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四十九章:芒种日的竹汛谣

第四十九章:芒种日的竹汛谣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30 08:10:34      字数:3846

  芒种的脚步一到,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神奇的活力,竹丛瞬间迎来了“竹汛”这一蓬勃的时节。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新竹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生长速度惊人。竹鞭在地下肆意疯长,仿佛在与时间赛跑,那竹节拔节时发出的“沙沙”声,宛如山在轻柔地呼吸,充满了生命的韵律。竹梢的叶子更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模样,从娇嫩的鹅黄渐渐蜕变成为充满生机的翠绿。整个竹林弥漫着清新的竹汁香,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清甜,让人沉醉其中。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淡淡的晨雾还在竹林间缭绕,小勇就带领着“护江盟”的成员们,满怀敬畏与期待地钻进了这片生机勃勃的竹林。他们肩负着一项神圣的使命——采新竹,用来编制“竹汛谣”。所谓“竹汛谣”,便是将新竹精心劈成竹片,在上面刻上护竹口诀以及山江的时令特点,然后将这些竹片挂在竹林的深处。按照古夜郎“竹契”的习俗,这不仅是给后人留下的护竹指南,更是“护江盟”与山江之间的郑重约定。只要竹子存在,“竹汛谣”就会一直流传,护竹的规矩也就永远不会断绝。
  王阿爷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宛如一位守护竹林的老将军。他手中紧紧握着一把老竹刀,刀鞘包裹着厚实的牛皮,这把刀见证了他年轻时守护竹林的无数岁月。刀身上“护竹”二字,历经岁月的磨砺,包浆厚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护竹的传奇故事。他在一株挺拔的新竹前缓缓停下脚步,举起竹刀,轻轻敲了敲竹身,“咚咚”的响声清脆而结实,仿佛是竹子在回应他的问询。“这株竹能采,是两年生的新竹,韧性刚刚好。”王阿爷满意地点点头,“用它来刻字不容易裂开,而且还能留着竹鞭继续发芽。”话音未落,他便屈膝半蹲,以布依族“采竹礼”那庄重的姿势,将竹刀顺着竹纹轻轻一劈,只听“咔”的一声,竹身裂开一道整齐的缝隙,紧接着他顺势一掰,一段手臂粗细的竹片便稳稳地落了下来,竹片上还带着晶莹剔透的竹汁,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采竹要留三节。”王阿爷小心翼翼地把竹片递给小勇,同时指着竹桩上的切口。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在切口上,映出一片片细碎的光斑,宛如一幅梦幻的画卷。“最下面一节要留在土里,这样竹鞭就能继续发芽,延续竹林的生命;中间一节连着竹枝,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竹子的生长提供养分;最上面一节带着竹梢,能为竹林指引方向。要是不按这个规矩来,这片竹林就会越来越稀疏,就像江里没了小鱼苗,迟早会失去生机。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护竹规矩,和护江时留小鱼苗一样,都是为山江留下生路,留下希望啊。”王阿爷语重心长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竹林深深的热爱与责任。
  小勇双手接过竹片,竹片上新鲜的竹汁让他的手心感到凉丝丝的,同时一股淡淡的竹香扑鼻而来,仿佛带着竹林的问候。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阿嬷教他的话:“竹是山的骨,砍竹要敬竹,要跟竹‘打招呼’,不能乱砍,不能多砍,不然山会疼的,竹会哭的。”此刻,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所谓“敬竹”,就是要严守规矩,给竹子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不贪婪,不破坏,让竹林能够世世代代保持郁郁葱葱的生机。
  与此同时,陈雨和大学生团队正拿着相机,全神贯注地记录着采竹的每一个步骤。从选竹时仔细观察竹节、倾听竹声,到劈竹时顺着竹纹小心翼翼地操作并留好竹桩,再到修竹片时细心地削去毛刺、打磨光滑,他们都拍摄得格外细致入微。他们还时不时地向王阿爷请教采竹的各种讲究,眼神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我要把这些内容做成一份详细的‘护竹指南’,”陈雨一边专注地拍摄,一边兴奋地说道,镜头紧紧对准竹桩上的切口,“发给外地的盟员,让他们也能清楚地知道怎么正确采竹,怎么用心护竹。绝不能让好好的竹林因为不懂规矩而遭到破坏,不能让咱们护竹的心意付诸东流。”
  林晓则带领着孩子们,在竹林里认真地清理枯枝。孩子们手中拿着小竹耙,这是小勇特意为他们制作的,耙齿被打磨得十分光滑,以免伤到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他们齐心协力地把地上的枯竹枝拢在一起,堆成一个个小小的柴堆。在柴堆旁,还插着写有“枯竹堆,勿乱烧”的小竹牌,提醒着大家注意安全。“小勇哥,这根枯竹枝上有虫子!”城里来的乐乐突然尖叫起来,她指着一根枯竹枝上的竹虫,小脸蛋皱成了一团,眼中满是紧张与害怕,生怕虫子会爬到自己身上。
  小勇听到叫声,立刻快步走过去。他轻轻地用竹片把竹虫挑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旁边的竹丛里。竹虫仿佛感受到了善意,很快就钻进竹叶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竹虫也是竹林的一部分,”小勇微笑着向乐乐解释道,“它们吃枯竹枝,能让枯竹枝变成肥料,滋养新竹,就像江里的小鱼吃浮游生物,能净化水质一样。咱们护竹,不仅仅是保护新竹,还要呵护竹林里的每一个小生命,这样竹林才是完整的,才充满生气。”乐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再次看向枯竹枝时,眼中的嫌弃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好奇。
  采好的竹片需要先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待水分蒸发后,再用细砂纸仔细打磨光滑,去除表面的毛刺,这样才能进行刻字。按照夜郎“刻契”的古俗,在刻字前,要在竹片上涂抹一层薄薄的松脂,这样既能保护竹片不受侵蚀,又能使刻上去的字迹更加清晰。小勇和王阿爷静静地坐在竹林边的青石板上,手中拿着细竹刀,专注地在竹片上刻写“竹汛谣”。王阿爷刻的是老辈人的护竹口诀,字体采用的是古朴厚重的夜郎古篆,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芒种采竹留三节,清明育苗浇晨露,霜降修枝不碰芽,冬至守竹盼春归。”竹刀落下,竹屑簌簌往下掉落,如同撒下一把碎米,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古老的口诀伴奏。
  小勇刻的则是“护江盟”的护竹约定,他选用了更为易认的楷书字体。“护竹如护江,守规如守心,不砍新竹苗,不毁老竹根,竹茂山常青,江清鱼满仓。”当刻到“守心”两个字时,他特意放慢了速度,竹刀在竹片上缓缓游走,仿佛在将这份守护的心意,深深地镌刻进竹片的每一道纹理之中,让每一道刻痕都饱含着“护江盟”对山江的深情厚意。
  孩子们看到大人们刻字,也都跃跃欲试。小勇见状,便给他们找来细竹枝,让他们在小竹片上画竹纹。石头兴致勃勃地画了一根小小的护江刀,旁边还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护竹护江”,并在刀旁精心地画了个小盟徽,稚嫩的笔触中透露出坚定的守护决心。乐乐则画了一朵娇艳的野菊花,花瓣缠绕着竹纹,她笑着说:“要让花和竹一起长,都做山的朋友。”虽然孩子们画得歪歪扭扭,但每一笔都充满了孩子气的认真与纯真。他们还把小竹片系在手腕上,自豪地说:“要带着它们护竹,不让别人乱砍。”
  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第一批“竹汛谣”终于刻制完成。小勇和大家一起,怀着庄重的心情,将竹片挂在竹林深处的老竹之上。按照布依族“挂谣礼”,每根老竹上挂两片竹片,一片刻着护竹口诀,一片刻着护江约定。竹片上还系着阿花婶精心绣制的红布条,布条上绣着小巧精致的竹纹。微风拂过,红布条轻轻晃动,竹片相互碰撞,发出“叮叮”的清脆响声,宛如在唱一首温柔而动听的歌,与竹梢随风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在竹林间悠悠回荡。
  “以后每年芒种,咱们都来刻‘竹汛谣’。”小勇凝视着挂在老竹上的竹片,红布条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金红色的光芒,他的声音里充满了郑重与坚定,“让每一片竹林里都有‘竹汛谣’的身影,让每一个来到这里护竹的人都能看到,让老辈人的规矩、‘护江盟’的约定,永远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竹林里,永远提醒着咱们,要敬重竹子、守护竹林,要严守山江的规矩。”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陈雨立刻拿出竹制笔记本,认真地把“竹汛谣”的内容抄下来,并附上了详细的白话解释。“我要把这些口诀和约定翻译成普通话,写进‘盟讯册’里,发给外地的盟员,让他们也能牢牢记住,也能跟着一起守规矩,让‘护竹’的心意,和‘护江’的心意一同,传播得更远更广。”
  当大家踏上归途时,夕阳的余晖将整个竹林染成了一片金红色,仿佛给竹林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霞衣。竹片上的字迹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浅黄的光晕,红布条在风中肆意飘拂,宛如一片流动的绚烂云霞。小勇忍不住回头,深情地望了望竹林深处,仿佛能听见“竹汛谣”在微风中轻轻吟唱,能听见新竹拔节生长的欢快节奏,能听见山江在温柔地回应他们的约定——竹在茁壮成长,江在静静流淌,而这份守护的情义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下泛着浅红的光泽,宛如燃烧的火焰,又似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盟徽挂在脖子上,紧贴着胸口,传来暖暖的感觉,仿佛与他的心跳同频共振,传递着“护江盟”的使命与担当。他深知,“竹汛谣”不仅仅是刻在竹片上的文字,更是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规矩,是“护江盟”与山江之间坚不可摧的约定。只要这些竹片依旧存在,只要这些歌谣还在竹林间传唱,护竹的规矩就会永远延续,护江的心意就永远不会改变,竹林将永远郁郁葱葱,江水也将永远清澈见底。
  江面上的浪轻轻拍打着江岸,发出轻柔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护竹之约送上最美好的祝福;竹丛里的风温柔地吹拂着,带来阵阵清新的竹香,“竹汛谣”的“叮叮”声还在竹林里久久回荡,宛如一首永恒的旋律。小勇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扁担山,又凝视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清水江,心中满是安稳与满足。他知道,“护江盟”的故事必将继续书写下去——会有更多的“竹汛谣”挂在竹林的每一个角落,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护竹护江的行列中来,会有更多的规矩与约定在这山这江之间生根发芽,永远延续下去。直到竹林四季常青,江水流淌不息,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夏日歌谣,深深地刻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与坚定信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