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十五章:竹筏上的盟誓

第三十五章:竹筏上的盟誓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3 15:55:38      字数:3349

  重阳节那天,天朗气清,阳光把清水江的江面照得泛着碧色光,像一块被山灵打磨过的翡翠。“护江盟”的人早早聚在江边,竹棚里堆着新编的竹筏,岸边摆着竹制的盟旗——按布依族“重阳盟誓”的老规矩,这天要乘竹筏去江中心的浅滩,那里是两村人第一次合作捕鱼的地方,如今成了“护江盟”的“盟誓滩”,每年重阳节,都会在这里举行新盟员入盟仪式,让江与山见证这份约定。
  小勇和阿力、王建军一起,把三艘竹筏推下水。竹筏用今年新砍的老楠竹编的,竹身泛着浅黄,竹篾连接处涂了熬制三天的松脂,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按夜郎“固筏”古俗,松脂里还掺了些江底的细沙,能让竹筏更抗浪。每艘竹筏上都绑着“护江盟”的盟旗,靛蓝布面绣着竹与鱼的图案,竹枝缠绕鱼身,边缘缀着铜铃,风一吹,旗子猎猎作响,铜铃“叮铃”响,像在召唤江里的鱼群,也像在迎接新盟员。
  “新盟员都到齐了吗?”小勇站在江边,护江刀别在腰间,刀鞘上的护江结与盟徽的红绳缠在一起。这次的新盟员有二十多个:有邻镇的年轻人,手里提着竹制工具包;有坝子村刚成年的孩子,腰间别着小竹刀;还有从城里来的大学生,背着帆布包,眼里满是对山江的好奇——他们是听了林晓讲的“护江盟”故事,特意来加入的,还带了城里的环保资料,说要“把现代护河知识和扁担山的老规矩结合起来”。
  林晓带着新盟员走过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半尺长的小竹枝——这是入盟的信物,竹枝选的是“护江竹”的新枝,带着嫩芽,要在仪式上插进浅滩的泥土里,象征“如竹扎根山江,守护这片土地”。“都到齐了。”林晓笑着说,手里的竹枝还系着红绳,“大家都盼着早点上竹筏,去浅滩宣誓呢,有的还特意提前学了护江歌。”
  小勇点点头,率先跳上第一艘竹筏,拿起竹篙——竹篙尖嵌着夜郎铜片,按古俗,铜片能“镇水魂”,保竹筏安稳。“大家别慌,竹筏很稳,跟着我慢慢划。”新盟员们小心翼翼地踏上竹筏,有的扶着竹制扶手,有的紧紧握着身边人的手,城里来的大学生陈雨还掏出手机,拍下竹筏上的盟旗,说要“让城里的同学也看看这满是心意的竹筏”。
  竹筏慢慢往江中心划去,竹篙探进水里,溅起的水花落在竹筏上,凉丝丝的。江面上的风很轻,带着竹的清香和鱼的腥味,远处的扁担山泛着深绿,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江。阿力站在竹筏尾,给新盟员们讲盟誓滩的故事:“去年咱们两村在这里捕鱼,一网捕了二十多斤,后来就定这里当盟誓滩,每年都来,连江里的鱼都知道,这里是‘护江盟’的地方,每次来都能看见鱼跃出水面。”
  “你们看,那里就是盟誓滩!”阿力突然指着前方,江中心的浅滩露了出来,滩上的芦苇已经泛黄,却依然挺拔,像一群守护浅滩的卫士。浅滩中央,立着一块竹制的盟誓牌,是用百年老楠竹做的,上面刻着“护江盟”的十条盟规,字是用竹汁调朱砂写的,边缘嵌着三枚夜郎铜符,分别代表扁担山、坝子村、邻镇;牌边插满了往年新盟员留下的竹枝,有的已经发了芽,长成了小小的竹苗,在风里轻轻晃。
  竹筏慢慢靠岸,大家陆续跳上浅滩,芦苇在脚边轻蹭,带着秋的凉意。小勇走到盟誓牌前,拿起一块新的竹片——这是今年的盟誓牌,上面刻着新盟员的名字,还有“山江共生,盟心永存”八个字,字体是夜郎古篆,透着庄重。他用竹锤把竹片钉在旧盟誓牌旁边,“咚咚”的响声在江面上散开,像在与江神对话,连远处的水鸟都飞过来,围着浅滩盘旋,像是在见证这仪式。
  入盟仪式正式开始。小勇站在盟誓牌前,双手握着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阳光下泛着光,声音洪亮得能让每个人听清:“今天,我们相聚在盟誓滩,迎接新盟员加入‘护江盟’。我以护江刀传人的身份,问大家:你们是否愿意遵守盟规,护江护鱼,守竹守山,将这份情义与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我愿意!”新盟员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震得芦苇轻轻晃动。他们举起手里的小竹枝,郑重地说,“我愿如竹,扎根山江;我愿如江,滋养万物;护江护山,永不相负!”城里来的陈雨说得格外认真,眼里闪着光,她以前在城里只见过浑浊的河水,如今见到清水江的清,见到“护江盟”的心意,心里满是感动。
  说完,大家依次走到浅滩边缘,将手里的小竹枝插进泥土里。有的把竹枝插在盟誓牌旁边,与往年的竹苗靠在一起;有的插在芦苇丛中,让竹枝与芦苇共生;有的则插在江边的鹅卵石旁,让竹枝守护着江水——每一根竹枝都代表着一颗守护山江的心,很快,浅滩上就多了一片小小的“竹苗林”,红绳在风里轻飘,像一串小小的火苗。
  陈雨把竹枝插进泥土后,还在旁边放了一块小小的竹牌,上面刻着“愿江长清,愿竹长青”,竹牌边缘磨得光滑,是她在来的路上亲手刻的。“我在城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清的江,这么绿的山,”她眼眶微红,“以后我每年都会来,帮着护江,帮着传手艺,还要把这里的故事写成文章,让更多城里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在守护山江,有这么一片土地值得珍惜。”
  小勇看着她,心里满是感动,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竹制盟徽,递给陈雨:“欢迎你加入‘护江盟’,这盟徽是用扁担山的老竹做的,不管你在哪里,只要心里装着山江,就是我们的一员。以后有什么护江的好点子,随时跟我们说。”陈雨接过盟徽,小心翼翼地挂在脖子上,红绳垂在胸前,暖融融的。
  仪式结束后,大家在浅滩上摆起了简单的宴席。竹篮里装着花糯米饭,是阿嬷和坝子村的妇女们一起蒸的,染了红、黄、蓝三色,像三座小小的花山;竹盘里盛着腊肉,是用松枝熏的,喷香;竹碗里倒着米酒,是两村一起酿的,酒香混着竹香,在浅滩上散开。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新盟员们向老盟员请教护江的经验,问“怎么分辨电鱼工具”“怎么检修护鱼栅”;老盟员们则给新盟员讲山江的故事,讲太爷爷护江的往事,讲两村一起抗汛的日子。
  “我小时候,江里的鱼特别多。”王阿爷坐在一旁,手里的烟杆冒着轻烟,给新盟员们讲过去的事,“那时候我跟着你太爷爷巡江,用竹筏运鱼,一筐能装几十斤。后来有人电鱼、网鱼,鱼越来越少,江也变浑了。现在有了‘护江盟’,大家一起护江,鱼又多起来了,江也清了,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啊——一代护着一代,山江才能一直好。”
  新盟员们听得入迷,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用手机拍下浅滩的景色,说要分享给身边的人;林晓则带着大家一起唱护江歌,扁担山的调子低沉,坝子村的调子清亮,城里来的新盟员们跟着学,歌声在江面上散开,与江声、竹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诗,连江里的鱼都跃出水面,像是在应和。
  夕阳西下时,大家乘着竹筏往回走。江面上泛着金红的光,竹筏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像一条长长的鱼,跟着竹筏一起游动。新盟员们站在竹筏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盟誓滩,望着滩上的竹枝和盟誓牌,心里满是坚定。“以后我每个月都来巡江。”邻镇的新盟员小张说,“还要教镇上的人编竹制护鱼栅,不用塑料网,让咱们的小河也像清水江一样清,像扁担山一样有灵气。”
  坝子村的新盟员阿明则说:“我要跟着小勇哥学编竹器,学织蜡染,把‘护江盟’的手艺传下去,让村里的孩子都知道,咱们的竹器不只是工具,更是护江的心意。”陈雨也说:“我回去后要组织大学里的环保社团,来这里开展实践活动,让更多大学生知道护山护水的重要性,一起加入‘护江盟’。”
  小勇听着大家的话,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夕阳下泛着浅红,盟徽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暖暖的。他知道,“护江盟”的队伍会越来越大,护山护水的心意会越来越浓,这份传承会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永远流淌,像扁担山的竹一样,生生不息,不管是邻镇的人、村里的人,还是城里来的人,只要心里装着山江,就是“护江盟”的一员。
  回到江边时,月亮已经悄悄爬上来,洒在竹筏上,洒在盟旗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互相道别,约定下个月一起去竹林里砍竹,一起编新的护鱼栅,一起教孩子们编“护江结”。小勇站在江边,看着大家渐渐散去,看着江面上的竹筏被拖上岸,用竹绳绑在竹桩上,像一群安静的守护者,竹桩上的夜郎铜符在月光下泛着光。
  他抬头望了望扁担山,望了望清水江,心里满是安稳。太爷爷的护江刀,老阿爸的竹器,张强叔的期盼,还有“护江盟”每个人的心意,都像这山这江一样,永远在他心里。他知道,新的故事还会继续,新的盟员还会加入,而他,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着这山这江,守着“护江盟”的约定,直到永远——直到江水流向更远的地方,直到竹枝长满每一寸土地,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远的印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的温暖与力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