛是先辈们的祝福。大家并未立刻离去,而是跟着王阿爷,一同坐在竹王树下的青石板上,静静聆听他讲述过去的护江故事。王阿爷手中轻轻摩挲着祭杖上的铜符,眼神渐渐飘向远方,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过去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你太爷爷当年护江,那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就靠着一把竹刀、一艘竹筏,冬天,他顶着漫天风雪巡江,江面结着薄冰,他便凿冰划船;夏天,他冒着炎炎烈日护鱼,哪怕晒得皮肤脱皮也从不歇息,一辈子都没喊过一声苦。后来你阿爷接过重任,又带着大家种下了这片竹林,他说竹子能稳固江岸、保护鱼儿,要让竹子成为江的坚固屏障,让护江的规矩代代相传……”
小勇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听着阿爷的讲述,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被雨水打湿,却依旧紧紧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是先辈们的手在轻轻抚摸,给予他力量与鼓舞。他不禁想起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雨里,阿爷给他讲述护江故事,那时的他,还不懂什么是责任,只觉得先辈们无比厉害,能够守住这么广阔的江。而如今,他终于深刻理解,所谓护江,就是将先辈的念想扛在肩头,把山江的未来握在手中,一年又一年地坚持巡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守护,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新盟员们听得如痴如醉,阿明赶忙拿出竹制封面的笔记本,用钢笔认真地将王阿爷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字迹工整而有力:“这些故事一定要好好铭记,以后我也要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们知道,咱们护江盟的根在何处,先辈们是如何用血汗守护这片土地的,绝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故事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小周则举着相机,将镜头对准竹王树、纪念碑,以及大家认真听讲的模样,她要把这些珍贵的画面一一存进“护江档案”,让后来的盟员们也能感受到祭江典的庄严肃穆,体会到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夕阳西下,雨终于停了。天边缓缓露出一抹浅红,恰似先辈们欣慰的笑容,为竹王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树叶上的水珠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红的光芒,如梦如幻。大家轻轻收拾好祭台,将剩余的祭品——竹心、竹种小心地装进竹篮,然后捧着竹篮缓缓往回走。竹篮里的东西都带着雨水的湿润,仿佛吸饱了山江的深厚情意,也承载了先辈们满满的期盼。
小勇走在队伍的最后,忍不住回头再次凝望纪念碑和竹王树。纪念碑在夕阳下显得愈发肃穆,竹王树的影子被拉长,仿佛在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他的心中满是安稳与坚定,深知清明的祭江典,不仅仅是一场缅怀先辈的仪式,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先辈们的心意、护江的规矩、“护江盟”的情义,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熠熠生辉。只要这些珍贵的传承还在,这份守护就会如同清水江的流水,奔腾不息;就像扁担山的竹子,四季常青。
而他,也将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太爷爷的护江刀,带着阿爷的嘱托,带着“护江盟”所有人的期盼,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历代护江人的念想,守护着这份跨越岁月的约定,直至永恒。直到祭江典年年如期举行,缅怀先辈的情意始终不变;直到护江人代代相继传承,守护山江的初心永不磨灭;直到这份情义,成为山与江永恒的记忆,成为扁担山最为珍贵的传承,深深镌刻在每一个护江人、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