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立秋后的竹种宴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03 07:37:21 字数:3009
立秋这天,扁担山的风终于带上了凉意,像山江递来的清凉手帕。竹丛里的新竹停止了疯长,竹节间的嫩叶渐渐转深绿,透着成熟的坚韧;藏在竹丛深处的竹种也熟透了——浅褐色的外壳裂开细缝,轻轻一碰就会掉落在地,带着泥土的清香。“护江盟”要办一场“竹种宴”,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把今年的竹种分给盟员,让大家带回各自的家乡种竹。按古夜郎“竹魂传续”古俗,竹种藏着山的灵气、江的情义,要把扁担山的竹魂、护江的心意,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护江”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
清晨,小勇和王阿爷带着大家钻进竹林采竹种。王阿爷手里拿着竹制小耙子,耙齿磨得圆润,轻轻扒开竹丛下的落叶,露出藏在土里的竹种,落叶下的泥土还带着湿气:“采竹种要轻,像捡珍珠一样,别把竹鞭带出来,竹鞭断了,明年这片就长不出新竹了,得给竹林留后路。”他弯腰捡起一颗竹种,外壳上沾着湿润的泥土,指尖捏着竹种晃了晃,能听见里面细微的声响,“你看这竹种,沉甸甸的,摇着有响声,里面的芽才壮,种下去成活率高,能长成‘护江竹’。”
孩子们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竹制小篮子——篮子是小勇教他们编的,篮底垫着油纸,防止竹种受潮,小心翼翼地把竹种放进篮子里,生怕捏坏了。城里来的乐乐捡到一颗特别大的竹种,比其他竹种大一圈,兴奋地举起来,竹种在阳光下泛着浅褐的光:“小勇老师,这颗竹种能种出最粗的竹子吗?我想把它种在我家院子里,让它长成像扁担山一样的竹,以后我就能在竹下给同学讲‘护江盟’的故事了!”
小勇点点头,帮她擦掉竹种上的泥土,指尖碰着微凉的竹种:“只要你好好照顾它,按时浇水、松土,别让虫子咬了芽,它肯定能长成粗壮的竹子。等它长大了,你就跟它说,它的老家在扁担山,在清水江,让它也记得护江的规矩,护着你家院子里的小花小草,像咱们护着山江一样。”
采好的竹种要放在竹筛里晾晒,去除水分,按布依族“晾种礼”,竹筛要摆在朝东的空地上,让晨露先滋润竹种,再让太阳晒透,这样竹种更有活力。大家把竹筛摆在江边的空地上,竹种在阳光下摊开,像一片浅褐色的星星,闪着质朴的光。阿花婶带着女人们,用细竹丝把竹种分成小份,每份十颗,装在蜡染布缝的小袋子里——袋子是靛蓝色的,上面绣着竹苗图案,苗尖朝上,透着生机;还缝着一小块竹片,竹片上刻着“竹种来自扁担山”,边缘缠了红绳,既是标识,也是信物,按古俗,红绳能“系住竹魂,不忘本源”。
“每个盟员都能领一份竹种,”林晓拿着竹制名单,名单上用竹汁写着盟员的名字,给大家分发竹种袋,“外地的盟员我们会用‘竹信’寄过去,信封里附上山竹的种植方法,写清楚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让他们也能种出扁担山的竹,让竹种在外地也能扎根。”
邻镇的小张接过竹种袋,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背包上还挂着“护江盟”的盟徽:“我要把竹种带回邻镇,种在小河边,让它们和护鱼栅一起,守护小河的水,不让泥土流失,不让垃圾掉进河里。以后咱们的河和江,就都有竹子护着,连起来像一条绿色的带子,多好看!”
陈雨的学生小李和小王,不仅领了竹种,还把竹种的样本装进密封袋里,密封袋上贴着标签,写着“扁担山竹种・立秋采”:“我们要把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一下扁担山竹种的特性,看看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气候,再帮其他地方的盟员调整种植方法,让竹种成活率更高,让更多地方都能有扁担山的竹,都能有护江的心意。”
竹种宴的核心环节,是在盟誓滩举行“授种礼”。盟誓滩的竹苗已经长到一人多高,竹枝上挂着的小牌子在风里轻轻晃;竹王树下摆着竹制的祭台,台上放着竹制的托盘,托盘里垫着蜡染布。小勇站在竹王树下,手里捧着托盘,托盘里放着三份特别的竹种——一份来自竹王树根部的竹鞭,竹种带着竹王的灵气;一份是去年小野鸭守护点旁的竹种,竹种藏着守护的温情;一份是凉荫渡遮阳棚下的竹种,竹种裹着温暖的情义。
“这三份竹种,藏着咱们‘护江盟’的心意。”小勇的声音在盟誓滩上回荡,江风把声音传得很远,让每个盟员都能听清,“竹王树的竹种,是传承的根,代表老辈人的规矩不能丢;小野鸭旁的竹种,是守护的情,代表咱们对山江生灵的珍视;凉荫渡的竹种,是温暖的义,代表咱们对每个护江人的牵挂。今天,我把它们分给三个新的‘护江先锋’,希望你们带着竹种,带着心意,把护江的事、传艺的事,做得更好,让竹种的根,扎得更广。”
他把竹王树的竹种分给小张,希望他能把邻镇的护江工作做得更扎实,让竹种在邻镇的土地上扎根;把小野鸭旁的竹种分给陈雨,希望她能把山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竹种带着守护的故事传遍四方;把凉荫渡的竹种分给林晓,希望她能把“新苗课”开到更多地方,让孩子们从小就懂护竹护江,让竹种的希望代代传。三人接过竹种,郑重地鞠躬,手里的竹种袋沉甸甸的,像捧着一份珍贵的承诺,眼里满是坚定。
授种礼结束后,大家坐在盟誓滩的竹凳上,分享各自的护竹计划。有人说要把竹种种在村里的荒地上,让荒地变成小竹林;有人说要种在学校的花坛里,让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竹,了解竹的坚韧;还有人说要种在社区的小公园里,让居民们都知道扁担山的竹,知道“护江盟”的事,让护江的心意融入日常。
王阿爷坐在竹王树下,喝着竹心茶,茶碗是老楠竹做的,泛着岁月的光,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满是欣慰:“以前咱们护竹,只在扁担山,守着这一片江;现在好了,竹种要传到邻镇、传到城里,以后到处都有扁担山的竹,到处都有护江的人,老辈人想让山江的好传下去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小勇走到竹王树下,摸了摸树干上的盟徽,盟徽是竹制的,已经有了包浆;又看了看手里的竹种袋——竹种在袋子里轻轻晃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带着山江的温度。他想起太爷爷当年采竹种的场景,那时候太爷爷只是想让扁担山的竹长得更密,守护好清水江,不让江里的鱼受伤害;现在他们不仅守护了山江,还要把这份守护,通过竹种,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护江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
夕阳西下时,竹种宴结束了。大家带着竹种袋,恋恋不舍地离开盟誓滩,有的盟员还回头望了望竹王树,望了望盟誓滩的竹苗,像是在跟山江告别。小勇站在竹王树下,看着大家渐渐远去的身影,看着江面上的竹筏被拖上岸,看着岸边的护江牌在夕阳下泛着光,心里满是安稳。
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下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他知道,这些竹种会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会长成郁郁葱葱的竹子,会让更多人知道扁担山的竹有多坚韧,知道清水江的水有多清澈,知道“护江盟”的人有多齐心;他知道,“护江盟”的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的竹种宴,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会有更多的守护与传承,在这山这江之间,在更远的地方,永远延续下去,像竹种的根,深深扎在土地里,像护江的心意,深深扎在每个人心里。
江面上的浪轻轻拍岸,竹丛里的风轻轻吹拂,竹王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竹种宴祝福,也像在为竹种的未来祝福。小勇望着远处的扁担山,望着眼前的清水江,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无论这些竹种长到哪里,它们的根都在扁担山,都在清水江;无论“护江盟”的人走到哪里,他们的心都连着这山这江,连着这份情义。
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着竹种的希望,直到永远。直到竹种长成参天竹,枝繁叶茂护江河;直到护江的人遍布四方,齐心协力守自然;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秋日馈赠,成为世代相传的珍贵约定,刻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守护这片土地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