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小寒夜的竹炉暖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08 08:32:43 字数:3956
小寒一到,扁担山仿佛被施了魔法,彻骨的寒气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恰似夜郎古冰将山江严严实实地裹了个遍。江面上,那层薄冰在凛冽寒风中瑟瑟发抖,人若踩上去,便能听到“咯吱咯吱”的清脆声响,仿佛是冰面在轻声诉说着寒冬的故事。冰面之下,江水泛着幽冷的光泽,像是隐藏着无尽的秘密。竹丛里,积雪已然冻成了坚硬的冰壳,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让人不禁眯起双眼。竹梢垂着的冰棱,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子,在风中微微颤动,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警告着人们冬日的严酷。
然而,江边那座竹棚里,却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温暖世界。“护江盟”的成员们围聚在竹制的火炉旁,炉子里正熊熊燃烧着去年储备的枯竹枝。火苗欢快地“噼啪”跳跃着,仿佛在为大家表演一场热情的舞蹈,将每个人的脸庞都映得红扑扑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煮在炉上的竹心茶,正冒着袅袅白汽,那白汽如同轻柔的云朵,缓缓升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竹香与暖意,二者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惬意的氛围。按照布依族“冬聚炉”的古老习俗,小寒夜围坐竹炉,不仅能够温暖身体,更能凝聚人心,大家一同商量来年的大小事务,为新的一年做好规划。
小勇静静地坐在竹炉旁,手中紧握着竹制的火钳。火钳柄上特意缠了一圈鲜艳的红绳,既起到了防止烫手的作用,又为这冬日的场景增添了一抹亮色。他时不时地往炉子里添上几根枯竹枝,动作娴熟而自然。这竹炉可是他去年冬天精心编制的杰作,选用的是三年生的粗壮竹篾,巧妙地编出圆桶状的炉身。竹篾之间特意留出了细细的缝隙,这些缝隙既能让空气顺畅流通,助力炉火燃烧得更旺,又能透出柔和的暖光,仿佛是炉中的小精灵在调皮地向外张望。炉内壁细心地糊上了一层耐火的黄泥,黄泥里还特意掺和了竹灰,这可是遵循夜郎“固炉”的古俗。如此一来,这竹炉不仅能够稳稳地烧火取暖,还能当作凳子使用,方便又实用。炉底还精心嵌着一枚小巧的铜符,据说它有着神奇的功效,能够“镇寒气,保温暖”,为大家在寒夜中带来一份安心。
“小寒夜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咱们守着这竹炉,既能暖暖身子,又能好好商量商量明年的护江计划。”小勇一边说着,一边把茶罐里晾晒于秋天的竹心,缓缓倒进茶壶之中。那竹心泛着清新的浅绿,宛如春天的气息在冬日里悄然绽放。“这竹心是秋天晒的,泡在热茶里,喝上一口,既能驱散身上的寒意,还能让人想起秋天那片生机勃勃的竹丛。”小勇的话语里,满是对过往季节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王阿爷坐在竹炉的另一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旧册子。册子的封面由竹片制成,边缘已经磨损得有些毛糙,记录着他年轻时的护竹日记。里面的字迹是用竹汁书写而成,岁月的痕迹在纸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透着厚重的历史感。“你们看呐,三十年前的小寒,可比今年冷多咯!江面上的冰厚得呀,马车都能在上面行走。”王阿爷缓缓翻动着册子,手指轻轻点着手写的字迹,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那时候啊,我跟着阿爸巡江,就靠着一个破旧的竹炉取暖。那竹炉的炉身破了个洞,老是漏火,可把我们折腾坏了。再瞧瞧现在,咱们的竹炉又结实又暖和,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着,可比以前好多啦!这就是咱们护江的福气啊!”王阿爷的眼神里,满是感慨与欣慰。
新盟员小夏双手捧着热茶,那茶杯同样是竹制的,外面贴心地缠了一层布套,既防止烫手,又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她轻轻凑到册子旁,目光专注地看着,指尖不由自主地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触摸着那段逝去的岁月。“阿爷,那时候你们也种竹苗、修护鱼栅吗?是不是比现在要困难得多呀?”小夏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
“种啊,怎么不种呢!”王阿爷笑着回答,眼里满是回忆的温情,“只是那时候人手少,工具也匮乏,种竹苗全靠一双手去挖,修护鱼栅用的也是旧竹篾。种下去十棵竹苗,能成活五棵就算是万幸了。再看看现在,你们有先进的检测仪,还有崭新的竹篾,更有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愿意来帮忙,咱们的护江之路,肯定能越走越远,把山江守护得越来越好啊!”王阿爷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林晓正带着孩子们,在竹棚的角落里专注地编着竹制的小暖手宝。他们选用的是柔软的新竹枝,精心制成细竹篾,编出的小袋子疏密有致,尽显手艺的精巧。里面填上从江边采来的晒干芦花,那芦花在秋天的阳光里充分汲取了温暖,此时蓬松又暖和,仿佛将整个秋天的温暖都凝聚其中。最后,用红绳仔细地封上口,一个可爱又实用的暖手宝就大功告成了,揣在怀里,定能驱散冬日的寒冷。
“小勇哥,我编了两个暖手宝,一个给你,一个给阿爷。”石头高高举着刚编好的暖手宝,上面歪歪扭扭地刻着“护江”两个字,刻痕里细心地涂了红漆,显得格外醒目。“冬天巡江的时候,你们揣着它,就不会冷啦,这可是我的‘暖心宝’哦!”石头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小勇微笑着接过暖手宝,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刹那间,一股暖意从胸口缓缓蔓延至指尖,仿佛是春天的暖阳穿透了冬日的阴霾,驱散了指尖残留的寒气。“石头真懂事呀,以后咱们巡江,就能带着你的‘暖心宝’咯,不仅心里暖乎乎的,手里也暖和和的。”小勇的眼神里满是对孩子的赞许与疼爱。
王阿爷也微笑着接过暖手宝,轻轻摸了摸石头的头,眼中满是慈祥:“好孩子,阿爷谢谢你呀!有了这暖手宝,阿爷巡护的时候就再也不怕冷咯。”王阿爷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流,温暖着孩子的心。
这时,陈雨从城里带来了崭新的“护江资料”,打印在散发着淡淡竹香的竹纹纸上。她将资料一一分发给大家,那纸页上透着的竹香,仿佛将山林的气息带到了竹棚之中。资料里详细介绍了其他地区护江护竹的宝贵经验,比如邻市巧妙利用竹制浮岛净化水质的创新方法;还有专家针对清水江制定的生态保护建议,其中提到在江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的妙处。
“咱们明年可以尝试在江里种水生植物。”陈雨指着资料上的照片,照片里的水草郁郁葱葱,碧绿如翡翠,小鱼在水草间自由自在地游弋,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种水草不仅能够净化水质,有效吸收水里的杂质,还能为小鱼苗提供安全的藏身之所。很多地方都已经试过了,效果特别好。咱们可以先在野鸭守护点旁种上一小块,看看效果如何。”陈雨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护江行动的憧憬与期待。
大家立刻围在资料旁,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声音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热情。阿力兴奋地说要去邻镇请教种水草的经验,仔细问问该选什么品种,怎样种植才能提高成活率;小夏则主动表示要负责记录水草的生长情况,每周都要认真测一次水质,密切关注是否有变化;孩子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抢着说要帮忙浇水,用他们的小水壶给水草“喂水”。竹棚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充满希望的乐章,盖过了外面呼啸的寒风。那热烈的氛围,就像竹炉里的火苗一样,越燃越旺,充满了对明年护江工作的无限憧憬。
竹炉上的茶壶“咕嘟咕嘟”地响着,仿佛在为大家的讨论打着欢快的节拍。竹心茶的香气愈发浓郁,还隐隐混着淡淡的芦花味,交织成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气息。小勇微笑着给每个人都续了一杯茶,那茶水泛着浅黄的色泽,几片竹心在水中悠然漂浮,宛如灵动的小舟。看着大家的笑脸,有的在热烈讨论,有的在试暖手宝,有的在认真翻看资料,小勇的心里满是安稳与满足。他不禁想起去年小寒,那时只有他和王阿爷两个人在这竹棚里守着,冷冷清清的,只能靠聊天来打发漫长的寒夜。而如今,有这么多人围在竹炉旁,有说有笑,共同为护江事业出谋划策,充满了计划与期待。这竹棚,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庇护之所,它已然成为了“护江盟”的“暖心窝”,将每个人的心意紧紧地聚在了一起。
夜深了,外面的雪又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雪粒轻轻落在竹棚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轻柔摇篮曲。竹棚里的竹炉依然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那画面格外温馨动人。大家慢慢地收拾好东西,将资料、暖手宝、茶杯等一一归置整齐,准备各自回家。然而,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露出一丝恋恋不舍。这小寒夜的竹炉暖,比任何先进的取暖设备都更让人感到安心,比任何地方都更让人牵挂。
“明天咱们还来这竹棚。”林晓手中拿着没编完的暖手宝,微笑着说道。“一起给竹苗盖层新的松针,可别让它们冻着了,再好好商量商量种水草的事儿。”
“好!”大家齐声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竹炉里那燃烧不息的火苗,透着坚韧不拔的韧劲。
小勇最后一个离开竹棚。他先小心翼翼地熄灭了竹炉里的火,用竹铲轻轻将火星盖灭,确保没有任何隐患。然后,他把剩下的枯竹枝仔细地收拾好,整齐地放进竹筐里,留着明天继续使用。接着,他又认真检查了一遍竹棚的门窗,那门窗皆是竹制的,用竹丝牢牢地绑着,能够有效地防止风雪吹进来。雪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在竹棚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在跟他轻声告别,又像是在为这温暖美好的夜晚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小勇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雪光里泛着浅红,宛如冬日里的一抹诗意。盟徽挂在脖子上,紧紧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是揣着一个小小的竹炉,给予他无尽的力量与温暖。
他深知,小寒夜的竹炉暖,不仅仅是一时的暖意,更是“护江盟”强大的凝聚力,是大家对这片山江、对彼此深深的牵挂。竹炉聚起的,不只是人,更是那份守护山江的心意;暖的不只是身子,更是每个人热爱这片土地的赤诚之心。只要这竹炉还在,这暖意就永远不会消散;只要“护江盟”的人还在,这份守护就永远不会停止。就像竹炉里的枯竹枝,即便燃烧殆尽,也能化作肥料,永远为这片山江默默奉献。
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竹棚里的融融暖意,直到永远。直到竹炉年年温暖,暖透每一个小寒夜;直到寒夜岁岁安宁,安护每一段山江路;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冬日慰藉,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记忆,深深地刻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的人心里,如同竹炉的温暖,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