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二十九章:春汛后的竹筏约

第二十九章:春汛后的竹筏约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20 08:55:40      字数:4027

  雨水节气刚过,仿佛是收到了大自然的指令,清水江的春汛便裹挟着山上的融雪汹涌而来。原本平静的江面,一下子比冬日宽了近半,江水泛着浅绿的浪涛,浪尖上还夹杂着山上被冲刷下来的嫩草屑,它们随着江水奔腾,不断拍打着岸边的竹丛。溅起的水花高高飞起,落在新抽的竹芽上,恰似给那鲜嫩的芽尖缀上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碎钻。
  在这样的时节里,小勇每天清晨都会和坝子村的阿力相约一起巡江。他们手中的竹篙,是用“老竹王”的枝丫精心制作而成,杖尖还嵌着夜郎铜片。按照古老的习俗,这铜片一旦遇水,便会泛出粼粼微光,凭借这微光,他们便能清晰地辨别江底隐藏的暗礁。随着春汛的推进,竹篙探进水里的深度一天比一天深,两人的脚步也愈发急促起来。因为根据两村之前的约定,春汛过后,他们要一起编制竹筏,趁着江水丰沛,前往江中心的浅滩捕鱼,为两村的老人们熬制鲜美的鱼汤,给他们补补身子。
  这天,两人如往常一样巡江。小勇敏锐的目光突然发现,江下游一处浅滩在江水的退落中逐渐露了出来。滩上的芦苇刚刚冒出嫩绿的芽尖,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小勇心中一喜,他知道,这样的地方正是鱼群最喜欢聚集的所在。“阿力,你看那里!”小勇激动地用竹篙指着浅滩,竹篙杖尖的铜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滩边的水流平缓,鱼肯定多得很,等咱们把竹筏编好,就去那里捕鱼,保准能有大收获。”
  阿力顺着竹篙所指的方向望去,眼中顿时满是欢喜之色,兴奋地回应道:“好啊!我回去就跟李支书说,让村里的年轻人都来帮忙,咱们尽快把竹筏编好。”两人越说越兴奋,当场就约定,三天后在江边的竹棚汇合。为了防止忘记,他们还特意在浅滩旁插了一根竹枝,在竹枝上绑上红绳,作为“定滩”的记号,仿佛这简单的标记,承载着他们满满的期待。
  回到村里,小勇一刻也没耽搁,径直前往竹林挑选竹子。编制竹筏,对竹子的要求颇为苛刻,必须得用三年生的老楠竹。这种竹子竹身粗壮,浮力大,而且还得是“顺山竹”,因为这种竹顺着山势生长,竹节均匀,编出来的竹筏才不易断裂。小勇在竹林里仔细地转了半天,像一位严苛的寻宝者,终于挑选出了十几根完全合心意的老竹。他拿出太爷爷传下来的竹刀,在每根竹身上都认真地刻上了夜郎“浮”字纹。在老一辈的说法里,刻上这个纹路,便能护佑竹筏在江面上平稳行驶,不会翻覆。
  刻完纹路,小勇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竹棚,翻找出劈篾工具。竹刀和竹锯都是太爷爷留下的老物件,虽然刀刃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锋利无比。竹锯上还缠着红绳,那是阿嬷去年新缠上去的,据说这样能“镇锯魂”,让锯竹的时候更加稳当。看着这些工具,小勇仿佛看到了太爷爷当年使用它们时的娴熟模样,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王建军就带着扁担山的一群年轻人来到了小勇家。大家扛着竹锯、竹刀,精神抖擞地跟着小勇前往竹林砍竹。一到竹林,大家便迅速行动起来。竹锯在竹身上来回拉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伴随着竹枝断裂时清脆的“咔嚓”声,在幽静的竹林里四处散开。砍倒的竹子要先去掉竹枝竹叶,只留下光秃秃的竹身。当大家抬着这些竹身往江边竹棚走去时,还严格按照布依族“护竹”的规矩,在每根竹身上都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蜡染布,生怕竹身被碰伤,仿佛这些竹子是无比珍贵的宝物。
  “小勇,竹筏的骨架可得编得密一些。”一到竹棚,王建军便蹲下来,拿起一根竹篾比划着。他手中的竹篾是用今年的春竹劈成的,泛着浅黄的色泽,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咱们这竹筏得坐上五六个人呢,还得装不少鱼,要是不结实可不行。”说着,王建军开始耐心地教年轻人用“交叉绑法”把竹身绑成排。每两根竹之间要缠三道竹篾,而且还在竹排中间特意留了个方形的小槽,槽底铺上蜡染布,防止捕到的鱼蹦出来。这可是太爷爷传下来的编筏法子,据说当年还曾救过一艘在江里遇险的渔船,承载着满满的故事和回忆。
  这边扁担山的人忙得热火朝天,坝子村的人也丝毫不含糊。李支书带着阿力和一群年轻人,扛着竹篾和松脂匆匆赶来。这些松脂是从江对岸的松树上采集而来,按照坝子村的老规矩,松脂要和竹丝混合在一起,涂在竹篾的连接处,既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让竹篾绑得更加紧实。“咱们坝子村编竹筏有个老法子,”李支书一边说着,一边蹲在竹棚里,手里拿着竹刷沾着松脂,“在松脂里加些蜂蜡,涂在接口处,这样竹筏就算在水里泡再久,竹篾也不会松动。”
  两村人迅速分工合作,扁担山的人负责劈竹篾、绑竹排,坝子村的人则忙着涂松脂、修竹边。一时间,竹棚里热闹非凡,大家一边干活,一边有说有笑,气氛格外融洽。石头和坝子村的一群孩子也跑过来帮忙,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格外认真。孩子们负责捡竹枝、递工具,偶尔还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小竹刀削竹丝,尽管动作有些笨拙,竹丝削得歪歪扭扭,但那股认真劲儿却让人忍俊不禁。
  “小勇哥,竹筏什么时候能编好啊?”石头蹲在竹棚边,眼睛紧紧盯着渐渐成型的竹筏,眼里满是期待。“我想跟你们一起捕鱼,我爹以前最会捕鱼了,他还教过我怎么看鱼群呢。”石头的话语里透着对父亲的骄傲和对捕鱼的向往。
  “快了,明天就能编好。”小勇微笑着摸了摸石头的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竹鱼挂件,那是阿力昨天精心编的。“到时候让你坐在竹筏前面,帮咱们看鱼群,就像你爹当年一样厉害。”
  石头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立刻举着竹鱼挂件跑去跟坝子村的孩子们分享这个好消息。他们的笑声在竹棚外四处散开,仿佛连江里的鱼都被这欢快的氛围惊动了,纷纷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水花。
  第三天下午,在两村人的共同努力下,竹筏终于编制完成。只见十几根粗壮的竹身并排绑在一起,宛如一块长长的竹板。竹排上绑着精心制作的竹制扶手,扶手上刻着“两村同心”的字样,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两村人深厚的情谊。中间的鱼槽铺着蜡染布,布上绣着栩栩如生的“双鱼绕竹”纹样,仿佛在诉说着两村与江鱼之间的故事。
  小勇和阿力兴奋地推着竹筏往江里走去,竹筏一接触水面,便轻轻地漂浮起来,稳稳当当,没有丝毫倾斜。“成了!”大家齐声欢呼起来,纷纷围到竹筏旁,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李支书更是激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夜郎铜符,郑重地挂在竹筏的扶手上,说道:“铜符镇筏,保咱们平安捕鱼。”
  春汛后的江水格外清透,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江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都清晰可见。小勇和阿力率先跳上竹筏,拿起竹篙,缓缓地往江中心划去。竹篙探进水里,溅起的水花落在竹筏上,凉丝丝的,让人感到格外惬意。“稳不稳?”王建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手里还拿着一张渔网。这渔网是两村妇女一起精心织成的,网眼大小恰到好处,既能捕到鱼,又不会漏掉小鱼苗,完全遵循着“护江”的规矩,要给鱼群留下生路。
  “稳!你们快上来!”小勇朝着岸边大声回应。王建军和李支书带着一群年轻人纷纷跳上竹筏,大家手里各自拿着渔网和鱼篓,竹筏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慢慢朝着江下游的浅滩划去。江面上的风轻柔地吹着,拂在脸上暖融融的,竹筏在微微的浪涛里轻轻晃动,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
  石头坐在竹筏的最前面,眼睛紧紧盯着江面,一刻也不敢放松。突然,他兴奋地指着一处江面大声喊道:“那里有鱼!水下面有黑影!”大家一听,立刻紧张起来,赶紧拿起渔网。小勇和阿力稳稳地撑着竹篙,小心翼翼地朝着鱼群靠近。王建军和李支书看准时机,猛地将渔网往江里一撒——渔网在水里迅速展开,如同一张巨大的银色幕布,一下子网住了不少银色的小鱼。
  “好多鱼!”石头高兴得大喊起来,连忙帮着大家把网里的鱼放进鱼槽。银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鱼槽里撒满了细碎的银子,美不胜收。
  太阳渐渐西斜,快要落山的时候,鱼槽已经装满了鱼。大家心满意足地划着竹筏往回走,江面上弥漫着鱼的腥味和竹子的清香,两村人的笑声在江面上久久回荡,格外响亮。路过张强的坟前时,小勇让竹筏停了下来。他神情庄重地从鱼槽里拿出几条最大的鱼,轻轻地放在坟前的竹篮里。这个竹篮是阿花婶早上刚编好的,篮沿还刻着“思念”二字,寄托着大家对张强深深的怀念。
  “张强叔,我们捕到鱼了,给您留几条,您也尝尝鲜。”小勇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和思念。
  石头也跟着拿出一条鱼,小心翼翼地放在竹篮里,声音轻轻地说:“爹,我跟小勇哥一起捕的鱼,可好吃了,您快尝尝。以后我还会跟大家一起护江、捕鱼,不让您担心。”
  阿花婶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幕,不禁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水。风里传来的鱼香味,仿佛带着张强的气息,温柔又熟悉,让她想起了曾经一家人的点点滴滴。
  回到岸边,两村的人都早已等候多时。阿花婶带着女人们,提着竹篮和水桶,准备分鱼。“按老规矩,先给两村的老人送。”阿花婶笑着说道,“剩下的煮鱼汤,大家一起尝尝鲜。”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鱼分成几十份,确保每家都能分到几条鱼。剩下的鱼则在江边的竹棚里煮成了鱼汤,汤里放了野姜和笋干,不多时,鲜美的香味便飘满了整个江边。
  大家围坐在竹棚里,喝着鲜美的鱼汤,吃着刚烤好的玉米,一边开心地聊着捕鱼的趣事。小勇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的景象,两村的人坐在一起,你给我盛碗汤,我帮你递块玉米,亲密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心中满是温暖和感动。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浅红的光泽,仿佛也在为这份深厚的情义而欣喜。小勇突然觉得,这竹筏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它更是连接两村情义的坚固纽带,是传承山与江之间故事的重要载体。
  夜深了,大家才渐渐收拾好东西,心满意足地往家走去。小勇独自站在江边,静静地看着渐渐暗下来的江面。竹筏被拖到岸边,用竹绳绑在竹桩上,竹桩上挂着的夜郎铜符,在月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宛如一个安静的守护者。小勇知道,以后每年春汛过后,两村的人都会一起编制竹筏、捕鱼,这份约定会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永不停息地流淌;这份情义也会像扁担山的竹一样,永远郁郁葱葱,长青不败。
  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的扁担山,竹丛在月光下泛着浅绿的微光,仿佛是一片安静而美好的梦境。他知道,新的故事还会不断继续,新的约定也会陆续诞生,而他,会带着护江刀,带着两村人的期待,坚定不移地继续守护着这山这江,传承这份珍贵的情义,直至永恒。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