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蜡染布上的山江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0 15:14:27 字数:3779
入夏后的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设定了随机的降雨模式,雨水总是毫无预兆地倾盆而下。这天午后,原本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一场雷阵雨便气势汹汹地袭来。江风裹挟着密集的雨丝,如同勇猛的战士,重重地拍打着江边的竹棚,发出“噼啪”的声响,那声音好似夜郎古鼓被大力敲击,在空气中震荡回响。
竹棚里,原本正专注于编竹器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大家围聚在火塘边,火塘里的竹炭正泛着柔和的红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透过雨幕,能瞧见清水江一改往日的清澈,泛起了浑浊的浪涛。但即便如此,江水依然透着一股灵动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它独有的故事。
这时,阿花婶突然从竹篮里掏出一叠素色棉布,布边还清晰地留着竹刀裁剪过后的痕迹。她兴致勃勃地提议道:“正好今天下雨,咱们一起织蜡染吧!把这扁担山的美景、清水江的灵动都绣在布上,以后送给来学手艺的人,这样就算他们走到再远的地方,也能记得扁担山的好。”阿花婶的话,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女人们听闻,立刻快步回家,取来蜡刀、蜡锅和靛蓝染料。男人们也没闲着,纷纷帮忙整理竹制织布架。这织布架可是王建军特意打造的,架身上精心刻着“山江共生图”,竹架的两端还缠着浅黄的竹丝,不仅结实耐用,还蕴含着“竹护布”的美好心意。
小勇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凑了过去。虽然他对蜡染并不擅长,但内心却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学着在布上画竹。阿花婶见此,微笑着递给他一支蜡刀。这蜡刀的刀身是用“护布竹”的细枝做成,刀尖巧妙地裹着铜皮。阿花婶耐心地指导道:“小勇,蜡刀要握稳了,画的时候顺着布纹走,就像你编竹器时顺着竹纹劈篾一样,千万不能着急。”说着,阿花婶率先在布上示范起来,她要画野菊花。只见蜡刀在她手中轻盈地滑动,白色的蜡线在素布上逐渐显现,格外醒目,宛如雨后天晴时飘浮在天空的云朵,同时还散发着淡淡的蜡香。
小勇认真地学着阿花婶的样子,开始在布上画老竹。他深知老竹对于扁担山的意义,竹身要画得粗壮,寓意着“镇山”,象征着扁担山的安稳;竹枝则要弯曲,仿佛正被江风吹拂,展现出一种灵动的姿态;竹叶更是要一片一片细细描绘。他不禁想起小时候阿嬷教他认竹的情景,阿嬷说过,竹枝的弯度里藏着风的方向,竹叶的疏密间蕴含着山的灵气。随着蜡线在布上缓缓延伸,虽然画得不算十分精致,但每一笔都饱含着他的认真与专注,仿佛一根真正的老竹正从布的这头顽强地生长到那头。竹节处留下的淡淡蜡痕,恰似岁月镌刻下的印记,记录着扁担山的悠悠时光。
坝子村的阿秀在蜡染方面十分擅长画鱼。只见她熟练地握着蜡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条栩栩如生、正在游动的鱼。阿秀眼中闪烁着光芒,兴奋地说道:“我要把江里的鱼都画在布上,这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块布,就能想起清水江里那些活蹦乱跳的鱼,想起咱们一起在江里捕鱼的快乐日子。”仔细瞧她画的鱼,鳞片是用纤细的蜡线精心勾勒而成,鱼鳍微微张开,仿佛正用力划动江水,鱼尾带着恰到好处的弧度,整个鱼就像正在江里自由自在地游弋,随时都会从布上一跃而出,溅起晶莹的水花。
孩子们自然也不甘示弱,纷纷拿起小蜡刀,在布上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画的小竹哨、小竹结,线条虽然歪歪扭扭,却充满了童趣,每一笔都彰显着孩子们内心的纯真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石头更是蹲在布前,全神贯注地画了一个小小的护江刀。他还在刀身上细心地画了“万字纹”,刀鞘处特意缠了一圈红绳,那模样正是偷偷仿照小勇的刀鞘画的。画完后,他举着布兴奋地跑到小勇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地问道:“小勇哥,我画的护江刀,像不像你的那把?”
“像!特别像!”小勇笑着摸了摸石头的头,然后指了指刀身的“万字纹”,夸赞道,“这纹画得真好,一看就藏着护江的心意。等布染好,我一定把它挂在竹棚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能看到你这份心意。”石头听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又跑回去,在布的角落添了一个小小的竹筏,还在筏上画了两个人,仔细看,分明就是他和小勇。
在大家的共同创作下,雨渐渐停歇的时候,那叠棉布上已然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扁担山的竹丛层层叠叠,从山脚蔓延到山腰,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清水江的鱼群游弋灵动,形态各异,仿佛真的在江水中嬉戏;野菊花绽放在竹旁,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竹筏静静地漂在江面,仿佛正等待着人们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还有两村人一起编竹器、捕鱼的场景,每个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就连竹棚外的石阶也被细致地画了出来,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
阿花婶小心翼翼地把画好图案的布放进靛蓝染料里。这染料可是大有来头,是用江边生长的蓝草精心熬制而成,还加入了夜郎古方里的“固色粉”,这样染出来的颜色不仅鲜亮,而且持久不褪色。布刚一放进染料,就如同被江水温柔地包裹,缓缓沉了下去,染液泛起一圈圈涟漪,就像江浪在轻轻地摇晃,仿佛在欢迎这块承载着大家心血的布融入其中。
“这布要在染料里泡上三天才能染上颜色,”阿花婶蹲在染缸旁,一边用竹棍轻轻搅动着染液,一边耐心地解释道,“而且每天都要翻一次布,这样才能让颜色染得均匀,就像咱们护江的时候,每天都要巡江,不能漏掉任何一处暗礁,要确保江水的每一处都得到悉心守护。”说着,她还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夜郎铜符,轻轻地放在染缸边,笑着说道,“这铜符能镇色,让布染得更鲜亮,还能沾上山江的灵气呢。”
接下来的三天,大家每天都满心期待地来查看蜡染布的变化。小勇更是每天清晨先去巡江,完成后便绕到阿花婶家,主动帮忙翻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在染料里泡得越久,颜色越发深沉:从最初的浅蓝,逐渐变成深邃的深蓝,最后竟成了如同清水江一般浓郁的靛蓝。而蜡线勾勒出的图案,依然清晰地保持着白色,恰似江面上翻涌的浪涛、竹枝上覆盖的白雪,与靛蓝的底色相互映衬,格外鲜明。
三天后,阿花婶小心翼翼地把蜡染布从染料里捞出来,轻轻拧干水分,然后平整地铺在竹筛上晾晒。温暖的阳光透过竹筛的缝隙,轻柔地洒在布上,靛蓝的布面顿时泛着柔和而迷人的光,白色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生动——竹枝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鱼群好似正逆着水流欢快地游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护江刀则像在闪烁着冷峻的光芒,守护着这片土地。大家纷纷围过来看,忍不住发出阵阵称赞:“真好看!这可比城里买的布好看多了,这里面藏着咱们扁担山的魂呐!”
阿花婶微笑着把染好的蜡染布分给大家:小勇拿到的布上画着苍劲的老竹,竹身挺拔,蕴含着“传承”的深刻意头,仿佛在诉说着扁担山竹艺传承的使命;阿秀拿到的布上画着灵动的鱼群,鱼鳍摆动,满是“江活”的勃勃生机,让人仿佛看到了清水江的繁荣;石头拿到的布上画着清晰的护江刀,刀纹刚劲,透着“守护”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他对守护这片山水的执着。“以后咱们得多织这样的蜡染布。”阿花婶开心地说道,“来学竹器的人,每人都送一块,让他们带着扁担山的山和江,带着咱们的情义离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里的美好。”
小勇郑重地把自己的蜡染布挂在竹棚的竹架上。微风轻轻拂过,布缓缓晃动,布上的老竹仿佛真的在风里摇摆,小勇仿佛能听见竹枝“沙沙”的响声,与江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他凝视着布上的竹,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突然深刻地意识到,这蜡染布和护江刀一样,都是传承的珍贵信物:护江刀以冷峻的光芒守护着山江的规矩,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蜡染布则以精美的纹路藏着山江的故事,包裹着深厚的情义。一个系在腰间,时刻提醒他坚守规矩;一个挂在眼前,时刻提醒他铭记初心。
从那以后,每当有新人来学手艺,小勇都会热情地送他们一块蜡染布。虽然布上的图案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有扁担山的竹、清水江的鱼,每一个图案都深藏着两村人的深厚情义。每当有人好奇地问起布上图案的含义,小勇总会坐下来,耐心地给他们讲述山江的故事:讲太爷爷传下的护江刀,如何历经岁月,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讲两村人一起抗击汛情的艰难日子,如何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讲竹王节上大家立下的新誓,如何坚定信念,传承文化;讲每个图案背后所蕴含的美好心意。
邻镇的林晓来学编竹筏时,小勇送给她一块画着竹筏的蜡染布。林晓轻轻摸着布上竹筏的纹路,眼中满是感动,说道:“我要把这块布挂在我的竹器铺里,让每一个来买竹器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竹器不仅仅是物件,它们还藏着山江的故事,藏着大家的深情厚意。买回去的不只是竹器,更是一份守护的念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扁担山的温暖与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扁担山上,小勇静静地坐在江边的青石板上。他看着染好的蜡染布在竹棚里随风轻轻晃动,宛如一面面小小的旗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看着清水江的浪涛轻轻拍打着江岸,泛着金红的光芒,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蜿蜒在大地之上;看着远处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竹影婆娑,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又看了看布上那栩栩如生的山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深地明白,这山这江、这刀这布、这身边的人,都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贝,都是他要用一生去守护的传承。
他知道,新的故事还会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新的蜡染布还会带着大家的心意被织出来,新的人还会怀着憧憬与好奇来学手艺。而他,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守护着这山这江,传承着这艺这情,将这份山江的心意,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