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十一章:竹篾间的新艺

第三十一章:竹篾间的新艺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0 15:06:53      字数:3311

  竹王节刚过的第一个清晨,扁担山的竹棚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竹棚里挤得满满当当,连竹棚外的石阶上也坐了不少人。人群中,不仅有扁担山和坝子村熟悉的村民面孔,还有一群来自邻镇的年轻人。他们背着竹篮,手里紧紧提着工具,眼神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神秘而有趣的旅程。
  小勇、王阿爷和李支书早在众人到来之前,就把竹棚收拾得井井有条。劈好的竹篾按照粗细,整齐地分类码放在竹架上。细篾适合用来编制精巧的挂件,中篾用来编篮,而粗篾则是编筛的好材料。竹刀、竹尺、松脂罐等工具,有序地摆在竹桌上。就连孩子们专用的小竹刀,也被单独放置在一个筐子里,每把刀身都细心地裹着软布,生怕不小心伤到孩子们的手。竹棚的柱子上,还挂着太爷爷传下来的旧竹器,有质朴实用的竹篮、细密精巧的竹筛,还有一个小小的竹筏模型。这个竹筏模型可不简单,它是当年太爷爷教阿爷编制的,如今挂在这里,就是要给大家做示范,让大家感受竹艺传承的深厚底蕴。
  “今天咱们先从最简单的竹篮学起,这可是竹艺的根基。”小勇站在竹棚中央,手中拿着一根二年生的竹篾,竹篾泛着深绿的光泽,透着一股清新的生机。他接着说道,“编竹篮首先得打底,要用‘井’字纹,竹篾摆放的时候一定要均匀,间距的误差不能超过一指宽,只有这样,编出来的篮底才稳固,装东西的时候才不会歪倒。”说着,小勇便开始示范起来。只见他双手灵动,竹篾在他的指尖来回翻飞,熟练地穿插、缠绕。不一会儿,一个方方正正的篮底就呈现在众人眼前,竹纹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精心量过一般。这精湛的技艺,让一旁围观的邻镇年轻人忍不住发出惊叹。
  邻镇的年轻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其中一个名叫林晓的姑娘,举着手机全神贯注地录像,镜头紧紧跟随着小勇的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步骤。她忍不住问道:“小勇老师,竹篾要怎么劈才不会断啊?”说话间,她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竹枝,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原来,昨天她就尝试过劈篾,结果接连断了三根,手还不小心被竹丝划了一道小口子,到现在还贴着创可贴呢。
  小勇见状,走上前去,接过林晓手中的竹枝和竹刀。这把竹刀可不一般,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刀身上还刻着夜郎“篾”字纹。小勇耐心地讲解道:“手腕一定要稳住,刀要顺着竹纹的方向走,用力的时候就像给竹枝‘挠痒痒’一样,不能使蛮力。”说着,他握住林晓的手,拇指轻轻顶着刀背,慢慢地往下劈。随着“咔嚓”一声,竹枝裂开一道均匀的缝隙,一根完整的竹篾就成功劈出来了,竹丝一根都没断。小勇松开手,眼神里充满鼓励地说道,“你自己试试,别害怕竹篾会断,老辈人都说‘劈断十根篾,才会编好篮’。”
  林晓深吸一口气,学着小勇的样子尝试起来。第一次,竹篾还是断了,但她没有气馁,捡起竹枝继续尝试。终于,在第二次的时候,她成功劈出了一根像样的竹篾。林晓兴奋地举着竹篾跳了起来,大声喊道:“成了!我劈成了!”她的欢呼声仿佛有魔力一般,瞬间让整个竹棚的气氛活跃起来。旁边的年轻人也纷纷跟着尝试,虽然有人不小心劈断了竹篾,但大家都没有丝毫气馁,而是捡起来继续劈。王阿爷在一旁耐心指导:“劈篾的时候要找准竹节的‘软处’下刀,这就跟做人一样,得找对方法,不能一味地硬来。”
  与此同时,王阿爷在另一边教老人们编竹筛。这些老人手巧,学东西快,没过多久就编出了筛底。王阿爷拿着刻有夜郎古“量”字的竹尺,仔细地量着筛眼,说道:“筛眼的大小一定要均匀,用竹尺量着编,这样筛米的时候才不会漏米粒,筛面粉也能筛得更细。”坝子村的张阿婆学得格外认真,她不仅把筛眼编得大小一致,还在筛沿上精心编了一圈“菊纹”,竹丝绕得均匀美观。张阿婆笑着说:“这是给我孙孙编的,当玩具,也让他从小就学学编竹器,可不能把老手艺给丢了。”
  孩子们也没闲着,小勇正在教他们编制竹制小挂件,有活灵活现的小鱼、栩栩如生的蚂蚱,还有小小的护江刀。这些竹丝是特意劈好的细篾,还染上了浅蓝、浅红等鲜艳的颜色,十分好看。石头学得最熟练,他站在小凳子上,像个小老师一样,教邻镇的小孩编“护江结”。他一本正经地说道:“编结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心要是不诚,这结就编不结实,也就护不住江了。”邻镇的小孩们跟着他认真地学,手指笨笨地绕着竹丝,石头还会细心地帮他们调整,就像当年小勇教他时一样耐心。
  中午吃饭的时候,阿花婶和坝子村的妇女们送来了刚煮好的玉米和姜茶。玉米是用竹笼蒸的,带着竹子特有的清香。姜茶则装在竹壶里,壶身裹着蜡染布用来保温。大家坐在竹棚外的石阶上,一边吃着玉米,一边开心地聊着天。林晓一边啃着玉米,一边兴奋地说:“我想把竹器手艺带回邻镇,开个小铺子,卖竹篮、竹筛,还要教镇上的人编竹器,让更多人知道扁担山的竹艺,也让大家明白护山护水的重要性。”邻镇的另一个年轻人也接着说道:“我打算在镇上的小河边立块护河牌,就像扁担山的护江牌一样,牌上刻‘护河护鱼,守水守心’,再编些竹篮放在河边,提醒大家别乱扔垃圾。”
  小勇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满是欢喜。他不禁想起太爷爷曾经说过的“竹有魂,能传情”,直到此刻,他才真正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竹器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信物,是连接不同地方、不同人的重要纽带。只要这门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那么这份护山护水的心意,就会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流向更远的地方。
  下午,小勇带着大家走进竹林里挑选竹子。他耐心地教大家如何辨认竹子的年份:“一年生的竹子颜色浅绿,竹皮比较嫩,适合用来编挂件;二年生的竹子呈深绿色,竹身坚韧,编篮、编筛再合适不过;三年生的竹子泛着浅黄,竹身粗壮,适合编竹筏、竹筐。选竹就跟选人一样。”小勇轻轻摸着一根二年生的竹子,“要选那些结实、有灵气的,这样编出来的竹器才好用,也才能藏得住心意。”他还教大家辨别竹纹,“顺纹竹”编出来的竹器表面光滑,“逆纹竹”编出来的则更加结实,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合适的竹子。
  邻镇的年轻人都听得十分认真,一边挑选竹子,一边拿出本子记笔记。有的年轻人还在选好的竹身上系上红绳做记号,笑着说下次来还要用这根竹子编竹器。林晓选中了一根二年生的竹子,这根竹子竹身笔直,竹节均匀。她开心地说道:“我要编个竹篮送给妈妈,我妈妈最喜欢竹篮了,以前总说买的竹篮不结实,这次我亲手编的,肯定能用好多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此时,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的人编出了竹篮,还在篮沿缠上了红绳,显得格外喜庆;有的人编好了竹筛,筛眼大小均匀,十分实用;有的人编了小巧的挂件,准备挂在钥匙上;孩子们则编了不少“护江结”,打算送给家人。大家围聚在一起,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容。林晓手里拿着自己编的竹篮,虽然篮底还有点歪,但她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这是我第一次编竹器,虽然不太好看,但这是我亲手做的,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以后还要来学编竹筏、学织蜡染布。”
  小勇看着眼前这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景象,伸手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浅红的光泽。竹棚里摆放的竹器,透着浅黄的暖光,与远处清水江泛着金红的浪涛相互映衬。微风吹过,竹丛轻轻摇曳,仿佛在和大家挥手道别。小勇深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学习编竹器,学习护山护水的理念。这份传承,就如同扁担山的竹子一般,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邻镇的年轻人纷纷和小勇约定,下个月还要再来学习编竹筏和织蜡染布。“小勇老师,你可一定要等着我们啊!”林晓一边挥着手,一边大声喊道,她的手里还提着自己编的竹篮,声音里满是期待。小勇微笑着点点头,说道:“我一定等着你们,扁担山的竹也盼着你们来。下次来,我教你们编带有蜡染布的竹器,会更漂亮。”
  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小勇独自站在竹棚前,目光望向远处的扁担山和清水江。此时,月光已经悄悄爬上天空,洒在竹丛上,仿佛给竹子披上了一层银纱。江面上波光粼粼,泛着银亮的光,如同铺上了一层细碎的星星。小勇知道,新的故事即将继续书写,新的手艺也会不断传承下去。而他,会一直带着护江刀,承载着大家的期待,继续守护着这片山水,传承这份技艺与情谊,将这份温暖与责任,传递给每一个守护这里的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