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秋阳下的竹艺集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8 07:36:17 字数:4425
处暑过后,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悄然润色,竹丛渐渐褪去盛夏那浓郁的翠绿,像是染上了一层梦幻的浅黄,恰似被秋阳温柔地镀上了一层金纱。阳光宛如灵动的丝线,透过竹叶的缝隙倾洒而下,在地上精心织就一张金色的网,网中的光影随着微风的轻抚而微微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浪漫诗篇。风吹过竹丛,竹叶相互摩挲发出“沙沙”声响,与不远处江水潺潺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欢快的秋日之歌,在这片土地上悠然奏响。
在这充满诗意的季节里,“护江盟”决定在江边的晒谷场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竹艺集”。此次活动意义非凡,不仅要将两村人精心编织的竹器以及印染的蜡染布一一展示出来,让外地盟员领略精湛的手艺,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人明白竹艺背后所蕴含的山江情义。按照布依族古老的“艺集”古俗,还要在集会上摆出老竹器,并讲述它们的传承故事,让竹艺在岁月的长河中“有根有魂”,延续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这场盛会,小勇和王建军提前三天就开始忙碌起来,精心收拾晒谷场。他们选用三年生的老竹枝搭建栅栏,每一根竹枝都被仔细地削去枝丫,使其显得规整而利落。按照夜郎“护场”的规矩,在每根竹枝的顶端都小心翼翼地嵌着一枚小铜符,据说这小铜符能“镇场子,聚人气”,为这场竹艺集增添一份神秘而美好的寓意。栅栏搭建完成后,上面挂满了大家亲手织就的蜡染布,这些蜡染布色彩斑斓、图案各异:有绣着竹筏的,那竹筏上的盟旗猎猎作响,仿佛正乘风破浪,展现着“护江盟”的豪迈气势;有绣着野鸭的,鸭群悠然游弋在江面,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它们欢快的嘎嘎声;还有绣着“护江盟”盟徽的,靛蓝的布面缀着银线,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彰显着盟员们对“护江盟”的忠诚与热爱。微风拂过,布面轻轻晃动,宛如一片流动的靛蓝海洋,蜡染布那独特的清香与竹香相互交融,在晒谷场悠悠散开,仿佛给整个场地披上了一层芬芳的纱衣。
“竹艺集要热闹点,得把竹器分好类。”王建军扛着竹制货架,那货架是用“顺山竹”精心编织而成,架身还刻着一幅精美的“山江图”,山峦起伏、江水奔腾,仿佛将扁担山的美景浓缩于其上。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竹篮、竹筛放一类,摆在东边,那边晒得到太阳,能更好地展示竹器的纹理;竹制挂件放一类,摆西边,那儿风凉,挂件随风摆动,更显灵动;孩子们编的小鸭子、小蚂蚱,单独在中间摆个‘新苗摊’,肯定受欢迎。”
小勇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又转身走进竹棚,小心翼翼地搬来太爷爷传下来的老竹器。一件是竹制鱼篓,篓身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竹王纹”,那纹路线条流畅,充满神秘的韵味,是太爷爷年轻时亲手编织的,当年它曾陪伴太爷爷在护江时捕获一条条鲜美的鱼;另一件是竹制茶盘,盘底刻着“清水江”三个字,字迹古朴苍劲,茶盘边缘还留着老阿爸劳作时的指痕,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这些老竹器要摆在最前面,”小勇用一块柔软的布轻轻擦拭着竹篓上的灰尘,神情庄重地说道,“让大家看看咱们竹艺的传承,看看老辈人对山江的深厚心意,知道咱们的竹器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故事与情感的文化瑰宝。”
竹艺集当天,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鱼肚白,“护江盟”的人就带着精心准备的竹器陆陆续续地来了。阿花婶带着女人们,她们动作娴熟地把蜡染布挂得更加整齐,每一块布都被她们摆放得恰到好处,宛如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她们还在布旁边摆上竹制小牌子,上面用竹汁精心书写着图案背后的故事:“这是盟誓滩的芦苇,去年咱们在这护过野鸭蛋”“这是清水江的鱼,咱们‘护江盟’的人天天守着它们”。这些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记录,更是对“护江盟”精神的生动诠释。
王阿爷坐在竹凳上,面前整齐地摆放着竹篾和松脂,他正全神贯注地给大家演示编竹篮的老手艺。只见竹篾在他那双布满老茧却灵活无比的手中上下翻飞,犹如翩翩起舞的精灵。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篮底便呈现在众人眼前,篮沿还巧妙地编了一圈“菊纹”,那细腻的工艺引得众人纷纷围过来观看,大家不时发出赞叹之声,对王阿爷的手艺钦佩不已。
孩子们的身影在集会上最为活跃,他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围着“新苗摊”叽叽喳喳。手里举着编好的小竹挂件,大声地向周围的人呼喊着:“快来看看呀!这是我们编的小鸭子,肚子里还塞了竹屑,有竹魂呢!”石头站在摊前,俨然像个小掌柜,热情地给来买挂件的人传授编简单“护江结”的技巧:“编结要用心,心诚结才结实,就像护江要用心,江才会清。”他认真的模样,仿佛一位小老师,将“护江盟”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个编结之中。
从邻镇赶来的林晓,带来了镇上盟员们用心编织的竹器。竹制果盘,盘沿缠了一圈鲜艳的红绳,为果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竹制笔筒,筒身刻着“护江”二字,字迹刚劲有力,彰显着盟员们守护江河的决心;还有竹制小书架,架层用竹丝缠得紧紧的,并且细心地涂了松脂防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竹艺的精湛与用心。“咱们镇上的人现在都爱上编竹器了。”林晓笑着说,手里拿着个竹制果盘,眼中满是自豪,“有的人开了小铺子,卖自己编的竹器,还把‘护江盟’的故事讲给买的人听,现在镇上的人都知道要护河、要少用塑料了。”这些竹器,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传播“护江盟”理念的使者。
城里来的陈雨,带来了大学生团队精心制作的竹制模型。竹制护江牌,上面刻着清晰的盟规,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守护江河的责任;竹制竹筏,绑着小巧的盟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即将驶向远方;还有竹制“护江盟”盟徽,小巧玲珑,工艺精湛,格外精致。“我们想把这些模型送给孩子们,”陈雨微笑着蹲下来,给围过来的孩子递模型,眼神中充满关爱,“让他们从小就喜欢竹艺,喜欢山江,以后也当‘护江盟’的人。”这些模型,承载着大学生们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孩子们能接过守护山江的接力棒。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艺集的人越来越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专程赶来购买竹器的,他们在琳琅满目的竹器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件,感受着竹艺的独特魅力;有来学习手艺的,他们虚心地向竹艺师傅们请教,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还有来聆听“护江盟”故事的,他们沉浸在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被“护江盟”人的精神所打动。
一位从城里来的阿姨,目光被阿花婶绣的蜡染布深深吸引。布面上绣着盟誓滩的芦苇和竹苗,靛蓝的底色衬着银白的线,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格外好看。“这布真好看,上面的图案有什么故事吗?”阿姨轻轻摸着布面,眼里满是喜爱,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阿花婶笑容满面地给她讲起“护江盟”守护野鸭蛋、培育竹苗的故事,讲的时候还深情地指了指不远处的江:“你看,那就是清水江,咱们的竹苗就在江中心的浅滩上,现在都长到一人高了。”阿姨听得入了迷,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场景之中。她不仅毫不犹豫地买了蜡染布,还被“护江盟”的精神深深打动,主动提出要加入“护江盟”:“我回去后,也要学编竹器、学织蜡染,还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更多人来保护自然,保护这么好的山和江。”
小勇坐在老竹器旁边,周围围满了人。他正在给大家讲述太爷爷和老阿爸的故事:太爷爷曾手持护江刀,勇敢地赶跑电鱼的人,守护着清水江的生态平衡;老阿爸带着大家在竹林里立下警示牌,提醒人们爱护这片土地。他还讲述着“护江盟”如何从最初的两村人,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有邻镇、城里的人纷纷加入。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有的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仿佛要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永远留存;有的用手机录像,希望能把这些感人的瞬间分享给更多的人;还有的孩子紧紧围在他身边,眼里满是崇拜,小勇的故事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守护山江的种子。
“小勇老师,我也想当护江刀的传人!”一个小男孩紧紧拉着小勇的衣角,声音清脆而响亮,眼神中充满坚定,“我要像你一样,保护清水江的鱼,保护扁担山的竹;还要编很多竹器,让大家都知道护江的重要性。”
小勇微笑着蹲下来,轻轻摸了摸小男孩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竹制护江刀挂件,挂件上刻着“护江”二字,字迹虽小却刚劲有力。“只要你心里装着山江,愿意守护它,不管你有没有护江刀,都是护江刀的传人,都是‘护江盟’的一员。以后常来扁担山,我教你编竹器、教你巡江。”小勇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小男孩的心田,也照耀着每一个在场的人。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竹艺集也渐渐落下帷幕。大家虽然忙碌了一天,但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容。大部分竹器都卖出去了,赚的钱将用来购买护江的工具,为守护山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很多人加入了“护江盟”,他们认真地填了报名表,自豪地领了竹制盟徽,成为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山江的故事、竹艺的传承,通过这场盛会传得更远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片土地的美好与珍贵。
小勇站在晒谷场中央,静静地看着收拾东西的盟员们。阿花婶正细心地叠着蜡染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对这份手艺的热爱;王阿爷在收拾竹篾,将它们整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在欢快地帮着搬货架,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林晓和陈雨在跟新盟员亲切地交谈,分享着“护江盟”的点点滴滴。挂在栅栏上的蜡染布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金红的光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摆在地上的老竹器透着岁月的光芒,见证着竹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暖而美好,仿佛一幅温馨的画卷。
小勇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下泛着浅红,宛如燃烧的火焰,又似秋天的深情告白。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与他的心跳同频共振,传递着“护江盟”的精神与力量。
他知道,“竹艺集”不会是最后一次,以后还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竹艺集。春天可以举办“新竹集”,展示新生竹子的活力与希望;秋天举办“老竹集”,讲述老竹器背后的深厚故事与传承。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领略竹艺的精巧,感受“护江盟”的深情厚谊,欣赏这山这江的美丽风光。而“护江盟”的人,会一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竹器,编织着山江的未来,编织着传承的温暖,让竹艺里的山江情义,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永不磨灭。
江面上的浪轻轻拍打着江岸,发出轻柔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竹艺集欢呼喝彩;竹丛里的风轻轻吹拂,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护江盟”的未来送上美好的祝福。小勇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扁担山,竹丛在夕阳下泛着金红的光芒,如梦如幻;又低头看了看江里泛起的层层涟漪,心中满是安稳与宁静。他深知,“护江盟”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会有更多精彩的竹艺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会有更多的守护与传承,会有更多的温暖与情义,在这山与江之间,永恒地延续下去,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传奇。
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着这份珍贵的竹艺与情义,直到永远。直到竹艺传遍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扁担山的竹有多么坚韧不拔;直到山江永远清澈翠绿,让鱼群年年兴旺,生生不息;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印记,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传说,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守护过这片土地的人心里,激励着他们继续为这片土地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