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柳喑花明;四十四章:街道出水口;四十五章:淑贤辍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5:45 字数:4371
第四十三章:柳暗花明
196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解散人民公社食堂,并下放城镇商品粮户口到农村,以解决城镇商品粮过多的问题。泾江镇的机关食堂也随之解散。然而,商品粮家属的安置问题却遇到了难题。泾江大队以土地少、人口多为由,拒绝接纳商品粮家属,原有的商品粮供应面临着断粮的风险。消息传出后,大家哗然,为未来的口粮问题感到极度的担忧。
八月底的一个早晨,高育民挎着一篮子豆角、扁豆和南瓜来看望天锡和宝莲。周天锡当时在乡下店里,宝莲便热情地招待了高育民,煮了一锅红芋丝干饭,炒了两个青莱,还炖了两个鸡蛋。吃饭时,高育民说:“亲家母,亲家不在家,我这带了两个酒瓶,想托亲家帮我打两瓶煤油。家里晚上要做饭,还要点灯。另外,家里人多,每天在庄稼地里忙碌,衣服脏得没法洗,还想托亲家帮我买几条肥皂。”
宝莲说:“你亲家回来后,我会和他说的,让他下次给你买回来。现在煤油和肥皂都是供应品,不知道店里除了发票的还有没有富余,但亲家托办的事,再难也要办到。”
高育民又问:“听说你们的商品粮要下放到农村,现在谈好了吗?”
宝莲回答道:“已经开了会,说要把我们的供应粮取消,下放到下面的生产队。听说泾江生产大队以人多地少为由,不接纳我们这些原来吃商品粮的家属,这可真是个大问题。一边要断供,一边又不要我们去生产队。一旦供应粮断了,这么多原来吃商品粮的家属可怎么办?难道只有去喝西北风?这日子怎么过呀?”
高育民说:“亲家母,你这一说,我倒想了个主意。我们家的地头和华阳三分场三队的地头挨着。我们种的是棉花,三队地里种的是玉米。那些农场职工收玉米时很马虎,只摘大的和顺手的,小的和下面的玉米棒都没有收干净。我们在摘棉花的时候,有时钻到他们地里,一会儿就能捡到一大包。农场土地多,玉米秆又高,你要是去我家地里看看,光是捡这些玉米,一季也够一家吃一年的。粮食下放的事不用着急,上面的领导总会解决的。”
宝莲一听,高兴地说:“亲家,你这还真是指了一条明路。我明天就去看看。你说如果上面几个月没有谈好,这么多人可怎么办?”
送走高育民,宝莲找到东街上最好的两个女伴——潘月英和李桂云,商量这件事。
潘月英是张贵桥的老婆,比宝莲小6岁,个子高高的,为人直爽,从不占人小便宜。两人在前几年一起做过豆粑生意,潘月英在后面做,宝莲在前面卖。宝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心里默算,比打算盘还要快。每天做了多少豆粑,卖了多少钱,她每一分钱都能对上账。张贵桥和天锡是干兄弟,张贵桥高约一米七五。天锡喊张贵桥娘为干娘。张贵桥家原来在东街开“仁安馆”,会做油条、麻花和各种高档菜肴,加入供销社后,被调到区供销社做饭店负责人。
李桂云家住在吴临光家对门,比宝莲小两岁。两人无论是出去割柴,还是挖猪草,都是结伴而行,久而久之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丈夫程耀先和天锡是同学,身高约一米七,性格不紧不慢,说话温文儒雅,穿戴整齐。加入供销社后,程耀先被调到区供销社任会计。
同样的命运,把这些无依无靠的底层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三个人一听有这样一条生路,决定第二天坐陈国粱的渡船过泾江去探探虚实。
第四十四章:街道出水口
泾江庄的东街街道,宛如一条古老的青灰色绸带,蜿蜒伸展在岁月的深处。街道长约350米,宽约6米,由一块块麻石铺就而成,石缝间长满了青苔,见证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北街则是青石板路面,平整而古朴。街道之下,隐藏着一条条下水道,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街道的安宁,让雨水在雨停后迅速消退,街道很快又能恢复往日的宁静与干燥。
泾江庄的中心有一口大水塘,名叫藕塘。这口水塘面积广阔,足有一百多亩,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村庄的中心。藕塘的北面,几乎与整个东街的北边界相连。东街的雨水,南边的流向泾江,北边的则排入藕塘;北街有半条街的雨水,同样汇聚在藕塘之中。藕塘中间最深处有3米多,每逢梅雨季节,水位上涨,常常淹到北边街道住户的后门口,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些许不便。
东街曾是泾江庄的商业街,街两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住户人家。曾经,这里有许多楼房,但在1954年那场大水之后,只剩下廖廖几处,其余的房屋都是水淹后重建成的小瓦平房。整个东街从粮站一直延伸到与西街的分界线——跃进门。东街的房屋紧密相连,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通向泾江;只有周天锡家西边,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出水口,直通泾江。北边的住户若要去泾江里挑水、洗衣、洗米、洗菜,要么从南边住户家里过,要么只能通过这条弄堂或去河街口。
这一年,泾江人民公社委任洪振华重修泾江庄的街道。洪振华,小名洪老三,泾江庄西街人,身材瘦削,性情暴躁,从不听取他人意见。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泾江庄所有的石板街道和下水道拆毁,改用石灰拌煤渣的三合土重新铺设,并抬高路面,试图让水流能够自流进入泾江。
东街的住户分布十分密集。以周天锡家西边的排水沟为界,东边有十几户人家,西边也有十多户,北边则有二十几户。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供销社、食品公司、搬运公司,还有木匠、石匠(也称瓦匠)、裁缝、理发、烧窑工等各种手艺人。只有少数几户加入了人民公社生产队。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泾江庄东街却是经济最为繁荣,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人们各忙各的,对于他人之事,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大多选择少管闲事。
在街道重修之前,麻石路面共有6个出水口。北面有三个暗出水口从住户家里穿过,流向藕塘,南面则有一个明出水口和两个暗出水口,明出水口位于周天锡家旁边的青石弄口。暗出水口则从房屋底下通往泾江。这六个出水口在暴雨来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轻了水流的流量和流速,保护了街道和房屋的安全。
然而,洪老三上任后,却将东街的所有暗出水口全部堵死。他从东西两头抬高街面,仅保留周天锡家旁的那条明水沟作为整个东街的唯一出水口。这条明水沟并不宽敞,宽度不足二尺,底部铺有青石板,沟两边用青砖砌成。靠西边的部分紧贴着冯左良家的墙基,离墙基约一尺左右,用青砖砌成。冯左良家的地势比周天锡家的高,因此水流进入水沟后不会倒灌进屋内。而东边的水沟边上,则铺了约二尺宽的青石板。这主要是泾江南边渡口的主要通道,为了方便泾江南岸的居民上街,特意铺设的石板路。
周天锡在建房时,屋基仅高于原来的麻石街面。如今,随着东西两头的街面抬高,他的房屋反而成了整个东街的“锅底”。南方的雨水本来就充沛,整个东街的雨水都汇聚到这条狭窄的明沟中,奔腾流向泾江。洪水在石板沟中奔腾而下,如同脱缰的野马,不知疲倦地冲击着周天锡家的房基。在前门口,由于地势最低,洪水无法顺利从石沟中泄洪时,便会无情地涌入周天锡家中,从前门进,从后门出,整个房屋竟成了东街的泄洪通道。
在掘走石板,堵塞其他出水口时,宝莲曾多次找到洪老三,试图提出自己的意见。然而,洪老三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又怎会听得进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建议?每当暴雨来袭,洪水肆虐,宝莲和孩子们只能无奈地“向隅而泣”,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屋被洪水淹没,却无能为力。
第四十五章:淑贤辍学
在泾江庄四年级的教室里,罗老师在学生上完早操课后,正在点名。当点到周淑贤时,没有人回答。罗老师心想,这孩子是班上最优秀的孩子,不但各门功课都好,而且从不迟到早退。罗老师问班上的学生:“周淑贤今天怎么没有来上课,你们知道吗?”
这时,东街的一个女同学刘桃枝举起手来。罗老师说:“刘桃枝同学,你站起来说说。”
刘桃枝说:“报告罗老师,昨天下午我和周淑贤一起去挖猪草的时候,她和我说,今天不来上学了,要在家里带小弟弟龙华。她小弟弟只有三岁,她妈妈要去捡玉米,等有时间再来上学。”
讲完后,罗老师示意学生坐下,他心想等下了这堂课去周淑贤家看看。
罗老师叫罗传初,三十来岁,个子大约一米六八左右,五短身材,微微发福,脸膛红润,说话细声慢语,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知书达理的感觉。他是罗渡人,家离学校十六里路,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才回家一趟,星期天下午回来,赶星期一上课。
学校到周淑贤家不远,放学后,在刘桃枝的带领下,找到了周淑贤家。她家在东街的中心位置,两间小瓦房,前沿高一丈左右,旁边是一条青石板砌成的流水弄,同时也是泾江通往南边的渡口,处于交通要冲。屋里一张长条机靠着断壁,断壁把堂屋一分为二,前面一张方桌,四条长板凳,桌下放着一个大脚盆,里面装着玉米棒和剥下的玉米粒,一个小男孩坐在小马凳上,在抓玉米粒玩,没有看到大人在。
罗老师喊了一声:“有人吗?”
只见周淑贤从后面厨房里走出来,小小年纪,系着围裙,正在灶下烧饭。
看到是罗老师,她笑眯眯地说:“罗老师,您怎么来了?”
罗老师说:“我看你没有去上课,来做一次家访,问问你什么原因没有去上学。”
淑贤说:“罗老师,我也想去上学,我爹爹在乡下商店里,长年不在家。我娘说家里没有粮食吃,她要去捡玉米回来当口粮;我小弟弟才三岁,大弟弟十岁,我要在家里带弟弟和烧饭、喂猪、喂鸡、看家。”
罗老师说:“你娘什么时候回来,我来和她谈谈,你这样的好学生不读书真是可惜了。”
淑贤说:“罗老师,我娘大概后天在家,您如能和我娘说通最好,那样我就又可以上学了。”
淑贤说的后天,刚好是星期天,罗老师为了不埋没一个好学生的前途,放弃了回去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吃过早饭,来到淑贤家。
淑贤娘刚好在家,淑贤对娘介绍说:“娘,这是我们班主任罗老师,前天来过,叫我去上学,我说我娘今天在家,罗老师星期天都没有回家,特地来找您的。”
宝莲听说是罗老师来了,忙拉过一条板凳说:“罗老师,您请坐。”说完连忙去厨房里拿出开水和茶叶,又拿来一个茶杯去厨房里洗洗,泡了一杯茶,端上说:“罗老师,您喝茶。”
罗老师坐下,端起茶杯说:“嫂子,谢谢!我今天是特地为淑贤读书的事来的。我前天来过一次,您不在家,您家的情况我也听说了。淑贤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这孩子如果因为家里目前的一点困难而辍学,真是太可惜了。我想你们做大人的应该为孩子的将来考虑,而不是有困难就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她小小年纪就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而耽误了她的美好人生。”
宝莲说:“罗老师,您真是一个好老师,我们何尝不想孩子读书?别人家重男轻女,我们家里没有这种思想,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疼。孩子爸也是读书人,做梦都想着孩子读书,将来有出息,活得比我们强。可眼下这道坎可能是真的没有办法迈过去,我们没有商品粮供应,生产队又不接受我们,这要不是去农场捡点玉米当饭吃,早就要挨饿了。我这条街上有几家已断粮的,只有天天去农村地里掏点红薯回来充饥,有时掏不到就只好吃野菜。这事等孩子爹回来,我们商量一下,如果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尽量让孩子回去上课。”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罗老师喝了一口茶,满怀不舍地望着淑贤,只见她也眼泪汪汪地看着罗老师。罗老师站起身来对宝莲说:“孩子爹也是工作单位的人,我希望你们回来商量一下,尽量不要耽误孩子,后段时间我还会来的。”
罗老师说完走出门口。淑贤跟在宝莲背后,母女二人把罗老师送出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