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集资供销三十五章:泾江庄老粮站三十六章:先见之明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10 11:45:05 字数:3885
第三十四章:集资供销
这一年,天锡的生意做得颇为顺遂。因为物资稀缺,加之交通不便,货物一旦运回便能迅速售出。
待第一船货物售罄后,他又接连跑了三趟浔阳。到过年盘点时,着实赚了一笔钱。过完年,夫妻俩商议在原先的地基上,先建两间简易的瓦房。
天锡请来工匠盘点材料,发现木料、椽子、屋角子以及砖头都足够,唯独屋顶的小瓦不够。由于前一年遭受水灾,所有的窑厂都因柴火匮乏而未能开工,打听了许久,都未能买到小瓦。最终,他们决定因陋就简,将原先倒塌房屋中的瓦片收拾整理一番,先用来盖房,等过两年能买到瓦时再加铺上去。
材料虽已现成,但工匠们十分忙碌,每日不是木工抽不出时间,便是泥工师傅未能前来。这也不能怨他们,毕竟众多房屋需要修缮、重建或新盖,而本地的手艺人数量有限。于是,两间房子断断续续地建了将近两个月才完工。全家人欢欢喜喜地搬入新居,宝莲看着两个孩子,高兴地说:“现在好了,咱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窝。”
春暖花开之际,吴临光夫妇也回到了泾江庄。看见天锡一家盖了新房,吴临光夫妇乐得合不拢嘴。吴临光抽着他的大烟斗,他夫人则抽着水烟,连声夸赞道:“还是天锡能干,才半年就又盖了新房。”
天锡和宝莲赶忙回应:“这还不是多亏了姐夫和姐姐帮忙,才让我们有了个安身之所。”
社会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有力推手,尤其是在这新旧社会变革时期。工私合营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因去年的天灾,泾江庄和整个洲区在这场运动中推迟了一年。如何组织那些没有分到土地的工商小业主,成了社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促进物资流通,中央决定任命滕代远同志组建全国供销合作社。
供销社,这一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并肩负重要社会功能的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
从性质来看,供销社首先体现为合作经济属性。它是由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自愿集资,共同参与组建的经济组织。其宗旨在于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和生活资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服务,致力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供销社强调集体合作,互助互利,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从服务性质而言,供销社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它不仅涵盖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还包括日用消费品的销售,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供销社还积极参与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增加农业附加值贡献力量。供销社的成立,为国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架构基础。
在集资人员安排方面,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优先吸纳在土改中未分到土地的工商户。为确保集资人员的权益以及供销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设立股东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决定供销社的重大事项;同时成立监事会,对供销社的运营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
在利益分配上,依据集资人员的贡献和供销社的经营状况,合理制定分配方案,既要保障供销社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让集资人员获得相应的回报。
成立供销社的消息一经传出,众人纷纷踊跃集资。吴临光和天锡都成为了集资股东,泾江庄原来的商户们也纷纷集资加入了供销社。
眼见原来的商户们都集资进入了供销社,刁有财也心生向往,想要参与其中。然而囊中羞涩,思来想去,在整个泾江庄,唯有天锡能帮到他。这天,他来到天锡家中,对天锡说:“天锡兄弟,我看到泾江庄原来的商户们都集资加入了供销社,我也想参与,可无奈口装空空。在泾江庄,我思来想去,只有你能帮我一把。借点钱给我,让我也集点资,好让我们后半生也有个依靠。”
无锡见不得别人对他说好话,便答应先借50元给刁有财,待供销社成立后,发了工资再慢慢从工资里归还给他。
第三十五章:泾江庄老粮站
195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洲区的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从1955年开始,国家在泾江庄的东面制高点,着手建设一座大型粮库。这座粮库见证了我国粮食事业的发展,成为了守护洲区粮食安全的坚实堡垒。
泾江庄位于洲区中心地带,地势较高,交通便利,是建设粮库的理想之地。1955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型粮库,以保障洲区的粮食安全。经过两年多的施工,一座木质两层榫卯结构的粮库拔地而起。
泾江庄粮库采用传统的木质两层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无需一颗钉子,全靠木材之间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粮库的木料选用当地优质的松木,其耐腐蚀、抗虫蛀的特点,保证了粮库的长期使用。
这座粮库全长105米,宽26米,中间设有5米的走廊,便于粮食运输和通风。粮库设有东、南、西、北四门,方便粮食的进出。底部设有0.5米的通风口,这些通风口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干燥,还起到了调节库内温度的作用,确保了粮食储存环境的稳定。中间廊道采用明瓦设计,上下两层均可储存粮食,大大提高了粮库的储存能力。
粮库四周均有大道通往泾江庄东街,便于粮食的运输。粮库往西下坡是一个宽敞的大晒场,粮食在这里晾晒,确保了入库粮食的质量。晒场旁边建有五间三层小楼,一楼前面是开票的窗口,后面是厨房和餐厅,二楼和三楼则为粮站职工的居住区。
粮库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保证了洲区粮食安全的稳定。计划经济后,洲区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全部改种棉花。只有午季收的小麦、油菜籽由粮站收购。而整个洲区人民的口粮,则由国家按计划供应,由外地调拨而来。
粮站设有专门的搬运工队伍,供装卸车和外调,内运,及收晒打包等运务。
粮库根据国家粮食政策,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968年,为解决全松兹县新建粮库木料不足的问题,县粮食局决定拆毁泾江庄这座全木质结构的粮库,把拆下的木料用于全县其它地方粮库的建设。
拆毁这所全县最好的木质粮库后,在原址上建起两排当时认为是很先进的粮库。新粮库建成后,只在东边留下一大铁门供粮车和人员进出,中间是大晒场,两排粮库的后墙则是天然的围墙,往西边通往泾江庄东街的道路彻底封死。从此,泾江庄东街没有大道进出,大车开不进街道中间,只有粮库北边有一条仅供人行的道路,繁华的泾江庄东街,随着公路的修建和船运的衰落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三十六章:先见之明
供销社是一个庞大的商业机构,在县供销社的领导下,以区为单位设立了区供销分社,分管各自然乡。乡级则设立供销社经营门市部,且供销社仅在乡镇设立分店,统一进货由区供销社,再分拨到各乡销售,村级不设分店。
泾江庄集资参与供销社的人员,由区供销社设立分支机构进行管理,人员管理权与进货权均归区一级供销社所有,但名义上称为商店。商店也允许在乡镇设立门市部,不过经营范围有限,像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必须由供销社门市部专营。
在人员管理方面,商店将更多人员分配到离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商店既是供销社的下属机构,又是独立自负盈亏的单位,其员工为供销社的正式职工,区级供销社拥有一定的人事权,可在全区范围内对人员进行调配。
泾江庄的职工大多在乡下商店工作,主要售卖日杂、烟酒以及日用百货等商品。而在泾江庄街上,只有三个较大的商店,此外还有一些餐饮、饭店以及旅社等。
吴临光是回族人,被分配在街上商店工作;天锡则分到了乡下商店,刁有财因不识字,只能用板车从泾江庄向各村小店送货。
随着国家管理逐渐走上正轨,乡镇级的常设机构也多了起来,包括乡党委、乡政府、信用社、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以及商店等,这些机构都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成立了机关支部。
1956年底,全国开展了一项运动,广泛征求各阶层人士对政府管理的意见。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开会,持续了很长时间。乡下商店人员采取轮换的方式参加会议,天锡和夏品精同在一家商店工作,先是夏品精上街开了十多天会,随后轮换天锡回家到街上开会。
天锡回到家时,天色已近傍晚。吴临光从店里下班,路过天锡家门前,看到天锡回来了,便吸着大烟斗走进天锡家,在桌边坐下。天锡赶忙从热茶壶里给姐夫添上茶,吴临光有滋有味地喝了一大口,对天锡说:“这次运动,你一定要记住,紧眨眼,缓开口,让别人先说,等他们说完了你再说。尤其是对领导和领导工作中的事,少提意见,多栽花,少栽刺,毕竟谁都喜欢听好话。”
天锡听后,认真回应道:“姐夫,我记住了。共产党确实对我们很好,至于和领导工作中的一些小分歧,我也绝不会在会上说的。”
到了晚上开会时,是机关支部全体人员参加的大会,大家纷纷踊跃发言,其中不乏言辞激烈,对党的领导存在各种意见言论,大家都是本着政策的基调畅所欲言。
终于轮到天锡发言,他站起来说道:“各位领导,各位机关支部的同志们,大家晚上好!我叫周天锡,是泾江庄商店的一名普通职工。我首先要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是你们救了中国,救了我们这些贫苦人民,让我们翻身得解放。在旧中国,各种捐税,还有那些恶霸豪强,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压迫我们,让我们无法正常经营,许多穷苦人家妻离子散,只能逃荒要饭。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我们都组织起来了,有了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再也没有人来找我们要捐要税,也没有地主恶霸来欺压我们了。
“尤其是供销社和商店的领导,事事处处为我们这些基层职工着想,每当我们遇到困难,领导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对工作不挑不择,领导分配到哪里,我就一定把哪里的工作做好,以商店和供销社为家,努力做好本质工作,绝不掺杂半点私心杂念,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对这次运动的感受,也是我的肺腑之言,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说完,天锡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