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十章:竹王树下的新誓

第三十章:竹王树下的新誓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0 09:50:53      字数:3957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竹王节,扁担山迎来了比往年更为热闹的时刻,那份热闹的程度,仿佛比以往盛了十倍不止。山顶上的竹王树,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热烈的氛围,又长高了些许,它那枝桠遒劲有力,宛如夜郎古神伸出的巨大手臂,向着天空伸展。
  天还未亮,扁担山和坝子村的村民们就早早地聚集在了竹王树下,就连邻镇的人们也听闻消息,纷纷赶来。他们中,有的扛着相机,希望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场景;有的提着竹篮,里面或许装着自家的特色美食,准备与大家分享。他们皆是听闻了两村共同守护清水江、传承竹器手艺的事迹,特意赶来参加这竹王节,想要聆听护江刀的传奇故事,一睹布依人的祭祀盛况。
  小勇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筹备者,早在半个月前就忙碌起来。他与王阿爷、李支书一同精心修整祭台。祭台依旧采用山腰那棵老楠木搭建,不过今年新添了三根竹柱,分别刻着“扁担山”“坝子村”“邻镇友”。柱身上缠着三色彩布,红布象征着山火,寓意着热情与活力;蓝布代表着江水,象征着灵动与包容;黄布则寓意着土地,承载着厚重与滋养。按照布依族“三色定盟”的古老规矩,这三色布代表着三方同心协力,共同守护这片山江大地。竹王树的枝桠上,挂满了两村人一同编制的竹制祭旗。扁担山的蛙形旗上缀着铜铃,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坝子村的鱼形旗绣着银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还有新制作的“护江旗”,上面用竹汁书写着“山江共生,两村同心”,风一吹,旗子猎猎作响,铜铃“叮铃”声与之相应和,仿佛在与山灵进行一场神秘的对话,又似在召唤着远方而来的客人。
  祭祀前一天,竹棚里一片欢腾景象。女人们忙碌地蒸着花糯米饭,她们运用传统的染色方法,用枫香叶染出红色,苏木染出黄色,蓝靛染出蓝色,然后将这些色彩斑斓的米饭堆放在竹制祭盘里,远远望去,恰似三座小小的花山。祭盘边缘刻着夜郎“丰”字纹,寓意着丰收与富足。男人们则忙着杀猪宰鸡,将肉块用竹签串好,整齐地摆在祭台上。这些竹签特意选用“顺山竹”枝,据说这样能让祭品沾染上山间的灵气。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围绕着竹王树欢快地奔跑着,手里拿着小竹哨,吹奏着去年小勇教给他们的祭歌,那清亮的笛声在竹枝间绕旋回荡。邻镇的孩子们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所感染,纷纷跟着学起了吹哨,一时间,哨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山顶都洋溢着欢快的调子。
  “小勇哥,今年还是你主祭吗?”石头满心期待地跑到小勇身边,手中拿着刚刚编好的竹制小祭牌,牌上刻着“护江”二字,边缘还细心地缠了一圈红绳。这几年,石头明显长高了不少,已经能够熟练地帮着劈竹篾、编竹器,眉宇间多了几分少年人的沉稳,神态像极了他已故的父亲张强。小勇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铜符,那是王阿爷给的夜郎“护童符”,说道:“没错,今年还要带着你和坝子村的孩子们一起敬竹王,让竹王看看,咱们的后辈都长大了,能够肩负起护江传艺的重任了。”石头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立刻举着小祭牌跑去跟坝子村的孩子炫耀。两个村的孩子很快围聚在一起,热烈地商量着祭祀时该如何举牌、怎样唱祭歌,邻镇的孩子们也好奇地凑过来,嚷着要一起参与。
  竹王节当天,天还漆黑一片,两村的祭队就从山脚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扁担山的人穿着深蓝色蜡染长袍,腰间别着刻有蛙形图案的竹制挂件,步伐沉稳有力;坝子村的人则身着浅蓝色蜡染短褂,手里提着装满祭果的竹篮,神情庄重肃穆;邻镇的人跟在队伍后面,手中紧紧握着相机,时刻准备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小勇走在祭队的最前方,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青铜鼎。鼎身被擦拭得锃亮,上面的蛙纹与鱼纹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鼎里装着两村共同酿造的米酒,那浓郁的酒香混合着清新的竹香,在山路上缓缓散开。小勇腰间的护江刀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不时蹭着布袍,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和着祭队的节奏轻声歌唱。
  当祭队抵达山顶时,祭台周围早已挤满了人。小勇先将青铜鼎稳稳地放置在祭台中央,随后与阿力一同,把两村共同书写的“护江新誓”郑重地挂在竹王树上。誓文书写在麻布之上,详细记录着两村新定下的约定:每年春汛过后,两村一起巡江,守护江水的安宁;每年秋收之后,一同修缮竹器,传承精湛的手艺;每年竹王节,共同举行祭祀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还要教导邻镇的人们认识竹子、保护江水,让更多人知晓这片山与江的规矩。麻布边缘缝着精心织就的蜡染布,上面绣着“山江人和”的纹样,这可是两村妇女们齐心协力,花费整整一个月时间完成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望。
  “竹王节祭祀,开始!”老支书那洪亮的喊声响起,紧接着,铜锣“哐”地一声重重撞在青铜鼎上,巨大的声响震得竹王树的叶子簌簌落下,仿佛是竹王在冥冥之中对人们的回应。女人们率先唱响祭歌,今年的歌声格外响亮,扁担山的歌声低沉而悠扬,坝子村的歌声清亮而婉转,还有邻镇人努力跟着学唱的哼唱声,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清水江的层层浪涛,一波波漫过山顶,传递着人们对竹王的崇敬与祈福。王阿爷缓缓走到小勇身边,将刻有夜郎古“祭”字的牛角号递给他,那是太爷爷传下来的珍贵物件,说道:“轮到你了,让竹王听听,咱们的传承不仅没有中断,反而越发兴旺了。”
  小勇深吸一口气,神情庄重地将号口对准天空。“呜——”悠长而有力的号声瞬间在山顶散开,这号声比往年更加雄浑有力,惊起了竹丛里栖息的斑鸠,也惊动了江里的鱼儿,只见几只鱼跃出水面,它们银亮的鱼鳞在晨光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在回应这震撼人心的号叫。号声渐渐落定,小勇缓缓解下腰间的护江刀,双手紧紧握住,将刀背在青铜鼎沿上重重地敲了三下——“当、当、当”,清脆的响声穿透人群,压过了风声和歌声,在山顶久久回荡。他抬头凝视着竹王树,目光又缓缓扫过两村的人们,以及邻镇人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声音比往年更加洪亮,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竹王在上,我是夜郎竹王的后人,也是护江刀的传人。今日,扁担山、坝子村,以及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齐聚于此,立下‘护江新誓’——
  “我们发誓,一定要守护好清水江里的鱼儿,绝不让电鱼、网鱼之人破坏江中的安宁,让鱼群年年兴旺繁衍,使江水永远清澈见底;
  “我们承诺,定会守好扁担山上的翠竹,不容乱砍乱伐之徒损伤山的根基,让竹丛岁岁常青,始终保持山景的秀美如画;
  “我们决心,要将布依人的手艺传承下去,让竹器的精巧、蜡染的美丽、祭歌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绝不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在我们手中失传;
  “我们更要邀请天下之人共同守护这片山江,让更多人明白:山养育了我们,江滋润了我们,只有人护山江,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说完,小勇拿起勺子,舀起两勺米酒,一勺洒在竹王树的根部,酒液顺着树根缓缓渗进泥土里,仿佛是在给竹王敬上一杯香茗;另一勺递给李支书,李支书接过米酒,同样洒在树根上,然后大声说道:“竹王见证!坝子村定与扁担山同心同德,与所有守护山江的人携手共进,严守规矩,传承情义,永不相负!”邻镇的人也被这庄重的景象深深打动,纷纷走上前,拿起竹制的祭杯,倒满米酒,洒在竹王树下。一位摄影师迅速举起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极具意义的一幕——竹王树下,两村人、邻镇人紧紧围聚在一起,手中捧着米酒,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护江刀的冷光在晨光中闪烁,宛如一颗炽热的守护之心。
  祭祀仪式结束后,两村的人在竹王树下摆起了盛大的长桌宴。桌子从祭台一直延伸到山腰,宛如一条长龙。竹碗里盛满了香醇的米酒,竹盘里摆放着色泽诱人的腊肉,竹篮里装满了香气扑鼻的花糯米饭,就连邻镇的人也带来了自家精心制作的点心,摆满了整张桌子,仿佛是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小勇被大家簇拥在中间,邻镇的人纷纷围上来,好奇地询问护江刀的故事,以及竹器的编织方法。小勇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出小竹刀,现场教大家编织简单的“护江结”。只见他指尖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菱形的“护江结”便编织完成。邻镇的人拿着编好的结,满心欢喜地表示要带回家,挂在自家的窗边,就好像带着一份护江的心意。
  “小勇,以后我们也想帮着护江。”邻镇的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刚编好的护江结,诚恳地说道,“我们镇也有一条小河,与清水江相连,要是我们也学着你们护河,说不定河里的鱼会更多,水也会更清。”小勇听后,眼中满是欢喜,用力地点点头,说道:“好啊!以后我们一起巡江护河,一起学习编制竹器,定期交流护山护水的方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护山护水的重要性。”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扁担山上,竹王节也渐渐落下帷幕。邻镇的人准备返程,临行前,他们带上了两村人赠送的竹制小挂件,这些挂件形态各异,有的是鱼形,有的是蛙形,但都刻着“护江”二字,他们表示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两村的人也相互道别,约定下个月一起去江里捕鱼,一同去山上砍竹,还要教导邻镇的人编制竹筏。
  小勇独自站在竹王树下,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看着夕阳为竹枝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辉,心中满是安稳与欣慰。他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浅红色的光晕,显得格外温暖。他又抬头望向竹王树的枝桠,恍惚间,似乎看到太爷爷、老阿爸、张强叔的身影正站在枝桠间,微笑着注视着他,注视着这热闹而美好的景象。
  “太爷爷,阿爷,张强叔,”小勇轻声说道,声音随着微风,飘向竹王树的深处,“你们看,现在有更多的人一起守护这片山江了,护江刀的故事,竹器的手艺,都会传得更远,流传更久。”
  他深知,这把护江刀,承载着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两村乃至更多人的约定。这份约定如同竹王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也扎在每一个守护山江的人心中。清水江的浪涛仍会日复一日地拍打着岸边,扁担山的翠竹依旧会节节向上生长,护江刀的冷光也会在每一个晨光中闪烁。而这份传承与情义,宛如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在时光的长河中流转,在山江之间延续,直至永恒——只要山在,江在,竹在,这份守护,便永远不会停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