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贫民人生>第三十七章:机关食堂;三十八章:龙生上学;三十九章:县城来信

第三十七章:机关食堂;三十八章:龙生上学;三十九章:县城来信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1 09:51:46      字数:3927

  第三十七章:机关食堂
  1957年底,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学习工作开始了。这是一次大运动,机关支部的所有成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开会。
  整个泾江庄机关支部有职工87人,其中因在乡下工作的是换班开会,经常到会者只有五十多人。大家积极参与学习讨论,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提高思想觉悟。
  58年,泾江庄人民公社成立。泾江庄原来的商户们大多住在东、西街,商户们加入了供销社,篾匠组织了篾业社,屠户加入了食品公司。东、西街的居民们有百分之八十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家属,吃国家供应的商品粮,其中只有少数的农业人口,是属于生产队社员。
  58年,全民吃食堂,在泾江庄分为机关食堂和人民公社食堂。机关食堂都是工作人员家属,也就是东西街人员较多,食堂设在河街口。这样等于是东西街的中间位置,方便两条街的家属们买饭。
  人民公社食堂都是加入高级社的农民。开始时,人民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而机关食堂则需按月按人交纳伙食费。
  宝莲这时在机关食堂里帮厨,她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这一天,她问陈为忠道:“陈主任,这是什么话呀?公社食堂敞开肚皮吃,还不用交钱;而我们机关食堂里每人每月只有20多斤粮食,不但吃不饱,还要交伙食费。”
  陈主任笑笑说:“别着急,我想这种吃饭不要钱的情况维持不了多久,政策很快就会给我们一个说法。”
  果然,没有两个月,人民公社食堂每个人的粮食定量削减到只有14斤,没有大米,都是地里产的原粮玉米,红芋折成主粮。大批的农民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因没有粮食,只有去后湖用牛车采回野菜,掺在玉米,红芋里煮成稀粥,即使是野菜粥,也是优先供应给干活的劳动力。
  机关食堂这时的优势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每个人每月有二十多斤大米供应,虽说不能每餐都是干饭,但半干半稀勉强能维持生活。在粮食紧张的情况下,食堂这个平时看起来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时成了人们眼里最好的工作。古话说:“再干干不死过水沟。”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吃饱饭成了人们生存的最高奢望。
  这场灾难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交恶,需归完苏联的战争借款而造成的。但在这场灾难面前。广大人民默默忍受着巨大痛苦,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共渡难关。
  有一天夜里,宝莲因公事外出,错过了打饭时间,从厨房里称回两斤大米。在烧饭的炊具全部上交时,她在折毁的灶里偷偷留下一小口锅和一个黄泥柴炉子。称回米差不多晚上九点多钟了,家里又没有菜,两个孩子在家眼巴巴地等着她。她对淑贤和龙生说:“你们先去睡一会,我去捉些青蛙回来做菜。”
  说完拿着手电筒就出门了。两个孩子睡得朦朦胧胧的,听到娘喊他们起来吃饭,两个孩子擦擦眼,只见桌上摆着一大盘青蛙肉,锅里的米饭喷喷香,一家人饱餐了一顿。在龙生的记忆里,那是一顿可以铭记终生的美味佳肴。
  吃完饭,天已蒙蒙亮,淑贤说:“娘,天亮了,我去上学。”
  在那最艰苦的岁月里,宝莲总会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的智慧,给孩子们创造出力所能及的生活。
  这一年下半年,宝莲怀孕了,天锡担心地说:“这孩子生下来怎么养活呀?”
  宝莲坚定地说:“孩子生下来了,总会有办法养活的。”
  
  第三十八章:龙生上学
  泾江庄小学,位于松兹县洲区,是这里的第一所小学。学校成立于1915年,由叶云卿先生创办。叶云卿先生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政法科,辛亥革命后曾任皖安省高检总署推事。面对外强入侵、官场腐败的现状,他愤然辞官,弃法从教,主张“教育救国”,并与大哥叶韵卿、侄子叶符初等人共同筹办了南区私立高等小学。
  叶家叔伯侄儿聚在一起,讨论在家乡创办小学的模式和设想。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遵循桐城教育大家吴汝纶先生的办学模式。他们拜访了吴先生,恰好吴先生考察归来,亲自传授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新学,开新课,开创洲区一代教学新风。
  这所学校成为洲区第一所新学制学校,长期作为洲区的教育中心,收引了洲区各村的学生前来就读。
  学校原址位于“菩提庵”南侧空地,1954年因水淹被毁,1955年在原址上重建。从东街出发,经过粮站西边的大路,再走一百多米,就能到这所小学。学校大门朝西,是一个圆拱门;拱门东侧是值班室,西侧是老师宿舍。
  走进圆拱门,是一条三尺多宽的青砖便道,通往教师办公室。便道东侧是五间房,其中四间是教室,再往东是一扇小侧门,通往外面的空地,那里建有一排男女厕所。
  学校的北面是学校食堂,三间房,后排是十余间教室,其中间位置有三间是教师办公室和休息室。教师办公室后面是“菩提庵塘”,西边是四间教师宿舍和围墙。教室都是两间相连,中间是“人”字梁,前后各两个玻璃窗,宽敞明亮。每间教室有前后两块黑板,两个单扇的门,方便学生进出。
  教室里有双人书桌和板凳,中间两排书桌,两边是通道,靠前后窗各有一排书桌和板凳。校园内的空地是课余小广场,下课后,学生们在这里玩游戏,如哑铃、秋千、单杠等。体育课则在大橾场上进行。学校还设有音乐课和图画课,这些课程没有专门的课本,学生跟着老师学习和实践。
  上下课的时间由工友敲铜铃通知,铜铃声清脆悦耳,传播甚远。
  学校大门西侧是一个大广场,空旷开阔,能容纳几千人,泾江庄的所有重大活动,群众大会,学校师生大会以及学生早晨早橾都在这里举行。
  广场西边筑有一土台,五尺见方,高三尺左右,作为召开群众大会和学生大会时的主席台。
  泾江庄作为一个大集镇,报名上学的儿童很多,男女都有。负责新生报名的女老师姓郑,个子高高的,和善可亲。一年级的报名费是五角钱。
  这个班的新生有40多人,大多是1952年至1953年出生的。由于缺乏营养,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骨瘦如柴。
  报名结束后,老师立刻发放书藉,包括一本算术、一本语文和两个小本子。孩子们的书包都是街上买的小蓝布背包,里面放着一枝铅笔和一个擦笔头,总重不超过四两。放学后,孩子们自行回家,通常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在学校四年级时,一场飞来横祸差点再次夺走龙生的生命。
  
  第三十九章:县城来信
  在一个被阳光温柔拥抱的午后,天锡从商店办公室里收到一封来自县城的信件。他的心中荡漾起了层层涟漪。他手中的信封纸质粗糙,边缘已泛黄,仿佛经历了漫长的旅途。
  信是成军写来的,他拿回家读给妻子宝莲听。
  亲爱的姐夫,姐姐:
  你们好!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拿起笔,却感到千斤重。我知道,有些话,再不说,就真的晚了。今天,我写这封信,是想向你们深深道歉,为我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言行,向你们表达我最真诚的歉意。
  回想当年你们在县城逃水灾时的情景,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那时候,我因年轻气盛,不懂得体谅和尊重,对你们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做出了不礼貌的举动。我知道,那些言行深深地伤害了你们,也让我们的亲情受到了考验。这些年来,每当我想起这件事,都感到无比后悔和自责。
  姐夫,前几天我在街上遇到泾江庄西街的刘的保,他告诉我,你参加了供销社,我由衷地为您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知道,您一直是一个有担当、有远见的人,您的生活一定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我真心希望,我的过错没有影响到您对我的看法,我愿意在未来的日子里,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您,为您加油鼓劲。
  姐姐,您一直是弟弟心目中最好的姐姐,您的善良、大度、坚韧,让我感到无比的敬佩。我知道,弟弟当年的言行让你对我非常伤心和失望,我希望您能原谅我那时的无知和冲动,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以此来弥补我过去的过错。
  我即将踏上参军的旅程,这将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会学会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我会用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希望,当我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能够得到你们的祝福,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血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纽带。我希望,我们之间的误会和隔阂能够因为我的道歉而消解。我愿意用我的真诚和行动,来弥补过去的错误,让我们的家庭重新充满和谐与温暖。
  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也请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值得你们骄傲的家人。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够冰释前嫌,重拾那份珍贵与亲情。
  下个月8日,我就要穿上军装去往部队,到时希望能看到姐夫、姐姐出现在欢送的人群中,那将是弟弟最大的荣幸。
  此致敬礼!
  不肖弟:成军敬上
  1959年2月19日
  
  然而,宝莲的心情却如阴霾笼罩。她手中的信纸被揉得皱巴巴的,边缘已经破损,显露出她内心的挣扎与不安。她无法轻易释怀当年成军的过错,那份怨恨让她不愿意踏上县城的路,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愤怒的火花,也有受伤后的脆弱。她愤愤地说道:“我只要想到他当年说的那些话心里就疼,在我们最为难的时候,说出些那么伤人的话,全然忘了我们当年对他们的好,这种人我一生都不想看到他。现在看我们好点了,没有因水灾而倒下去,又来写信求我们和好,要去送他!天锡你如果愿意送他,你去,我是不会去的。”
  天锡知道宝莲还在生成军的气,但他同时也看出了宝莲内心的挣扎。她的心如同被薄冰覆盖的湖面,外表坚硬,内里却脆弱不堪。
  天锡用平和的语气说:“我理解你的生气,其是我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反过来想想,成军当时只有十六岁,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炼;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读过多少书,看到我们一家去了,怕我们把他们一家拖入生活的深渊,站在他当时的角度,可以理解。现在他写信来赔礼道歉,反映比较深刻,说明在我们走后,他通过反思也深刻地感到了当时语言对我们的伤害,而受到了自我良心的谴责,这是他成熟的一面,也是这几年在社会中成长了起来的表现。你还有老娘在日,古语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血浓于水。你只有这一门亲,老娘和弟弟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既然写信来请求我们原谅,道歉了,这事就算了。贤文上说: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他下个月8号走,我俩下个月4号动身去县城送送他。这么多年,你再生你娘的气,就不想你娘吗?我看未必。你仔细想想我说的话吧。”
  宝莲看天锡这么说,虽然还在生成军的气,但这么多年没有看到娘和弟弟,晚上夜深无人时,还是怀着深深的思念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