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处暑前的护苗会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03 07:47:28 字数:3901
处暑前的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过一般,弥漫着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气息。清晨,那厚重的晨露宛如从天而降的夜郎古玉,纷纷扬扬地碎落在竹丛之间。盟誓滩上,嫩绿的竹苗宛如一个个娇羞的少女,身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微风轻轻拂过,水珠如同灵动的小精灵,顺着竹茎缓缓下滑,最后在泥土里砸出一个个小小的印记,恰似给这片土地盖上了一层细碎的银质印章。江面上,一层薄薄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尽,像是给江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竹苗的影子在雾气的掩映下,影影绰绰地倒映在水中,每一个倒影都透着勃勃的生机,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就在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土地上,“护江盟”即将召开一场意义非凡的“护苗会”。按照布依族源远流长的“护苗礼”古俗,处暑前乃是竹苗的“固根季”,在这个关键时期精心护苗,能助力竹苗顺利度过秋冬的考验。此次“护苗会”肩负着两个重要使命:其一,检查上半年种下的竹苗生长情况;其二,为新加入的盟员详细讲解护苗技巧,确保每一棵竹苗都能在山江的怀抱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守护江水的“护江竹”。
天刚蒙蒙亮,小勇就已在竹苗区忙碌开来。他手中紧握着一把竹制卷尺,尺身刻着古朴的“量苗纹”,这把卷尺可是老阿爸传下来的宝贝,承载着家族对竹苗培育的深厚情感与丰富经验。小勇逐棵测量着竹苗的高度,每测完一棵,便在竹制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他用蘸着竹汁的笔尖,在本子上留下清晰的字迹:“3号苗,1.2米,叶片无枯黄,竹鞭深扎;7号苗,0.9米,叶片微卷,需补施草木灰;12号苗,1.1米,竹根浅,需盖松针……”王阿爷静静地跟在他身后,手中拿着一把竹刀。这把竹刀的刀背被磨得圆润光滑,只为在拨开竹苗根部泥土时,不会伤到那纤细而珍贵的竹鞭。王阿爷一边查看竹苗的根系,一边说道:“这棵苗的竹鞭已经扎得够深了,能够充分吸收江里的水分,冬天就不怕冻着;那棵的竹鞭还浅,就像孩子还没站稳脚跟,得用松针给它盖上一层,帮它保暖,不然冬天很容易被冻坏。”
新盟员们紧紧围在一旁,听得全神贯注。来自城里的姑娘小夏,身着浅蓝色的布衫,宛如一抹清新的微风。她手里拿着小本子,将王阿爷说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记录下来,哪怕是“松针要选陈年的”这样细微的要点也不放过。小夏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担忧,问道:“阿爷,松针要盖多厚啊?会不会闷坏竹鞭?我怕盖不好,反而伤了苗。”
王阿爷微笑着缓缓蹲下来,耐心地教她用竹耙把松针铺在竹苗根部。这把竹耙的齿间距很宽,设计巧妙,不会勾到竹根。王阿爷一边示范,一边说道:“盖两指厚就行,松针透气,还能挡住寒冷,就像给竹苗盖了一层柔软的被子;等春天冰雪融化,松针烂在土里,还能化作肥料,给竹苗补充营养。这就好比咱们给孩子盖被子,太厚会闷着,太薄又会着凉,厚度得恰到好处才行。护苗和养育孩子一样,都得用心琢磨。”小夏认真地跟着学习,她的动作虽然略显迟缓,但每一个动作都格外细致。她把松针铺得均匀又整齐,还时不时用手轻轻压一压,生怕松针被风轻易吹走。
与此同时,林晓带着一群孩子们,正忙着给竹苗浇水。孩子们手中拿着竹制的小水壶,壶身上刻着可爱的小竹苗图案,这可是小勇特意为他们制作的。孩子们沿着竹苗根部,小心翼翼地慢慢浇水,嘴里还小声念叨着:“竹苗竹苗快喝水,长得高高护大江。”这时,石头突然发现一棵竹苗的叶子有些发黄,叶尖还微微卷着,他焦急地大喊:“小勇哥,这棵苗是不是要死了?它的叶子黄了!”
小勇听到喊声,赶忙快步走过去。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了竹苗的叶片,又伸手摸了摸根部的泥土,然后安慰道:“没事,就是缺水了,最近天气太干旱,它喝不够水。咱们多给它浇点水,再给它松松土,让根部能畅快地呼吸,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说着,小勇拿起一把小竹铲,教石头如何轻轻松土。这把小竹铲的铲头是圆形的,十分贴心的设计,不会伤到竹根。小勇耐心地说:“竹根就像孩子的小手,非常娇嫩,碰伤了就没办法吸收养分了。松土的时候要轻,沿着根部慢慢铲。”石头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小心翼翼地松着土,他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认真,仿佛在进行一项无比神圣的任务,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弄疼了竹苗。
另一边,陈雨的学生小李和小王,带来了专业的土壤检测仪,准备给竹苗区的土壤做全面检测。他们在竹苗区的不同区域仔细取样,然后将检测仪小心翼翼地插进土里。在等待数据的过程中,小李还不忘跟新盟员讲解:“土壤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竹苗能不能茁壮成长,就像咱们吃饭一样,营养充足了才有劲儿长大。”很快,检测仪上的数据显示出来了,小李看着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这里的土壤酸碱度刚刚好,有机质含量也很高,特别适合竹苗生长。这可都是咱们护江的功劳,江水变清了,土壤也肥沃了;不过靠近江边的几棵苗,土壤有点板结,得多松松土,这样根部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得知检测结果后,大家立刻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拿着竹铲,开始给板结的土壤松土,竹铲在他们手中轻快地翻动着泥土;一部分人则给需要施肥的竹苗撒草木灰,这些草木灰是阿花婶精心烧竹枝积攒下来的,是纯天然的优质肥料;还有一部分人忙着给竹苗绑上竹制的支撑棍。支撑棍选用的是细竹枝,用柔软的竹绳轻轻绑在竹苗上,既不会勒伤竹茎,又能有效防止秋风把竹苗吹倒。小勇则在每棵竹苗旁,立了一块崭新的竹牌。竹牌是用一年生的竹片制作而成,上面不仅标注了编号,还增添了新盟员的名字。按照夜郎“认苗”的古俗,竹牌上还镶嵌着一枚小铜符,据说这样能“护苗魂,助生长”。小勇认真地说:“以后每棵竹苗都有‘专属护苗人’,大家要经常来看看,记录它的生长情况,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每棵苗都能感受到咱们的心意。”
小夏认领了之前她一直担心的那棵浅根竹苗。她在竹牌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还精心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并用红笔涂上鲜艳的颜色。小夏满怀期待地说:“以后我每周都来,给它浇水、松土,看着它长大。等它长成竹子,我就带城里的朋友来,告诉他们这是我护的苗,是扁担山的竹。”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护苗会也接近尾声。小勇召集大家坐在竹王树下,竹王树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静静聆听他们的话语。小勇手中拿着上半年的竹苗生长记录,本子上还贴着竹苗在不同时期的照片。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咱们上半年种下的50棵竹苗,现在成活了48棵,成活率比去年高了很多,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每个人的心意护着这些苗。再过两个月就要入冬了,咱们要提前准备好松针、干草,给竹苗保暖;还要定期巡护,防止有人破坏,绝不让竹苗受委屈。”
“我冬天来巡护!”邻镇的小张第一个高高举起手,他手里还紧紧攥着竹苗的竹牌,一脸坚定地说道,“我家离这里近,每天都能来看看,给竹苗盖松针,清理枯叶,保证不让它们冻着。”小夏也紧接着说道:“我周末来帮忙,虽然我住得远,但我会早点来,给竹苗浇水、检查竹牌,不让别人碰坏它们。”孩子们更是齐声高呼:“我们也来!我们要保护竹苗,让它们长得高高的!”
小勇看着大家积极踊跃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不禁想起去年冬天,那时只有他和王阿爷两个人默默守护着竹苗。天寒地冻,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他们的手都被冻裂了。但即便如此,他们每天依旧坚持给竹苗盖松针、清理积雪,生怕竹苗受到一丝伤害。而现在,有这么多人加入到护苗的队伍中来,有经验丰富的老盟员传授经验,有充满热情的新盟员贡献力量,还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奉献心意,竹苗肯定能顺利度过寒冬,明年一定会长得更高更壮,也能早日加入护江的行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盟誓滩披上了一层温暖的纱衣。护苗会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了。大家纷纷收拾好工具,将竹铲、竹耙、水壶等整齐地放进竹制的工具篮里。新盟员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盟誓滩,有些人还不时回头望向自己认领的竹苗,那眼神仿佛在跟老朋友告别。小勇独自站在竹苗区,看着一棵棵挺拔的竹苗,它们的叶子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红色的光芒,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他又看了看竹牌上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心意的名字,再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清水江,心中满是安稳与欣慰。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下泛着浅红色的光泽,宛如燃烧的火焰,又似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盟徽挂在脖子上,紧贴着胸口,传来暖暖的感觉,仿佛与他的心跳同频共振,传递着“护江盟”的使命与力量。他深知,护苗会每年都会如期召开,“护江盟”的人们会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些竹苗,看着它们从弱小的幼苗逐渐长成参天的竹子,看着它们与清水江相互映衬,一年更比一年美好,看着它们成为山江的坚强守护者,成为传承这份深厚情谊的见证者。
江面上的浪轻轻拍打着江岸,发出轻柔的声响,仿佛在为护苗会的圆满结束鼓掌;竹丛里的风温柔地吹拂着,带来阵阵清新的竹香;竹苗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跟小勇轻声告别,又像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加油鼓劲,承诺会努力茁壮成长,守护好这山这江。小勇知道,“护江盟”的故事必将继续书写下去——会有更多的护苗会在这里举行,会有更多的竹苗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希望的种子,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会有更多的守护与传承在这山这江之间永恒延续,如同竹苗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土地里,又像护江的心意,牢牢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每一棵充满希望的竹苗,直到永远。直到竹苗长成参天巨竹,枝繁叶茂,为江河遮风挡雨;直到护江的人遍布四方,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大自然的美好;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秋日承诺,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记忆,深深地刻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的人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神圣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