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重返故乡;三十二章:分器财;三十三章:宝莲眼病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09 12:50:57 字数:3353
第三十一章:重返故乡
梁老爷子对天锡的行为有些不解。天锡究竟是什么人?为何逃荒时还带出这么多盐?
一天,两人闲聊时,梁老爷子将这两个疑问提了出来。
天锡笑着回答:“您不问,我也不好意思说。说实话,洪水来临之前,我家也有些家产,在古镇泾江庄经营一家饭店。因为家里经常有住店的客人,盐是生活必需品。为了留住客人,首先要保证饭菜的口味。所以家里储备了很多盐,用一个大缸存放。今年担心洪水,内人将盐缸移到了姐夫家的楼上。至于为什么逃荒还要带盐,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财主和一个商人逃难,财主带了一口袋银子,商人则带了一袋盐。两人都逃到了荒郊野外,商人饿了吃点盐,去水沟里喝些水,勉强存活了下来;而财主的银子不能吃,最后饿死了。”
梁老爷子听后大笑道:“天锡真是聪明人,一个故事就能让你铭记于心。”
天锡夫妇在梁家住了一个多月,有天天锡对宝莲说:“现在家里的水肯定退了,别人对我们再好,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古人云:‘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后天我找梁老爷子说说,现在九月底了水已退去,我们要回老家了。”
宝莲附和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们是该回去重建家园了。”
第二天,天锡对梁老爷子说:“梁老爷子,这段时间我们一家承蒙您和庄上乡亲们的照顾,使我一家免受饥寒之苦。家乡的水已退去,我们要回去重建家园,您和乡亲们的恩情我们将永远铭记。”
梁老爷子答道:“天锡,你不必客气,我和庄上的乡亲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足挂齿。你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现在到了下半年,你们要回去重建家园,我也不便留你。如果回乡后遇到困难,就当有个大哥在西江省,随时欢迎你开口,我会尽力相助。”
天锡说:“能结识您这位乐善好施的大哥,是我们全家的福气。回乡后,我会保持与您的联系,以便在困难时互相扶持。”
第二天,梁家庄的乡亲们听说天锡要回乡,纷纷前来送行,并送来许多大米。梁老三媳妇一早做了饭,还蒸了一些饭团和熟鸡蛋,让一家人在路上吃。
天锡夫妇挑了二十多斤大米,带着梁家赠送的饭团和鸡蛋,千恩万谢地离开梁家庄,踏上回乡的路。
经过两天的路程,全家回到了泾江庄。这时,已有许多人陆续回来。天锡一家暂时住在姐夫家,吴临光夫妇尚未回来。
洪水退去后,眼前一片狼藉。曾经熟悉的街道、村庄和土地,如今已是面目全非。
原本青石板的街道上堆积着厚厚的淤泥,混合着垃圾和残枝败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街道变得坑坑洼洼,布满了洪水留下的痕迹。街面上的房屋十有八九被毁。人们面色阴沉,眼中布满了无奈和悲伤。
乡村几乎没有一处完整的房子,只剩下断壁残垣。墙壁上洪水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灾难的恐怖。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庭院,如今一片死寂,到处是被洪水冲倒的桌椅和破碎的瓦砾。田间的道路被冲毁,农民们望着淤泥中的庄稼,欲哭无泪。
原本郁郁葱葱的农田,如今变成了一片泽国。洪水带走了表层的土壤,留下的是沟壑和泥沙。土地变得泥泞不堪,失去了往日的肥沃。
然而,人们慢慢地返回了被洪水淹过的村庄。在这片废墟之上,人们并未放弃。全民动员,拿起工具,开始清理街道,修复房屋,重整土地。尽管面临巨大困难,但所有人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相信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古镇将重新焕发生机,村庄将恢复往日的宁静与祥和,肥沃的土地也将再次绽放生机。
第三十二章满目
这时,政府的赈灾粮款也在发放中。返回故乡的人,凭造册登记,每个人每个月可领30斤大米;参加清理的劳动力,每个人每天可领取八毛钱;15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可领取20斤大米。在政府的救济下,整个洲区又逐渐恢复了活力,人们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
天锡负责泾江庄的街道登记工作,并记录人们每天出勤。他虽不参加体力劳动,但必须是最早一个到达工地现场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一场汹涌的大水席卷而过,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满目疮痍。曾经熟悉的家园,如今被水肆虐得面目全非。当大水退去后,人们怀着坚定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期许,纷纷回到这片遭受重创的土地。
废墟之中,被洪水冲毁的器材散落各处。那是生活的工具,是重建的希望。人们弯下腰,努力地搜寻着。每找到一件完整可修复的器材,眼中便燃起一丝希望的火花。
在这艰难的时刻,政府挺身而出,成立了分配小组。他们深知公平分配这些珍贵资源对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每一个受灾家庭都急需这些器材来重新开启生活的篇章。
天锡陪着小组成员们不辞辛劳,认真地统计着每一件器材,仔细地评估其价值和可用性。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每一个家庭的需求和损失情况。
“张大妈,您家损失了多少器材?”天锡问。
“唉,天锡啊,我家的所有家具和农具都被冲走了。”张大妈叹了口气。
天锡安慰道:“大妈,别担心,我们会尽量帮您找回或分配相应的器材”。
分配现场,人们有序地排队,眼中虽有急切,但更多的是对政府的信任。天锡喊到一个名字,叶大叔便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器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天锡,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些器材对我们家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叶大叔激动地说。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叔。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重建家园。”天锡微笑着回应。
这些器材不仅仅是物质的支持,更是政府对人民的关怀,是重建家园的基石。在大水的考验面前,人们没有被打倒。在公平的分配中,人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仿佛带着希望的种子,准备在这片土地上重新耕耘,播种。让生活再次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曾经的伤痛会被坚韧的勇气抚平,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将在废墟之上崛起。
第三十三章:宝莲眼病
吴临光家的房子没有倒塌,他也就分不到器材。这段时间,他在浔阳帮人宰杀牛羊,因是行家里手,为人又活泼,许多人都请他,收入颇为可观。
这天,他回到泾江庄,看到街道已清理干净,器材也分完了。他叫天锡一起去天锡家的屋基上查看,房屋已被水冲毁,分的器材七零八落地堆在地上,瓦砾遍地。
他问天锡道:“现在冬天了,马上要过年,你一家人也没有生活来源,你有什么打算?”
天锡说:“姐夫,现在做生意我也没有本钱,做什么事我心里一点主意都没有。原来开客栈,现在房子倒了,这么热闹的古镇,现在是要啥没啥。至于以后一家人的生活,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哪里还有长远规划?”
吴临光说:“今年下半年我和你姐也不回来住了,你们就住在我家。等明年春天暖和了,你们再请匠人把房子重新做一下。看样子做三间是不行的,材料不够。年前这段时间,我借点钱给你,你去浔阳贩点百货和生活必需品回来,多少赚点钱,一家人先维持着,总比什么收入都没有强。”
宝莲说:“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也只有姐夫肯对我们伸出援手。天锡,你明天就跟姐夫去浔阳。现在大灾过后,街上要什么没有什么,只要有货,肯定能赚钱。”
从泾江庄到浔阳有水路和旱路。走水路从江口租木船逆流而上,到浔阳如果风顺要两天,风不顺要三天。走旱路是从段腰顺江堤走小池口过对江到浔阳。从浔阳到泾江庄一百来里路,走旱路快些。两人商量后,决定明天起早走早路去浔阳。
天锡走后,宝莲在家里带着两个孩子。这天一早起来,只听北风怒号,天空阴沉,先是下着小雨夹雪;到了下午,只见天地间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这雪越下越大,倾刻间对面不见人。
第二天早晨起来,大雪己将门堵起来一尺多高,从后面都不能去泾江里取水,只有把雪铲回来,用盘盛着等化了做饮用水。
天锡走后的第二天,宝莲感到左眼隐隐作痛,以为是感染了,也没有当回事。到了晚上,那眼痛得厉害。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两岁,都需要人照顾,走又走不开。每天只能忍着眼睛钻心的痛,自己用热毛巾敷敷,也没有去找医生看。
这大雪断断续续下了二十多天,天天刮大风,长江里木船因怕风浪大,都停在码头避风不敢开。旱路更是像溜冰场一样,一步三滑,真正成了路断人稀。
天锡被风雪在浔阳隔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租到一条船,载着从浔阳贩来的货到泾江庄下船时,只见宝莲的左眼已失明,忙问怎么回事。宝莲把害眼病的经过对天锡说了,说现在略好些,不痛了,但左眼已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天锡懊悔不已,对宝莲说:“如果不去浔阳贩这些货,我在家里无论如何都要带你去看医生的,不会让你的眼晴这样瞎掉。”
宝莲说:“瞎了就瞎了,只要你不嫌弃我是个瞎子就行。”
天锡爱怜地看着妻子说:“我们是真正的患难夫妻,怎么会嫌弃你?这个家永远都不能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