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送成军参军;四十一章:奢望米粥;四十二章:国营农场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2 20:14:37 字数:3636
第四十章:送弟参军
经过天锡的耐心劝说。宝莲的心结终于打开,她眼着闪着决心的光芒,点头同意和天锡一同前往县城,送成军参军。而孩子,则不舍地交给姐夫和姐姐,希望他们能在这里住几天。吴临光和爱缓听说天锡夫妇要去送成军参军,也为他们互相的冰释前嫌而高兴。
天锡向领导请了六天假,又去乡下商店里称了2斤白糖、2斤糕点,又从计划收购的鸡蛋里称出两斤,把一斤煮熟带着准备在路上吃,一斤则给了姐夫和姐姐。因为只有乡下有收购任务,而街上商店里就没有这种“近水楼台”的便利。
夫妻俩人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踏上了一段充满情感的旅程。天锡身穿一件蓝色老式对襟袄,下穿一条黑色的洋布棉裤。宝莲则穿着一件淡粉色布袄,衣襟上绣着精致的花纹,下穿黑色洋布加厚裤。又从姐夫那里借来一个黑色牛皮背包。两人许久没有这么结伴远行过,对即将要步行的八十里路既有期待,又知道很艰苦。宝莲的每一步都显得坚定而有力,腹中的生命让她更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宝莲的孕身让她走得很慢,天锡则始终在她身边,她走累了,就陪她歇歇,并用手搀扶着她。早晨从家里动身时,天气还好,但春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泾家庄到竹墩35里路,中间隔着一个大湖,要渡过大湖才能去往县城。夫妻二人到黄雀贩时,看那风越起越大,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都说这么大的风,没有船过竹墩长河。这里是农村,又没有旅店,无奈之下,只有看着有一户房大的人家,天锡上前对房主说:“同志,我是泾江庄人,因我妻弟要去参军,准备去县城送送他,现在走到这里被大风所隔,过不了竹墩长河。想在你家借宿一晚,待明天风停了再走,望行个方便。”
那人一听是泾江庄人,又看夫妻二人不是农村人穿着,把他们很客气地让进了屋里。这黄雀贩本是泾江庄人民公社管理范围,这里到竹墩湖边还有十多里路,是临近湖边最近的一个村庄。让进屋后,很客气地给天锡送上旱烟袋,说:“是泾江庄的客人,借宿一晚是可以的,只怕让你们睡得不舒服,莫要见怪。”
天锡说:“同志客气了,实在因大风所隔,有所打扰,只要能遮风避雨即可,明早风息即走。”
那人看天锡这样说,忙去屋后拿来一捆稻草,去一间空房里铺下,又去床底下抽出一床棉絮,对天锡一说:“同志,我们家里只有这个条件,你莫要见怪,晚上我们吃饭也都是去食堂里喝点菜粥,所以没有东西招待你,真不好意思。”
天锡说:“现在这情况都知道,我们带了一点红芋干在路上吃,不麻烦你了。”
第二天早晨,还好风停了。天锡看这家人实在可怜,走时趁那人出工去了,在他家桌上放了两块钱,拉上房门走了。
五年的分离,王老太看到女儿眼瞎,心如刀绞。她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宝莲的脸颊,泪水沿着皱纹滑落,声音哽咽:“宝莲,我的好女儿,你怎么受得了这样的罪啊?你知道你们走后老娘的心里后悔了多少年吗?”
宝莲紧咬着唇瓣,强忍着眼泪,用坚定的语气安慰母亲:“娘,女儿没事,这是命,我们会坚强地活下去。”
成军这时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大小伙子,在社会上历练几年,更加成熟和稳重了,没有了当年的傲气,对姐夫和姐姐再次赔礼道歉。
天锡和宝莲表示,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毕竟血浓于水,没有什么是比人生中亲情更为珍贵的。
相聚总是短暂的,转眼成军集合的时间到了。这天,他换上了新军装,显得更加英俊潇洒,大红花戴在胸前,映着他年轻的脸庞。在当地领导和亲人们的目光中,他显得既激动又不安。他的眼神在人群中搜寻着母亲和姐夫、姐姐的身影,那是对家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渴望。当队伍缓缓起步,他的步伐坚定,但眼角却悄悄湿润。他知道,这是一次成长的告别。
目送成军远去,天锡和宝莲夫妇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第二天,他们回到了泾江庄,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还是止不住对成军的思念和对他未来的期望。他们知道,生活还将继续,而他们必须坚强地走下去。
第四十一章:奢望米粥
随着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机关食堂里的粮食定量也越来越少。每人每个月只有粗粮,以红芋干和玉米面、麸皮代替了主粮。在饥饿面前,人们或多或少地得了浮肿病。
这年古历八月二十日,宝莲诞下一名男孩。添丁进口,这对家庭来说本是十分高兴的事。天锡给他起名叫龙华。然而,高兴过后,又是深深地担忧:粮食甚缺,大人们只有粗粮吃,用什么来养活孩子呢?
商店经理住在天锡家斜对门,他知道天锡家的实际情况,于是批了宝莲两个月的假,宝莲可以把粗粮和细粮从食堂里称出来,回家生小柴火炉子做饭。这已是最大的人情网开一面。
天锡照顾宝莲一个星期后,便去乡下商店上班。宝莲在家里思索着用什么办法不让一家人饿死。星期天,淑贤和龙生不上学,宝莲让淑贤照顾着摇篮里的龙华。自己用毛巾包着头,顾不得月子里因伤风带来的病痛,去后湖割了一担野菜回家,掺在粮食里煮粥,用这样的办法缓解暂时的困境。
天锡在乡下也不放心,这天回家,看到两个孩子碗里尚有一点粮食,而宝莲碗里全部是野菜。他心痛地对宝莲说:“你这样全部吃野菜,身体哪吃得消?你要知道,这个家现在全靠你了。三个孩子,我除了每个月拿点钱回来,其他事情都照顾不到。”
宝莲说:“不吃野菜,全家都有饿死的危险。这是柯经理好心,让我们把粮食拿回家开小灶。如果在食堂里,连野菜都没有办法掺。现在两个孩子在上学,小的还要吃奶,我现在一点奶水都没有,孩子每天都饿得哇哇大哭。”
天锡想了想,说:“你这一讲,我倒是有个办法。我每个月还有28斤大米,我把这供应大米买回来放在家里,再把你们从食堂里称回的杂粮背到乡下去吃。”
宝莲说:“这个办法好!大米就先熬些米汤给小的喝,代替奶水。剩下的掺点杂粮和野菜,我和孩子们吃。这样或许就能渡过这个难关。”
天锡拿出供应折子,去粮站买回大米,留下20多斤在家里,把家里的麸皮、红芋干用两个布口袋装了些,带去乡下。
小儿子喝了几个月米汤和稀粥,慢慢长大,会笑了。米汤和稀粥已不能满足孩子的身体能量。宝莲变着法子,用一个小搪瓷缸里盛一把米,放两粒盐,再滴上一滴香油,用小火在炉子上慢慢炖着,然后用小勺子慢慢喂他吃。
淑贤和龙生放学回来,本就饥肠辘辘,闻着这么香又好吃的半干稀饭,在旁边垂涎欲滴。淑贤大些,有时还能背过身去吞口水,而龙生就不同。他看着娘喂弟弟,会一直盯着弟弟吃美食,吞着口水,喉节上下滚动,不停地催促娘说:“好了,现在给我吃一口吧?”
宝莲每次也多煮一点,留些给龙生和淑贤,给两个孩子每人尝几口。民以食为天,在那饥不果腹的年代,别说孩子,大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能吃到一口饭,便是奢望。
第四十二章:国营农场
在松兹县的南边,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前临波涛汹涌的长江,背靠烟波浩渺的大湖。大湖滩头,曾经是大片的芦苇和水草,一望无际,随风摇曳,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然而,随着国内革命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大批军人脱下军装,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这片荒滩上,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征程。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将这片荒芜的土地建设成了国营农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现代农业的光芒。
国营农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泾江庄位于洲区的中心,前临长江,背靠大湖,是天然的水码头,交通极为便利。新建的国营农场大多环绕泾江庄而建,总场设在新兴镇。在行政上,新兴镇总厂由省农垦局直接领导,其行政职务在当时相当于地区级,是一个独立的、不受地方制约的单位。
新建的国营农场拥有大片集中连片的土地,这为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站在高处眺望,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碧绿的蔬菜田整齐划一,宛如一片巨大的翡翠;茂密的果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秋天时节,连片的玉米挺拔而立,白得耀眼的棉田如同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在田野间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国营农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农业专家们汇聚于此,他们在这里进行各种实验和研究,不断探索更优质的种子,更高效的种植技术。他们引进了先进的灌溉系统,实现了精准灌溉,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在粮食收成上,国营农场的产量比当时落后的农村高出一大截,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
国营农场的职工是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者。他们以场为家默默奉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身影在田野间忙碌着,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夕阳西下时,从排排整齐的、窗明几净的低矮场房屋后的小厨房里,袅袅炊烟升起,随着彩霞飘荡,在晚晖的映照下,描绘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农场的职工大多是转业军人(劳改农场除外),他们由国家发工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更是农村人望尘莫及的。在当时农村人的眼中,国营农场是富裕的代名词。
国营农场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它始终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即使在市场波动、粮食紧缺的严峻情况下,国营农场依然能够确保粮食供应,让职工们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希望,也承载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期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