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小满时的鱼汛宴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30 07:35:37 字数:4010
小满这天,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声令下,清水江的鱼汛如期而至,如同一场盛大而准时的约定。天还未破晓,整个世界仍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江面上便已飘起了一层薄薄的雾霭。这雾霭宛如来自夜郎古国的神秘面纱,轻柔地包裹着江面,给江水增添了几分朦胧而迷人的色彩。
阿力带着几个年轻的盟员,早早地划着“护江筏”出发了。筏尾绑着的小盟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护江盟”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手中高举着竹制渔网,这渔网可不是普通的网,它是按照布依族传承已久的“捕鱼古格”精心编织而成的。网眼特意留得宽敞,只为捕捉那些成年的鱼儿,而不会对小鱼苗造成丝毫伤害。
每年小满时节,江里的鲫鱼、鲤鱼便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浅滩产卵,这一天,是“护江盟”共同约定的“捕鱼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既要品尝山江赐予的鲜美,又要严格遵守“留苗”的规矩,还要将捕获的一部分鱼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这一传统,在扁担山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按照古夜郎“鱼汛祭”的说法,这便是“取江之恩,还江之情”,体现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小勇背着竹制鱼篓,篓身醒目地刻着“护江”二字,稳稳地站在江边的浅滩上,手中紧握着护江刀。不过,他拿刀并非为了捕鱼,而是为了配合竹尺,准确地丈量鱼的大小。“鱼身不够一尺的,一定要放回江里。”他一边有条不紊地给赶来帮忙的盟员分发竹尺,一边认真地叮嘱着。这些竹尺上刻着夜郎特有的“量鱼纹”,仿佛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护江的责任。“咱们捕鱼,只是为了尝尝鲜,切不可贪心,得给小鱼苗留下长大的机会,这样明年它们才能长成大鱼,继续滋养我们的江水。”小勇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江边回荡。
与此同时,林晓带着镇上的盟员,正热火朝天地在江边搭建竹制灶台。灶台由三块从江里精心挑选的青石板架起,这些石板历经江水的冲刷,透着一股独特的灵气。上面放置着一口大铁锅,锅里早已盛满了清澈的江水,旁边的竹篮里装满了刚刚从山里采摘的姜、蒜、辣椒,这些新鲜的调料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今天咱们要办一场热热闹闹的‘鱼汛宴’,”林晓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手中挥舞着竹制锅铲,兴致勃勃地说道,“捕上来的鱼,一部分用来煮鲜美的鱼汤,一部分做成香气四溢的烤鱼,还有一部分要腌制成鱼干,分给村里的老人们,让大家都能品尝到清水江的鲜美,记住护江带来的美好生活。”
当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竹筏从江中心悠悠地划了回来,渔网里装满了银光闪闪的鱼,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一篮璀璨的珍宝。其中最大的一条鲤鱼足有两尺长,它在网里奋力地蹦跳着,溅起的水花落在竹筏上,恰似撒了一把细碎的银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今年的鱼比往年多!”阿力兴奋地大喊,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他迅速地把渔网里的鱼倒进竹篮里,接着说道,“咱们只捕了三网,就足够办宴了,剩下的鱼就让它们安心产卵,明年咱们再来品尝这江鲜。”
大家立刻围拢到竹篮旁,纷纷拿起竹尺,仔细地量起鱼的大小。对于那些不够一尺的鱼,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放回江里。放鱼的时候,每个人都轻手轻脚,严格按照布依族“放鱼礼”的规矩,还会对着鱼轻声说道“快长大,明年见”。小鱼一接触到江水,便如脱缰的野马般飞快地游向深处,尾巴甩起的水花,仿佛是它们对人们感恩的回应。石头带着一群孩子,将成年鱼轻轻地放进竹制水盆里,水盆里还特意放了些翠绿的水草,让鱼能够保持鲜活。孩子们天真无邪,时不时对着鱼说着:“你们真好看,煮的汤肯定香。”那稚嫩的话语,为这个忙碌而又欢乐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童趣。
“煮鱼汤要用江里的活水。”阿花婶蹲在江边,用老阿爸传下来的竹桶打水。竹桶的桶身缠着红绳,仿佛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对江的敬意。“老辈人说,用江水煮江鱼,才能煮出最鲜美的味道,才能品尝到山江的灵气,不然就辜负了江的慷慨馈赠。”女人们在阿花婶的带领下,各自忙碌起来:有的熟练地拿起竹刀,轻轻刮着鱼鳞,刀工娴熟,动作一气呵成;有的小心翼翼地剖鱼,将鱼内脏清理干净后,整齐地扔进竹篮里,准备带回家喂鸡鸭,丝毫不浪费一点;有的则迅速地用江水将鱼冲洗得干干净净,动作麻利而又细致。不一会儿,竹盆里的鱼就都处理好了,只待下锅。
此时,江边的灶台已经生起火来,晒干的竹枝作为柴火,燃烧时发出“噼啪”的声响,还散发出淡淡的竹香。炊烟顺着江风缓缓飘向远方,仿佛是在向远方的人们发出邀请,召唤他们一同来赴这场盛大的鱼汛宴。阿花婶将处理好的鱼轻轻地放进大铁锅里,加入清澈的江水,再放入姜、蒜、辣椒,以及从山里采来的野葱花,最后盖上用老楠竹制作的竹制锅盖。锅盖的盖沿刻着精美的鱼纹,按照古老的习俗,这样能够“锁鲜气,保鱼味”。不多时,锅里便冒出了白汽,鲜美的鱼汤香味在江边弥漫开来,引得大家都忍不住吞咽口水。就连竹丛里的鸟儿,也被这诱人的香味吸引,纷纷飞过来,围着灶台欢快地转圈圈,仿佛也想一尝这鲜美的鱼汤。
陈雨带着大学生团队,在江边摆起了竹制长桌。桌子是用“顺山竹”精心搭建而成,桌腿绑得结结实实,稳稳当当。上面铺着阿花婶亲手绣的蜡染布,布面上绣着鱼和竹的图案,鱼儿在竹下游弋,竹子在江边挺立,画面栩栩如生,格外应景。“咱们把鱼汛宴的照片发给外地的盟员,”陈雨一边摆放竹碗竹筷,一边兴奋地说道,“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咱们的热闹氛围,等明年鱼汛,一定要让他们回来亲自尝尝,亲眼看看清水江的鱼有多鲜美,咱们的‘护江盟’有多热闹。”
当鱼汤煮好时,太阳已经高高地升到了半空。阿花婶揭开锅盖,顿时,白汽腾腾地冒出来,锅里的鱼泛着诱人的金黄,汤呈现出奶白色,浓郁鲜美的香味飘得更远了,连远处的竹丛里都传来鸟儿欢快的叫声,仿佛也在为这美味欢呼。大家纷纷围坐在长桌旁,阿花婶热情地给每个人盛上一碗鱼汤。竹碗里的鱼汤热气腾腾,撒上一点翠绿的葱花,看起来格外诱人。城里来的乐乐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鱼汤,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脸蛋泛起红晕,兴奋地说道:“好喝!比城里的鱼汤鲜多了,这是我喝过最好喝的鱼汤!”孩子们也纷纷点头,手中的竹勺不停地往嘴里送鱼汤,嘴角沾满了汤渍,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满足。
小勇喝着鱼汤,静静地看着身边热闹非凡的景象:阿力和年轻盟员们正热烈地讨论着明年捕鱼的计划,他们说要编更宽网眼的渔网,还要在浅滩搭建“护卵棚”,更好地保护鱼卵;林晓和女人们则兴致勃勃地说着织蜡染的新图案,打算把今天的鱼汛宴绣在布上,将这份美好传承给更多人;陈雨和大学生们不停地拍摄着照片,还录制了视频,计划做成“护江纪录片”,让更多城里人了解山江的美丽与美好;孩子们在江边嬉笑追跑打闹,手中还拿着编好的小竹鸭子,偶尔跑回桌旁,再喝一口鱼汤,那清脆的笑声在江面上散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看着眼前这一幕,小勇不禁想起太爷爷当年捕鱼的场景。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竹筏,也没有这么多帮手,太爷爷只能独自划着一艘小小的竹筏,在江里辛苦地捕几条鱼。然后,他会用竹篮装着这些鱼,挨家挨户地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而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总是说:“江里的鱼要省着吃,要留给后人。”如今,他们有了“护江盟”,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护这片江,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太爷爷传承下来的规矩,不仅完好地保留至今,而且变得更加热闹、更有温度。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坚守和努力换来的美好生活。
鱼汛宴接近尾声时,小勇缓缓站起身来,举起手中盛着米酒的竹碗,声音响亮而坚定,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今年的鱼汛宴,不仅让咱们品尝到了江鱼的鲜美,更让咱们看到了山江的美好——江水清澈了,鱼儿增多了,人也更加团结齐心了。这一切,都是咱们共同护江的成果,是山江对咱们的丰厚回馈,也是老辈人规矩的延续。我希望每年鱼汛,咱们都能像今天这样,欢聚一堂,分享喜悦,传承规矩,让这山这江永远保持如此美好,让这份情义永远浓厚!”“好!”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竹碗,米酒的清香与鱼汤的鲜美相互交融,在江边弥漫散开。齐声回答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在江面上久久回荡,引得江里的鱼又纷纷跃出水面,银亮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是在为他们欢呼,为这份守护与分享的精神欢呼。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给江水染上了一层金红色的光辉。鱼汛宴也在这温馨而美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大家有条不紊地收拾好东西:把竹制的灶台、长桌仔细收好,用竹绳紧紧绑牢,放置在竹棚里;将江边的垃圾一一捡起,装进竹篮里,带回村里进行分类处理;剩下的鱼,一部分用竹篮精心装着,上面盖上蜡染布,分给村里的老人;一部分则腌制成鱼干,挂在竹棚的竹架上。微风拂过,鱼干的香味与竹香相互交织,格外好闻。小勇静静地站在江边,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江面,江面上泛着金红的光,又看向远处的竹丛,竹丛在夕阳下泛着深绿的光泽,心中满是安稳与满足。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浅红的光芒,宛如燃烧的火焰,又似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盟徽挂在脖子上,紧贴着胸口,传来暖暖的感觉,仿佛与他的心跳同频共振,传递着“护江盟”的使命与力量。他深知,鱼汛宴每年都会举办,“护江盟”的人每年都会相聚在此,分享山江的馈赠,传承守护的规矩,让“取之有度,护之有方”的道理代代相传。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份热闹与情义,直到永远。
江面上的浪轻轻拍打着江岸,发出轻柔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鱼汛宴画上圆满的句号;竹丛里的风温柔地吹拂着,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像是在为“护江盟”的未来送上美好的祝福。小勇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扁担山,又凝视着眼前的清水江,心中满是希望。他知道,“护江盟”的故事必将继续书写下去——会有更多精彩纷呈的鱼汛宴,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会有更多的守护与传承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会有更多的温暖与情义在这山这江之间永恒流淌,直到岁月的尽头,直到山江永恒,直到这份守护与分享,成为山与江永远的夏日欢歌,在时光的长河中久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