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贫民人生>第七章:按手印的氶诺;第八章:一药害终生;第九章:医学并用

第七章:按手印的氶诺;第八章:一药害终生;第九章:医学并用

作品名称:贫民人生      作者:竹节高      发布时间:2025-10-01 21:29:52      字数:4081

  第七章:按手印的承诺
  腊月的一天傍晚,吴临光来到天锡家。手里拿着硕大的烟斗,用带盖的瓷碗端着一碗浓茶。天锡看姐夫来了,端了一把靠背大木椅,让他坐下。吴临光问天锡道:“你那天和我说的话和刁有财说了吗?”
  天锡说:“没有,我等你过来和他一起谈。”
  吴临光说:“我今天是特地为这事来找他的,你去把他叫来,我有话和他说。”
  天锡家是三间两层楼,房屋又宽又深。靠东边一间从中间用断壁隔开,前面是天锡夫妻两人的主卧,有玻璃窗对着正街;断壁后面是次卧,原来是天锡娘住的,天锡娘去世后就做了主要的客房。前后两间房开门对着堂屋。堂屋前面是几节柜台,摆着些百货和零食小吃,既是小店又是接待客人登记值夜班的地方。中间是条机和祖先牌位。堂屋的后半间摆着两张八仙桌,有靠背椅和长板凳,是客人的餐厅,也是会客室。上下楼的木胡梯靠后墙。西边一间也是一隔两半,前面是服务员的住房,后面是厨房。厨房里开门对着堂屋的餐厅。
  因地基较宽,靠西的空地上盖了一间土砖的披屋,披屋是靠西边山墙鈄披的,披屋后面开一小门,与厨房相通。前有一小门对着街上。披屋原来是柴房,刁有财夫妇来后,看他们没有地方住,天锡叫木工用木板住中间一隔,前面他夫妻二人住,后面仍然放柴火。
  天锡到刁有财住的屋里,对他说:“有财,我姐夫来了,他说有个事和你聊聊。”
  刁有财也不知吴临光找他什么事,平时交往也不多,心里有些忐忑。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堂屋,在昏暗的豆油灯下,吴临光披着毛泥大衣,正抽着大烟斗,屋里烟雾弥漫。
  刁有财对吴临光怯怯地说:“姐夫,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吴临先呷了一口茶,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有财,你先坐下,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找你聊聊天。”
  刁有财拉过一条板凳在吴临光对面坐下。天锡泡了一杯茶端到他面前,自己也在桌旁坐下,先等姐夫开口。
  吴临光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问道:“有财,你到洲上来以后,天锡和宝莲待你夫妻二人如何?”
  刁有财回答吴临光说:“姐夫,这东头街上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天锡待我们和家里人一样,吃的,住的,做事都把我们安排得好好的。说实话,要不是遇到他们夫妇这么热心热肠地帮忙,我们在这泾江庄举目无亲,流不流落街头还很难说。”
  吴临光说:“你也不用这么说,今生的遇见,都是前世的缘分,如果天锡家有什么事需要你帮忙,你愿不愿意帮这个忙?”
  刁有财说:“慢说天锡家没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如果真有么事,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不鼎力帮忙那还是人吗?为人总不能忘恩负义,那是要背一世的骂名的。”
  吴临光说:“有财,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你是不知道,在你来泾江庄之前,天锡遭到了恶人的算计,差一点连这仅有的祖产也保不住。后来是收税的游先生说,国民党县党部的映西先生是天锡的宗家。经游先生的介绍,这宗家也很仗义,帮天锡打赢了这场官司,总算是保住了仅有的一点糊口的产业。前两年映西先生从这里路过,他就是帮天锡的宗亲。这次他叫天锡加入国民党,天锡也是不好意思驳了他的面子,才答应的。我听说讲这事时只有你在场,可见天锡人老实,对你没有防人之心,把你当家里人看待。如今共产党坐了天下,这事查起来可大可小。天锡这样对待你,这事千万不能外传,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你要把这事烂在肚子里。”
  刁有财说:“姐夫,今天当你两人的面,我发个誓,如果这事我外传,我天打五雷轰。再不相信,你们拿张纸来,我写个承诺,在上面签字画押,咬破指头滴血在上面按手印。”
  吴临光说:“不用发那么毒誓,签字画押我倒认为可以,天锡,有财不认识字,你写出来读给他听,拿出印泥来让他在上面按个手印。也不用咬破中指按血手印,我也相信有财不是这样的人,你夫妇二人也不必常放在心上,这事就这么说定了。”
  吴临光还没有说完话,刁有财已咬破了中指。
  当多年以后,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拿出那珍藏着的有些微微泛黄的纸张,静静地平铺在粗糙的木桌上时,它的边缘已有些磨损,仿佛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在这张纸上,一个鲜红的血指印醒目地在右下角。宛如当初一颗人心,承载着不尽的誓言和决心。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站在破旧的小屋里,充满着迷茫和无助,生活的重压让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家庭的困境,如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我的灵魂。
  现在回想起来,我已不再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人生承诺的尊严。而人的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
  
  第八章:一药害终生
  孩子不断长大,笑起来天真无邪。天锡看孩子这般可爱,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将其抱入怀中。与他交谈时,有时候会静静地注视着他,他那脸上便会泛起两朵会笑的云霞,嘴角微微颤动似乎在应答着,手脚不停地舞动尽显朝气蓬勃。
  天锡和宝莲凝视着孩子,心中的甜蜜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现在儿女双全,凑成了一个“好”字,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融掉,放在外面怕冻着。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宝莲搂着孩子睡觉,感到他的体温有点高,并伴有咳嗽和夜啼。
  宝莲不敢有丝毫懈怠,匆忙披衣到柜房里喊醒天锡。天锡连忙穿衣起床,随宝莲来到房里,用手一摸额头,只是微微有点热,并不明显;精神稍显萎靡,没有平日好动。天锡说:“是有点发热,是不是白天感了点风寒?你晚上多给他喂点开水看看,哄哄他,待明天天明再看看要不要去找医生。”
  第二天吃过早饭,孩子的体温持续攀升,小脸烧得通红,喂水、喂奶都不喝,只是啼哭不止,同时嘴角流出涎水。宝莲掰开孩子的嘴看看,发现咽部红肿。
  宝莲对天锡说:“你去叫泽老兄弟来看看,孩子究竟是得的什么病,这样子我快要急死了。”
  宝莲说的泽老,名叫诸云泽,家在泾江庄世代行医,他排行老二,三十多点年纪,中等身材,稍显发福,说话慢悠悠的。住在东街离天锡家只隔几户人家。因天锡叫泽老母亲干娘,所以是兄弟。
  天锡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他家,简略地陈述了孩子的病情和症状。云泽说:“天锡哥,不用着急,我这就去看看。”
  云泽背着药箱来到天锡家,看孩子一直啼哭,先掰开看了看嗓子,又把把脉,再叫宝莲把孩子的衣服脱了检查。孩子的身上有隐隐约约的麻点,有麻点的皮肤边上微微发红,有的则与肤色相近,不太明显。
  云泽仔细检查了一会,直起腰来对天锡和宝莲说:“不要紧的,可能是感染了某种皮肤病毒,导致了发热、咽肿和皮疹的出现,我开两副药吃吃就会痊愈,不用担心。”
  宝莲在旁担心地说:“泽兄弟,这孩子的症状有些像过麻,你看又是发烧,又是咽部红肿,身上还有略隐略现的红麻点,这些都是过麻的早期症状。我女儿淑贤去年过麻,早期也是和这一样。”
  在医学不发达的社会,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在半岁以后都会经历一次麻疹的过程,只是时间有早有迟。据说是要将在娘身上的胎火带出发散出去。过麻的孩子一般要经历七到十二天,从轻到重,再慢慢恢复。一开始是发烧,咽部红肿,身上相继出现红麻点。整个过程就是在利用人体强大的免疫力在排除体内的毒素。孩子虽然很危险,但只要护理得当,不使其吹风,并无大碍。家里如果有孩子过麻要保持洁净,房门关闭,昼夜要人看护,有的老人还要焚香祈祷,祈祷麻娘娘保佑孩子平安渡过险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国家对新生儿麻疹高度重视,研制出麻疹疫苗,并逐步推广普及。现在任何新生儿都必须要注射麻疹疫苗,这种新生儿的杀手疾病,通过国家几十年的努力,才在八十年代初期得以逐步根治。
  诸云泽并没有重视宝莲的意见,肯定地说:“哪里是过麻呀?我开两副药,天锡哥和我一起去拿来,煎了给孩子喝了就会好。”
  孙思邈说:“人命之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吴瑭曰:“生命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天锡看了看云泽开的药方:蝉衣6克,当归6克,荆芥5克,防风5克,蒲公英15克,桑皮15克,生地黄炭,淡豆鼓,牡丹皮,各12克,白芷,白蒺藜,大力子,党参,薄荷,浮萍,黄岺,黄芪各9克,川黄莲3克。(两副)
  天锡回家将药煎了,叫妻子慢慢喂给孩子喝下。孩子喝下药后,不到一个时辰,身上的麻点消失,孩子也不哭不闹,只是嘴角流涎,翻着白眼,呼吸气微弱,人事不知。
  宝莲看到孩子这样,用手指掐着孩子人中,又哭又叫:“龙儿,我的龙儿呀!”
  扬泉先生有名言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天锡看孩子吃下药后,不但不见好,反而加重了病情,生死未卜,心如刀割,三步并作两步,去找诸云泽。
  
  第九章:医学并用
  天锡家的遭遇紧紧地牵动着众街坊和邻居的心弦,大家纷纷前来探望并致以问候。当看到孩子在摇篮里昏迷不醒,又听闻是因麻疹被医生诸云泽用错了药才导致孩子这样时,都用好言宽慰天锡夫妇。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背后都对诸云泽的不负责任加以谴责。
  这对一个行医世家来说,无疑是对其家医术不精的质疑,也是对他不严谨对待病情态度的讥讽。一时间,古镇上对他的医术都避而远之,往日繁华热闹的中医世家,现在门庭冷落。
  龙儿在摇篮里昏迷不醒,也给诸云泽的内心带来沉重的压力。因自己对待病人的粗心大意,既对孩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也让自己的家族的行医医术遭到了众人的质疑和指责,古有云“人言可畏”,倘若孩子真因自己的误诊而出了意外,他不但终生要受到良心的谴责,也难辞其咎。
  天锡家的主卧很宽敞阔绰,除了摆放小儿的摇篮,还有书桌、条机、摇椅、大床、踏板、五斗橱、大衣柜、圆火桶等,一应俱全。孩子出事后,仁泽就天天在房里守着孩子,手不释卷。从孩子的饮食、咳嗽、啼哭、情志等方面综合思索,针对孩子的病情变化,再参考医书上的理论,通过望、闻、问、切来准确辨症,不断调整中药方剂,自己亲自回家配药,煎药,喂孩子服用,每时每刻观察着孩子用药后的身体变化。还会帮他推拿、针灸,配合药力在体内发挥。通过按摩穴位来调动孩子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不适症状。
  在他的用心诊治下,终于孩子在昏迷二十多天后,开口吃奶了,这时大家一颗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
  孩子救活了,但日夜咳嗽不止,有时痰中带血。医生心里明白,这是麻疹的肺火没有发散出去。但孩子能够救活,就是尽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更是为自己的医术在这古镇赢得了口碑,不但天锡一家会心存感激,更是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之口。
  至于孩子因自己医术不精的误判,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抹去的伤害,他不知有时是否进行自我忏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