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四十章:竹王节的盟歌​

第四十章:竹王节的盟歌​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6 08:43:32      字数:4336

  竹王节这天,扁担山的晨雾像被揉碎的夜郎古纱,轻飘飘裹着山峦,连空气里都浸着竹的清润与松脂的醇厚。天还没亮透,山顶的竹王树下就已挤满了人,连山路上都排着长队,脚步声、说话声混着竹器碰撞的轻响,在雾里慢慢散开。今年的祭台比往年热闹十倍——不仅有扁担山、坝子村的老盟员,鬓角挂着霜花的老人手里还攥着祖传的竹制祭器;还有从邻镇赶来的新盟员,扛着自家编的竹篮,里面装着给竹王的祭品;连陈雨带来的大学生团队都举着“护江盟”盟旗,旗面是靛蓝蜡染布做的,上面竹与鱼的图案在晨光里格外鲜亮,旗边缀着的铜铃“叮铃”响,像山灵在耳边轻唤。​
  小勇穿着深蓝色蜡染长袍,衣襟上绣着繁复的“竹王纹”,竹枝缠绕着江水,针脚细密得能看见竹节的纹路。他腰间别着护江刀,刀鞘是老枫木做的,上面的护江结缠了新红绳,红绳在晨雾里晃着,像一团跳动的火苗。手里捧着的青铜鼎更显庄重,鼎身刻着夜郎蛙形纹,蛙眼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是太爷爷传下的祭器,里面装着两村去年秋收后共同酿的米酒,酒香混着竹香,沿着山路飘得很远,连路过的山雀都停在枝头,歪着头似在嗅闻​
  他身后的祭队也格外整齐:王阿爷捧着“护江盟”盟规,盟规写在粗麻布上,墨色是用竹汁调的,边缘缝着蜡染布,布上印着小鱼图案;王建军扛着新编的竹筏模型,模型虽只有半人高,却按古法编得精致,竹篾间涂着松脂,还绑着小盟旗,风一吹就“猎猎”响;林晓牵着孩子们的手,孩子们穿着浅蓝布衫,手里都举着竹制小盟旗,旗面上绣着小小的护江刀,刀鞘上还缀着红绒球,像一群小卫士,踩着晨露,小皮鞋在石板路上“哒哒”响,紧紧跟着这支长长的祭队。​
  “小勇哥,今天要唱新盟歌吗?”石头走在小勇身边,小脸蛋透着兴奋,呼出的白气在晨雾里凝成小水珠,手里的小盟旗被风吹得轻轻晃,红绒球蹭着他的脸颊,痒得他直笑。新盟歌是林晓和陈雨一起写的,歌词里藏着扁担山的竹、清水江的鱼,还有“护江盟”代代相传的约定。孩子们练了半个月,每天放学后都聚在竹棚里唱,连邻镇的小孩听说了,都跑过来跟着学,早就盼着在祭祀时唱给竹王听,让竹王知道“护江盟”的人越来越多,守护的心意也越来越真。
  小勇点点头,伸手帮石头理了理歪掉的盟旗,指尖碰着孩子冻红的耳朵,冰凉冰凉的:“当然要唱,不仅要唱,还要唱得响亮,让竹王听听咱们‘护江盟’的声音,让山江都知道,咱们的队伍越来越大,守护的心意也越来越真。”石头用力点头,把小盟旗举得更高,还偷偷跟着哼起了盟歌的调子,声音细细的,却透着认真。​
  到了山顶祭台前,景象更显热闹。百年竹王树的枝桠上挂满了两村人编的竹制祭旗,有蛙形、鱼形,还有今年新做的“盟心旗”,旗面上绣着“护江盟”盟徽,风一吹,旗子猎猎作响,像在跟祭队热情打招呼。小勇先将青铜鼎小心翼翼放在祭台中央,鼎旁摆着三枚夜郎铜符,铜符泛着温润的包浆,分别代表扁担山、坝子村和外地盟员;又和陈雨一起,把新做的“护江盟”盟徽挂在竹王树最粗的枝桠上。这盟徽用十年生的老楠竹雕刻,比往年的更大更精致,一面刻着“山江共生”,一面刻着“盟心永存”,边缘还嵌着细银线,阳光透过晨雾,穿过盟徽的缝隙,在祭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像山江送来的祝福,轻轻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竹王节祭祀,开始!”老支书的喊声洪亮有力,话音刚落,铜锣“哐”地撞在青铜鼎上,清脆的响声震得竹王树的叶子簌簌落下,几片嫩绿的竹叶飘进祭台的米酒里,泛起小小的涟漪,酒香也跟着更浓了。女人们率先唱起古老的祭竹歌,今年的歌声里,多了新盟员的和声——城里来的姑娘们声音清亮,像江面上的晨鸟,婉转又有力;邻镇的妇女们调子质朴,像山间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两村的老人们则唱得低沉悠远,像竹王树的年轮,藏着岁月的故事。三种声音混在一起,像清水江的浪,一波波漫过竹林,连远处的江水都似乎被惊动,泛着细碎的浪,像是在应和这动人的歌声。​
  王阿爷走到小勇身边,颤巍巍地把牛角号递给了他。号身是老牛角做的,刻着夜郎古“祭”字,字槽里还涂着朱砂,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宝贝,号口因常年使用,还留着淡淡的包浆。“该你了,孩子。”王阿爷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满是期待,“让竹王听听,咱们的传承,已经从扁担山,传到了邻镇,传到了城里,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小勇深吸一口气,将号口对准天空,胸口微微起伏。“呜——”悠长的号声在山顶散开,比往年更洪亮、更有力,像在唤醒沉睡的山灵,又像在向山江宣告“护江盟”的决心。号声未落,山下的清水江里就传来“哗啦”的水声,几只银鱼跃出水面,鱼鳞在晨光里闪着光,像是在回应这声号叫;竹丛里的斑鸠也扑棱着翅膀飞起,围着竹王树转了一圈,又落在枝头,歪着头静静听着,仿佛也在虔诚参加这场祭祀。​
  号声落定,小勇解下腰间的护江刀,双手握刀,刀背在青铜鼎沿上重重敲了三下——“当、当、当”,厚重的响声穿透人群,压过了风声和歌声,像在跟竹王对话,又像在跟山江郑重盟誓。他抬头望着竹王树,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洒在他脸上,竟让他想起太爷爷当年祭祀的模样;又低头看了看台下密密麻麻的盟员,老的、少的、城里的、乡下的,每个人眼里都满是敬畏与坚定。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比往年更坚定,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能让祭台边的每一个人听清:
  “竹王在上,我是夜郎竹王的后人,是护江刀的传人,更是‘护江盟’的一员。今日,我们聚在此地,不仅要传承扁担山的老规矩,更要立下‘护江盟’的新誓——​
  “我们誓以竹为骨,护山之翠,不让乱砍乱伐伤了山的根基,让扁担山的竹永远长青;​
  “我们誓以江为脉,守水之清,不让电鱼网鱼坏了江的安宁,让清水江的鱼永远畅游;​
  “我们誓以盟为心,传艺传情,让竹器、蜡染、祭歌代代相传,不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
  “我们誓以刀为戒,守规守义,不让贪心欲望破了护江的约,让‘护江盟’的规矩永远不变;​
  “我们更誓邀天下人,共护山江,共传薪火,让这竹长青,这江长流,这份守护山江的情义,永世不休!”​
  说完,他拿起祭台上的竹勺,舀起两勺米酒,一勺缓缓洒在竹王树的根部,酒液顺着粗糙的树皮渗进泥土里,像给竹王敬上一杯香甜的茶;另一勺递给身边的林晓,林晓接过米酒,又传给旁边的陈雨,陈雨再传给邻镇的新盟员,每个人都舀起一勺,轻轻洒在祭台前的竹丛里——米酒顺着竹根往下流,像“护江盟”每个人的心意,紧紧连在一起,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也扎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现在,唱新盟歌!”林晓的声音清亮响起,孩子们立刻举起小盟旗,跟着她一起放声唱:“扁担山的竹啊,直溜溜地长,护着清水江的鱼,游啊游远方;护江盟的人啊,手拉手地扛,守着山和江,永远不分开;竹王树的根啊,深扎在土壤,带着我们的约,传啊传四方……”​
  歌声在山顶散开,老盟员们跟着轻轻哼唱,调子里满是岁月的厚重,像是在诉说着一代代护江人的故事;新盟员们举着盟旗轻轻摇晃,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跟着调子慢慢融入;连陈雨带来的大学生都放下相机,跟着学唱,虽然调子还有些生涩,却唱得格外认真,声音里满是对“护江盟”的敬佩。竹王树的叶子跟着“沙沙”作响,像在跟着节拍轻轻舞动;江里的鱼又一次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在应和这充满力量的歌声。陈雨赶紧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动人的一幕——祭台前,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人围着竹王树,唱着同一首盟歌,护江刀的冷光在晨光里闪着,盟徽在风里轻轻晃动,像一颗跳动的、炽热的守护之心。​
  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在竹王树下摆起了长桌宴。长长的竹桌从祭台一直摆到山腰,桌腿是粗竹做的,桌面铺着蜡染布,蓝白相间的花纹透着古朴。竹碗里盛着香甜的米酒,酒液泛着琥珀色;竹盘里装着松枝熏的腊肉,油亮亮的,香气扑鼻;竹篮里放着花糯米饭,染了红、黄、蓝三色,像三座小巧的小花山,看着就让人欢喜。​
  小勇被新盟员们围在中间,大家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人捧着笔记本,问他护江刀的故事,想知道太爷爷当年是怎么带着村民们守护清水江的;有人拿着竹片,向他请教编竹器的技巧,说想回去教家里的孩子,让孩子也学着手艺;还有人拿出自己画的山江图,图上画着竹王树、清水江和新竹筏,要他在上面题字,想把这份来自扁担山的心意带回家。​
  “小勇老师,我以后想把‘护江盟’的故事写成书。”陈雨的同学捧着笔记本,眼里满是憧憬,笔尖还沾着墨汁,“让更多人知道,在这大山里,有这么一群人,在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守护自然,传承老祖宗的文化,让大家都来学这份初心,一起守护咱们的绿水青山。”小勇笑着点头,接过笔记本和竹笔,在扉页上认真写下“山江不负人,人不负山江”——这是太爷爷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想把这句话传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明白,护山护江,就是守护自己的根,守护子孙后代的未来。​
  夕阳西下时,竹王节渐渐落下帷幕。天边染着金红,把竹王树的影子拉得很长,也给每个人的脸上镀上了温暖的光。新盟员们要离开了,他们的收获满满:有的小心翼翼地拿着阿花婶绣的“竹信”,布上绣着盟誓滩的竹苗,针脚里满是心意;有的捧着小巧的竹制盟徽,盟徽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边缘还打磨得光滑;还有的把自己编的“护江结”系在了竹王树的枝桠上,红绳在风里飘着,说要把这里的心意留在山江间,让竹王树替他们守护这份与山江的约定。​
  小勇站在竹王树下,看着人群渐渐散去,看着夕阳给竹枝镀上一层金红,心里满是安稳与踏实。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里泛着浅红,仿佛也染上了这温暖的光;又抬头望了望竹王树的枝桠——恍惚间,枝桠间似乎出现了太爷爷、老阿爸、张强叔的影子,他们笑着看着他,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看着这支越来越大的守护队伍,眼里满是欣慰与骄傲。​
  “太爷爷,阿爷,张强叔,”小勇轻声说,声音被风吹着,慢慢飘向竹王树深处,也飘向远方的清水江,“你们看,护江刀的故事,已经传到了更远的地方;这山这江,有了更多人的守护。以后每年的竹王节,都会更热闹,这份守护与传承,会像扁担山的竹一样,生生不息,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江面上的浪还在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哗啦”的声响;竹丛里的风还在轻轻吹拂,带着竹的清香;护江刀的冷光在渐渐升起的月光下闪烁,透着坚定。小勇知道,“护江盟”的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人慕名而来,带着对山江的向往与热爱;会有更多竹苗在盟誓滩发芽,带着守护的希望茁壮成长;会有更多盟歌在山江间唱响,带着传承的温暖传遍四方。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着这份与山江的约定,直到永远。​
  因为他深深知道,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独坚守,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同行;所谓守护,也从来不是一时的随口承诺,而是一世的坚定约定——像竹王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永远不会动摇;像清水江的水,永远滋养着这份情义,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直到山江依旧秀美,盟歌永远在山间江上回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