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小暑间的巡江记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02 07:23:47 字数:3142
小暑一到,清水江就裹上了层湿热的水汽,像夜郎古绸裹着江面。清晨的江面飘着薄雾,把竹丛的影子映在水里,影影绰绰,像一幅晕染的水墨画;竹梢的露珠往下滴,落在江里,溅起小小的涟漪,与薄雾相映,美得让人挪不开眼。“护江盟”的巡江队早早聚在江边,今年的巡江多了新成员——邻镇的小张带着三个年轻盟员,扛着竹制工具包;陈雨带来的两个学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背着检测仪,他们要跟着小勇,把清水江上下游二十里的水域都巡一遍,记录水质、检查护鱼栅,还要给新设立的“山江观察点”挂标识,按布依族“巡江礼”,出发前要对着江祈祷,祈求江神护佑。
小勇把巡江用的竹筏检查了三遍——这是去年编的“护江筏”,筏身刻着“巡江”二字,竹篙的顶端缠了新的竹丝,防止打滑;竹筏边缘的护栏又加了一层竹篾,用松脂粘牢,更结实了。“今天巡江要走得远,二十里地,大家把水壶、干粮都带够。”他一边给竹筏绑上竹制采样桶,桶身嵌着夜郎铜片,说能“验水质,辨清浊”,一边说,“大学生们负责测水质,用你们的仪器,也学老法子;小张你们跟着我检查护鱼栅,带好竹篾和松脂;林晓带着孩子们在岸边捡垃圾,咱们分工明确,别落下一处,要让每段江都安安稳稳的。”
陈雨的学生小李和小王,背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手里拿着竹制采样勺——勺柄刻着“采样”二字,兴奋又紧张。“小勇哥,咱们怎么判断水质好不好啊?”小李问,他在实验室里测过无数次水,却第一次在自然江水里采样,指尖还在微微发抖。
小勇指着江面,薄雾渐渐散开,能看到水里游动的小鱼,银闪闪的一片:“老辈人看水质,就看鱼多不多、水藻长得匀不匀、江水清不清。你看这水里,小鱼能自在游,水藻是浅绿的,没发黑,江水能看到江底的石头,就说明水质好;要是水里没鱼,水藻发黑发臭,江水浑浊,就有问题了。一会儿你们测的时候,也可以跟老法子对对看,看看新法子和老规矩是不是一样准。”
竹筏划离岸边时,岸边的孩子们已经拿着竹篮开始捡垃圾。竹篮是小勇教他们编的,篮沿缠了红绳,石头带头,把江边的塑料瓶、塑料袋都捡进竹篮,还时不时对着江里喊:“小勇哥!这里的水好清,能看到江底的石头和小鱼!”小勇朝他挥挥手,竹篙探进水里,溅起的水花带着江的清凉,沾在脸上,驱散了小暑的湿热。
上游的第一个护鱼栅在两里地外,竹筏刚靠近,就看到护鱼栅的竹桩歪了两根,竹篾也断了一道小口子,江水流过缺口,“哗哗”响。“应该是昨天的暴雨冲的。”阿力跳上浅滩,浅滩的鹅卵石硌着脚,他却不在意,用竹铲挖开竹桩周围的泥土,竹铲头裹着铜皮,挖得又快又稳,“得赶紧把竹桩扶正,再用新竹篾把缺口补上,不然小鱼苗会从缺口游出去,被电鱼的人捕走,那咱们之前的守护就白费了。”
小张和年轻盟员们立刻动手,有的扶竹桩,双手紧紧攥着竹桩,不让它再歪;有的递竹篾,竹篾是刚劈的,带着新鲜的竹汁;有的涂松脂,松脂是熬好的,装在竹制的小罐里,涂在竹篾连接处,防止被水泡松。小李和小王则在旁边采样,采样勺轻轻舀起江水,倒进试管里,检测仪上的数字跳了几下,稳定在“优”的区间。“小勇哥,水质真的好!”小王兴奋地喊,声音里满是惊喜,“比城里的景观水干净多了,里面的溶解氧也高,特别适合鱼生长,这都是你们护江的功劳!”
小勇点点头,蹲在护鱼栅旁,用竹刀把断了的竹篾割下来,扔进旁边的竹篮里——按老规矩,旧竹篾不能乱扔,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一点都不浪费,还能让竹的“魂”留在江边。“咱们护江,既要护鱼,不让它们受伤害;也要护竹,不让竹器坏了;还要护这水,不让水变浑,缺了哪一样,山江就不完整了,就像人少了胳膊腿,不自在。”他一边绑新竹篾,一边给新盟员们讲护江的道理,竹篾在他手里翻飞,很快就把缺口补好了。
巡到江中游的“野鸭守护点”时,刚好看到母鸭带着小野鸭在浅滩觅食。小野鸭已经长到半大,灰褐色的羽毛上还带着一点浅黄色,像撒了把碎金,跟着母鸭在水里钻来钻去,时不时叼起一条小鱼,吃得欢实。“咱们小声点,别惊到它们。”小勇把竹筏停在远处,拿出相机——相机挂绳是竹制的,还系着个小盟徽,轻轻按下快门,拍下这一幕,“这些照片要放进‘盟讯册’里,让外地的盟员也看看,咱们守护的小生命长得多好,让他们也为山江高兴。”
陈雨的学生们则在守护点旁的水质观察点,挂了块竹制标识牌。标识牌是用老楠竹做的,刻着“山江观察点・野鸭区”,还有编号和监测日期,边缘缠了红绳,按夜郎“立牌”古俗,红绳能“镇干扰,护观察”。“以后每个月我们都会来采样,”小李摸着标识牌,眼里满是郑重,“要是水质有变化,我们能第一时间发现,也能及时告诉‘护江盟’的人,一起想办法,不让野鸭的家园受影响。”
中午,大家在江边的竹棚里休息,竹棚是去年搭的,棚顶的竹篾编得紧密,能挡住阳光。阿花婶送来的玉米和咸鸭蛋,装在竹制的食盒里,玉米还冒着热气,咸鸭蛋是用江泥腌的,格外香。竹棚里的风很凉,吹走了身上的湿热,江里的浪声像催眠曲,让人忍不住犯困。石头靠在竹柱上,拿着小竹刀削竹丝,说要给小野鸭编个竹制的小窝,让它们能遮雨;乐乐则趴在竹桌上,用蓝草染的颜料画着上午看到的小鱼,画纸上的小鱼歪歪扭扭,却满是活力,还在鱼旁边画了个小盟徽。
下午巡江时,遇到了几个来江边钓鱼的游客,他们坐在岸边的石头上,鱼竿伸在江里,旁边放着塑料垃圾袋。小勇划着竹筏过去,笑着跟他们打招呼,递上“护江盟”的宣传册——册子是竹制封面,上面刻着“护江”二字,里面印着护江盟规和山江美景,还有小野鸭、鱼的照片。“咱们清水江现在是禁钓区,”小勇耐心地解释,声音温和却坚定,“不是不让钓鱼,是想让鱼好好长大。要是想钓鱼,等秋天开钓季,我们会组织‘生态钓鱼活动’,只钓成年鱼,还要把钓上来的小鱼放回去,既过了钓鱼瘾,也不破坏江的生态。”
游客们听了,不仅收起了鱼竿,还主动加入了捡垃圾的队伍,把岸边的塑料瓶、塑料袋都捡进竹篮里。“以前不知道这里的江这么珍贵,以为就是普通的江。”一个游客说,手里拿着宣传册,翻看着里面的照片,“以后我们会告诉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来保护这么美的地方,不随便扔垃圾,不违规钓鱼。”
夕阳西下时,巡江终于结束了。大家坐在竹筏上,顺着江水往回划,竹篙在水里轻轻一点,就能溅起一串水花,水花在晚霞里泛着金红,像撒了把碎钻。天边的晚霞把江面染成了橘红色,小鱼时不时跃出水面,银亮的鱼鳞在晚霞里闪着光,像是在跟他们告别;竹丛里的鸟儿也飞回了巢,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为他们的归来欢呼,与江浪声混在一起,格外动听。
小勇站在竹筏上,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江面,心里满是安稳。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晚霞里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他知道,这一天的巡江,不只是检查护江设施、记录水质,更是把“护江盟”的规矩、山江的情义,传给了更多人——传给了新盟员,让他们懂护江的细节;传给了大学生,让他们把专业知识和老规矩结合;传给了游客,让他们知道护江的重要;也传给了这山这江,让山江知道,守护的人从未懈怠。
回到岸边时,孩子们已经把捡来的垃圾分好了类:可回收的放在竹篮里,要带回村里卖给废品站;不可回收的装在竹制的垃圾袋里,要送到镇上的垃圾处理站。林晓则在旁边,把今天的巡江记录整理在竹制笔记本上,本子里贴着今天拍的照片,记着护鱼栅的修复情况、水质数据、野鸭的活动情况,还有游客的反馈,一笔一划都格外认真,像在记录一份珍贵的承诺。
小勇知道,“护江盟”的巡江不会结束,以后每个月,他们都会这样走一遍清水江,检查、记录、守护,把每一处细节都记在心里,把每一份心意都融进山江。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着这份巡江的约定,直到永远——直到江长清,竹长青,鱼常游,直到这份守护,成为山与江永恒的日常,成为每一个守护人心里,最温暖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