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父子病倒;二十九章:梁公施援手;三十章:感恩回馈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08 20:57:17 字数:3753
第二十八章:父子病倒
夜愈发深沉,气温急剧下降,孩子们冻得哆哆嗦嗦。寺庙的大门紧闭。不过里面透出了些微弱的光线。天锡走上前敲门,过了片刻,门“呀”地一声打开。一位老和尚站在门口。
“师傅,我们一家四口是从江北过来逃难的,如今迷路了,可否在贵寺借住一宿?”天锡走上前恳切地说道。
老和尚目光慈祥,微微颔首,将他们迎进了寺庙。
寺庙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道,让人感到些许宁静。一家四口被安排在一间简陋的厢房里,仅有的一床被子,盖在两个孩子身上。孩子们疲倦不堪地睡去;天锡和宝莲和衣躺着,却难以入睡。寒冷侵袭着他们,只能从包袱里拿出秋衣略盖一盖。
夜半,宝莲突然被一阵怪异的声音惊醒,她推了推天锡,两人仔细倾听,声音似乎来自于寺庙深处,两人心里都有些惧怕。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还是决定起身去查看。
沿着昏暗的廊道,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个黑影从他们眼前一闪而过。宝莲吓得尖叫出声,天锡紧紧地搂住她。
就在这时,老和尚出现了,他手里拿着一盏油灯,说道:“施主,莫怕,刚才只是一只野猫而已。”
天锡和宝莲这才松了一口气,回到厢房,一宿未眠。
天总算亮了。老和尚看着这一家四口,衣衫褴褛,着实可怜,煮了一锅粥,对天锡夫妇说:“施主,你们江北遭大水淹没,可怜得无家可归,老衲也实在拿不出好东西招待你们,这里早晚还是很凉,你们一家四口吃碗热粥再上路吧。此去往前仅三里远是梁家山,那里是一个大村庄。村里人都姓粱,乐善好施。像施主这样出来逃荒的人,梁家庄的施主一定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不必着急。”
天锡双手合十道:“师父,多有打扰了。昨晚承蒙收留我一家,今早又以粥相赠,真是佛门善人,此恩此德,当铭记于心。”
和尚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区区小事,施主不必放在心上。只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此乃外乡,望施主早做冬日打算为好。”
天锡一家吃了粥,身上不再寒冷,肚子也不饿了,辞别老和尚,顺着所指的山间小路,朝着梁家山走去。
翻过一座小山坡,果然见前方炊烟袅袅,雄鸡鸣唱,绿树丛中,呈现出一个有着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庄。
宝莲说:“这老和尚真好,现在我们就是讨饭也不乱跑了,老和尚说这里的人乐善好施,想必可怜我们一家逃荒之人,在这里应该不会受冻挨饿。”
夫妻俩说着话已进入村里。后面有几条大小狗见有生人来,跟着狂叫。天锡怕惊吓到孩子,在一个屋檐下放下担子,对宝莲说:“我可能是昨夜冻着了,只感觉到头昏脑胀,嗓子里像着火一般,浑身发热。”
宝莲用手一摸天锡的额头,只觉得烫手,忙说:“你这几天又劳累又着急,再加上肚子吃不饱,昨晚又冻着,这里都是生人,你要是病倒了,叫我一个妇道人家带着孩子怎么办?”
淑贤在箩筐里坐久了,叫嚷着让宝莲抱出箩筐在地上活动。把淑贤一抱出来后,再去抱龙生,宝莲看到龙生双眼微闭,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脸红耳赤,用手一摸额头,滚烫滚烫的,还伴有一声接着一声的咳嗽。宝莲心想,这父子俩都病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异乡外地,该如何是好?
第二十九章:梁公施援手
狗吠声引来了大批村民,有妇女、孩童,还有不少中年和老年男子。当他们看到这逃荒的可怜一家人时,天锡已是面容憔悴,龙生也虚弱地倒在宝莲怀里。他们一路漂泊,只为寻觅一丝生的希望。
此时,天已下起了蒙蒙细雨。宝莲在房檐下用一床棉被铺在地上,好让父子俩暂作歇息。
山村的人,生活简单而纯粹,他们的心灵恰似那清澈的山泉水,善良又温暖。当这一家人无奈地歇息在不能遮风避雨的屋檐下时,淳朴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关切的目光纷纷投向他们。
眼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宝莲声泪俱下地向大家讲述了家里遭水淹以及全家人被迫逃荒的经过。
看着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村民们的心都被牵动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对身旁一个青年说道:“老三,你赶紧收拾出一间房,先让这一家人安顿下来。这天气不好,又是风又是雨的,他们在这屋檐下待着,只会加重父子俩的病情。”
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吩咐,立刻转身离去。不一会儿,他回来对老者说:“爹爹,我家已经腾出了一间房。乡亲们搭把手,把这些东西和父子俩一起扶去我家,让他们有个安心养病的地方。”
宝莲感动得准备跪下给老者磕头,却被老者一把拉住:“孩子,我们这里和松兹县只有一江之隔,今年大水淹了你们的房屋和村庄,我们是鞭长莫及,无力帮忙。但现在你们逃荒到了我们这儿,就是一家人。我们这儿虽然贫穷,但人心善良。我们这村子叫梁家山,有一千多口人,每户省一点,也能养活你们一家。我是这儿的族长,你以后就叫我梁老爹。刚才那青年是我的三儿子,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千万别客气。”
在梁老爹的引领下,宝莲他们来到老三家。听说有松兹县逃荒的人要住进来,老三媳妇已从后园摘来新鲜蔬菜,锅里米饭飘香,还专门熬了一吊罐南瓜粥,就怕父子俩身体不好,吃不消。
梁老爹进房来看天锡和龙生,对老三说:“你去把崔郎中请来,就说有松兹县逃荒过来的一家人,现在父子都病了,让郎中多带点草药。”
梁老三去了一趟,很快就带回一个背着药箱的郎中。郎中看了看天锡,只见他烧得面红耳赤,又给天锡把了把脉,过了一会儿说:“没有什么大碍,是在路上劳累,感染了风寒。我先开两副药,吃下去看这两天的效果,后天我再过来看看。”
接着,郎中又看了看咳得脸都发紫的龙生,摸了摸他的脉,脉象微弱,便对宝莲说:“这孩子的病倒是有些令人担忧,从脉象来看,似乎是久积的顽疾。明天我上山寻些草药,再施以针灸,看看能否见效。”
宝莲对郎中千恩万谢:“先生,你们这梁家山的人可真是好人啊!”
郎中说:“不用客气,古语有云: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我们做郎中的本分。”
接下来的几天里,这郎中每天按时来梁家为天锡和龙生号脉,换药,针灸,悉心治疗。
梁老爹和村民们也时常过来嘘寒问暖。梁老三家更是在房里加了一张小床,床上的蚊帐、被褥都是崭新的新纺老布。每日的饮食、菜蔬,都和家里人一样,毫无差别。
在郎中的精心治疗下,在梁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天锡的病情逐渐好转,脸上开始有了血色;龙生的咳嗽也一天天减轻,恢复了孩童应有的活力,能下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这个原本陌山的山村,成了这一家人的避风港。每一位村民的关爱,每一粥一饭,每一句安慰的话语,都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最艰难困苦的阴霾,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第三十章:感恩回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锡逐渐得知,梁老爷子叫梁善长,乃是梁家庄梁氏家族中辈份最高之人。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方圆数十里内,无人不晓其大名。在梁老爷子的影响下,梁家庄这个大家族的所有男丁亲如兄弟,妇女们情同姐妹,哪家遇到困难,大家都纷纷伸出援手,绝不会作壁上观。
梁老爷子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梁必成,次子梁必业,三子梁必旺,他们都已成家立业。梁家庄远离市镇,村民们淳朴而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自给自足。他们没有远大的奢望,而是将社会责任默默地体现在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之中,给予他人温暖与善意,同时也收获着自己的快乐与充实。
天锡一家住在梁必旺家,村民们经常送来大米、杂粮和蔬菜,整个梁家庄的人都向他们一家伸出了援手,这使得天锡一家虽身处异乡,却能感受到如在家一般的温暖。
在相处的日子里,宝莲在家里也抢着做各种家务活。八月,正值农村最忙碌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成熟了,棉田的棉花要采摘,玉米要收割,花生要挖。第二年夏天收割的油菜、小麦要播种,还有每天的收晒与储存工作。宝莲几乎每天都和老三媳妇一起下地劳作,而天锡则在家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负责收晒农产品,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在朴实的劳动中,他们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融入了这个村庄,也感觉自己成为了梁家庄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前者是有形且有限的,而后者却是无形而无价的。
八月底的天气,预示着江南的秋雨即将绵绵而至。在这个远离城镇的山村里,生活简单而平静,但也充满了艰辛。这里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子仍有许多不便之处。
天锡夫妇在此生活了十多天。这天,他们听到梁老爷子来到老三家,说道:“老三,你今天推一车米,去扬梓镇换些盐回来。这天马上要下秋雨了,路不好走,多换些,到时各家分一点。”
天锡问道:“老爷子,买些盐回来怎么还要推一车米去呀?这里离扬梓镇有多远?”
梁老爷子说:“天锡,从这儿到扬梓镇有四十多里路。我们这山里,吃的、喝的都能自给自足,唯有这咸盐在我们这儿是稀罕物。在镇上,得用三十斤大米才能换回一斤咸盐。眼看着马上要秋雨绵绵,道路更难走,所以趁着这几天天晴,叫老三推一车米去换些咸盐回来,免得到时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只能吃淡的。”
天锡听了梁老爷子的话,转身走进房里,从房间里拿出一个布袋,对梁老爷子说:“老爷子,您不用再叫老三去镇上了。我逃荒时在家里带了一些盐和小百货出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么长时间以来,你们整个庄的人待我们一家如亲人般,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老爷子您能代我馈赠给村民,让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一点滋味。那些小百货,如针线、童袜、布料等,请您发给需要的人,以表达我们的诚意。”
梁老爷子看到这一袋咸盐。喜出望外,连声说:“天锡,你这些东西在我们这儿太贵重了,真是感谢你。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真的太难得了。”
天锡一家的感恩之举,不仅缓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更是在梁家庄传为佳话。从此,这个村庄的人更加团结互助。他们相信,爱是相互的,善良与感恩总会带来希望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