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三十四章 临轩放黜 九、且去填词

第三十四章 临轩放黜 九、且去填词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9-22 12:52:13      字数:3094

  刚才是哪位大臣冒犯了皇上?原来是集贤院学士郭劝。
  郭劝虽然没有资历参与贡举之事,他却以这个学士身份,忙前忙后地跟着张罗。他生性淡泊,才学平平,因此看不上那些张狂的人物,特别对柳三变这样声名狼藉、举止张扬的人更看不上眼,这才引发了刚才的事端。
  太后见皇上没有说话,冷冷地看着帘外,话却是对皇上说的:“下面之人,就是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吧,事情的起因皆因此人,这还只是一介白丁,若是为官了,谁知道还会掀起多大波澜?狂妄之人,皇上还是自己定取舍吧。”再要说下去,却招来一阵猛烈的咳嗽,几位宦官、宫女赶紧围上去,有的轻轻捶背,有的端上痰盂。
  刘太后的话虽不多,却明确流露出柳三变不宜为官的意思。
  稍稍冷静下来的皇上听着太后的咳嗽声,这声音此时是这样的刺耳,他也弄不清楚,太后是真的咳嗽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只得轻声说:“母后说的是。”
  一刹那皇上想了许多许多,当前最重要的是不与太后闹翻,太后身体不好,怕是坚持不了几年,只要稳住了,还怕不能独掌朝纲?想明白了,心下释然,身体也放松了。
  复又一想,只是太对不起这个填词名家了,明明可以高登金榜,却在临轩唱名时被黜,这样沉重的打击和羞辱也许会害死他,朕难道真的这样无情?
  皇上又想到几次三番和这位填词名家谈词论道、诗酒歌怀,那是多么的惬意啊!和他在一起谈天说地是那样的轻松快乐,还很有启发。可是现在呢?怎么办,真地黜落他,会不会把他逼上绝路?
  唉,等朝会一散,赶紧让阎文应去安抚柳三变,告诉他,朕会给他一个交代,只是,柳三变能容朕腾出功夫吗?
  皇上偷眼看了一眼刘太后,此时太后的咳嗽已经停止。在柳三变一介布衣和皇权的两难抉择之间,当然是首先紧握皇权,其他一切都要为此让路,柳三变呀,柳兄,朕就暂时对不住你了,就看你自己的造化和应变能力吧。你只要能忍,朕早晚会给你个交代。
  这个年轻的皇上终于完全清醒了。
  皇上倒是清醒了,可是身处漩涡中心的柳三变却稀里糊涂,他无论如何搞不明白,一向和善亲切的刘公子,也就是上面端坐在龙椅上的这位皇上,为什么会对自己下此狠手。
  太后咳嗽平息后,她见皇上仍未开口,便说:“先帝真宗最重科举取士,最重人品才干。这个柳三变既然是善填词,那就让他填词去好了。”
  皇上听了太后之言,灵机一动,冲着跪在阶下的柳三变说:“也罢,既然是你要批语,朕就成全你。朕就批你四个字:‘且去填词’。”
  沉吟了一下,又说:“等你词填得好了,再来应举罢。”皇上的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柳三变,你被黜落了,阶上阶下离得近的人,都听得明白。
  只是没人明白皇上的真实意思,连柳三变也不明白,皇上话中暗含着:等你填词真正成名后,自然会有你的官做。
  皇上说罢,将宦官刚刚捡起来的柳三变的卷宗打开,御笔一挥,就在《司空掌舆地图赋》的试卷卷头写下一行字,写毕将试卷交与晏殊。晏殊刚要伸手来接,皇上已经撒手,试卷飘落地上,吓得晏殊赶忙跪到地上去捡。
  皇上此举一是做给太后看,表明自己不愿与太后作对的态度;二是对晏殊的一个警告和不满;三是给柳三变一个空间,看其能否忍受和腾挪,他实在担心因此毁掉一个人才,特别是这个他真心喜欢的才子词人。
  千万别小看了“且去填词”这四个字的份量,皇上听了太后话后深受启发,在极短时间内想到这四个字,也算是煞费苦心了,留有了很大余地,一是为柳三变专注填词铺平了道路,二是为今后安排柳三变的前程作了铺垫,“且”字是暂且的意思,是暂且让你去填词,后面隐含着也许以后还有官让你做,甚至过不了几天就可恩准你为“同进士”,相当于进士出身,照样可以为官。
  但是这样的批语,柳三变怎能搞个明白,更何况此时遽经灭顶之灾的他,已处于神智不清的状态。
  倒是后来那些崇拜柳三变的歌女们冰雪聪明,利用这四字批语,在汴京城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闹剧,负责京师秩序的开封府不敢阻拦,每晚还要派很多人手去帮助维持秩序。
  奉旨填词这件奇闻趣事,经中书和枢密院两府大臣报到皇上,皇上不但认可“奉旨填词”这件事,而且还很开心,甚至当着两府大臣的面开怀大笑。此是后话,后面详述。
  晏殊站得离皇上最近,见了皇上写的“且去填词”四字批语颇感意外,觉得不妥,这样批卷未曾见过。
  但要维护皇帝尊严,于是晏殊匆忙捡起试卷,起身面对众举子说:“近日街头流传一些词,现已传入宫中,无非花前月下、浅斟低唱等,你等休要学此。”
  他又严厉地对柳三变说:“这些是否为你所作,否认不了吧?你既然将功名视为浮名,那又何必前来应试。国家贡举制度历来是国之重典,为国家拔攫人才,你却视为儿戏,仗恃有点儿小才气,竟敢蔑视朝廷法度,既是浮名,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前来应试?今届贡举唱名终结,你竟敢大声鸣不公,此乃圣驾所在,焉能准你撒野。既已除名,赶了出去!”
  到了此时,皇上再无转圜余地,只得轻叹一声“退朝!”
  按照规定,未被录取的考生的试卷要退回考生,特别是上面的批语,可以让考生明白为何落榜。晏殊轻声问皇上,“这份试卷还退给柳三变吗?”
  刚刚起身要走的皇上猛然停住脚步,扭头盯住晏殊,只听得皇上说:“你说什么?朕的批语你也想连同试卷一起销毁?你真地要赶尽杀绝不成?”阴冷的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一连串的问话像锤子,一下一下地砸在晏殊心上。
  警钟再次在耳边敲响,晏殊心中一惊,两腿也莫名地抖了起来。心想我这是怎么了,太后年事已高,当今圣上风华正茂,我怎么分不清马高蹬短,我一味讨好太后,为的什么?
  我为什么一遇到柳三变的事就不冷静,是不是内心深处嫉妒柳三变,文人相轻在作怪?难道我是嫉妒他的名声比我大,难道担心他会抢了我的婉约派的领袖地位?
  可笑!我晏殊是靠这个起家的么?我生前是高官,死后为名臣,他柳三变怎么能和我相比,我在他的事上为什么就不能忍让、冷静一些?我真的是那种心胸狭隘的小人吗?我真的成了小人?
  晏殊深知太后与皇上之间的礼仪之争,柳三变是双方攻守的筹码,是关键所在。
  柳三变是皇上看中的人,对待这个人应该非常谨慎才对,怎么到了关键时候就把握不好火候了呢?在确定奏名进士名单时,自己就很花了一番脑筋。按成绩的确应该将柳三变的名字放在一甲,但他多了个心眼。
  因为还要从一甲名单上,选出十名考生试卷,在唱名当日送呈皇上御览,届时状元、榜眼、探花就从这十人中产生。在选这十人试卷时,保不住还会有别的官员参与,自己一旦控制不住,真让柳三变进入这十人名单,那可就悔之莫及了。
  更何况,一旦送呈,让皇上见到柳三变的名字,后果就不可收拾了。看皇上平时喜欢柳三变的程度,还真不好说,也许指他为状元也不奇怪,就算皇上有所顾忌,定柳三变为榜眼大致错不了。
  真要这样,自己在皇上心中肯定留下好印象,但是很可能却得罪了刘太后,如今皇权争夺鹿死谁手还看不准,到时站错队,一切就全完了。
  他又想,自己是天圣八年贡举的主考官,若是柳三变这种人中了状元,自己还不落个贻笑千古。
  他利用主考官的身份,与几名考官商量一下,以柳三变品行有疵为名,列入奏名进士名单的二甲之中。
  刚才,皇上一听到试卷两字就勃然大怒,是何道理?原来,焚烧试卷在本朝是有前例可循的。
  真宗皇帝非常重视儒学,故此他总是亲抓科考,科场许多新的条条框框都是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每届科考,真宗都要亲试进士的学识才干,在确定了前十名进士及第后,御试所阅卷子及录本,都要在影殿前焚烧,以此答谢上天神灵护佑。
  故此,晏殊才有此一问。
  这么说,刚才晏殊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也不为过?也不全是。晏殊动了一个心眼,柳三变的试卷本不在十人之内,并不在焚烧之列,他却想混水摸鱼,趁机一烧了之。
  孰料适得其反,当今皇上聪明至极,竟一下子将他的心思看穿,一句话就把他吓得从脊梁骨往下淌汗,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
  皇上又说道:“自本届始,所有考生试卷一律封存,以备复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