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十九章:春潮里的新筏

第三十九章:春潮里的新筏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6 08:02:03      字数:4725

  立春的风刚揉软了山尖的残雪,清水江便挣脱了冰壳的束缚。江面上的春潮裹着融雪的清冽,一波波漫过岸边青灰的鹅卵石,把去年冬天积在护江牌上的雪水冲得干干净净。那牌是老松木做的,经了江风江雾的浸养,木色已泛出深褐,牌上“护江盟”三个靛蓝字却愈发鲜亮,在晨光里透着玉石般的清亮,连笔画间藏着的夜郎水纹,都像活了似的,随着江波轻轻晃。​
  “护江盟”的人比春潮起得还早。天刚蒙蒙亮,江边的竹棚就飘起了炊烟,棚里堆着新砍的楠竹,青绿色的竹身还沾着晨露,空气里满是竹的清香,混着松脂的醇厚,吸一口都觉得心肺透亮。今年来学手艺的新盟员多,有城里来的大学生,有邻村的年轻人,连坝子村小学的老师都来了,旧竹筏不够用,大家头天夜里围着火塘商量,决定编三艘新竹筏:一艘给孩子们学划船,称“育苗筏”;一艘用来巡江护渔,称“护江筏”;还有一艘专门载新盟员去盟誓滩行入盟礼,称“盟心筏”。“每艘筏都要藏着山江的心意,”王阿爷用烟杆敲了敲火塘边的竹片,“要让筏子也认咱们这些护江人。”​
  小勇和王建军带着大家去后山竹林选竹。这次选的是两年生的楠竹,竹身碗口粗,却不笨重,敲一敲,声音清越,浮力正好。竹皮上还留着淡淡的“顺纹”,一道一道顺着竹节往上走,像江水的纹路。按布依族“选竹”古俗,顺纹竹编的筏“行江稳,不翻覆”,选竹时还要对着竹身拜三拜,嘴里念着“竹神护佑,江行平安”。王建军蹲在竹林里,用竹刀在选中的竹身上刻着夜郎“护童纹”,那纹路是小小的孩童牵着竹枝的模样,刻在“育苗筏”要用的竹上。“编‘育苗筏’,竹间距要密些,”他抬头时,额角的汗珠落在竹皮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还要在边缘加一圈竹制护栏,护栏要磨得比婴儿的手还光滑,防止孩子掉下去,再刻上小鱼、竹苗图案,让孩子见了就喜欢,愿意跟着咱们学护江。
  新盟员们学得格外认真。几个年轻小伙帮着砍竹,竹锯在竹身上“沙沙”响,木屑簌簌落在腐叶里,带着新鲜的竹腥气。每砍倒一根竹,都要按古俗在根部留三指长的竹桩,说“留根护山”,等来年春天,竹桩上还能冒出新笋。城里来的大学生陈雨第一次扛竹,青竹比她想象中沉,竹身压得她肩膀发红,印出一道深深的竹痕,却不肯放下,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浸湿了胸前的白衬衫。“这点累不算什么,”她喘着气笑,眼里闪着光,“能编出自己的竹筏,比在城里拿奖学金还开心——这筏子是真能护江的,有分量。”​
  坝子村的阿力带着几个年轻人,在江边搭竹制工作台。他们先把粗竹桩削尖,竹桩要选三年生的老竹,坚硬耐泡,扎进江底泥土时,得用竹锤一下下敲,每敲三下,就喊一句“扎根守江”。竹锤是老松木做的,柄上包着竹丝,敲在竹桩上“砰砰”响,震得江面上的水纹都跟着颤。工作台上面铺着竹板,板缝用竹丝缠紧,缠的时候要顺时针绕,按古俗说“顺江而行,不遇风浪”,缠好后还要涂一层松脂防水。“咱们编筏有老讲究。”阿力擦了擦手上的松脂,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工作台稳,编的筏才结实;就像‘护江盟’的人,要把根扎在山江里,扎得深,才能守好和江的约定,不被风浪冲散。”​
  编竹筏的工序繁琐得很,劈篾、调松脂、绑竹排,一步都不能省,却没人嫌麻烦。小勇教大家劈篾,他手里的竹刀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刀身泛着古铜色,竹刀在他手里转个圈,就能顺着竹纹劈出均匀的竹篾,篾片薄得能透光,对着太阳看,能看见竹纤维细细的纹路。“劈篾要顺着竹性来,”小勇把劈好的竹篾递给陈雨,“就像护江,要顺着江的性子,不能硬来。”
  王阿爷则教大家调松脂——按夜郎“固筏”古方,松脂要选山腰向阳处的松树上采的,混合蜂蜡和江底细沙,比例得是三比一比一,搅的时候要顺时针,搅到松脂泛出光泽才算好。“涂在竹篾连接处,”王阿爷用竹勺舀起一点松脂,滴在竹篾上,“这样竹筏在水里泡再久,竹篾也不会松,就像咱们盟员的心,粘得紧。”
  林晓在旁边记录,她带来的笔记本是竹制的,封面刻着“护江盟”的盟徽。她把编筏步骤、注意事项都写在上面,还画了详细示意图,图旁标着夜郎“水纹”“竹纹”符号,说要整理成“竹筏编法手册”,用竹纸印刷,发给外地盟员:“让他们也能按古法编筏,就算不在清水江,也能守好家乡的河。”​
  孩子们也来帮忙,石头带着几个小孩,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才六岁,负责捡竹枝、递工具,偶尔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竹刀削竹丝。石头的小手冻得通红,却攥着竹刀不肯放:“小勇哥,我能试试绑竹篾吗?”他举着小竹刀问,眼里满是期待,手里还攥着根刚削好的细竹丝,竹丝削得不算整齐,却透着认真。“当然能,”小勇蹲下来,把一根细竹篾递给石头,指尖碰着孩子冻红的手,冰凉冰凉的,“要轻轻绑,别太用力,不然会把篾绑断,就像护江要用心,不能用蛮劲。”石头点点头,小心翼翼地绑着竹篾,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动作笨拙却认真,绑好后还凑到小勇面前,像献宝似的:“小勇哥,你看我绑得好不好?能不能让‘育苗筏’更结实?”小勇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好得很,有你绑的篾,‘育苗筏’肯定最结实。”​
  编到第三天,竹筏的轮廓渐渐清晰。三艘竹筏并排放在江边的浅滩上,像三块长长的竹板,沾着江雾,泛着青亮的光。“育苗筏”小巧可爱,也就两米长,一米宽,护栏上刻着小鱼、竹苗图案,还缠了红绳,风一吹,红绳飘起来,像跳动的火苗;“护江筏”宽敞些,三米多长,一米五宽,竹排中间留着放渔网、工具的槽,槽边还刻着夜郎“护渔纹”;“盟心筏”最精致,竹身刻着“护江盟”盟徽,盟徽是竹枝绕着江水的模样,筏尾绑着小盟旗,旗是青布做的,上面绣着盟徽,风一吹就“猎猎”响。
  “成了!”王建军第一个欢呼起来,声音里满是激动,大家围着竹筏看,有的跳上筏试晃,竹筏稳稳的,一点不倾斜;陈雨还在“盟心筏”上坐了坐,伸手摸江水,凉丝丝的,溅在手上的水珠都透着甜,她脸上满是欢喜:“这筏子真好,下次去盟誓滩,我要坐在最前面。”​
  春潮里的江水格外清透,能看见江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小鱼是银灰色的,一群群游过,像撒在江里的碎银子。小勇和阿力先跳上“护江筏”,拿起竹篙——竹篙是老竹做的,顶端嵌着一块夜郎铜片,铜片上刻着“镇江”二字,按古俗,这样的竹篙能“镇江魂,稳筏身”。两人慢慢往江里划,竹篙探进水里,溅起的水花落在竹筏上,凉丝丝的,打在手上,像江在轻轻抚摸。“稳不稳?”王建军在岸边喊,手里还拿着渔网,准备等会儿去盟誓滩附近试试,看看能不能捕到小鱼苗,放归江中。“稳!”小勇朝岸边喊,声音顺着江风传回去,铜片在阳光下闪着光,“你们快上来,咱们去盟誓滩,让新盟员看看去年插的竹苗!”​
  大家纷纷跳上竹筏:陈雨、林晓带着新盟员坐在“育苗筏”上,孩子们围着护栏看鱼,时不时伸手去碰江水,吓得小鱼一下子游远,又忍不住笑起来;小勇、阿力撑着“护江筏”,竹篙在江里一点,竹筏就顺着春潮往前漂;王阿爷、李支书则坐在“盟心筏”上,手里握着夜郎铜符,铜符是代代传下来的,泛着温润的包浆,他们轻轻摩挲着铜符,像是在和老祖宗说话。竹筏在春潮里轻轻晃动,像摇篮一样,江面上的风很轻,吹在脸上暖融融的,带着江水的湿气,孩子们伸手摸江水,能看见小鱼在筏下游过,高兴得欢呼起来,声音在江面上散开,惊飞了岸边的水鸟,水鸟扑棱着翅膀,往山那边飞去,留下一串清脆的叫声。​
  到了盟誓滩,大家跳上浅滩,滩上的鹅卵石被江水冲得光滑,踩在上面,凉丝丝的。去年插下的竹苗,现在已经长到一人多高,竹茎泛着深绿,一节一节往上走,竹叶茂盛,像一把把小扇子,风一吹,竹叶“沙沙”响,像在和大家打招呼。竹枝上挂着的小牌子在风里轻晃,牌子是竹制的,上面刻着盟员的名字,有的还画着小图案——陈雨的牌子上画着一本书,林晓的牌子上画着一支笔,石头的牌子上画着一条小鱼。“你们看,这是我去年插的竹枝!”陈雨指着一根最壮的竹苗,竹苗上的牌子刻着“陈雨的竹”。她伸手摸了摸竹叶,指尖能感受到竹叶的纹路,眼里满是欢喜:“它长得这么高,肯定是听到了咱们的话,知道要好好长大,帮着护江挡浪。”林晓也找到了自己的竹苗,竹苗长得很直,她拿出笔记本,对着竹苗拍照,说要把照片印在“竹筏编法手册”里:“让大家看看,护江不仅能编筏,还能种竹,咱们的心意,江和山都记着。”​
  小勇带着大家,在竹苗旁立了块新竹牌。竹牌是用老楠竹做的,打磨得光滑,牌上刻着“春潮新筏,盟心永存”八个字,字是用竹汁调朱砂写的,红得鲜亮,边缘嵌着三枚夜郎铜符,分别代表“育苗筏”“护江筏”“盟心筏”。“这牌要立在盟誓滩,”小勇摸着竹牌,指腹蹭过朱砂写的字,声音洪亮,像江涛一样有力,“让每艘新筏都带着‘护江盟’的心意,让每次行江都记着山江的情义,永远不丢老祖宗的规矩,不忘护江的传承。”大家围着竹牌站成一圈,学着老盟员的样子,双手合十,对着竹牌拜了三拜,嘴里念着“护江护山,盟心不变”,声音在滩上散开,和江风、竹叶声混在一起,格外庄重。​
  夕阳西下时,大家乘着竹筏往回走。江面上泛着金红的光,把江水染成了绸缎,竹筏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像三条长长的鱼,跟着筏一起游动。新盟员们站在筏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盟誓滩,望着滩上的竹苗和竹牌,心里满是坚定。“以后我每个月都来,”陈雨望着江水,眼里闪着光,江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跟着大家巡江、编竹器,还要给孩子们教护江知识,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要守好这条江。”她还说,要把这里的故事写成文章,发在网上,配上行筏、种竹的照片,“让更多人知道‘护江盟’,加入咱们,一起守护山江。”林晓也跟着说:“我要尽快整理好‘竹筏编法手册’,多印些,发给外地盟员,还要寄给大学里的环保社团,让更多人学会按古法编筏,守护家乡的河,让‘护江盟’的规矩传得更远,传得更久。”​
  小勇听着大家的话,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是老枫木做的,里面藏着晒干的枫香叶,碎叶在夕阳下泛着浅红,像藏着一团小小的火。盟徽挂在脖子上,是铜制的,贴着胸口,暖暖的,像有温度。他知道,这三艘新筏不只是工具——“育苗筏”载着传承的希望,让孩子们从小就和江亲近,知道护江的重要;“护江筏”扛着守护的责任,要巡江护渔,不让人破坏江水;“盟心筏”系着两村、甚至更多人的情义,让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像竹篾一样,粘得紧,拆不散。它们是“护江盟”传承的见证,见证着更多人加入,见证着心意凝聚,见证着山江情义像春潮一样,永远流淌,像竹苗一样,生生不息。​
  回到江边时,月亮悄悄爬上来,是一轮新月,像镰刀一样挂在天上,洒在竹筏上,像给筏裹了层银纱;洒在大家脸上,映着满是笑意的眼。大家互相道别,约定下个月一起乘筏捕鱼,一起去竹林砍竹,一起准备竹王节祭祀——竹王节是布依族的节日,到时候要在江边摆上竹制的祭品,祭拜竹神和江神,还要用新竹编的器物装酒,分给每个盟员喝,说能保佑一年江行平安。小勇站在江边,看着大家渐渐散去,看着竹筏被拖上岸,用竹绳绑在竹桩上,桩上的夜郎铜符在月光下泛着光,像一群安静的守护者,守着江,守着筏,守着护江人的约定。​
  他抬头望了望扁担山,山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柔,竹丛在月光下泛着深绿,像一块巨大的绿绒毯;望了望清水江,江面泛着银亮的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银。太爷爷的护江刀,老阿爸的竹器,张强叔的期盼,还有“护江盟”每个人的心意,都像这山这江一样,永远在他心里,沉甸甸的,却又充满力量。他知道,新的竹筏还会编出来,新的盟员还会加入,新的故事还会发生——也许明年春天,会有更多孩子乘着“育苗筏”学划船,会有更多新盟员乘着“盟心筏”去盟誓滩,会有更多“护江筏”在江面上巡行,守护着这方山水。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约定,直到永远——直到春潮年年漫过岸边的鹅卵石,直到竹苗长成参天大树,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远的温暖印记,刻在每一代人的心里,像夜郎的古纹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