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六十二章:大寒前的送暖信

第六十二章:大寒前的送暖信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08 09:53:47      字数:4148

  大寒将至,扁担山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凛冽的寒风漩涡,风刮得愈发猛烈,犹如夜郎古鼓在山江之间疯狂地轰鸣,那声音仿佛能穿透骨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冬日的威严。江面上原本的薄冰如今已结得更加厚实,人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声响清脆而又单调,仿佛在诉说着寒冬的坚韧。冰面下的江水,依旧泛着冷冽的光,如同隐藏在深处的神秘眼眸,冷冷地注视着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就连竹丛里的积雪,也都冻成了坚硬的外壳,宛如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竹梢垂着的冰棱,恰似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小刀子,在风中闪烁着寒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冬天的冷酷无情。
  然而,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护江盟”的竹棚却宛如一座温暖的孤岛,洋溢着融融的暖意。按照布依族“冬递暖”的古老习俗,在大寒来临之前,要给孤老、远亲送去“暖信”,传递温暖与关怀。此刻,竹棚里众人正忙碌而有序地为村里的老人和外地的盟员精心准备着“暖信”。这些信里,包裹着阿花婶一针一线绣制的竹纹暖手巾,那细腻的针法中蕴含着浓浓的心意;还有晒干的竹心茶包,带着竹丛独有的清香;更有小勇亲手书写的护江近况,字里行间满是对护江事业的热忱。大家都希望在大寒前将这些“暖信”送出,让远方的人即便身处异地,也能感受到扁担山那独有的温度。此外,依照夜郎“传情”的古俗,每一封暖信里都细心地藏着一片枫香叶,寓意着“情义如枫,岁岁红”,象征着这份情谊如同枫叶般,历经岁月,愈发鲜艳。
  小勇静静地坐在竹桌旁,手中紧紧握着一支竹制笔杆的毛笔,笔杆上缠着鲜艳的红绳,宛如冬日里的一抹亮色。他全神贯注地在透着淡淡竹香的竹纹纸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书写着“暖信”。这竹纹纸乃是本地精心制造,不仅吸墨性极佳,而且不会洇染,使得每一个字迹都清晰而有力。此刻,他正在给村里独居的张阿婆写信,写道:“阿婆,近来江上风大得很,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吹跑似的,您可千万别出门呐,路上结了冰,滑得很,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不安全。您就安心待在家里,我们下周就给您送年糕和竹根汤来。这年糕啊,是阿花婶用那软糯香甜的花糯米做的,咬上一口,甜到心里头。盟誓滩的竹苗我们也都照顾得好好的,盖了三层松针,还铺上了厚厚的枯竹叶,就像给它们盖了一床厚厚的被子,您放心,明年春天呐,肯定还能看到新竹发芽,到时候我们一定轻轻扶着您,一起去看那嫩绿的新竹,就像看到新的希望一样。”小勇的字迹虽算不上工整秀丽,但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一股实实在在的心意。写完后,他还在信尾认认真真地画了一小棵竹苗,苗尖直直朝上,就像一个小小的承诺,在旁边又小心翼翼地压了一片晒干的枫香叶,仿佛在向阿婆传递着一份温暖而坚定的情谊。
  “给外地盟员的信呀,得多写点山江的冬景,让他们即便在远方,也能清清楚楚地想起扁担山冬天的模样。”林晓手里拿着一摞蓝蜡染布缝成的信封,信封上精心绣着竹与鱼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山江的故事。她在一旁细心地提醒着小勇:“小张上次来信特别问了小野鸭的情况,你可一定要跟他说,那些可爱的小野鸭啊,都躲在芦苇丛里呢,就像找到了温暖的小窝。我们每天都会给它们留玉米,一颗都不少,没让它们饿着受冻。还有陈雨,她一直惦记着竹王树,你就告诉她,竹王树裹上了松枝做的‘棉袄’,树干上还缠了红绳,就像穿上了漂亮的新衣,长得可结实啦。雪花落在枝上,就像给它穿了件洁白的衣裳,别提多好看了。”
  小勇听后,连连点头,随即在给邻镇小张的信里添上:“江里的小野鸭呀,最近可长壮实了,绒毛厚得像小毛毯似的,雪天的时候,它们机灵着呢,会钻到竹棚下躲风。我们撒下的玉米,每次都被它们吃得干干净净,连一颗玉米粒都不剩,可见它们吃得有多香。等开春啊,它们怕是都要长到半大了,到时候我们一定拍照片给你看,让你也瞧瞧它们可爱的模样。对了,你上次说想要学编护鱼栅,放心,开春我们就教你,材料都给你精心留好了,就等你来呢。”
  在竹棚的另一角,阿花婶正带着女人们,专注地给暖手巾缝竹纹图案。她们选用的浅灰色棉布是特意从镇上买来的,质地柔软,贴在皮肤上格外舒服。只见阿花婶手中的红丝线如灵动的精灵,在布上游走穿梭,针脚细密而均匀,不一会儿,一片栩栩如生的小小竹叶便跃然布上,叶尖还坠着颗纽扣大小的布制盟徽。这盟徽是用红布精心剪裁而成,边缘缝得整整齐齐,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她们的用心。“张阿婆的手最怕冻着了,我给她的暖手巾缝厚点,夹层里还垫了软软的芦花,这样就能暖得久一些,让阿婆的手一直暖暖的。”阿花婶一边说着,手中的针线活儿一刻也不停,她的指尖带着薄薄的茧子,却依旧灵活自如。“给外地盟员的暖手巾呢,得缝个小口袋,大小刚好能装下竹心茶包,这样他们喝的时候就方便多啦,不用再到处找袋子装。”
  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围在旁边,兴致勃勃地给每个暖信袋系上自己亲手编好的竹制小挂件。石头编的是鱼形挂件,鱼身上精心刻着“护江”二字,仿佛这条鱼也在为护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乐乐编的是竹苗挂件,苗身上缠了细细的红绳,显得格外喜庆;每个挂件上都歪歪扭扭地刻着“护江盟”三个字,刻痕里还细心地涂了点红漆,虽然字迹稚嫩,却满是纯真的童趣。“我要给陈雨姐姐的信系上竹苗挂件。”乐乐一边说着,一边把挂件系在信封的红绳上,小手捏着挂件轻轻晃了晃,“这样陈雨姐姐看到挂件,就会想起咱们一起种的竹苗,还有夏至夜一起放的星灯船,多有意思呀。”
  下午时分,大家依照计划分成了两队。一队由小勇带队,负责给村里的老人送暖信;另一队则由林晓带队,前往镇上的邮局,把给外地盟员的暖信寄出去。小勇这队的队员们扛着竹篮,竹篮里细心地垫了棉巾,里面装着暖信、年糕和烤红薯。这红薯是用竹炭慢慢烤制而成,此刻还冒着丝丝余温,仿佛在散发着冬日里的温暖气息。他们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老人家里走去。雪在他们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温暖之行奏响着独特的乐章。竹篮上的红绳在风中轻轻摇曳,就像冬日里的一抹灵动的微笑。
  很快,他们便来到了张阿婆家门口,竹门微微虚掩着。小勇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随即传来阿婆沙哑却亲切的声音:“是小勇吧?快进来,外面冷得刺骨呢。”小勇推开门,走进屋里,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屋里烧着的炭火正旺,将整个屋子烘得暖融融的。小勇赶忙把暖信递给阿婆,又从竹篮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暖手巾和竹心茶包,为阿婆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竹心茶,轻声说道:“阿婆,这暖手巾您揣在怀里,要是觉得冷了,就拿出来捂捂手,可暖和啦;这竹心茶能驱散寒气,您每天泡上一杯,喝完身子就会暖乎乎的。”
  张阿婆轻轻摸着暖手巾上精致的竹纹,指尖缓缓拂过布制盟徽,眼眶渐渐红了起来,声音也带着些许哽咽:“你们真是有心呐,每年都惦记着我这个老太婆,比我远嫁的闺女还贴心呢。以前啊,我一个人过年,冷冷清清的,连口热乎饭都懒得做,觉得日子没啥盼头。可现在有了你们,感觉比亲人还亲呐,我这心里头啊,别提多暖和了。”小勇微笑着,眼中满是温暖:“阿婆,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呀,等过年的时候,我们来给您包饺子,包您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热热闹闹的,再陪您一起守岁,让您再也不孤单。”
  另一边,林晓那队来到了镇上的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手中造型独特的竹制信封和暖信袋,不禁好奇地问道:“这是寄什么呀?看着可真特别,还带着布袋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信件呢。”林晓微笑着耐心解释道:“这是给外地朋友的暖信,里面有我们自己亲手做的暖手巾和竹心茶包。这暖手巾能暖手,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我们的关怀;竹心茶呢,能驱寒,希望他们喝了也能像我们一样,心里暖乎乎的。我们就是想让他们也感受下我们扁担山的冬天,知道我们一直惦记着他们。”工作人员听完,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叹道:“你们这‘护江盟’,真是太有心了,连寄信都这么有心意,现在像你们这样的可少见了。”
  夕阳渐渐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仿佛是大自然为这温暖的一天绘制的画卷。两队人都顺利归来,齐聚在竹棚。小勇笑着说道,村里的老人们收到暖信都开心极了,李阿爷还热情地留他们吃了晚饭,煮的红薯粥可香了,里面还放了甜甜的红枣,喝完整个人都暖烘烘的。林晓也笑着分享,给外地盟员的暖信都顺利寄出去了,邮局的工作人员特别热心,听说了他们的用意后,还说会优先处理,贴上了“加急”标签,就盼着这些信能早点送到,不让这份暖意在路上凉了。
  大家围坐在竹棚里,喝着热气腾腾的竹心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送暖信时的趣事。张阿婆那满是笑意的脸庞、邮局工作人员真诚的赞叹,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满是温暖,仿佛揣着一个小小的太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小勇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浅红的光泽,宛如燃烧的火焰。盟徽挂在脖子上,紧紧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他深知,这大寒前的送暖信,不仅仅是送出一份简单的礼物,更是传递一份深深的牵挂,一份真挚的情义。它让村里的老人不再感到孤单,知道始终有人在惦记着他们;也让外地的盟员不会忘记,在扁担山,在清水江,永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思念着他们,盼望着他们归来。这一封封暖信,承载着“护江盟”的心意,传递着山江的温度,是永远拆不散的情义纽带。
  江面上的冰依旧坚实地覆盖着,竹丛里的雪尚未消融,寒风依旧在呼啸,但“护江盟”的暖意,已经随着这一封封暖信,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传到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传到了远方每一个盟员的心里——传到了张阿婆温暖的怀里,传到了小张充满期待的桌上,传到了陈雨满是感动的手中。小勇知道,“护江盟”的故事不会就此停歇,而是会一直延续下去。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寒前,会有更多的送暖信,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会有更多的守护与传承,在这山这江之间,如同潺潺流水,永远奔腾不息。就像这暖信里的竹心茶,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永远散发着清香;又像这暖手巾里的芦花,始终给予人们温暖。
  而他,也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份暖信里承载的深厚情义,直到地老天荒。直到暖信年年送,送到每一个渴望温暖的人手中;直到情义岁岁传,传到每一个心怀牵挂的人心里;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冬日温情,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记忆,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收到暖信、守护山江的人心中,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每一个寒冬。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