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十三章:秋汛前的护江盟

第三十三章:秋汛前的护江盟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2 07:46:22      字数:3333

  立秋过后,清水江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唤醒,水位悄然上涨。江面上的浪较之盛夏,多了几分沉稳,偶尔裹挟着上游冲下的枯枝,狠狠拍在岸边的护江牌上,发出“咚咚”的声响,恰似夜郎古钟在敲响,警示着人们。
  小勇、阿力和林晓,每天清晨都会开启他们的巡江之旅。林晓自打学会编竹器,几乎每个周末都往扁担山跑。她不仅热心地教邻镇人编竹,还积极加入护江队,腰间别着自己精心编就的“护江结”,逢人便说要“把护江的规矩带回邻镇,让小河也如清水江般清澈,像扁担山一样充满灵气”。
  这天,当他们巡江至江中游时,小勇猛地停下脚步。只见去年两村齐心协力搭建的竹制护鱼栅,此刻竟被冲得歪歪斜斜。这护鱼栅可是大家的心血,用的是粗壮的“老竹王”枝做成的竹桩,深深埋入江底三尺,竹篾也是选用的老竹,精心编织而成,专门用来阻拦电鱼的网,守护江里的小鱼苗。可如今,竹桩歪了半截,好几根竹篾也断了,露出一个大大的缺口,江水从缺口处汹涌流过,发出“哗哗”的急切声响,仿佛在大声呼喊:再不修,就来不及了!
  小勇神色凝重,立刻蹲在江边,拿起竹篙试探水深,竹篙上的夜郎铜片闪烁着光芒。“秋汛马上就到了,得赶紧修。”小勇说道,“浪一冲,这护鱼栅就全垮了,到时候电鱼的人肯定会趁机下手,小鱼苗可就危险了。”阿力听后,赶忙点点头,迅速掏出手机给李支书打电话,详细说明情况,让他带些新竹桩和竹篾过来。这竹桩得是三年生的楠竹,竹篾也要劈得粗些,才能抵御江水的冲击;与此同时,林晓在一旁翻开她那本竹制笔记本,本子封面上刻着“护江日志”四个大字,里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巡江的情况,哪里的护江牌歪了,哪里的竹筏需要修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还配上了示意图,图旁标着夜郎特有的“水纹”符号,代表此处“需重点关注”。
  “上次我在邻镇小河边看到他们的护鱼栅,”林晓一边记录一边说道,“是用塑料网做的,没几天就破了,还污染水。哪像咱们这竹制的,既结实又环保,就是得经常检修,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小勇笑了笑,伸手轻轻摸着身边的竹桩,感慨地说:“竹是大山的馈赠,用竹做护鱼栅,就是让山护着江,江养着鱼,这样的生态才能长久。”他想起阿爷曾说的“山江共生”,直到此刻,才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护江,不仅仅是阻拦那些破坏者,更是要顺应山江的自然特性,用最贴合自然的方式,守护这份生态平衡。
  没过多久,李支书就带着两村的年轻人匆匆赶来。大家扛着新砍的竹桩和编好的竹篾,竹桩上还留着竹枝修剪后的新鲜痕迹,竹篾则缠上了红绳,这是按照布依族“护桩”的规矩,红绳能镇住江浪。众人分工明确,迅速行动起来:年轻人拿起竹铲开始挖洞,这竹铲可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宝贝,铲头包着铜皮,挖起泥来又快又稳;力气大的则扛起竹桩,奋力往洞里插,每插一根,就用脚用力踩实,还在桩底垫上些鹅卵石,防止竹桩下沉;妇女们则有条不紊地用竹篾修补护鱼栅的缺口,按照“交叉编法”,每两根竹篾之间缠三道竹丝,再涂些松脂。王建军特意带来了从江对岸松树上采来的松脂,熬了整整三天,黏性十足,不仅能让竹篾绑得更紧,还具备防水的功效。
  林晓也积极地帮忙递竹篾,动作比起刚开始熟练了许多,还不时给年轻人提出建议:“这里的竹篾编密些,不然小鱼苗会从缝里跑出去。”她还兴致勃勃地说起邻镇小河的情况,说回去后一定要建议镇上的人用竹制护鱼栅,“塑料网既不环保,又容易损坏,竹制的用坏了还能回归自然,让山江的灵气连起来,多好呀。”小勇听着,心中满是欢喜,他知道,护江的心意,正像清水江的浪一样,越传越远。
  一直修到中午,护鱼栅终于修好了。新竹桩笔直地矗立在江里,竹篾编得紧密均匀,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稳稳地拦住了缺口。小勇和阿力跳上竹筏,拿起竹篙轻轻推着护鱼栅,仔细检查是否牢固。竹筏在江面上轻轻摇晃,而护鱼栅却纹丝不动,大家见状,都不禁松了一口气。“秋汛前,得把所有护江设施都检修一遍。”小勇坐在竹筏上,大声对大家说,“护江牌、护鱼栅、竹筏,还有江边的警示牌,一个都不能漏。咱们还要跟邻镇的人说,让他们也检修小河的护河设施,大家一起防秋汛,一起守护这片水域。”
  李支书点点头,坚定地说:“我回去就组织坝子村的人巡江检修,再跟邻镇的书记联系,让他们派些人来,咱们一起商量秋汛防护的事。”林晓也兴奋地说:“我回去把护江经验整理成小册子,用竹纸印刷,发给邻镇的人,让他们也知道怎么护河、怎么修护鱼栅,还能把咱们的竹器手艺也加进去,让更多人了解竹的好处。”
  下午,众人又马不停蹄地去检修江边的警示牌。这些警示牌是用老楠竹制成,上面刻着“禁止电鱼”“保护水源”等字样,有些因为长时间被雨水浸泡,已经发黑。小勇便拿出砂纸,轻轻地打磨,再用竹汁调朱砂,重新涂抹上面的字迹。这竹汁是用今年春竹熬制而成,朱砂则是从镇上换来的,按照夜郎“镇牌”的规矩,朱砂能警示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护佑江里的鱼儿。石头和坝子村的孩子们也纷纷赶来帮忙,他们拿着小竹刷,认真地给警示牌刷松脂,防止虫蛀。“小勇哥,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啊?”坝子村刚上小学的小娟,指着“保护水源”好奇地问道,她认识的字还不多。
  小勇微笑着蹲下来,耐心地解释:“就是要保护江里的水,不能往江里扔垃圾,不能电鱼,这样水才会清澈,鱼才会越来越多,咱们才能喝到干净的水,吃到鲜美的鱼,山上的树木也能长得更绿。”小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禁止电鱼”说:“我知道这个!电鱼会把小鱼苗电死,以后就没鱼了,江会难过的。”小勇听了,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孩子们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懂得了护江的心意,这便是传承的希望啊。
  夕阳西下,所有护江设施都检修完毕。小勇站在江边,看着修好的护鱼栅、擦亮的警示牌,以及身边忙碌的两村人和邻镇朋友,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咱们成立‘护江盟’吧!”他大声说道,声音响亮,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把扁担山、坝子村,还有邻镇的人都拉进来,一起护江护河,一起传艺传情,让更多人明白护山护水的重要性。”
  大家听后,眼前一亮。李支书第一个表示赞同:“好啊!咱们定个盟规,每年春汛后一起巡江,秋汛前一起检修设施,每年竹王节一起祭祀,还要互相学习护江经验,让‘护江盟’越来越壮大,让山江的灵气越来越旺盛。”林晓也兴奋地说:“我回去就跟邻镇的人说,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加入!咱们还可以制作竹制盟徽,上面刻上‘护江’二字,发给每个加入的人,让大家都有归属感。”
  小勇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浅红的光泽,江浪轻轻拍打着江岸,仿佛在为这个新的约定欢呼。他深知,“护江盟”的成立,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组织,更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多了一份珍贵的传承——让护江的规矩传播得更远,让护山护水的情义连接得更紧密。
  晚上,大家齐聚在江边的竹棚里,商量盟规。火塘里的竹炭泛着温暖的红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竹棚柱上挂着夜郎铜符,这是王阿爷特意拿来的,说“铜符定盟,能护着‘护江盟’长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最终定下了十条盟规:不电鱼、不网鱼、不往江里扔垃圾、定期巡江检修、互相学习护江经验、传承竹器和蜡染手艺、每年一起过竹王节、一起护佑山江、一起帮助有需要的人、永远坚守山江情义。
  盟规写在麻布上,用竹汁调朱砂写就的字迹透着清苦的竹香,还绣着“山江共生”的蜡染纹样,这可是阿花婶连夜织好的。大家纷纷在盟规上签名:有的用毛笔,有的用竹笔,还有的用手指蘸墨,按上一个手印,那手印就像一朵朵小花,绽放在麻布上。小勇把签好的盟规挂在竹棚的竹架上,旁边摆着三枚夜郎铜符,分别代表扁担山、坝子村、邻镇,象征着三方同心协力。
  “从今天起,咱们就是‘护江盟’的人了!”小勇举起竹碗,里面盛着两村一起酿造的米酒,“为了清水江的清,为了扁担山的绿,为了咱们的情义,干杯!”大家纷纷举起竹碗,米酒的清香混着火塘的暖意、竹的清香,在竹棚里弥漫开来,格外醉人。小勇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两村人、邻镇人围坐在一起,宛如一家人,心中满是安稳。
  秋汛即将来临,江面上的浪会越来越大,但小勇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有“护江盟”的众人一起守护,有山江的灵气庇佑,有护江刀所代表的规矩在,他们一定能够扛过秋汛,守住这份美好,让这份传承像扁担山的竹一样,生生不息,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