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守岁夜的江火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8 12:52:02 字数:3514
除夕这天,扁担山的雪终于停了,夕阳把竹丛上的残雪染成金红,像给竹子披了件喜庆的披风,竹枝上的雪粒簌簌落下,在地上积成小小的金红水洼。清水江的江面结着薄冰,冰下的水流声隐约传来,像在跟岸边的人说悄悄话;江风裹着竹的清香,混着年夜饭的香气,在空气中散开,透着股年的味道。“护江盟”的人早早聚在江边的竹棚里,要一起守岁——这是“护江盟”的新规矩,按布依族“守岁祈福”古俗,除夕夜里点燃江火,既为山江祈福,也让外地盟员知道,无论他们在哪里,扁担山的灯火永远为他们亮着,江火不灭,情义不散。
小勇和王建军带着大家,在江边摆了三排竹制灯架,灯架用三年生的老竹枝搭成,按夜郎“祭火”规矩,每根竹枝顶端都嵌着枚小铜符,说能“镇灯魂,保平安”。灯架上挂着阿花婶和女人们做的竹灯,竹灯用细竹篾编的,有的做成鱼形,鱼腹里藏着小小的蜡染布,布上绣着“年年有鱼”;有的做成竹形,竹节处缠着红绳,红绳上系着小盟徽;还有的做成盟徽的样子,灯面刻着“山江共生”。灯里面点着蜂蜡蜡烛,透过竹篾的缝隙,洒出暖黄的光,像一串流动的星星,映在冰面上,格外好看。
“守岁夜的江火,要从天黑点到子时。”王阿爷坐在竹棚里的火塘边,手里转着烟杆,给孩子们讲老辈人的守岁习俗,火塘里的竹炭泛着红光,映着他的脸,“以前没有电灯,你太爷爷就带着村民们,在江边点竹灯,灯里插着松枝,祈求江里的鱼平安过冬,祈求山里的竹来年长青。现在有了‘护江盟’,咱们的江火,还要祈求所有盟员平安,祈求山江永远安宁,祈求护江的规矩代代传。”
孩子们听得入迷,石头举着一个鱼形竹灯,灯柄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兴奋地说:“阿爷,我要把这个竹灯挂在最前面,让江里的鱼都能看到,知道咱们在守护它们,过年也不忘记它们!”王阿爷笑着点头,帮石头把竹灯挂在灯架的最顶端,鱼形竹灯在风里轻轻晃,像在跟江里的鱼打招呼。
陈雨从城里赶回来了,手里提着个竹制的箱子,里面装着投影仪和外地盟员的祝福视频。“我特意赶在除夕回来,跟大家一起守岁!”陈雨擦了擦额头的汗,打开箱子,“这是小张发来的祝福,你们看——”视频里的小张站在邻镇的小河边,身边是他和镇上盟员一起搭的竹制护鱼栅,护鱼栅上还挂着小盟旗,“小张说今年冬天,小河里的鱼比往年多了不少;还说等开春了,要带着镇上的孩子来扁担山学编竹器,学织蜡染。”
大家围在手机旁,看着外地盟员的祝福:邻镇的盟员举着自己编的竹篮,说“祝‘护江盟’新年越来越好”;城里的大学生团队举着盟徽,齐声喊“愿山江长青,盟心永存”;还有去年加入的游客,抱着自己买的蜡染布,说“今年还会来扁担山,跟大家一起护江”。大家有的笑着挥手,有的跟着视频里的人一起说“新年快乐”,竹棚里的气氛格外热闹,连火塘里的竹炭都似乎烧得更旺了。
林晓在旁边,把外地盟员的祝福写在竹制红纸上,红纸是用竹浆做的,上面印着竹与鱼的图案,她用毛笔蘸着竹汁调的朱砂,一笔一画地写:“小张祝小河鱼旺,护鱼栅牢”“大学生团队祝新苗茁壮,盟员平安”。写完后,她把红纸贴在竹棚的柱子上,红纸配着竹纹,透着股质朴的喜庆,像给竹棚穿了件新衣裳。
天黑下来时,小勇拿起打火机,点燃了第一盏竹灯。按夜郎“启灯”古俗,点燃第一盏灯前,要对着江火默念祈福语:“愿江长清,愿竹长青,愿盟员平安,愿情义永存。”蜡烛的火苗慢慢升起,暖黄的光透过竹篾,映在江面上,把冰面也染成暖黄色;竹灯上的铜符泛着光,像在回应这祈愿。大家跟着小勇,一盏盏点燃竹灯,很快,江边的灯架就亮了起来,三排竹灯沿着江岸延伸,像一条暖黄的带子,把清水江拥在怀里,江火与冰面的光交映,像一幅温暖的画。
“咱们放江灯吧!”陈雨突然提议,手里拿着几个小小的竹制江灯——是她和大学生团队一起做的,灯身编得格外精致,灯里面放着写有祝福的纸条,纸条是用蓝草染的布做的,不会污染江水,“把咱们对山江的祝福、对盟员的思念,都让江灯带给远方的人,让他们知道,扁担山的江火永远等着他们。”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纷纷拿起江灯。小勇在纸条上写“愿清水江年年清,护江盟代代传”;阿花婶写“愿蜡染布绣遍山江,情义传满天下”;石头写“希望小野鸭明年早点回来,跟我一起编竹器”。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江灯放在江面上,薄冰已经被江风融开一小块,江灯顺着水流慢慢漂远,暖黄的光在水面上移动,像一群小小的萤火虫,带着“护江盟”的心意,游向远方。石头看着自己的江灯漂远,眼里满是期待,拉着小勇的手问:“小勇哥,江灯能漂到外地盟员那里吗?他们能看到我的祝福吗?”小勇点点头:“能,江灯带着咱们的心意,他们一定能感受到。”
竹棚里的火塘烧得正旺,阿花婶和女人们端来了刚煮好的年夜饭,都是用竹制的碗和盘子装的:江里的鱼丸汤,鱼丸是手工捏的,鲜得掉眉毛;山里的腊肉,用松枝熏的,喷香;还有用花糯米饭做的年糕,染了红、黄、蓝三色,像三座小小的花山,上面还插着竹制的小旗,写着“新年好”。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吃着年夜饭,喝着两村一起酿的米酒,聊着天,像一家人一样热闹,竹棚外的江火映着他们的脸,满是欢喜。
“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入了‘护江盟’。”陈雨喝了一口米酒,眼里满是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纯粹的守护,最温暖的情义,也明白了什么是传承——不是把规矩挂在嘴上,而是把心意刻在心里,用双手去做。明年,我要带更多的人来这里,一起护江,一起传艺,让‘护江盟’的故事传得更远。”
林晓也说:“我今年教会了镇上的人编竹制护鱼栅,还在小学开了‘新苗课’,看着孩子们从不懂护江,到主动捡垃圾、护竹苗,甚至会跟大人说‘不能电鱼’,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明年,我要把‘新苗课’开到邻镇的更多小学,让更多孩子爱上山江,成为‘护江盟’的小守护者。”
小勇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满是温暖。他站起来,举起竹碗,竹碗里盛着米酒,声音响亮得能让每个人听清:“今年,咱们‘护江盟’的队伍越来越大,从两村人,到邻镇的人,再到城里的朋友;护江的设施越来越完善,新修了护鱼栅,新增了守护点;山江的生态越来越好,江里的鱼多了,野鸭来了,竹苗也长高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是每个人的心意聚起来的力量。我提议,咱们一起敬山江,敬所有盟员,敬这份传承与情义!”
“干杯!”大家都举起竹碗,米酒的清香混着火塘的暖意、竹的清香,在竹棚里散开,格外醉人。竹棚外的江火还在亮着,江灯还在漂远,冰下的水流声像在为他们伴奏,竹丛里的风轻轻吹拂,像在为这份情义祝福。
子时到来时,大家一起在江边点燃了一挂竹制鞭炮——鞭炮用竹枝编的,里面裹着红色的纸,纸里还掺了松脂,按夜郎“辞旧迎新”古俗,点燃鞭炮时要喊“山江岁岁安,盟员年年好”。“噼里啪啦”的响声在江面上散开,惊起了竹丛里的几只飞鸟,飞鸟围着江火转了一圈,又落在枝头,像是在凑热闹;江里的鱼也似乎被惊动,偶尔能看到鱼在冰下轻轻游动,像在回应这热闹的声响。
小勇站在江边,看着亮如白昼的江火,火光照在他的脸上,暖融融的;看着漂向远方的江灯,像一颗颗温暖的星;看着身边笑着闹着的盟员们,老的、少的、城里的、乡下的,每个人眼里都满是欢喜。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火光里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
他知道,这个守岁夜,外地的盟员虽然不在身边,却能感受到这份温暖——江火的光会传到他们心里,江灯的心意会飘到他们身边;他知道,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人加入“护江盟”,会有更多的竹灯在江边亮起,会有更多的江灯带着祝福漂向远方,会有更多的守护故事在山江间发生;他知道,“护江盟”的故事还会继续,新的守护、新的传承、新的情义,会像这江火一样,永远温暖,像这清水江一样,永远流淌,不会熄灭,不会干涸。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年来了。江火还在亮着,江灯还在漂远,“护江盟”的人还围坐在竹棚里,聊着新一年的计划:阿力说要带着年轻人编更多的竹筏,载着盟员去江中心看风景;林晓说要开更多的“新苗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懂护江;陈雨说要组织更多大学生来实践,把现代环保知识和老手艺结合;小勇则说,要在盟誓滩种更多的竹苗,让竹丛长得更茂盛,成为山江的一道屏障。
小勇抬头望了望渐渐亮起来的天空,望了望远处的扁担山,竹丛在晨光里泛着金红;望了望眼前的清水江,冰面开始融化,江水泛着微光。他心里满是希望,像这初升的晨光,温暖又有力量。他知道,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护江盟”的人都会一起扛;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们都会一起面对。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着这份约定与情义,直到永远——直到江火年年照亮江岸,直到江灯岁岁漂向远方,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新年祝福,成为世代相传的温暖记忆,刻在每一个守护过这片土地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